复旦中学:人文中学的探索之路_复旦中学论文

复旦中学:人文中学的探索之路_复旦中学论文

复旦中学:人文高中的求索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旦论文,之路论文,人文论文,高中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俞越,复旦中学的物理尖子,去年作为复旦大学的理科直推生,主动选择了就读历史系。在旁人惊讶之余,俞越却对自己的选择毫不犹豫。

项羽与刘邦,“真英雄”与“假小人”?火烧阿房宫是真的吗?德国出了这么多思想家和哲学家,但是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由德国引发……在2009年来到复旦中学后,充满思辨、富有文化的课堂,一下子将俞越深深吸引住了。“我的学习生活仿佛发生了化学变化”,丰富多样、人性化的课程,主动探究、合作体验、互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带给俞越别样的感悟,“沉浸在充满人文气息的复旦中学,我看到的不仅仅是青春的视野,还有更广阔的世界!”

有这样感受的不只是俞越,于平日聊天中怀古、吟诗、作赋,从复旦中学走出的学生言谈举止中或多或少都带有着人文情怀。培养这样的学生需要学校蕴藏着怎样的魔力?“我们将学校文化、精神融入课程,构建了‘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以‘课程、课堂、践行’为主线,开展知、学、行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校长周国正告诉记者,复旦中学探索“文理相融、人文见长”的人文高中发展之路,课程源于基础,高于基础;课堂源于知识,高于知识;践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向社会回馈更多的谦谦君子,是我们的追求!”

课程:与文化齐飞

在“跟着环球游画看世界”课上,美术老师以旅游卡片、专栏作品等形式,与学生们一起领略世界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在“燃烧与爆炸”课上,化学老师让学生们带着感性的文化视角来评价炸药、添加剂等化工产品的功与过;在“相辉文化讲谈”上,于漪、金冲及、葛剑雄等专家学者给学生们讲授中华优秀文化血脉和国学精髓……

课程建设是复旦中学人文特色发展的载体与核心,学校在寻求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同时,融合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艺术、美学、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体育乃至社会学、伦理学、逻辑学等16门学科,整合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复旦中学“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该课程由四大模块构成:人文视野模块包括西方文化掠影、文化与人生、跟着环球游画看世界等课程;文化探究模块由寻梦复旦园、相辉文化讲谈、史料解析入门等课程组成;科学素养模块包括数学与人文、掌中求索、绿色家园、燃烧与爆炸等课程;艺术素养模块则由男篮女舞等课程组成。

复旦中学构架“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一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具有更广泛的知识范畴;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判断力和价值观念;三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科学精神;四是养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格精神,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五是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文化”主题轴课程体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培养要求,重在改变教与学的关系,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人”。

之所以称为“文化”主题轴,而不是“体系”或是“群”,因为该课程以基础型课程为根基,逐渐构成了几个序列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比如,以语文学科为缘起,辅以中华经典诵读,引申到文化人生,再到人文精神的发掘,最终到学生的文学创作,并把文化精神贯穿其中,形成“文化与人生”课程;以历史学科为起点,以史料为载体,在呈现文化信息和历史信息的同时加以辨析,从中体现文化判断力、思辨力和创造力,成为“史料解析入门”课程。

“当然,将课程与文化相结合,并不是去虚化、无限放大文化。”周国正认为,学校“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的切入口比较清晰,是以传承复旦百年文化的精神作为起点,既有体现主题、综合和开放的隐性教育课程,又有“处处有文化,事事皆教育”的显性文化氛围。

复旦中学“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的提出,自然不是无源之水,其酝酿过程已有十年之久。2005年,在筹划复旦中学百年校庆的时候,一些问题就盘旋在周国正的脑海里:在百年发展史当中,复旦中学在课程建设上与众不同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复旦中学一路走来的精髓是什么?“在对校史的进一步挖掘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复旦精神本源是注重人文精神培育的。”周国正表示,正因为如此,复旦百年历史上培养出的科学家不少,但是人文大师更多,包括罗家仁、陈寅恪、陈望道、胡绳、金冲及,等等。影响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许多大师都是从复旦中学走出去,这绝非偶然,而是跟学校的人文氛围、课程建设有一定关系。

那么,如何把这所学校的本质和教育本源的东西传承发展?怎样将学校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如何在整个课程改革中,不从技术层面,而从源头层面渗透文化,解读教育的未来走向?在一步步的思考和挖掘中,学校重新认识了自身,即是以文化、精神见长,并最终将文化与课程结合,定为“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

“都说现在的年轻人缺失了人文根基、人文素养,其实质是缺失了文化基因。”周国正希望复旦中学能通过这样的课程,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培育文化基因,“我们不求自己的学生将来做什么,但他们的基因里面有着中华文化,并且无论今后走到哪都背离不了这样一种文化基因,这是我们追求的教育境界!”

课堂:与智慧相伴

尊重学生思维习惯,创设情境,激趣之时激疑,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思维整理的时间;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与见解,把握学生思维的状态;明确学习任务,将探究聚焦于1~2个核心问题;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多种资源(材料、工具等)……为了将课程真正落实给每一位学生,由引导、等待、倾听、组织、协助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的“课堂转型教师践行参考系”成为复旦中学老师为学生保驾护航的标准。

课程内容的落实、课程理念与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课堂,课堂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都在课堂中得以呈现。为什么复旦中学特别提倡教学参考系,而不说教学行为评价和指标呢?“因为评价指标和参照系体现的是不同的教育思想、管理思想。参照系是很凸显人文的,让老师们可以参照来做,就像红绿灯、导向牌一样。”周国正认为,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行为是需要引导逐渐改变的,而不是直接通过评价强行推行。“年轻妈妈带小孩,她也没有具体的行为准则,更多的是关注婴儿的常识、手势等,从这些东西当中寻找符合自己需要的。而参照系带给老师们的就是这样一种引导性理念。”

教学参考系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思辨过程、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体现教师的引领导学过程”为基本原则,从语文学科的课堂开始,逐渐扩展至历史、政治、英语等文科课堂,再到物理、化学等理科课堂。在两年多的实践探索中,一些学科逐渐形成了本学科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策略。

复旦中学的语文课堂着重让学生在“读-问-行”的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特级语文教师孙宗良介绍说:“语文是语言与思维的辩证统一,语文学科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培育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也决定了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培育的基本原则,即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相结合。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复旦中学的语文教学在近3年的课堂转型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语文学科特色的‘读-问-行’高阶思维培养方法。”

“读”包括诵读、静读。在诵读中,注重选材的恰当性和方法的指导性,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在读中启发思维;在课堂中,老师们留出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有步骤地静读,让学生调动起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放飞思维,在咀嚼中品味,在质疑中感悟。“问”包括切问和追问。切问的主体是学生,老师鼓励、要求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或疑问,并由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解答,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读文本、论证观点的能力;追问的主体是老师,老师的问有引导性、合理性,并且充分关注学生在问与答中所体现出的思维状态,设置有效问题,避免使引导变成误导。“行”包括创编、演绎。首先,学生们要在揣摩语言、解读人物、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剧本;其次,学生们要在理解剧情进展、了悟人物性格、领会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演绎剧情。在编写剧本、演绎剧情的过程中,同学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显其能,解读与阐释的能力、推理与想象的能力、实践与创造的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与发展。

此外,理科如数学、物理也分别形成了“体验·生成”和“实作·探究”的思维培养策略。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们由老师引导,去探究概念、定理、公式的产生发展过程,学生在亲历过程的体验中思考、质疑、探究,感受数学思维与思想的精妙,生成独特的知识与情感。而在物理课堂中,验证性的实验在减少,探索性的实验在增加,实验越来越趣味化、生活化、社会化。对某一个物理学问题,先由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敛散思维,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形成一种“学中思,思中做,做中会”的学习方式。

践行:与创造相融

作为复旦中学“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的亮点之一,“相辉文化讲谈”已经有50多位大师为复旦学子开讲。“为什么我们称之为‘讲谈’,而不说‘讲坛’?因为我们希望更多地由学生来实践,增加与大师的互动性,凸显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周国正告诉记者,“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否有效,检验的标准就是他们能否将课程、课堂的知、学内化为自身的基因,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突破源于集知、行、研为一体的社会文化践行活动——“博思学子讲堂”与“文博研学”。

2013年暑假,复旦中学高三、高二、高一的226名学生在各队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前往南京、井冈山、洛阳和西安,参与学校组织的博雅创新素养培育项目暑期“文博研学”践行课程。学生们参观游览名胜古迹,开展课题研究,记家信,写日记,与友好学校学生交流互动,等等。“多元多样的活动,促成了学生项目意识、团队精神、规范意识、角色意识的形成。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生活应有的认识,学会做人、做事与做学问,实现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带队井冈山的复旦中学副校长李驰宇告诉记者。

“这次考察只是一个开始,我不一定会成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但是我可以保证的是,我一定会把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尽我的微薄之力传承下去。”参加西安洛阳“文博研学”践行的沈晓晖同学深有感触。如今,“文博研学”已经成为复旦中学每年寒暑假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研究能力,集知、行、研为一体的特色课程。和单纯出去旅游不一样,学生都带着自己的任务、课题去践行。在出发之前,学生自己提出课题、搜集资料;在践行结束后,研究课题会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专门的课题报告,按目的地汇编成册。

“文博研学”让课堂走出了教室,而在校园内,定期举办的“博思学子讲堂”为学生更多的自主践行提供了新的元素与思路,成为复旦中学博雅创新素养培育项目实施中的又一大亮点。《出敌不意,制胜法宝——“二战”经典之德军实施“曼斯坦因计划”》《秘密社团的秘密》《揭秘:克什米尔公主号》……“博思学子讲堂”分班级、年级、校级三个层面。班级层面的每周若干次,每个学生都要参加,选题内容来自基础型课程;年级层面的每周一次,选题内容来自拓展型课程;校级层面的每月一次,选题内容主要来自探究型课程。

老师退居幕后由学生来讲课,角色互换的背后,从主题的选择到课题的确定,从材料的搜集到课件的制作,从问题的设计探究到成果的呈现展示,都是由学生自己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来完成。在形式上,“博思学子讲堂”也呈现得越来越多元。辩论、主题演讲、赏析、演绎,还有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参与“博思学子讲堂”的学生们的体会,被周国正视为珍宝,永久保留在图书馆内。

标签:;  ;  ;  ;  ;  ;  ;  

复旦中学:人文中学的探索之路_复旦中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