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诚信缺失成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成因论文,缺失论文,诚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诚信是市场主体之间按照契约履行承诺时发生的一种信赖关系,是企业在市场交易活动中要严格遵守的市场准则。诚信根植于人们的社会交往行为中,没有交往和交易,也就谈不上诚信了。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由于没有意识到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目前,企业诚信缺失已极大损害了我国企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商业欺诈行为屡见不鲜、企业偷漏税以及发布虚假信息等,特别是2008年以来连续四年不断发生由媒体率先曝光而后真相大白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震惊全国,甚至惊愕世界。因此,企业诚信缺失已成为我国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诚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诚信作为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是人们立身处世之本,是道德修养的必备要义,也是社会交往、企业生存和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
(一)诚信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企业作为基本的经济组织形态,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交易的基础上,而交易的基础是诚信,诚信是市场交往主体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市场经济的神经,可以这样说,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诚信不但是一种个人修养,而且是商业社会与他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更是企业经营走向成功的大道。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那么什么是道?其实“道”就是“信”,讲道就是讲诚信,中国古代的商人之所以能够开辟丝绸之路,贸易四通八达;近代山西的晋商之所以可以开钱庄、办票号、汇通天下都源于诚信。
企业诚信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信守契约的诚信,指交易双方应当真实、全面、完整履行承诺。第二种境界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诚信,指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不以这种优势作为谋利的手段,不设信息陷阱,而是向对方公开和披露相关的信息。第三种境界是为对方利益着想的诚信,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
我国三鹿乳制品生产企业为了提高蛋白质的检测含量,而在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造成全国1.3万名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症,4名儿童死亡,从而牵出国内数十家乳制品生产企业的不合格产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几十亿元,而与此同时,他们损失的不仅仅是利润和市场,他们失去的是千金难买的消费者的信任,是无法挽回的企业的生存之道。
(二)诚信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在买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顾客、社会是事业和命运共同体,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社会中存在的前提是必须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在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寻找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均衡,追求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协同最优的过程中,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利润只是企业经营过程的结果。企业要做到这点,必须对员工、顾客和利益相关者都要讲诚信,只有秉承诚信原则的企业,其员工才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才能生产出顾客需要的产品,并与利益相关者发展共赢的长期互助合作关系。讲诚信的企业才能使自己在发展中回报员工、回报顾客、回报社会,在回报员工、回报顾客、回报社会中获得长期利润甚至超额利润。商誉反映了顾客对企业在商业活动中的表现的满意程度和信赖程度,商业信誉是企业诚信的重要标志,是企业生死攸关的生命线,良好的商业信誉有助于加强企业与顾客之间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交流与联系,增强企业对顾客的吸引力与亲和力;商誉是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重要保障,是企业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那种见利忘义,图短期利润而置诚信于不顾的企业,注定是要失败的,如南京冠生园制售陈馅月饼导致百年老字号品牌毁于一旦的教训,所有企业应引以为戒。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提高企业诚信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诚信是做人之本,更是企业立足之本。
二、诚信的思想内涵
追溯其源,诚信是属于社会伦理学的范畴,是指以道德为基础,从事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主体间以诚实守信的履约行为,是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诚信又涉入到经济学范畴,经济学意义上的诚信从属于商品货币的经济范畴。在这两个范畴中,诚信有不同的涵义。在经济学范畴中,是从人们的经济活动角度去认识,诚信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社会伦理学范畴中,诚信是从道德标准和心理因素方面认识,道德标准方面考察的是诚实守信和遵守承诺的意义;心理因素方面考察的是信心和信任的意义。
(一)我国诚信内涵
我国传统诚信主要包括诚实和守信两方面的内容,它们可以分开使用,赋予其不同的含义,还可以融合使用,互训互释。先秦时期,“诚”是哲学和伦理学范畴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既代表物理、事理,又代表特定的伦理原则和人的品性。我国最早的“信”是指人们在祭祀上天和先祖时所说的诚实不欺的语言,后来儒家将“信”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进行提倡,提出了“言行不悖、严守诺言”等道德原则。先秦时期,“诚”“信”也开始融合使用,互训互释,“诚”是里和魂、“信”是表和形,“诚”是“信”的根本,“信”是“诚”的表现。诚信是指人们相处时应遵守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恪守信用的规则。
由于我国长期与外界隔绝,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典型的自成一体的封闭性大陆民族文化。因此,我国诚信是与宗法等级、家国一体、血缘亲情,以及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紧密联系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局限在狭小的乡邻和亲属范围,诚信是人们在亲缘和地缘范围内的熟人交往中产生的,主要依靠关系主体的诚和情的道德标准来维系的。
在以血缘、地缘和人情为纽带的熟人社会里,人们是以道德人格作为判断的标准,强调的是道德主体的内心之诚和自律,所信任的人往往是自己认为品德高尚的人。因此,我国传统的诚信表现为一种人格诚信。
我国的诚信是在人们的伦理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以家庭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和“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中,特别体现出一种浓郁的人情味和以情感为支撑的诚信观念,人们的诚信行为中缺少了功利要求,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道德感来决定社会交往。这种以情感为基础的诚信标准是非常主观的,很容易对自己喜欢、爱戴、感激、崇敬的人做出承诺。
我国的诚信思想建立在封建等级制度的社会中,是根植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土壤中,在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中,君、父、夫拥有支配权,处于主动和统治地位,臣、子、妻只有听命于前者,这是一种非自愿的、不对等的诚信,是纵向的具有等级性的义务诚信。
因此,我国传统诚信是属于社会伦理学的范畴,诚信的主要特质表现为人格性、自律性、情感性和纵向等级性。
(二)西方国家诚信内涵
古代西方,“诚”的英文单词是“honesty”,表示“诚实、正直、真诚”的意思。“信”的英文单词是“Credit”,表示“相信、信任、信赖”的意思。“诚信”的英文单词是“honesty and Credit”,表示为真诚守信的意思。因此,古代西方对诚信概念的两种译文表达的是道德诚信。
由于近代西方工商业比较发达,世界交流频繁,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开放性海洋民族文化。开放性的文化使西方社会结构网络化、人们更多进行横向联系,发达的工商业经济使商品交换频繁发生。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经济秩序要想正常进行运转,人人平等是根本保障,而契约是获得人人平等的最有效手段,如果人们在社会经济合作中能以诚相待,以契约的形式按规则办事,不加主观情感成分,人们的利益可能就会最大程度的实现最大化。因此,近代西方的诚信摆脱了血缘关系的天然脐带,人们的求利欲望得到了更合理的引导和法律的制约。近代“诚信”用“integrity”这个英文单词,表示“正直、诚实、完整、完善”的意思。“诚信”成为一种契约诚信,并赋予法律化的行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契约从经济、法律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出现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契约化,形成了西方契约文明,而这种契约文明又推动了信用经济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诚信产生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出不被血缘、情感支配,而是用“契约”这种理性思维来处理社会关系,用理性维护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形成了比中国诚信意识更为具体、系统和广泛的规则诚信和契约诚信。
三、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人们常说市场经济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竞争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是符合客观必然性。人们还经常说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只是从要求意义上强调,市场经济并不是内在必然的诚信经济,否则就不会出现诚信危机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效益与诚信并重,达到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最大化统一;也可以通过合法合理、利己利人的手段去追求企业利润;还可以通过不正当竞争,不讲诚信,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非常手段去牟取暴利。这更表明,市场经济不是内在必然的信用经济,一定的条件下会出现诚信缺失甚至爆发诚信危机。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倡导诚信,但必须明白基于熟人、亲情或人情为纽带的我国传统诚信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出现诚信缺失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频频发生诚信危机,并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那么挖掘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就成为我们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体制转轨衔接不够直接影响诚信缺失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经济运行是通过指令与计划建立经济秩序和配置资源的,因此,很少发生不正当竞争和损人利己的行为,制假销假和偷税漏税的空间也很小。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人们的诚信行为由传统的缺少功利要求变成追逐利益,受市场利益的驱动,人们的社会交往冲破了亲缘、地缘的限制,使业缘关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主导关系,诚信不仅仅局限于地缘和亲缘之间的规则,而且蔓延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人们更多进行横向联系,契约观念成为市场经济的核心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诚信成为主观上的诚实守信和客观上偿付能力的统一,使我国的诚信也从社会伦理范畴引申和运用到经济学具体领域。诚信也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含义,现代企业诚信是指市场主体之间,为获取长期利益最大化,遵守诺言,实践成约,取信于人的市场规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也是靠契约维系,而遵守契约离不开诚实守信。这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秩序,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特别是由于我国体制转轨期间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够健全、政府职能转换滞后、行政行为与市场经济准则有差距、整个社会对诚信在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加大和增加了弄虚作假、损人利己的空间和机会,诚信缺失行为频繁发生,甚至一年当中多次发生诚信危机事件。
(二)缺乏按照诚信规则办事的氛围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新的诚信体系还未建立,传统道德作用丧失削弱,导致诚信缺失严重。目前,我国诚信制度与诚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整个社会缺乏按照诚信规则做事的氛围。
社会诚信包括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和政府信用三方面。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任何一种信用状况都会影响到其他两种诚信,又会被其他两种诚信制约。
作为社会诚信体系核心的个人,如果个人诚信意识缺乏,就会将失信意识与行为传递给企业和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的基础,企业和社会诚信度低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制度、信用管理体制和诚信评级制度,守信企业得不到奖励和鼓励、失信企业无法受到鞭挞和惩罚,致使原来的部分守信企业因守信收益低也逐步走向失信,赖账、欺诈、毁约等失信行为不断发生,企业失信行为愈演愈烈导致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企业欠债没有受到惩罚,更多的企业就会效仿;有的企业被骗,为了求得心理平衡,又去骗其他企业;失信企业没有因为失信而失去利益、名誉和地位,反而却因为失信而获得财富,这就会给守信的企业传递一种信息,使守信企业也会变成失信企业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后将会导致国家经济秩序混乱,国民经济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企业诚信也受政府行为及政府信用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出多门,政策多变”的行政方式使企业不能确定现行政策有效性的持续时间,导致企业行为短期化。二是政府行为本身失信,使失信企业的胆子更大,而且会毫无顾忌地大搞失信活动。三是地方保护主义成为不讲信用企业的保护伞和失信行为的温床。有些地方政府着眼于短期和局部的经济利益,为失信企业大开绿灯,支持本地区企业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对赖账、毁约的本地企业想尽办法进行包庇,甚至与本地区企业合谋隐匿破产财产,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失信者淘汰守信者的奇怪现象。四是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行为不规范,诱发了企业的寻租行为。一些企业为了追逐短期利润,用送礼、给回扣甚至公开贿赂等手段,千方百计去拉关系、找后门,寻求保护伞,争取特殊政策,以图牟取暴利,失信企业尝到甜头,从而变本加厉地进行寻租活动,在诱发了新的腐败活动的同时,诚信度也越来越差。
要形成社会诚信的氛围,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媒体对失信企业的舆论监督还不到位,媒体很少曝光失信企业,这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其实我国的很多企业不怕罚款和政府批评,就怕媒体曝光,但是我们的政府和媒体没有拿捏好失信者的心理,传媒也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利器,导致失信企业众多,但被曝光者寥寥,这也是造成目前我国企业失信行为越来越多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三)失信企业成本很低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建立健全诚信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使守信者得益,失信者损失。用法律的方式规定失信行为,失信的法律责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执行,用法律规范信用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减少企业失信行为。目前我国信用制度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处在建设初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使失信者往往有恃无恐,导致企业不诚信行为愈演愈烈。
由于目前我国诉讼成本高、审理周期长,再加上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受到各种人情和权力关系的干扰,导致守信人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不能受到应有的制裁和惩罚,当事人运用法律来保障自身权益的成本太大,失信成本远比守信成本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讲诚信的欺诈行为的嚣张气焰。在市场交易中,企业的守信和失信取决于诸多因素,失信的成本和守信的收益是其中的两个最关键因素。失信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失信行为被发现和被追究的可能性;二是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由于我国诚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缺失,对失信行为无法进行具体的认定和惩罚规定,只能主观的按诚实信用道德标准酌情处理,失信行为被追究的可能性不大,惩罚的力度也很小。如《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对“侵犯商业秘密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假如违法者因违法所获收入是二十万元以上,那么这个处罚没有震慑作用、没有多大意义。但有相应立法的很多国家的法规对上述违法行为的处罚结果都会导致违法者倾家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