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与生活成为等式论文_李蕊

让数学与生活成为等式论文_李蕊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第一学校 710089

摘 要: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不是要简单地挂在嘴巴上,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始、教学中和教学后都特别关注,真正做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促使小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关键词:亲近感 和谐 愉悦 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 接触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项的观念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一、教学始,情境引入,激趣引新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同生活紧密联系的素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而,在数学新课教学时,我就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将学生生活中的题材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创设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唤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内动力,同时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例如《 买文具 》一课,就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的地方。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并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每种面值人民币的特点,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人民币分类等,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中,情境贯穿,激励探究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做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的能力,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如:教学正反比例时,我把教材中给的例题变成数学老师家和语文老师家七月份水电一览表,理解水费、电费是定量,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数学老师家用水、用电情况,并且提问:看了数学老师家的用水、用电情况,你想跟我说些什么?(故意让数学老师家的水、电费很高)通过计算和比较,学生发现语文老师家和数学老师家用水用电差距很大,于是从数学课堂提到了节约用水、用电的问题上,学生不但结合生活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完成了课堂的整合。经历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数学的方法。

三、教学后,返回生活,引发思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以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如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学习了正反比例的应用后,安排了这样一个课外实践活动:如何测量校内一棵大树的高度?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开始了测量活动。一周后,做了详细汇报:1.我们用目测的方法测出旗杆的高度大约是20米;2.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上,我们先给操场中间立一根一米长的棍子,其对应影长,根据同一时间,影长与身高的比值是个固定的数值,然后立即测出大树的影长,用比例知识算出了旗杆的高度是22米。显然,同学们的测量办法切实可行,在此基础上我又及时追问:“你能测出直插云霄的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高度吗?”“能!”在异口同声的回答声中,同学们学好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可见,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向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方向发展。教材及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使学生倍感亲切,给学生们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而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创设情境、设计练习,则把学生带到生活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随着生活问题的引入、交流,课堂教学不再封闭,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这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11,01。

[2]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19。

论文作者:李蕊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30

标签:;  ;  ;  ;  ;  ;  ;  ;  

让数学与生活成为等式论文_李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