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研究论文_卢昊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研究论文_卢昊

东阳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浙江省 322100

摘要:1998年以来,我国提出“小城镇,大战略”思想。2005年10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连续14年一号文件都要求将坚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统筹城乡规划,让城市反哺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快小城镇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无一不强调新农村建议与小城镇建设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小城镇

引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相协调发展,小城镇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结合点,不仅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地,也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载体,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为此,文章将围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方面展开详细研究。

一、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小城镇,顾名思义即为较小的城镇,它介于城乡之间,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载体,处于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城市的思想文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信息传播到广大农村,小城镇已成为我国亿万农民认识与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加强了城乡联系的同时也避免了许多我国的大城市无序扩张、而农村不断衰落的惨淡景象。所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小城镇为载体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发展标准,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繁荣、居住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和社会氛围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一)小城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平台

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事实证明,大力推进小城镇的建设能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推进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小城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作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同时,小城镇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文明承载体,在小城镇范围内建设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化教育、卫生及信息服务设施,必然对农村的文化教育、科技及卫生等各个方面具有示范及推广作用,从而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文明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联系来看,小城镇是在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可以说小城镇是农村发展的产物,是农村发展的延伸,所以这两者具有非常密切、不可割舍的联系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农村地区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才能够实现健康、协调发展的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不仅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还为小城镇的进一步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持。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概括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城镇,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总体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辅相成,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针对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在小城镇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企业或个人在选择未来的发展基地时,很大程度上会考虑当地的基础设施完善的程度。当前,许多的小城镇因资金缺乏,而无法完善基础设施,为改变这一现状,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不断深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革势在必行。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个人、社会各界人士的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渠道。

(二)科学合理布局和规划,实现村容整洁

把小城镇布局与整个省域经济发展布局统一,实现经济建设发展与重点城镇建设布局的内在统一和协调,统筹城乡发展,体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路,体现当地特色,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确立小城镇在当地的中心区位与经济核心地位,以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服务。立足小城镇本身所独有的山水地貌,人文风情,不断地优化城镇形态、功能和结构布局,建设并完善环境卫生设施,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内容及规模,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工作。最终实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及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活宽裕奠定基础

近些年,虽然政府已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由于投入有限,小城镇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无法满足小城镇扩张的需要,与小城镇发展速度不相匹配,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人口容量和产业发展空间,体现出当时城镇化与现代化的水平。因此,要扫清小城镇的发展阻碍,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实现生活宽裕,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前提。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是增大小城镇硬设施建设力度,硬设施涉及到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是交通道路、供水、供电、排水排污、环境卫生、废弃物处理、减灾防灾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教育、卫生、文娱等生活服务设施。特别是加强小城镇的医疗设施,解决看病难问题和提升医疗保障程度。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聚集能力,最终实现生活宽裕。另一方面是加强小城镇软设施建设,通过市场手段,及时地解决小城镇产业发展的问题。杜绝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对于一些优势行业、绿色环保企业、规模企业等高效节能企业,政府应在资金和人才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将开发绿色新产品,技术改良作为企业的主要抓手;政府在宏观层面完善服务体系,扩宽融资渠道,加强市场开发力度和速度,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四)引进和培养技术人才,加强教育力度提高人民素质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起着主导作用的。随着小城镇劳动人口的增多,劳动力人口素质普遍低下,剩余劳动力转移难。这一现象严重制约着小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改善这一局面就得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首先是办好领导干部培训班,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新形势下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领导、组织、管理工业经济的水平;其次是加强基层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城乡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再次是抓好培训基地建设,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培训劳动者,培养适应城镇自身发展的要求,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最后是建立人才信息库,完善人才市场,鼓励广大青年,高校大学生积极创业,以优越的条件重点引进具有现代市场管理和营销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用好现有人才[1]。

结论

简而言之,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小城镇建设必须立足农村经济的繁荣,否则小城镇建设便是“无木之本、无水之源”,便不能有长足的发展。所以,在探讨新农村和小城镇的问题时,不可脱离农村实际来研究小城镇的发展,也不能离开小城镇来分析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理念来发展小城镇,是小城镇建设的必要前提也是根本保障[2]。

参考文献:

[1]彭怀真: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优先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建议[J].理论前沿,2016(17).

论文作者:卢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  ;  ;  ;  ;  ;  ;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研究论文_卢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