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例口底皮样和表皮样囊肿的诊治分析论文_高润涛1,任,辉2,耿雪霏1,常世民(通迅作者)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 北京 100050;

2.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 河北张家口 075100

【摘 要】目的:探讨口底皮样/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分类、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3例发生在口底区的皮样/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影像表现及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但少数病例诊断困难,尤其是颌下腺区皮样/表皮样囊肿更易出现误诊。结论:1,颌下腺区囊肿应考虑口底皮样/表皮样囊肿的可能性,此部位囊肿手术可考虑口内入路。2,口底皮样/表皮样囊肿术前诊断困难者,建议核磁检查。

【关键词】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口腔医学

【中图分类号】R782.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742-02

Analysi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loor of mouth dermoid and epidermoid cyst in 13 cases

GAO Run-tao1, REN Hui2, Geng Xue-fei1, CHANG Shi-min1

(1.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2.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075100,China)

【Key words】epidermoidcyst; dermoid cyst; Oral medicine

皮样囊肿(dermoid cyst)/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好发于口底正中,为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细胞发展形成;表皮样囊肿也可以由于损伤、手术使上皮细胞植入而形成。本病是口腔颌面部较为常见的一种囊肿,多数情况下诊断和治疗相对简单;但我科在近10年收治的病例中,仍偶有术前诊断困难的情况。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现将13例口底皮样/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体会作一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近10年在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治疗的口底部位肿物中,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13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5-66岁,病程20天-41年不等。一般资料详见表1,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详见表2。

表1:一般临床资料

例5:患者半年前体检时发现右颌下区肿物,无明显不适,1周前肿物增大。术前确诊,手术采用颌下腺颈部切口入路,术中见:肿物位于颌下腺上方,将腺体向下牵拉显露肿物,肿物约4×3×2.5厘米,质地偏软。沿肿物被膜完整切除。(图1)术后无感染,伤口愈合良好。

例10:患者8年前偶发现左侧颌下区肿物一枚,约鸡蛋大小,无疼痛及不适。术前考虑:舌下腺囊肿口外型。手术采用舌下腺切口入路,术中先行舌下腺摘除术,见舌下腺形态完好,摘除舌下腺后未见液体成分排除。进一步挤压颌下区向上抬高口底,口内在下颌舌骨肌后方、颌下腺导管外下方见一囊性肿物,针吸内容物为淡黄色清亮稀薄液体,继沿肿物被膜完整摘除。(图2)术后3天出现颌下间隙肿胀疼痛,体温升高,局部有脓性分泌物等感染体征。给予对症抗炎治疗,口外颌下区加压包扎,3天后感染控制。

2 手术方法

手术切口入路的选择,主要依据囊肿的部位、大小而定。本组共采取4种手术入路。(1)舌腹正中纵形切口进路。(2)颏下皮肤弧形切口入路。(3)颌下腺区囊肿:3例采用颌下皮肤切口入路。1例采用口底黏膜弧形切口入路。

3 讨论

3.1临床分型:

目前国内常根据囊肿与口底肌群的位置关系,分为3种类型:(1)口内型:肿物突向口内引起舌下区膨隆,此型囊肿一般位于颏舌骨肌、下颌舌骨肌或颏舌肌以上。(2)口外型:肿物向颏部发展,引起颏下区膨隆。此型囊肿一般位于下颌舌骨肌或颏舌骨肌以下。(3)哑铃型:肿物同时向口内及颏下发展,在舌下区及颏下区均能触及肿物者1。也有学者根据囊肿与颏舌肌和下颌舌骨肌的毗邻关系进一步分为7种类型:颏舌肌上囊肿、颏舌肌下囊肿、舌下间隙囊肿、颏下囊肿、下颌下间隙囊肿、颏下穿下颌舌骨肌囊肿(哑铃型)、侧位穿或邻近下颌舌骨肌囊肿2。不过此种分类法又过于繁琐,并未被广泛接受。

笔者发现在本组病例中,颌下腺区囊肿与颌下腺关系密切,与口底肌群关系不大。其中2例位于颈阔肌与颌下腺之间;另2例位于颌下腺上方、毗邻下颌体内侧面。因此,笔者提议在口底皮样/表皮样囊肿的分型中,加入颌下腺区囊肿。

3.2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临床症状典型的口底区皮样/表皮样囊肿,多可术前确诊。但临床症状不典型时,应与甲状舌管囊肿、舌下腺囊肿口外型等疾病相鉴别。基于以下原因,与甲状舌管囊肿具有诊断困难。1,甲状舌管囊肿与皮样/表皮样囊肿均为发育性病变,发病年龄相似。2,均好发于中线部位。3,当皮样/表皮样囊肿与舌骨或舌骨上肌群发生粘连时,可表现出随吞咽移动。4,皮样/表皮样囊肿内容物可含液体成分,触诊质软。

舌下腺囊肿多为外渗性囊肿,常见于青少年,临床分型(口内、口外、哑铃型)与皮样/表皮样囊肿类似。当口底囊肿位于颌下腺上方时,位置深在,与舌下腺囊肿口外型较难鉴别。

3.3 辅助检查的比较

本组病例中,3例进行了术前的针吸活检。根据囊肿内容物的肉眼及镜下表现,术前即明确诊断,确诊率达100%。10例进行了术前的B超检查;回顾文献发现,颌面颈部表皮样囊肿的典型超声特点为位于皮下、边界清晰、形态椭圆形、内部呈囊性回声伴有回声点流动。囊肿内部回声分为3型:囊性回声伴回声点流动型、不均匀回声型、均匀类实性回声型3。这些表现与本组资料类似,因此对于囊肿性疾病超声检查可以作为辅助检查的首选,不过超声检查无法明确肿物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CT检查时,皮样/表皮样囊肿多为低密度影像,少数为高密度影像;虽然CT可以显示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CT对于囊肿诊断的价值并不高。神经外科医师对于颅内囊肿病变采用CT及MRI检查发现:MRI对于皮样囊肿的术前诊断效果优于CT4。因此对于位置深在的、确诊困难的颌面部囊肿,核磁检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3.4颌下腺区囊肿手术入路的选择

根据各医院条件,手术入路可采用颌下皮肤入路,牵开颌下腺显露囊肿后再沿囊肿被膜将囊肿摘除。但口内入路则不失为较好的选择,此入路的优点是避免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损伤、避免颌面部皮肤瘢痕,缺点是视野不清,对术者技术要求高。不过已有临床报道口内入路摘除颌下腺的病例,虽然这种方法可造成舌神经暂时麻木5。但对于颌下腺上方的囊肿,手术摘除难度较颌下腺摘除术明显减低。并且随着人们对于美观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口内入路有可能成为首选。

参考文献:

[1] 许辉,李昊,叶钟泰,祁恩春。舌下正中纵行切口进路摘除口底皮样囊肿。新疆医学 2006年36(05):113-114

[2] Teszler CB, El-Naaj IA, Emodi O, Luntz M, Peled M. Dermoid cysts of the lateral floor of the mouth: A comprehensive anatomo-surgical classification of cysts of the oral floor.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7;65(2):327-32

[3] 周密,徐秋华,周辉红。颌面颈部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价值。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10(12):40-43

[4] 赵记明,秦永春,徐锐,李建龙。颅内皮样囊肿的MRI和CT诊断。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9,21(01):44-46

[5] 陈良嗣,张思毅,黄晓明,等。内镜辅助经口入路颌下腺切除的初步经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46(02):149-151

图1:

图2:

作者简介:

高润涛(1973-),男,北京人,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电话:010-63139773。

通迅作者:

常世民,性别:男,出生年月:1975-09,最高学历:博士,毕业院系: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工作单位: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职务/职称: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口腔颌面外科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1164)

论文作者:高润涛1,任,辉2,耿雪霏1,常世民(通迅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9

标签:;  ;  ;  ;  ;  ;  ;  ;  

13例口底皮样和表皮样囊肿的诊治分析论文_高润涛1,任,辉2,耿雪霏1,常世民(通迅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