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散步》学作文论文_王崇明

读《散步》学作文论文_王崇明

(浙江省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初中部,325200)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莫怀戚的散文《散步》让我常教常新,该文展现的是: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一次很平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了这家人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幸福和谐的动人画面。于是这次教《散步》,我采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教法:读《散步》学作文。

一、读《散步》,学拟作文标题。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大声朗诵全文,说说本文为什么要用《散步》做标题?并且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给本文拟三个标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自己拟这个题目的理由。于是全班同学激情澎湃,一些颇有新意的标题诞生了:幸福的家庭、亲情无边、分歧、大路小路、责任、背起整个世界、和谐家庭、亲情一背一等。接下来是比较淘汰,理由不充分的标题统统去掉。学生甲陈述:“幸福的家庭”太笼统,太大,宽泛没有限制,当然没有个性,淘汰;学生乙陈述:“亲情无边”是点题的,有一些抒情色彩,但还是很宽泛,可以当“万精油”,只要是写亲情的都可用,也要淘汰;学生丙陈述:“责任”这个题目很好,它从文中父亲的角度,也是作者的角度表现家庭责任感,爱家庭,爱家人,这就是一种尽责任的表现,所以这个题目好。学生A陈述:“背起整个世界”太突兀,直白,没有悬念,不含蓄,淘汰。学生B陈述:“大路小路”太狭窄,“分歧”这个题目好,有悬念,能吸引读者。学生C陈述:“亲情一背一”很创新,很有味道,是仿照1﹢1来的。接着我们总结课文用“散步”做标题的不可替代的理由:其一是这个标题概括了本文的中心事件;其二,“散步”成为选材的线索,⑴“我”劝母亲散步;⑵全家一起散步;⑶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⑷“我 ”决定委屈儿子;⑸母亲却依从了孙子;⑹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其三,这个标题醒目。由此可见,作文标题应该怎么拟定,我想大家应该有谱了。

二、读《散步》,学习写一波三折的构思。

“文似看山不喜平”, 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呢?细品味,不外乎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读《散步》,让学生寻找文中的伏笔和照应句子。经过小组探讨确定本文有以下几处悬念: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本不愿出来的母亲为什么出来了呢?照应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2、在散步遇到走大路还是小路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决定权在“我”。3、当“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结果竟出人意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4、“有意思”的小路的确不平顺,母亲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与下文“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照应。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散步》中的几处悬念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在波峰与波谷的跌宕中,让我们感受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写作文,贵在“曲笔”,能将平静的故事写出波澜,这就是《散步》给我们的技巧。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个技巧来构思《礼物》和《老师的新招》。

三、读《散步》,学会穿插景物描写。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一个温馨而又和谐的背景。大声朗读两处景物,品一品其中的韵味。

第一处: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绘:“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新绿”,这“嫩芽”,这“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止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里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因此,字在景物,言在意外。于是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如下的结论:作文时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一笔景物描写既能为人物活动创设一种背景,又能展现人物性格,还能烘托人物形象,还能让语言锦上添花,这样一石三鸟的技巧,何乐而不为呢!

学完这一板块,我设计了一个小练习:修改作文,给文章加入三处景物描写。

四、读《散步》,学写卒章显志句。

俗话说:“响鼓还要重锤敲。”读《散步》请找出文中的点题句并写点赏析的文字。文章最后写到:“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也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段话寓意深刻。它以轻衬重,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含蓄地写出了“我”——一个站在生命之链连接点上的中年人——对生命和社会的责任。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是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升华之所在,与文章的第四段中“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前后呼应,在整篇当中起着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的作用,是点睛之笔。作文时,我们多么需要这样的点睛之笔。为了让学生思想有提升,我引用了作者本人谈《散步的写作契机》中的话:“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年人责无旁贷。而且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由此看来,点题句是作者刻意加上去的,为了升华主题刻意写的点睛之笔。为了巩固收获,我还列举了冯骥才在《珍珠鸟》一文中的结尾来佐证:“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接着,我把冰心《荷叶母亲》中的结尾引出让学生写点评。“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作者撷取生活中一朵小小的浪花,由景及物,由物及人,卒章显旨,表现了赞美伟大母爱的深刻主题。这引申式的结尾,蕴意深厚,清新动人,充满了诗情画意。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做练习:给《鲇鱼跑了》这篇文章加画龙点睛的主旨句。

傍晚,爸爸回来了,喜滋滋的。他买回了3条活蹦乱跳的鲇鱼,说是小贩要回家,廉价卖给他的。看见这鲜活的鱼,似乎看见了一碗热腾腾的发着诱人香味的鲇鱼汤,哇,真美……晚上,爸爸说:“鲇鱼聪明得很,它会不顾一切地设法溜掉,如果不严加防范,那鲇鱼汤可就喝不成罗!”爸爸把装鱼的桶提进离卫生间很远的厨房,用一个篮子盖严桶口,再压上一块大砧板,还仔细看了看,这才放心的走出厨房。

第二天大清早,我就听见爸爸厨房里大叫:“鲇鱼跑了!”我连忙从床上蹦下来,跑去看。只见篮子、砧板横躺在地上,桶里空无一鱼,两条正在挣扎的鲇鱼已经靠近卫生间。另外一条遍寻不着,大家分析它已经通过卫生间的下水道跑掉了。

妈妈埋怨爸爸:“就是你,昨晚说的话都让鲇鱼给听见了。”“哼,便宜无好货,咱们一人少吃两块鲇鱼肉!”爸爸愤愤地说。我没有责怪小鲇鱼的逃脱,也不像爸爸妈妈那么想,因为我突然感觉到: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

读完《散步》,我和学生不仅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我们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作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更重要的是我以《散步》为例子,为学生的写作指点迷津,我做了一次“点石成金”的大胆尝试。

论文作者:王崇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  ;  ;  ;  ;  ;  ;  ;  

读《散步》学作文论文_王崇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