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精彩让你知道论文_詹茫

“你知道吗?”精彩让你知道论文_詹茫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325000)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你知道吗?”这个栏目是传播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何用好这些材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下面结合教材和自己的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用在课堂教学中

1、化身情境,激发兴趣

有效教学情境的设置,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还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从而使定性的知识呈现灵动的状态。部分“你知道吗”的内容恰恰具有这种条件。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些“你知道吗”转化成一道情境问题,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六上“比的认识”时,针对“你知道吗”安排的“黄金比”的内容,介绍了比、比值和黄金比值等内容。在教学比的概念时又往往难以找到非常好的引人入胜的情境设计。于是我们这样设计开场白:学校有一个鱼塘,根据大家的要求计划在鱼塘边建造一座观景亭。提供三种设计方案(出示设计简图:第一种高挑而瘦小,第二种矮小而粗壮,第三种宽度与高度的比值是0.618)请同学们帮助论证一下,看看你们的眼光是否与专家教授的一致。先由同学展开讨论,说明对各种设计方案的感受,最后进行投票表决。接着出示专家的意见,肯定第三种方案入选。这时教师就可以设置悬念:为什么专家和绝大多数同学都选择第三种方案呢?教师总结:看来生活中人们的对某个事物的直接判断与数学知识有内在的联系,学好了“认识比”就知道为什么选择第三种方案,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就能运用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结束后进行首尾呼应,解释黄金比值0.618的实际意义,再来仔细研读“你知道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2、新知探究,文化点缀

很多“你知道吗?”的内容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并且与新授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可以把它们融合在新知的教学中,转变为新授内容进行教学,以对新授内容加以补充。比如五下在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前,“你知道吗?”中安排介绍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是为了使他们能够通过分解质因数,快速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果按教材例题方法,先写出两个数各自的因数(或倍数),再通过观察找出公因数(公倍数),最后确定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虽然方法可行,但效率确实太低。特别是遇到如教材82页中30和45、24和36,要找出他们的最大公因数,由于两个数据之间不存在倍数关系,且每个数的因数又较多,学生必须完整找出它们的所有因数后,才能准确找出最大公因数。如果这些题能够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就方便快捷得多了。所以,这个时候有必要把该部分内容转为新授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以补充计算方法。

3、练习设计,提升内涵

这方面内容的“你知道吗”,大多都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所以可以利用这些内容来设计拓展练习,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训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五年级教学“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教材运用举例和集合图的方法让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但在实际解题中,这种方法比较繁琐,而且不易理解。在练习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辗转相减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通过“你知道吗”这一部分的扩展,使学生了解可以用短除法来求解,既简单,也不容易出错。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解题策略,又让学生体味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数学文化。

二、用在数学课外活动中

1、数学阅读,展示精深

教材中“你知道吗?”的很多内容是相关数学史或小知识的简介,这些都是组织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好素材。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学生可以在心理上缩短接受某一观念的时间,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形式化、抽象化、精确化的过程。如:三上教材中的“数字的发展史”、“古人的计时方法”、“分数的发展史”和五下第14页的“你知道吗”(我国古代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都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良好素材。

2、数学日记,展示感悟

鼓励学生追踪数学家的脚步,如,通过阅读数学王子高斯的成长经历,将每天阅读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写成数学日记。大部分人对高斯的认识是从求1加到100的和那个经典故事开始的,教材中所提及的也就是这个故事。然而,对于高斯,这个曾被形容为“能从九霄云外的高度按照某种观点掌握星空和深奥数学的天才”,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例如他的文学修养,他惊人的学习语言的能力,他对自然数的迷恋,他的《算术研究》等。只有当学生走进他的世界作进一步的探究,才能真正的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3、数学调查,展示精美

教材中的一些“你知道吗”可以作为一个切入口,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或是一个知识,让学生走进图书馆,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做一些数学小调查,以实践作业的形式进行研究、汇报。如三年级教材的“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刻漏”这一计时工具,老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上网和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计时工具的发展信息,并把获得的知识制作成小报收集起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展示,让学生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并学会独立学习。在这样的活动中,能有效地把数学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为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帮助,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夯实了基础。

4、数学尝试,展示能力

不试不知道,数学真奇妙,对“你知道吗”中一些可操作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一做。例如 “比”教学后安排“黄金比”的调查,学生们挖掘到了“人体中的黄金比”、“植物中的黄金比”、“建筑中的黄金比”、“摄影、绘画、乐器制作中的黄金比”……在分享这些的同时,大家知道了0.618这个黄金数,知道了“最完美的人体:肚脐到脚底的距离/头顶到脚底的距离=0.618”,“最漂亮的脸庞:眉毛到脖子的距离/头顶到脖子的距离=0.618”,更由此知道了黄金分割所代表的和谐、完美与赏心悦目。此时,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且受到了数学素养、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启蒙薰陶。

论文作者:詹茫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  ;  ;  ;  ;  ;  ;  ;  

“你知道吗?”精彩让你知道论文_詹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