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学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思想魅力和发挥指导作用创造了广阔舞台。要肩负起时代赋的光荣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形成的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支学派,是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现实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他们从生态危机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革命”中找到与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结合点,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威廉·莱易斯和加拿大的本·阿格尔。随着全球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和突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和研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派别较多,但就其基本观点来说,还是比较一致的。他们认为,首先,生态问题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为突出的问题,应强调生态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使他强调内部社会关系而不是强调人与外部自然的关系来论述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在当今生态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应当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社会理论的两个基本范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外,补充第三个同样重要的范畴——生产条件。生态危机已取代经济危机而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现代资本主义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生态危机,是其经济危机的转移性反映。也就是说,现代生态危机较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社会更有可能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它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其次,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消费”是人性的扭曲,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他们主张应予批判,进而提出“劳动闲暇一元论”。当代资本主义为克服经济危机,力图歪曲满足人们需要的本质。人们在被广告的全面操纵下疯狂地追逐高消费,以补偿和抚慰其依附于庞大经济体系的单调乏味而又非创造性的劳动所带来的痛苦。这种“异化消费”导致刺激“异化生产”。因此,他们认为首先消灭“异化消费”才能消灭“异化劳动”,进而有效地制止生态危机。与此同时,也应当重新评价工业文明及其生活方式,现代工业发展应当看其是否符合生态原则,主张建立一种“无增长的”经济模式。人们只有不再追逐生产和消费的量的最大化,才有可能把生产和闲暇统一起来,人们在劳动中得到欢乐和满足。同时实行生产过程的民主化,由工人自己进行管理,只有在这种生产中,人们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再次,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一种“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所谓“稳态”,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的状态。这样既可防止不合理的过度生产和消费,又能防止异化和分裂人的存在的社会状态。他们主张用小规模的技术取代高度集中的、大规模的技术,使生产过程分散化、民主化,认为人是一切财富的首要的和最终的源泉,技术的首要任务是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人只有在部分自动化、部分手工操作的小规模技术生产中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寻求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从而逐步克服“异化消费”。
第四,提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取社会主义道路的设想。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不能像过去那样依靠“暴力革命”,应当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他们的生态危机理论去发动人民批判资本主义的那种集中化、官僚化的违反自然和人性的倾向,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创造条件,解决所有制问题,最终把生产过程的分散化、民主化、工人管理这三者结合起来,以建立实行“稳态”经济的社会主义。他们说,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对“暴力革命”是反感的,但对批判工业化的盲目发展,批判技术统治论却是有基础的,深得人心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高生产、高消费所导致的生态危机、人的异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透过生态环境问题,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和自然的严重损害,揭示了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倡导生态保护,主张人类和平,着眼人类的未来,把人类的希望寄托于社会主义,在诸如维护和平,提倡男女平等和政治民主,建立国际新秩序等方面的国际活动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及其危机问题具体结合起来的思路,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景和出路问题,为使马克思主义保持巨大的影响力,以达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也具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的哲学思索。它对生态危机的根源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变革趋势等的一系列分析是深刻的,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该理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或在于其认识上的问题,或在于其理论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作为理论核心的异化消费概念,是从异化劳动概念中派生出来的,没有以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深入分析为理论前提,在需要和异化消费之间存在着理论断层,论述中所提到的需要多是指物质需要,没有涉及精神需要及其消费形态,从而使异化消费概念的内涵显得贫乏,影响了对垄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分析的逻辑力量。
其次,是对科学技术的片面评价。尽管他们认识到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然而他们又把科学技术看作是人类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他们看来,人们面临的环境污染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后果。殊不知,科学技术不但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且是治理已污染的环境的必要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其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它可从整体、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处理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并从生态文化的层次上来处理社会发展问题。
再次,他们主张在经济上实行一种“无增长”的经济、削减工业生产而建立一种“稳态”的经济模式。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小规模的技术才能消除由于大规模技术生产引发的生态危机。这固然反映了他们力主现代工业社会应在一种全新的生态文化基础上重建的愿望,然而这是否符合技术发展的规律?技术的发展在当今世界表现为二重性,一是技术规模和影响无限扩大的趋势,二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又使技术表现出分散化趋势,从而有必要发展利用多种能源技术。因此,不顾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主张小规模技术而建立其设想的生态文化,只能陷入主观主义。关于通过实行“无增长”的经济和遏制消费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完全和谐”,这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毕竟,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以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来满足人类需要的方式来实现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既要强调自然对于人具有的外在价值,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又要看到人类的利益是环境伦理的中心,应从人的利益出发,依靠人的主观创造性去调整自身对环境的态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促进人类持续生存和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视野,而且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首先,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当今世界的主要轮廓几乎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所凸现出来的理论视域中被解读出来,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一自由主义的经典就难以做到这一点。这些轮廓包括:更多的人沦为雇佣劳动者;更多的雇佣劳动者处于失业、不充分就业或就业不充分的状态之中;消费主义更为普遍化;资本更为集中或集中化;工业资本以及金融和商业资本更为国际化;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以及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更高;全球债务问题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或金融萧条:全球环境危机日趋恶化等。马克思主义仍然可以解释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轴心关系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这一关系依然是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是指认阶级斗争的概念和事实,其要义是指“资本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劳动强加在工人阶级身上。”“过度资本主义化的世界经济和被马克思称之为通过危机来完成的全球资本积累,已经使资本对劳动者的压榨对于世界范围内的统治阶级来说,成了一件性命攸关的事情。”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劳动者用以反击全球化资本剥削的理论武器。尽管劳动者在国际范围内开始了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及由美国所操纵的全球资本机构的抵抗,但是,全球范围内的劳动者尚未找到和实施用来抵制全球资本权力的有效的组织形式、策略和方法。如何强化劳动者的力量,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任务之一。
其次,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拓展对资本主义的现实批判视域。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本主义及其主导的世界体系的现实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能力。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批判体系后,列宁根据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实际,建立了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武器。此后,在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基本上停滞在列宁构建的理论体系之中。已有的批判,往往停留在意识形态的层次,缺乏严谨的理论构建。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对资本主义进行生态学批判,似乎已经成为当今的一股思想浪潮。在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中,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者的声音,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可贵的探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矛盾是依照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态的逻辑线索展开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主要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政治的和经济的批判,此后,20世纪上半叶,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与文化批判。今天,环境问题已经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对资本主义进行生态批判,无疑应该成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批判能力的重要视域。
当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在对资本主义进行生态批判时采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不同的。对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它根源于资本主义对自然的掠夺,办法是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只有社会主义才可以真正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多是在维护现有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且,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这种批判中,实际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
第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认识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张力。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张力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历史性和开放性。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都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③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将他们的理论作具体分类,相反,他们坚持他们的理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历史唯物主义。“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④。恩格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层面批驳杜林,将马克思主义分成三个方面。后来,列宁出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分成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种划分一直延续下来,而且越分越细。应该说,在研究工作中,按学科的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分门别类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法。但是,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上,则是不允许这种方法的。因为这三个组成部分虽然有具体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但是,这三个部分最终要说明的问题以及采用的方法却是一致的,因此,是不能分割的。采用这种分割的方法会导致我们肢解马克思主义,导致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从整体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例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奥康纳就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尽管在具体的运用中有这样和那样的不科学成分,但这种方法应该是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原意的方法论。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构建的,理论带有特定历史条件的痕迹,因而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承认这一点,并不降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因为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矛盾,包括文化矛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还没有发展到极端尖锐的程度,具体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历史尚处在不发达状态,工业资本主义文化和自然还处在其胚胎阶段。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对忽视了文化和生态的因素,因为当时根本还没有特殊的资本主义文化和自然可以成为其理论对象。而且,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时代任务。“在他那个时代,马克思所面临的问题是必须表明资本主义财产关系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的。”⑤ 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将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巨大的理论空间,因为,伴随人类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跟上这种变化。例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就是试图吸收新的科学理论模式的尝试。因为,在当代,“生态科学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顶峰,生态科学是这样一门科学,它必须把贯穿在所有的科学分析层面的个人主义或原子主义方法论与有机论或有机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包含比其他的科学更多的分析层面,因为这些科学是仅仅限定在具体的、特定的分析层次上,其他科学当然也应该是辩证的,但与生态科学相比,他们被限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因此,只有生态科学才是真正辩证科学。”⑥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长期以来,我们虽然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但实际上,对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非主流理论,往往一律采取拒斥和斗争的态度。如果说在革命时代、冷战时代,采取这种立场,还有某种政治的原因,在当代,这种态度已经没有任何依据,只会阻塞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封闭而狭隘的理论体系。
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最多的是它否定阶级斗争。然而,这种变化实际上是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理论视角调整。在西方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已经不再充分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美国的蓝领工人大部分是反对技术革命的,大部分美国工人已经被消费主义收买,只愿意采取为自己直接经济利益而斗争的形式。我们很难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放弃了阶级斗争,毋宁说是采取了新的阶级斗争分析的理论框架。因为“凡是与生产条件相关的问题都是阶级性的”⑦,而且,这一斗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劳动者阶级与其对立而资本。
如何认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我们以为,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它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一种存在形态。从功能上看,它构成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股力量。
胡锦涛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实践充分表明: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共同为崇高理想和伟大目标而奋斗。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⑧
注释:
①④⑤⑥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①⑧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26日.
标签:生态危机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生态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