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西东部地区发展差距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正确处理论文,差距论文,关系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循序渐进与跳跃式发展的关系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一般说来,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并非一日之功,通常需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然而这是一种稳重有余、进取不足的思想,如果以此思想作为决策的理论指导,那么就不可能缩小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更无法赶上先进地区。要想实现经济的腾飞,改变西部经济落后的局面,必须走循序渐进与跳跃式相结合的道路。争取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这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完全具有可能性。首先,依靠科学技术含量的增加,将大大提高经济效益,这不但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而且成了决定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甚至兴衰成败的关键。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充分反应了这种情况。其次,当今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个新的明显的趋势,即知识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包含,并且知识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大,经济的知识取向强烈,二者融合相当迅速,这表明知识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在当今世界科学无国界,技术可以复制,特别是在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与应用日益网络化的条件下,西部有可能分享世界科技经济国际化的成果,先从局部产品、产业突破,实现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甚至后来居上。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究竟在哪里呢?本人认为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发展观,避免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辩证地看待西部地区的优势和劣势,转变思维方式,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一方面积极寻找发展的高起点,发展适合本地区的新产业,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强项产业积极创新、提高;同时注意对资源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可行性论证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尽量避免发展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以相对低的机会成本生产出效益相对较高的产品,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与东部的差距。
二、市场经济与计划调节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发展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必须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熟悉、掌握并自觉运用市场机制的经济调节方式。当然,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市场机制并不是唯一的调节手段,实际上计划调节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计划调节的内容、形式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指令性计划调节方式已经转化为指导性,协调性的调节方式——宏观调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经济运行中起基础性作用,就必然存在竞争,通过竞争促进资源要素的动员、流动和配置,达到结构的优化和资源与费用的节省;由计划配置资源、调节经济活动,则存在对资源的动员、流动和配置给予政策性限制、强制或准强制调整的倾向。因此,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实际上隐含着竞争与保护的关系。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等诸多作用是以公平竞争环境为前提的,目前东西部地区还没有完全公平的竞争环境,这就必然要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市场发育和竞争力的实际情况,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与支持,利用财政政策等手段,加大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促进该地区市场的发育,提高该地区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从而创造出东西部地区公平竞争的条件,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经济发展与民族教育和科技进步的关系
经济要发展,教育是关键。“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可以说教育的先期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实质上是教育落后,要改变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局面,必须立足民族教育和科技进步的思想观念。发展民族教育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进步是相关的。教育发展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经济发展的程度与科技进步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
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正是以民族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落后为背景的。经济发展一方面要求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给予资源配置过程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由于经济的相对落后而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投入不足的矛盾。正确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强化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变民族教育经费由国家单一拨款向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的方式转变,依靠社会力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广辟教育经费的来源。根据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结构演进的顺序和发展方式安排教育、科技结构和教育科技发展的方式,建立民族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与西部经济发展相衔接的动态平衡机制。这不仅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大民族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资金、资源投入,而且也要求加强民族教育和科技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既考虑到在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教育和科技因素的基础性、持久性影响,又要考虑到民族教育和科技进步在现实发展过程中的适用性,从而实现民族教育和科技进步的实效性。
四、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经济潮流,其核心问题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则取决于经济利益的实现是否获得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变量的配合和持续支撑,所以,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西部经济持续发展必须根据本地区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从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的角度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以及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并不是数量的不足与短缺,而是低档素质人口增长与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恶性循环。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以及与东南沿海相比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客观现实,必然要求加快资源开发,加快潜在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的转化。这是西部地区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转化过程不可避免地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构成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落后的背后隐藏着人口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强烈欲望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本身所导致的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浪费和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是源自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此要加强对经济行为的约束,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善待生态环境。应当结合西部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特征,从有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角度来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安排经济结构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加强对经济发展过程的生态设计和环境保护教育,逐步培养全民族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五、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技术群的产生与发展,使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弱化,技术、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突出。这一切都表明了人类从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社会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向通过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协调的经济发展道路的转变。
西部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由于片面理解发展经济的内涵,简单照搬发达地区工业化模式,造成人们将发展的视点集中在争贷款、抢项目、铺摊子上,片面强调扩大生产规模,齐全工业门类,导致了对计划经济下大而全、小而全格局的强化,形成了众多的小而全的产业结构。结果,一方面由于在技术力量、市场发育、人才储备、资金基础等方面都无法与东部地区相比,在同样的工业门类中导致生产成本高、质量差、技术更新慢,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由于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急于发展,往往一个项目大家抢,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开发分散、利用分散、资金分散、人才分散、技术分散和市场分散,最终仍然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使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加森克劳的后进性假说理论,在工业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地区),其后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越快。“后发展”,一方面意味着落后、不发达,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可以直接借鉴他人的发展经验、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在较高起点上利用现成的、业已成熟的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生产要素,有效地避免发展初期探索中的曲折性、盲目性和资源的浪费,获得发展的高起点和较大的加速度,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西部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使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要在吸引外地人才的同时,必须立足本地实际,更着力于培养、开发本地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才,既要开发、培养高级决策者、管理者,又要开发培养中介人才和实际操作者。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在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与应用愈益网络化的条件下,必须想方设法分享世界科技经济国际化的成果,直接利用率先发展的国家或地区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其与自身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增加先进科技技术要素在产业及其成长中的贡献份额,争取先从局部突破,实现跳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