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_地理论文

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_地理论文

2016高考地理试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传承与变化交融、稳定中蕴含创新,试题在延续原有风格特色的同时,力求做到“稳中求变、变中出新”。

      一、命题求稳

      1.知识抽样,突出主干

      (1)抽取基础性与框架性知识。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度,而强调考查学科知识框架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主干知识。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的高频考点有:天气与气候、内外力作用、水循环、自然带与地域分异、人口、城市、交通、区位因素与产业活动、产业转移、区域特征与差异、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这些知识所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及与人类活动的制约关系,是地理主干知识的核心。

      (2)抽取生长性和生成性知识。高考试题设计要能有效检测考生的学习潜质,因此会在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之间抽取相关知识,延伸知识生长的触角,生成更为宽广而深厚的专业知识。例如,全国文综甲、乙、丙3套试卷所考查的产业转移与升级、垂直地域分异、河口地区河流与海洋的相互作用、河流与流域开发,既是继续学习高校相关专业的必备基础,又能重点考查分析、归纳和概括等系统思维水平,有利于优秀考生脱颖而出。

      (3)抽取迁移性和应用性知识。不同地理知识间多存在因果逻辑关系,由此构成知识串,形成思维链。处于知识串、思维链中的某些“节点”往往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和应用性特点。例如,气候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关键要素,是厘清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揭示人地关系的线索,在分析成因、预测趋势、分析影响和解释人类活动方面应用广泛。2016年高考命题将“气候”要素广泛运用于试卷中,如全国文综甲卷第36题第(1)小题,罗讷河不同河段径流量季节变化的判断依据;全国文综乙卷第36题,从气候角度分析广西横县茉莉种植的优势条件;全国文综丙卷第36题,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的原因;北京文综卷第36题,分析春季大别山南北景色差异的原因等。

      2.能力立意,展现思维

      “能力立意”的实质是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其核心是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1)全面考查四项能力要求。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仍然坚持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地理学科四项能力的要求。试题利用新颖的图文材料,结合考生知识基础,遵循认知规律,巧妙而有层次地考查不同的地理能力及能力层级,达到区分考生地理思维品质的目的。以全国文综乙卷第36题第(1)小题为例,“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的能力要求——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信息来源——文字材料(茉莉的生长习性);图示信息——横县的位置、经纬度;需调用的知识——苏浙夏季梅雨、伏旱和冬季寒潮。

      (2)思维类型丰富、层次分明。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考查的思维类型丰富多样、层次清晰,从描述、说明、判断;推理、比较到分析、综合、概括、评价等,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选择题多以题组形式呈现,一个题组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专题研究、案例探究。每组试题多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问题“串”,解答问题要挖掘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运用所学原理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形成思维“链”。例如,海南地理卷第10~12题,以“职住平衡”和“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为载体,在理解“职住平衡、职住比”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进而推断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对就业人群的影响,最后就“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导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该组题思维“链”的各节点(问题—影响—对策)环环相扣,对应的思维层级依次为描述、推理、分析,意在考查考生运用人文地理原理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综合题多以区域为背景,突出区域分析与研究,引导考生在“知地、析因、究理、明法”中展现思维过程,考查空间认知能力、地理因果关系推理能力、区域特征分析能力和人地关系的评价能力。例如,上海地理卷第31~35题,以撒哈拉沙漠南缘11个国家联手打造“绿色长城”为载体,考查绿色长城的分布、荒漠成因、荒漠化防治措施、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及该树种的特点等,设问由浅入深、梯度分明,体现了地理学科多层次的能力要求,对于考生综合思维水平的要求较高。

      3.图文并重,析因究理

      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提供的信息材料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纯文字材料,又有丰富新颖的图像、表格,还有图文结合材料。试题以地理图表、文字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对现实情境的透视和分析,使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以凸显,解答试题更强调“论从图出,据从表算,文为理献”。此外,试题提供了丰富的图像信息,突出地理学科把图像作为认知工具的学科特点。选用的图表多是:识图不难,深入不易。图像承载的地理信息丰富且互为因果关系,对考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及空间推理能力要求较高。从图像类型看,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出现频率均较高,这些图像集中反映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示意图有所减少,景观图呈增加趋势。

      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较多地使用一题多图、图表组合的形式,这种形式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与本质,对考生的地图素养及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纯文字材料题组显著增多,每套试卷中都各有2组选择题、1道选考题没有配图。解答试题既强调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又要抓住时空变化中的关键信息,材料可谓字字珠玑,暗藏“分数”。

      4.问题精巧,引导探究

      2016年高考地理选择题多采用题组形式,主题相对聚焦,知识适当分散,多层次、多视角考查地理原理的分析、推理及应用。试题设计注重深度挖掘素材内涵,从事实判断到原理分析,先是依托图文信息考查分布、变化和特点等,然后考查的则多为迁移性问题,如成因、影响和对策等。

      2016年高考地理综合题仍坚持诸多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内融合与叠加的形式,选取与其关系密切的若干问题形成问题组或问题链,解答问题就是“知地、识象、析因、究理”的探究过程。例如,江苏地理卷第28题以攀枝花由“钢城”向“阳光花园”的转型为主线,聚焦“钢城形成条件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候鸟式养老的地理条件、大量外来人口的积极影响”,思维层级分别对应“据图归纳—推断说明—评价论证”,由读图描述切入,以开放性问题收尾,看似松散实则精巧、凝练。这种开放性问题,在可测、可控的范围内能够有效地评价考生的地理思维发展水平。

      5.立足区域,揭示内涵

      地理学的突出特征是综合性与区域性。测试考生探究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地理学科测试的重要内容。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对区域案例探究的考查在各套试卷中都有充分体现。以江苏地理卷为例,第1题,根据山水画作品判断对应的区域;第12题,迪士尼主题公园所在城市气候的差异;第27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气候、河流特征和旱灾的成因及影响等相关问题,都反映了立足区域探究地理问题的命题特点,要求考生运用区域认知方法,现场构建解答模型,以综合思维探究地理问题。

      2016年高考地理综合题大多基于区域进行问题探究和案例分析,集中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和基本研究方法。例如,全国文综乙卷第36题延续了往年“小切口、深推进、链式追问、逻辑演绎”的命题特点,以“横县茉莉种植”为主线,从茉莉种植的气候优势比较切入,过渡到茉莉花茶厂集聚的原因,最后设置了选择性问题。整道试题由“地”及“理”到“人”,主线分明,层层深入,很好地呈现了一个区域主题案例探究的全过程。

      6.关注现实,学以致用

      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特别注重联系生产、生活、生存实际,凸显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和“地理即生活,地理为生活”的理念。

      (1)从地理视角看世界。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紧跟时代脉搏,选取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作为命题素材,通过题目内涵来揭示地理的价值与功能,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增强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及人地协调的生态意识。例如,“精准扶贫”作为国家战略,是当今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2016年有3套试卷直接考查“精准扶贫”,即全国文综乙卷第36题第(4)小题、北京文综卷第36题第(4)小题、上海地理卷第48题和第49题。

      (2)学习生活中的地理。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更加强调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意在引导考生从地理视角关注和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江苏地理卷选用驴友宿营和观景、世纪寒潮、低碳社区住宅景观设计中的树种选择和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阿尔泰山科学考察、候鸟式养老等生活气息浓郁的情景素材考查地理对生活的影响,传递“有用地理”的理念及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观点。

      7.全国卷风格渐趋稳健

      2016年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多依托区域与案例,突出微观研究,立足知识的深度挖掘,以纵向延伸为主,注重评价地理思维过程,强调考查地理学习方法。其中,选择题设计多依托主题鲜明、内容鲜活的素材,侧重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选项多与题干高度关联。确定正确选项时,需要考虑整个材料情境,淡化辅助性内容和枝节信息,在程度、范围、质与量上做出甄别,最后确定最准确、最贴切的选项。

      全国卷综合题选择“一中一外”两个尺度不同、考生相对陌生的区域,围绕最能体现区域特点的关键性要素设计主题。图像与文字材料提供解题必需的信息,问题紧扣区域主题,注重理性分析,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各小题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能力方面,要求考生能灵活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说明特定地理现象;从图像与文字材料中提取必需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整合;关注设问的不同角度,厘清各设问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区域主题,通过概括、分析、综合,深入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解答试题需要精细地阐释原理过程,突出因果推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8.自主命题试卷涛声依旧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多数自主命制的地理试题特色更加鲜明。例如,上海地理卷坚持基于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查,知识、技能、思维并重;大量选用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理学科前沿的热点素材,凸显学科价值;精选案例,考查图表分析和区域认知能力。北京文综卷坚持能力和价值观并重,注重价值观引领;选材“大(国家战略、传统文化)小(身边地理、乡土特色)”相映,视野开阔;创新图像形式,视角独特;选修内容融在必修中考查,融合巧妙自然。江苏地理卷图表技能丰富,依图设问、论从图出,突出信息处理能力,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9.选做题紧扣主题,难度趋同

      2016年高考地理各卷中的选做题,从考查内容看,多选取现实性材料,围绕考核主题设计综合问题,突出地理核心技能与理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运用。从试题结构看,各卷中的选做题素材阅读量相当、图文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设问风格相似,参考答案字数相近、赋分相同。从考核目标分析,同一试卷对选做题的难度、区分度进行了合理把握,设问的思维强度相当、思维水平具有可比性。因此,同一试卷中各选做题的设计风格基本一致,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

      二、稳中有变

      1.全国卷普适性增强

      2016年共有25个省区使用全国文综卷。随着使用省区的增多,全国卷地理试题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依托学术前沿的倾向有所缓解,难度有所下降;图表数量减少,信息简明化,等值线、复杂统计图的使用量减少,大计算量的统计图试题减少;综合题文字阅读量增加,答案书写量有所减少。这些变化反映出:全国卷识图的门槛在降低(但解答试题需要对图像信息进行深层次解读),对文字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审题思考成为考生解答试题的重心所在。

      2.纵向探究思路微调

      近年来,以全国卷为代表的“纵向探究型”地理综合题渐成风行之势,其主要特点有:①立意:基于地理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演绎能力;②情境:倾向选择陌生度高的中小尺度区域,从陌生区域到陌生地理事物;③设问:小切口,大纵深,链式追问,各小题设问有内在联系,讲求内在逻辑;④答题要求:入题门槛高,总体难度较大,思维回路曲折,打压碎片组合,注重逻辑表达。

      2016年高考地理综合题有所改变,各卷都不同程度地向“横向综合型”回归,其主要表现是:①立意:“知地、析因、究理”的逻辑推理;②情境:相对熟悉区域的典型地理事象,经典问题选取新颖视角;③设问:扫描式、全景式,各小题相对独立,梯度明显;④答题要求:讲求要点齐全,表述简明,兼顾逻辑。在此背景下,涌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试题,例如,全国文综丙卷第36题,内格罗河特征与流域可持续发展;北京文综卷第36题,大别山的自然景观、水利工程及高速公路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江苏地理卷第28题,攀枝花由“钢城”向“阳光花园”的转型;上海地理卷第31~35题,撒哈拉沙漠南缘11个国家联手打造“绿色长城”等。2016年不少地理综合题虽然延续“纵向探究型”风格,但因其选择的区域较典型,主线、主题较熟悉,设问较常规,对答案环环相扣的逻辑要求稍有降低,如全国文综乙卷第36题的横县茉莉产业,以及全国文综丙卷第37题的瓜州风电场建设等。

      3.设问角度富有变化

      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更强调针对性,避免模式化,需要考生深入思考,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

      (1)小切口设问。设问具体化,层层递进或呈放射式地刨根问底,避免考生套用模板,答案更加灵活,充分体现出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例如,全国文综甲卷第37题第(1)小题,描述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需要根据图示信息按照图例设定的时间线索进行归纳概括。第(2)小题是在描述大熊猫栖息地变化的基础上,分析其变化的人为原因。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从试题图文材料中提取“不同阶段秦岭地区经济活动”的信息,然后将其和动物栖息地的变化结合起来做出合理解释。第(3)小题,要求提出的协调途径要有针对性,要具体化及具有可操作性,解答要从“尽量避开、预留通道、保护植被”等方面提出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2)逆向式设问。选择“普遍性中的特殊现象”,反其道而行设置认知冲突,这种逆向切入的方式更能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全国文综甲卷第36题第(4)小题,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全国文综乙卷第37题第(2)小题,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开放性问题稍“变脸”。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大量考查了诸如“产生的影响、采取的措施、面临的问题、说明意义、做出评价、指出合理性”等,这些问题以地理要素间的多维联系为主线,结论为“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的形式。因此,这些问题看似开放,实则限定条件多隐含在试题图文信息中,对考生综合思维水平的要求较高。例如,全国文综乙卷第36题第(4)小题,要求考生自选问题作答。与往年同类试题相比,供考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大,更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展示。

      4.“地球运动”渐行渐远

      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地球运动”的出现频率明显降低,在全国文综甲、乙、丙3套试卷和海南地理卷中已找不到其踪影。难能可贵的是,其他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试题中有一些堪称精品,如江苏地理卷第9~10题,用低碳社区的“住宅景观设计”来考查树种与房屋的最佳组合、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该题将盛行风、树种遮阴透光、太阳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等知识巧妙融入“住宅景观设计”的生活化情景中,又与“低碳社区”的理念不谋而合,可谓立意高远,设计精巧。

      就高考对“地球运动”的考查而言,我们认为,因地球运动而产生的光、热等的变化是影响陆地地理环境分异的主要因素,是地理学科知识框架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应在高考中予以体现。但要坚决摒弃以往频频出现的仅剩几个点、几条线的光照图,而是要着眼于地球运动意义的“生活化”,加强地球运动与气候、区域的联系,设计既有生活情趣又有思维力度的上乘之作。

      三、变中出新

      1.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2016年高考地理各套试卷通过反映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诸多议题,引导考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注重渗透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有助于增强考生的社会责任感,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例如,全国文综甲卷地理试题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选择“庄园经济”和“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等素材,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将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可持续发展和合作共赢等观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中。从发展的角度选择“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等素材,引导考生逐步深入地认识、反思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凸显地理核心素养考查

      (1)人地观念。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以人地关系的分析”为支点,通过考查考生对“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等”的认识与态度,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形成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例如,江苏地理卷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彰显人地和谐共生。第23~24题以中国南方某山区特定条件下“稻鱼共生”的景观为背景,展现“景美人和”的画卷,引导考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第28题从攀枝花由“钢城”到“阳光花城”的转变入手,考查考生对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认知。

      (2)综合思维。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对综合思维的考查主要有2种方式。①时空交错的过程性分析。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特别关注地理事象在时空维度的发展变化特点。例如,全国文综乙卷第1~3题,以陶瓷产业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在空间维度上由景德镇到佛山市之间的往返,在时间维度上由明清时期到21世纪初期的跨越,说明了人文要素的变化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这类试题突出考查了考生对复杂地理事象过程的分析能力,有效检测了考生的综合思维水平。②各要素在区域内的融合。以全国文综丙卷第36题为例,该题以内格罗河旅行为主线,考查内格罗河的水文特征、河上少桥的原因,并探讨是否赞同拓展旅游观光业。3个问题分别属于自然要素的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综合分析、区域的综合分析。从整体看,试题设计基于内格罗河流域空间,以旅行主线将自然、人文和可持续发展有机融合,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综合分析。

      (3)区域认知。2016年高考地理综合题多是基于区域的问题探究和案例分析。例如,江苏地理卷第27题选取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以“气候—水文—干旱—开发”为主线,考查区域特征的分析、比较与归纳,地理问题的发现与解释,人地关系的评价等,考生循着“观图、知地、析因、究理”的思路进行逻辑推理。该题充分体现了区域自然特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国家与地区之间在不同领域的合作、区域发展中如何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等。

      (4)地理实践力。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例如,江苏地理卷第3~4题,以驴友野外宿营和观景选址为主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在野外考察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存能力;第9~10题,以北方某低碳社区住宅景观设计为背景,运用气候、光照知识设计树种与房屋的组合方案,根据太阳高度的计算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方案;第17~18题,以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中所见景观为载体,考查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阐释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

      3.加大创新能力考查力度

      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加大了创新能力的考查,用真实世界的资料与方法解释真实世界的问题,即灵活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视角有3个。

      (1)选择性问题。在综合题中,设计了选择性的问题,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充分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创新性。这样既保证考生思维的发散,使其有话可说,同时又能使所考查的能力目标可测,答案可控。例如,全国文综乙卷第36题第(4)小题,要求说出横县茉莉种植业对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或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进一步发展经济提出建议;全国文综丙卷第36题第(3)小题,要求针对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2)综合性问题。从区域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出发,设置“多因一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综合性问题,引导考生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提出新结论。例如,全国文综甲卷第37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江苏地理卷第27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北京文综卷第40题第(2)小题,列举该遗址公园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等。

      (3)认知冲突型。寻找普遍中的特殊,在认知冲突环节设置问题,引导考生在地理较高层级思维方面有所创新突破。例如,上海地理卷第34题,从气候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海南地理卷第23题,分析乌斯怀亚旅店规模不大、收费较高的原因。

      4.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2016年不少高考地理试题以我国传统文化素材为切入点,引导考生从地理视角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思考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例如,北京文综卷第1题,引入农历中的“处暑”节气,考查考生对节气的了解程度,感悟传统文化中对人地关系规律的正确认识;第40题第(2)小题,以重大考古发现海昏侯遗址发掘切入,从地理视角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江苏地理卷第1~2题,以中国山水名画为背景,让考生在感受诗情画意的同时,认识区域特征与差异,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又体现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

      四、各卷特点及问题商榷

      1.全国文综甲卷

      (1)主要特点。①试题结构、形式、设问、表述风格皆同全国文综乙卷、丙卷。图表减少,有6幅图、1张表。②关注生产、生活及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试题涉及现代农业(庄园经济)、产业转移、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河流治理等方面。③考查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日资家电企业转移、河床断面变化过程、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等。④第36题第(2)小题,提供选项填空的形式,降低了难度,考查了考生提取地理信息和描述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2)问题商榷。①第8题题干缺少主语“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应表述为“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②第9~11题题组缺少“河床”“潮流”等概念的铺垫,学生缺少知识储备。③第36题第(1)小题的设问最后应该加上“特点”二字。另外,设问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而答案中给出的是“汛期”,水文特征要素含混不清,且答案表述不完善。第(3)小题缺少地理味,答案未加打磨,采分点不明确。第(4)小题学生缺少对“河流生态”的认知,答题要点难以把握,答案表述不够精练。④第37题第(1)小题答案要点与分值分配难以把握。⑤第42题背景材料篁岭后面括号内“图7”的标注不规范。设问中“开发的有利条件”和答案的表述不对应,答案实为旅游价值大的原因。“接近著名旅游景点,客源有保障”的表述不够专业,应该是“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好”。⑥回避地球运动知识考查,不利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方向性把握。

      2.全国文综乙卷

      (1)主要特点。①稳。选择题3组“1拖3”、1组“1拖2”,选项短小精悍。自然地理逢题必图,人文地理舍图就文,图表减少,只有6幅图。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的比重较大,人文地理所占比重明显大于自然地理。综合题材料背景“一中一外”两个区域,尺度不同。连续两年考查渤海湾区域的自然地理景观。第36题以主题线索展开设问,覆盖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知识,考查了区域地理可持续发展的探究思路,问题设问层次明晰。②活。产业转移、贝壳堤与海岸线的变动,考查了学生探究地理事物时空的静态和动态变化过程的能力。③新。扣准时事热点,如精准扶贫、现代化农业、农业旅游开发及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产、生活,保护环境,同时也响应国家“立德树人”的号召。

      (2)问题商榷。①学科知识覆盖度不高。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主干知识几乎未涉及。②佛山陶瓷转移问题存争议。佛山陶瓷以建筑陶瓷为主,而景德镇以工艺陶瓷为主,且景德镇也不是佛山陶瓷转移的主要目的地。该题组第(3)小题属于伪命题。③综合试题在设问创新中产生新的问题。例如,第36题第(4)小题选择题目作答看似创新,实则增加了试卷长度、考生负担和阅卷难度。④综合试题背景材料、问题设计和参考答案欠打磨。例如,第37题材料中提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而设问(1)让说明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答案中给出了东西和垂直差异,背景材料对学生有误导。图中山脉明显呈东北—西南走向,而答案中却给出了“南北走向”,硬性地迎合背景材料中的“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欠妥。第(2)小题更像生物题,地理味不浓,学生无从下手。答案中仅给出自然原因,故题干应该给出限定条件“自然原因”。因为人为捕杀也是大型野生动物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学生答“半岛与陆地连接处狭窄,地形相对闭塞”是否应该给分?第(3)小题考查选择近距离拍摄熊的地点,设问角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专业性太强,学生难以给出准确的答案。是否只有晴天才能拍摄?可见答案“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实属无效要点。第36题第(1)小题答案整合成“温度和湿度”两个角度即可,参考答案表述啰唆。

      3.全国文综丙卷

      (1)主要特点。①关注时事热点,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材料背景更加生活化,如第1~3题涉及的我国在美国建纺纱厂,上海市常住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瓜州县风能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等。②图表大量减少,仅剩6幅图。③选择题呈现组合型选项,如第5题、第8题。④第7~8题,利用示意图考查山区森林植被破坏后和恢复后对水循环的影响,图表简洁,信息量大。⑤综合题开放式设问回归,但缺乏创新,如第36题第(3)小题“是否赞同、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2)问题商榷。①第8题,森林植被恢复后,山地降水应该有所增加,故选项D也属于正确选项。②第10~11题,图中缺少代表3次冰期的虚线的图例。第10题题干表述晦涩,终年积雪高度实际上就是雪线。背景材料中缺少青藏高原不断抬升的提示。③第36题第(2)、(3)小题答案均涉及对热带雨林环境的破坏,属于重复考查。④第37题答案分值设置细碎,不利于学生答题和阅卷评分。⑤答案要点不全,如第37题第(3)小题,技术落后是否也应是一个要点?⑥第42题如果答“周边地区的人喜食香榧”也应该给分。⑦第43题设问表述不严谨,水旱灾害在东西南北方向都有差异,而答案与设问不对应,只比较了南北方向上的差异。命题者先入为主,似乎已知秦岭的影响,但学生不仅仅只对比南北差异。⑧第44题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中,修建水库也是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方面。

      4.北京文综卷

      (1)主要特点。①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材料新,材料背景有前瞻性或时代性。例如,第1~2题“2016年8月21日~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举行”;第41题“2016年4月~6月,第11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②试题设问简洁精练,选项短小,知识覆盖面广,思维含量高,同时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体现了人文关怀。③选修知识融合在必修知识中考查,自然顺畅,不会增加试题长度。例如,第2题B选项涉及环太平洋灾害带,第3题A选项涉及沙尘暴和环境污染。④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融合在不同选项中进行考查,但选择题涉及的自然地理比重大,综合题中人文地理比重大。选择题有单题呈现,如第3、4、11题均为单题。⑤不回避热点,如国际地理学大会、精准扶贫政策、海昏侯墓与旅游业的发展等。⑥示意图使用灵活、多变出新,考查考点不偏不倚,如图1~5、图7等。⑦跨学科试题成功体现了文科综合命题的本源,综合性强,如第40、41题。

      (2)问题商榷。①第1题A选项中涉及处暑节气,超出了对学生的要求,考查过细,要求过高。课标只要求掌握“二分二至”4个节气。②第3题图例中“锋”的标注应该为“锋线”。③第10题B选项中“暖流”对西部气温的影响很小。暖流仅对其流经的沿岸地区气候产生影响,芬兰西侧距海较远,选项太牵强。④第11题,B选项很难解释清楚。⑤第41题答案不完整,不严谨,可增加“不冻不淤,通航时间长”这一得分点。题干设问限定条件是“天然”良港,而答案给出了“腹地广阔”,这属于人文条件。再者,答案中的“靠近罗讷河河口”,没有说明具体有多远,根据比例尺结合海岸线特点,估算应该是很远。答案中可答出“利于河海联运”。

      5.天津文综卷

      (1)主要特点。①乡土地理味浓厚,关注传统文化,考查的落脚点为地理主干知识。例如,第1~4题涉及天津市等高线和古海岸线分布图、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第14题第(2)小题涉及“妈祖文化”这一传统文化。②与前几年相比,综合题答题要点的限制性提示消失,如减少了“请答出两条”等提示。③试题立足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考查,难度不大,覆盖面广。④关注热点,如第12题涉及古“丝绸之路”,第13题涉及巴西奥运会。⑤综合题延续以往的材料呈现方式,每给出一则材料,随之提出一条设问。将选修内容整合于一道大题中考查,其中减灾防灾措施用表格形式呈现,体现了利用表格进行总结概括的学习方法。⑥参考答案精练,评分标准细致,利于阅卷评分。

      (2)问题商榷。①第1~4题图重、图2毫无关联,文字背景材料与第3、4题无关联,“1拖4”命题方式对课堂教学的正确引导存疑。②图表共19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③图10地图范围标注不规范,从国土安全角度看,必须标出钓鱼岛等岛屿。④第12题第(2)小题思维含量较低。第(3)小题设问太笼统,应添加限制条件,如提示“从地理角度”分析问题。

      6.浙江文综卷

      (1)主要特点。①试卷结构、题型题量、试题风格保持稳定,考查主干知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内容基本平衡。选择题多维度设置选项,以增加内容的覆盖面;非选择题多角度综合设问,以增强知识的综合性。②强调学科能力,凸显核心素养。区域图、剖面图、统计图等共12幅,图表数量较去年减少,但创新度高。③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特色,倡导人地协调发展。例如,以北美云杉林末次冰期以来的分布变化反映全球气候变化,以中国与尼泊尔、印度联系的南亚通道反映“一带一路”。④创设新情境,重视问题探究,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第5、6题引入了“阶地”等新的地理概念和知识,考查学生当场学习和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第9、10题要求考生运用大气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地球空间距离等知识分析探空气球漂移原理,考查考生综合推测地理因果过程的能力。⑤突出比较分析,强化区域认知。例如,第7、8题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第36题第(2)小题不同区域自然带分布及成因比较。

      (2)问题商榷。①第6题题干中“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属于无效信息,结合题干,从图例中就可直接读出答案。②第36题第(2)小题“原因”,答案中应该增加关于纬度差异的要点。③第37题第(1)小题答案中的不利条件,应该增加“距离消费市场远”。

      7.江苏地理卷

      (1)主要特点。①直面乡土,贴近生活,体现地域特色,如第29题苏北振兴与铁路建设。②知识覆盖面广,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③试题地理性强,学科特色鲜明。选择题均以精练的材料引入,试题“1拖2”,综合题皆以填空形式出现。除第17~18题外,逢题(组)必图,共20幅图。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④关注社会热点和生产生活,考查地理核心素养,如第1~2题中国山水画、第3~4题驴友野外宿营地的选择、第28题候鸟式养老、第29题苏北振兴等。⑤体现地理事物动态过程和实践探究,如第9~10题太阳能安装和树种选择、第17~18题野外考察等。

      (2)问题商榷。①第15~16题,有成品题的影子。②综合题设问比较零碎,填空题形式比较机械。③选做题设问数量不同,答题时间不同,对考生来说,有失公平。④第27题第(3)小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地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强度不等和历时不同的干旱”表述太绝对。

      8.海南地理卷

      (1)主要特点。①选择题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考查远远超过自然地理。必考题涉及的均为中国区域,关注城市、人口和华北民居。②图表减少,人文地理多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切入,考查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和生产生活,如第1~3题中国羊绒企业的产业转移、第10~12题职住平衡与城市化问题等。

      (2)问题商榷。①第1~3题和第7~9题均考查产业转移问题,考查点重复。②第13~15题过于简单。③第21题第(1)、(2)小题答案有雷同。④第22题,华北传统民居前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是否与风俗习惯有关?⑤环境保护题比较传统,难度低。

      9.上海地理卷

      (1)主要特点。①充分考查主干知识,试题材料来源广泛,新颖鲜活,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国家发展、世界变化和环境问题。试卷内容覆盖面广,其中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比重约各占一半,凸显地理学科特点与核心素养。②突出上海特色。考题内容涉及上海“海绵城市”、迪士尼乐园、崇明岛城市化与产业布局等。③选择题图表较少,综合题图表资料丰富,考查空间认知、地图阅读、区域综合、成因诠释与人地关系的评价能力等。

      (2)问题商榷。①综合分析题参考答案文字量大,接近2100字,学生书写压力太大。②第11题选项设置不够严密,B项防止海水倒灌是否也可以?③第19题图表太多,阅读量太大。④第21、22题图表和资料布局松散凌乱,需要重新整合排列,减少学生阅读障碍。海南岛地理简图指代不明确。表格应该归于材料序列。⑤第51题降水量不能用“高低”来表述,应该是“多少”或“大小”。“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中的“其他因素”应改为“其他原因”,“作用”应改为“不利影响”。因为“因素”对应的答案表述应该是词语,而参考答案给出的是句子。

      原标题:2016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

标签:;  ;  ;  ;  

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