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与企业竞争力”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研讨会论文,企业竞争力论文,民营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12月14~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杂志、《管理世界》杂志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联合主办,深圳市盛达贤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企业竞争力”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这次研讨会得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的重视,游宁丰副省长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并对本次研讨会的议题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共有来自北京、上海、厦门、香港及广东省的有关著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决策咨询部门的47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另外,来自国内10多个省市的50余位入选论文作者和来自广州、深圳、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的10多位知名民营企业家也参加了这次盛会。研讨会还受到了省内民营企业家的重视,来自广东省工商联、中山大学MBA企业家商会、中大岭南学院MBA研修班的近200位企业界人士参加了大会,并和与会学者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话。
与会的专家学者和民营企业家围绕着“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企业竞争力”这个中心议题,着重就企业主—经理人关系与民营企业竞争力、企业资本运营—融资与民营企业竞争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与民营企业竞争力、企业品牌经营—商誉与民营企业竞争力、家族企业—产权构造—产权保护与民营企业竞争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民营企业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民营企业如何面对入世后的国际竞争等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一般问题
1.有些学者认为目前民营经济的概念尚不够准确,缺乏一个权威性的定义。有的人把民营经济等同于非公有制经济。其实,“民营”是对管理体制而不是对所有制属性的描述。一种影响较大的说法是,民营经济指除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之外的那部分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混合经济,有七个组成部分:个体、私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乡镇企业;国家不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国家不控股的三资企业;国有民营、公有私营企业。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在现实中是否能够科学的操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但由于民营经济的概念和统计口径不清等问题,使得有关民营经济的数据出入很大,给现实分析和政策指导带来了许多不便。
有的代表认为我国民营企业中应包括正在迅速发展的留学人员企业,并把这些企业看作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与其他民营企业相比,留学人员企业具有科技含量高、与国际接轨、更能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等特点,但目前这还是一个相对弱小的群体,需进一步培育。留学人员企业问题也需有关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开展研究。
2.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了民营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性质及其存在与发展的不可动摇性等问题,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有的代表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十六大精神,对剥削作了新的界定,认为民间资本收入符合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一种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同样应得到保护。有的与会者以“三个代表”理论为基础,论证了民营经济的先进性及合理性。
3.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中国入世后国内外经济大融合以及中国经济结构大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两大历史机遇,加上法律和政策的调整,民营经济将不再仅仅是“配角”和“补充”,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样,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流,民营经济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4.与会代表们还就广东和浙江两个民营经济大省在发展方式、特点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讨论。广东民营企业在数量、注册资本、产值、所占经济比重等方面属全国第一,但浙江的民营企业似乎做的“更强”。浙江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组织形式、分工与协作等方面领先。两省都发展了一大批专业镇和专业企业,形成了各类簇群经济,并各有千秋。代表们还注意到了广东不少民营企业的“戴帽”现象,即过去是戴“集体”帽子,现在是先移出境外再回来,戴“外资”帽子。
二、关于民营企业资本运营和投融资策略
1.民营企业的融资难是当前制约其发展的一个瓶颈。其融资难的原因简单地说有两个:一是从外部看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二是从内部看企业自身财会信息不规范和经营状况的隐秘性。目前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1/2,但其占用的金融资源则不到全社会金融资源的1/4。造成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不仅仅是金融政策的歧视性规定,而主要是目前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制度缺陷和对现代市场经济运作规则的不适应。
2.民营企业初期主要靠直接融资,自有资金和关系资金居多,发展后主要靠间接融资,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融资,但远远不够了。如何解决融资问题呢?有代表提出,从根本上有赖于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即改变原有的产权制度、治理制度、财务制度和人事制度等,并对市场经济规律的适应。也有学者主张应鼓励民营企业大力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发股票、发债券。民营企业上市的主要问题是资本量小、制度和信息不规范。民企上市可直接发行股票,可通过协议转让国有股和法人股,买壳上市,或通过收购成为上市控股公司,及到境外上市。还有代表认为,应发展出一块非主流金融,如民营互助银行及担保机构,浙江温州已出现了民间钱庄。最后,一些代表认为,主流金融机构应完全破除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歧视性观念和做法,并废止现行国家银行新增贷款坏帐率为零的规定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建立银行正常的市场规则。
3.应大幅度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积极推进民营企业股份制,发展混和经济,容许民营企业收购、兼并国有中小企业,鼓励国有经济将一般性、竞争性经营领域让给民营经济。
三、关于民营企业产权构造和产权保护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存在是必然的,这是所有制生态的要求。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制占主体,但在经营性领域,非公有制资产可以占主体,它不会影响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所以不必担心民营经济比重越来越高的现象。
2.民营企业应逐渐实行开放式产权结构,股权应能进退,多方吸纳资本。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向高层管理人员甚至普通员工出让股权或期权。
3.产权保护是产权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人们已认识到了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的必要性,但对保护的可操作性探讨不够。现实中私有资产的法律地位仍低于共有资产。如国营企业欠私营企业的债,通常理解为正常的债务关系,但如私营企业欠国营企业的债,很可能被理解为欺诈或侵占共有资产。有的学者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说明,为使产权保护符合效率原则及低成本交易,考虑到民营企业的弱势地位,对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应做到特殊保护优先于一体保护、私力保护优先于公力保护、权力保护优先于责任保护。
四、关于家族企业及其治理结构
1.家族企业在现阶段的民营企业中占主体地位。不仅所有权多是家族的,经营权也多由家族控制。有数据显示,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主要投资人担任主要经营者,另外家族内部继任和家族成员掌管关键岗位也是非常普遍。
2.家族企业及其管理模式源自于我国几千年的泛家族主义文化。家族企业决非中国独有,而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企业组织形式。家族管理模式是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在现阶段的理性选择。尽管它会使企业走向自我封闭,但不是“落后管理”的代名词,它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对中小型企业尤其如此。有的代表认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不会消失;将家族管理模式完全放弃既无必要,也不可能;西方企业越来越重视东方“人伦文化”的作用,民营企业也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多借鉴西方的公司文化及其管理手段。多数代表认为,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从外部引入生产要素和职业经理人,向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转化是必须的。
3.有的学者提出,民营企业发展势头似乎在减弱。一个深层次原因是个人产权关切度问题。个人产权关切度高本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却变成了一种治理的障碍。企业做大做强需要内融合及外融合,但由于个人产权关切度高,他不容易接受其他要素参与既有权益分配。比如产权结构封闭,人才聚集度低,人员凝聚力差,融资渠道受限,产权联合困难等都可能与此有关。
五、关于企业主与经理人关系
1.由于过去民营企业家的进入门槛低,许多已成功的企业家自身素质并不高。他们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把握住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特殊机遇和市场缝隙。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他们有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需求。民营企业家需认清自身不足,自觉从把握制度转轨缝隙过渡到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由于许多不合格的人成了民营企业家,他们的被淘汰也是自然的。
2.民营企业家应学会“过五关”——财富关、制度关、战略关、人才关、文化关,“斩六将”——小富即安者、不认同公司价值观的异类、不与公司共成长的落伍者、缺乏团队精神的人、不敢承担责任的懦夫、以及事必躬亲的企业家自己。企业家要善于做领袖,考虑大事,成为企业的精神偶像。
3.有的代表专门对企业家能力做了分析。企业家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了一种与物质资本和一般人力资本不同的另外一种资本——企业家资本。它是驱动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家能力包括内部资源组织能力和外部资源动员与协调能力。企业家的进取心和学习能力是影响企业家能力的关键。
4.职业经理人是代表们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职业经理人,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较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在民营企业内部和整个社会都缺少一种形成职业经理人的机制。职业经理人对企业主的背叛时有发生,职业经理人的忠诚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成了令人担心的问题。尽快培育和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是当务之急。
5.现在的企业经理人市场失灵,其原因是:经理人太少,一些本来只适合做经理人的人去做了企业家;对经理人的授权和培养不够,担心内部人控制;隐私经营,害怕信息外泄。经理人市场失灵是家族化企业迟迟不愿改造的主要原因。其结果是,继承人和经理人一般都在亲友中选择或在内部培养。还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进入障碍问题,通过一些数据说明了为何在同样的市场信用体系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没有发生的问题会发生在民营企业,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主和经理人双方存在着一系列认知差异。
六、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资本
1.有的学者探讨了民营企业文化的深层基础,认为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运行是建立在“家文化”基础之上的,民营企业的文化对其成长而言可视为一种资本。企业的文化资本可转化为经济资本。借用台湾学者的成果,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的成长与三种文化密不可分:家族文化(在企业上层)、泛家族文化(在企业中层)和理性化制度文化(在企业基层)。这些分析对建设民营企业文化和构造管理模式有启发意义。
2.有的学者注意到了相同环境下民营企业成功率和生命周期的差别,用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概念对此进行了分析。社会资本包括个人关系资本和公共网络资本。个人关系资本强的企业比弱的企业绩效要好,此外,社会网络资本强的企业(如处于簇群经济圈的企业)比弱的企业(发在簇群外的企业)效率更高、寿命更长。
七、关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1.民营企业技术人才不足,资金有限,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较高,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舍得在研究开发上投入,已成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以至体制创新的主力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中有很大比重是由民营科技企业创造的。
2.有些学者提出了簇群经济概念,如聚集在同一地块、生产某类产品或提供某类服务的专业厂家(家具城、电脑城、旅游区等)那些以某类产品或服务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专业村镇(生产刀具、栽培水果、买卖布匹等不一而足),认为这是目前民营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他们还就政府在簇群经济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引入了地方法团主义概念,并提出了后地方法团主义,意即政府从过去直接参与内部经济管理,转变为从外部创造宏观条件,借助于中介组织的服务来扶持簇群经济发展。
八、关于民营企业品牌和商誉建设
1.树立品牌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前提之一。从来只有产品疲软,而没有市场疲软。民营企业应强化品牌意识。品牌是一种对消费者的承诺。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质量仅是其中之一,而且品牌建设之路没有终点。一个好的品牌有利于增强民企对其经理人和员工的吸引力。
2.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信誉不佳是人们对民营企业的一个主要负面印象。有的代表从中国优秀的传统管理文化入手,如“以诚为本”、“以信为先”、“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修己安人”、“德政生厚”等,对民营企业的商誉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
九、转变政府职能与民营企业发展
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于政府行为的不规范才导致了民营企业行为的不规范。在民营企业体制创新之前,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很有意义的。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十六大前如果对民营经济还有些疑虑的话,十六大后就应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切实平等对待民营企业。各级政府应不断树立公仆意识,减少对民营企业的管制,运用市场手段,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和引导,使其与国有企业真正平等竞争。
十、民营企业家代表们的主要观点
1.一些民营企业家认为,目前对民营经济的研究远不够深入,民营企业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认同度仍较低,应允许民营企业家更多地参政议政,影响政策制订。还有些民营企业家表示,虽然国家已有了保护私有产权等法规,但仍感到心里没底。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过多,在办事时仍存在不公正待遇。民营企业中的一些违规操作,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
2.关于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代表们特别提到了战略定位和投资方向选择的重要性。不可贪大求快,还要考虑与已有业务的关联性,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民营企业总的来看发展很快,但现状令人担忧。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水平、产业层次和人员素质低,管理方式落后,加工型企业的脖子卡在境外企业手中。
3.民营企业可能出现人才断层。其原因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创业的民营企业家的知识结构、身体年龄已不太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早期加盟民营企业的经理人大多自立门户创业;中国入世后企业需要一些新的人才;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更多的人才。在人才争夺方面,民营企业没有国家公务员那么稳定,没有国有企业那么多的投入,也没有外资企业那么一种对人才长期投入的氛围,因而处于劣势,应引起重视。
4.民营企业先天不足,占用的各种资源少,应对内整合,对外联合,实现现有国内外资源的共享,比如信息资源、金融资源等。民营企业还应成立强有力的行会组织,加强互助和自律,共同提升核心竞争力。
本次会议研讨内容广泛,成果丰硕,以上综述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请有关与会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