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馨 无锡市广益中心小学 214011
【摘要】教育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还要教给学生为人处世之道,教给学生应对生活考验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立足社会。由此,先贤圣哲都主张,美德重在践履。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小学生践履美德应从学习美德开始,并通过社会服务、生命教育实践以及对社会和家庭负责等教育活动,增强道德体验,使道德实践生活化、常态化,引导学生立品成人和立德成才。
【关键词】德育;践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1-127-01
一、践履美德从学习美德开始
1、美德源于民族精神
践履美德,先要学习;学习美德,先找美德之所在。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美德的身影?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重视修养身性的儒家思想来涵养自身,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中不断完善自身,从四书五经的传统典籍中寻找人生真谛,严格恪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在漫长岁月的历练中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民族精神始终支撑着我们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并成为德育的源泉。教师在对学生教授知识时,可适当融入民族精神的内容,教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精神,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此作为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丰富学生德育学习的内容,同时还可传承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2、美德源于身边事物
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最生动的教育方法莫过于取材生活。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到德育的作用。例如,学校里在进行体育比赛时有同学不慎受伤,其他同学看到后齐心协力把受伤的同学送往医疗室;当下课后,有的同学自愿留下来打扫卫生,不怕苦,不怕累,摆放好桌椅;当看到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时,有同学愿意主动出来调解纷争,维持和谐。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容易受到身边的事物影响,他们生活其中,感受生活的影响却不懂生活真谛,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道德人格魅力,并把这些道德的闪光点汇聚起来,作为德育课堂上最生动的例子进行讲述,使这些例子成为德育教育的取材之源。
3、美德源于内心自省
每天的生活看似平凡,但美德就在这平凡的生活中发出不平凡的光彩,关键在于我们能够发现和感受这般美德的光彩,所以三省吾身。孔子的弟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今天我们同样也要三省吾身:今天做了什么事?这件事有没有做对了?如果做错了应该怎么改正过来?例如,有的学生为了得高分不惜作弊,偷看别人的答案,那么这样高分的得来途径是对的还是错的,自己的内心就会开展“争论”,有了争论才会认识到自己犯的错误,才会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才会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通过内心反省我们可以从自身和他人的身上发现美德,继而学习美德,弘扬美德。
二、践履美德显现世间之光
要培养学生成为有德行的人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德育工作是学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先做好德育工作,才会让学生认清奋斗的方向,充满生活的希望,产生学习的动力。在导行学生践履美德时,我们可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开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德育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说教上,还应该付诸行动。当我们羡慕别人的道德之光时,其实自己也可以发出一样的光芒,美德之光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散发出来。在学校里,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服务活动中去。社会服务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打扫公园街道、清理“牛皮藓”等,通过义务服务社会认识到自己对社会肩负的责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只要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以德服人,在社会中弘扬高尚的品德,渲染美好的情感,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这会有助于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感受品德的魅力,坚定立德践德的决心。
2、开展热爱生命的教育活动
一切美德的培养都是基于生命个体开展的,只有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热爱之情,我们才能更好地塑造个体,开始人生征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对生命的恻隐是与生俱来的,但对生命的热爱则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生命的教育除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外,大自然中也蕴含着许多生命的真谛,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去,探究燕飞虫鸣、花开花落、夏耘冬藏的自然之理,这也是感悟生命的途径。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懂得敬畏生命、尊重他人,美德之花就会绽放在生命之树上,为生命增色添彩。
3、懂得为家庭为集体负责
每个人生活在世上,总会与其他人发生各种联系;每个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负有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小学生生活在家庭和学校里同样负有自己应该履行的责任,如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小学生应该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给母亲分担家务;作为班集体的一份子,小学生应该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乐于为集体做贡献等。这份责任感的培养让小学生懂得如何为他人着想,如何衡量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如何立足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修身养性,促进自身的发展。
4、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完善
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之成为符合德才兼备之人。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迷茫的时候,尤其是对容易受诱惑的小学生而言,做错事在所难免,在不良思想的误导下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却不自知,这时候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追踪和适当评价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使学生不背离正确的方向。教师通过多次的观察记录学生的言行,从言行中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品行状况。如在一次失窃调查中发现有学生自私贪心,出现不良思想的苗头,这时候教师应及时教育学生,对学生做好心理引导,并将学生的行为记录下来,以做后期的跟踪调查,观察学生的进步情况。德育教育离不开细心的观察,教师平时要多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全面科学的评价,告诉学生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让学生清楚明确自己所做的事是对还是错,这些做法尤其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行之有效。除了教师的评价外,家长、朋友等其他人的评价都可以指导学生的行为,导引学生习德守德,坚持始终。
三、以德育人,德行为先
教,乃上所施下所效也。早在几千年前,“万世师表”孔子就留下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教育佳话。所谓言传身教,上行下效是教,以身作则是教,身体力行也是教,教育的本意在于由己及人地传承精神、传授技能。对学生的教育,更多时候是无声胜有声,行动才是最有力的教育途径。人在出生之初,不会听,不会说,却会做,在观察和模仿中做着与别人一样的事情,慢慢地学会了生活中应该做的事情,学会独立生活,这就是教育赋予我们的意义。
德育工作的首要原则,即立德树人,以德育人,就是要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德育的成功之处不在于说得有多动听,而在于有没有从行动上教育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积极行动中学会做一个独立自主、坚强勇敢、朝气蓬勃、乐于奉献的人。
论文作者:徐文馨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学生论文; 美德论文; 生命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社会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