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人文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9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2)03-0067-04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有目共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 世界市场”而独立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 现代、世界性与民族性等三难困境之中。要想摆脱困境,异军突起,就必须发展。而发 展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人。拥有高素质的人,就拥有了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如何理解 人,就决定了如何理解发展。尤其在我国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挖掘发展问题中的人文意 蕴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与人文的矛盾与统一
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不同的发展目标决定着不同的发展观与发展理 念。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思路。科学按其本性来说只承认客观的 事实,它实际地推动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关系,为人们创造丰富的物 质财富。人文则指向人的意义世界,给人以意义支撑与终极关怀。从逻辑上看,科学与 人文体现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分野。但在事实上,科学与人文并不是截然二分的。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冲突和对峙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二者的冲突与融合正是不同时代的 不同发展观的内在根源。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完全内在融为一体的。人们在实际生活中 ,不仅要靠体力、靠四肢去作用于自然界,而且要靠智力、靠大脑的活动去调整和控制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认识自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取决于关于自然过程的知识。 原始社会的氏族成员在极其艰苦和漫长的劳动中,对人类作出了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创造 ,积累并运用着许多自然知识:加工石器、人工取火、发明弓箭等。人们在对自然界进 行探索的同时,也丰富发展了人本身;人们在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包容了许多 人文的内涵。此时科学与人文处于原始的统一状态。
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作为科学与人文精神原 始寄托的统一体消解,科学与人文就陷入了互为异化的境况。科学主义高扬发展的大旗 ,把经济增值作为发展的惟一目标,视为人们获取幸福的不二法门,把发展看作一种经 济现象,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自然科学在这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关 系的发展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出现并使它得到迅速发展。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以及能量 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等理论的重大发现,使科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繁荣。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 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时代想象不到的”[1]。科学的发 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加,但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主体性缺失与人 文精神的失落。机器化的大生产造就了异化的人、片面的人。人成了机器的一个零件, 附属于机器。此时科学依附于资本,物化在机器上,与劳动者相对立。“科学通过机器 的构造驱使那些没有生命的机器肢体作为自动机来运转,这种科学并不在于工人的意识 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2]。科 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使得人们无法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只有 当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和两种精神重新回到统一时,人们才能重建自我及其本质的同一 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动化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社会生产力大踏 步前进;另一方面也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非创造性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不仅使 人的体力获得解放,也为提高智力提供了自由时间。自动化技术缩短着人们的劳动时间 ,使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断增加,从而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自动化系统以其 丰富多样的产品去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消费,使产品不仅具有物质上的使用价值,还具 有精神上的、美学上的欣赏价值,在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世界的图景与人类生存方式。技术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人类 获取物质财富的工具或手段,它也被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对于这样一种变化,约翰 ·奈斯比特颇有远见地将它概述为:现代社会正在“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与高情感相 平衡转变”,他指出:事实上,“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会产生一种要 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级, 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3]。人类的这种对于技术的越来越强烈的情感反应使现代高技 术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了人性的一面。
总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领域,科学知识也具有丰富的人文 性。科学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物质财富,而且以其知识性和真理性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 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 果。
二、发展的人性需求——精神生产力的建构
人不仅具有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具有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人因此也就有两重 世界,即物质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世界。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 提高,人们将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更加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以寻求物质与 精神的平衡。马克思认为,从人类生产力形成之日起,就“既有表现为个人特性的主观 的生产力,也有客观的生产力”,“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2](1.39 )。在不同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生长点或突破口。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变 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1](23.408) 。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生长点却是“精神生产力”。
早在19世纪60年代~70年代,马克思就注意到精神生产经济化过程的开始,当资本渗 入科学活动领域时,就使科学活动本身变为资本的直接生产,变为利润的源泉,而使科 学的主体变为雇佣工人。同时马克思强调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间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 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今天这个过程具有新的特点。它的客观基础就 是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变化,其结果形成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的整体化。
科学技术革命和客观实际创造着条件,使人能在更多的方面加入生产过程,使人的个 性在劳动过程中能得到多方面的表现和发展。现在物质生产达到了这种状况,工作者参 加物质生产,同时又可以进行创造和广泛表现个人的个性品质;发展个人的各种才能、 意向和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工艺的原则,成为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和进一步扩大生 产运动的要求和条件。国民收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开始依赖于劳动力技能技巧的提高 、知识的进步和科学管理的成绩。知识开始参加发展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以及人的因 素,影响到生产力所有组成部分的发展。
由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人的活动重心便转移到生产的筹备领域 ,转移到技术管理和计划、设计、研究等领域。一方面,工人的生产劳动性质发生了变 化。正像马克思所预见的那样,物质生产中的劳动开始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 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 发生关系。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2](46.218 )。另一方面,对于物质财富的生产来说,简单劳动丧失了从前那样的特殊意义。创造 的价值数量开始愈益不依赖直接加入生产过程的劳动数量,甚至不依赖生产资料(物化 劳动)的数量,而是依赖科学技术水平,人们掌握自然力的总成就。今天,在许多情况 下,生产的研究和分析比扩大直接的生产,能带来更大的效益。
科学研究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马克思预见的那样,社会财富的创造 “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 物的力量,而这种作用物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 不成比例,而是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 应用”[2](100)。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从事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活动的人越来越 多,这种活动得到越来越快速的发展。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活动的重要性及其地位的增 强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它大大丰富了人的生存的意义,提高了人的生存的价值,人们生 活的主要内容将不再是仅仅为了谋生,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重 视人自身的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惟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素,人对于生产力而言因其智 力的发展如同具有无限性,当人类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后,就能提高智力并大大提高劳动 能力。今天的新技术革命将促进人类经济活动发生质的改变,把人类推进到一个自由发 展的新时代。
三、发展的现代诠释——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的契合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结合,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伟大创举。事 实证明,把市场经济引入我国,既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繁荣,也促进了人的发展。在 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知识经济的背景为人的发展做了时代注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 人的发展达成了默契与和谐。
市场经济通过商品、货币,体现了以物为中介的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其表层是“物” 的问题,其本质却是“人”的问题。因此市场经济与人是内在关联的。建立和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说到底是解放人,实现人的价值,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问 题。市场经济注重利益,追求交换价值中的利益最大化。交换双方的利益是独立和分离 的,双方为追求更高的交换价值,便展开竞争。市场交换突出利益差别,而利益差别便 意味着竞争,竞争反过来加剧差别的程度。在竞争中,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极大提 高,人自身的潜力也得到极大的发挥。通过竞争机制,为人的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展现的 空间,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也从“有形”转向“无形”,从对物质的争夺转向对知识的开 发和利用。目前,知识经济的竞争如火如荼,如何发挥知识在市场中的作用,占领世界 先进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的发展的客观选择。在市场 经济中,科学知识不单纯是纯粹的真理探索活动,它也被纳入到市场的轨道中,知识在 市场中的运作也是按市场的规律进行的。而市场经济的首要价值观念是竞争观念。公正 的竞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公正的竞争也有利于知 识在市场中的分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科学知识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日益 提高,它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高,成为支持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依 赖科学知识可以生产出质量更好的产品,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依赖 高科技的生产根本没有竞争力,产品也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当今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知 识的竞争。竞争观念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的作用。正是创新 能力及知识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通过创新能力和知识的竞争,既促进了知识的不断 创新和应用,又促进了人的潜力挖掘与发挥;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又促进了人的整体 素质的提高。
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发展,拥有人才,就拥有了发展的主动权。市场经济 的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就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伴 而行的,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化大生产才得以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 才得以形成,而传统的手工生产和农业生产无论如何不可能使市场成为市场经济的中心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越来越成为竞争中的重要因素。能否利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生产已经成为竞争胜败的关键条件之一。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利用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的素质,没有高素质的人就很难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很难充分利 用和发挥已有的科学技术。所以就其实质而言,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 知识的人的基础之上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更证明了这一点。在当代社会,降低 资源、能源的有形投入即“硬投入”,提高科技、文化的无形投入即“软投入”,已经 成为现代市场竞争的核心和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所追求的目标。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依 赖于高素质的人才,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转化依赖于具有良好素质的劳动者,这取决于人 的科学文化素质。因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人的脱颖而出造就了我们未来发展的 美好前景。
市场经济是一种较之以往更加适合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的素质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 手段,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和改变人们的思想 观念等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我国现阶段人的素质状况 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也并非尽善尽美,市场 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弱点和缺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能存在,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就可能更加突出。因此,对于 我们已经在实践中发现的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去限制和克服它。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个过程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富 裕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才能避其短,扬其长 。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较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建立起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的高层次统一与和谐,实现人的物质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世界的自觉融合。 惟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的普遍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方能为人的真正自由全面发展提 供现实的可能。机器与花园未必不可并存,重要的是在利益面前,莫让物欲熏昏了头脑 ;重要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莫忘人性的追求。
收稿日期:200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