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不可战胜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后续研究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马克思主义是不可战胜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后续研究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之跟踪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不倒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也许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同情者,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诋毁者,都未曾想到,在苏东剧变后,自90年代中期起,在国外,特别是西方法、英、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事实已很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像一些西方政要和右翼学者所宣称、所希望的那样“行将销声匿迹”,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且“活得很好”。这一事实雄辩地证明,邓小平在苏东的社会主义旗帜纷纷落下之时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面对国外,特别是西方世界掀起的这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热潮,我们国内有一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学者,敏锐地感觉到了其非同寻常的意义,并怀着一种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遵循江泽民总书记的指示,立即加以跟踪探讨。

一、学术活动

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我国学者对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跟踪研究有声有色,所开展的主要活动有:

其一,召开研讨会。1996年10月14日—15日,“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几十名学者围绕着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形势、问题和任务,以及我们如何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等,进行了坦诚而有深度的讨论。1998年6月26日,首都60多位专家学者在北京大学再次聚会, 集中探讨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态势。与会者一致认为: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于一般信息的介绍,不能仅仅满足于笼统地批判,而应采取分析和研究的态度。1999年8月17日—22日, “世纪之交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研讨会在云南召开。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提出了要把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对当代西方哲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要沟通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

其二,出席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自1995年起,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一个接一个地召开,其中有的会议盛况空前,开得十分成功。例如,1995年9月27日至9月30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国际马克思大会”,与会者上千人,均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和同情者;1996年4月12日至14日,在美国纽约召开“社会主义学者研讨会”, 有1500多人到会,与会者大部分是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左派,此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位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著名学者;1996 年6月22日至23日,“民主和社会主义学者国际协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五届国际学术年会,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21个国家的39名外国学者及50余名俄罗斯学者与会;1996年7月12日至19日, 来自英国各地以及西欧、北美、亚洲十多个国家的6000多名代表云集伦敦,举行了为期一周的“’96马克思主义大会”;1998年5月13日至16日, 在巴黎召开“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1998年9月30日至10月3日,第二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500 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上述的会议均有我们中国的学者参加。与会的中国学者不但向大会递交了论文,而且积极参与讨论。回国后,他们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的一篇篇“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会议纪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心系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和前途的中国人民通过这些纪要受到了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其三,出国考察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为了了解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状况,近年不断有中国学者到国外去作专门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代表团一行五人,于1995年10月24日至11月11日,访问了法国和德国。通过他们的考察报告我们可以知道: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瓦解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但西欧思想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研究热情并没有冷却,整个研究状况不是在下降,而是在上升。中国人民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课题组的考察,地域广泛历时更长。他们考察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西方和广大第三世界的共产党、工人党(朝鲜、越南、古巴的党不包括在内)的状况;二是国外,特别是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及其走向。他们的结论是:大多数共产党人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冲击,在低谷中奋斗不息;马克思主义仍然吸引着尊重事实、追求进步、探究真理的人们。他们的考察报告最有价值之处是给我们传递来这样的振奋人心的信息:一些西方人,特别是西方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教训、在对未来社会主义前途的展望,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发现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最有力的武器。

其四,引进有关苏东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图书资料,翻译出版有关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名著和论文。中共中央编译局的图书馆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用了大量的外汇引进涉及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图书资料。在此不仅能及时地找到最新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著,而且国外的几乎所有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杂志也随手可阅,甚至连在国外也较难觅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论文集也可看到。

从8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一些学者,致力于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名著的翻译工作,所译出的这些书籍对我国的思想理论建设产生了众所公认的积极作用。但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90年代初,这项工作基本上陷于停顿。后随着90年代中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高潮的掀起,这项工作又开始运转。尽管从数量上来说,近几年翻译出版的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屈指可数,但所产生的影响则不可小视。例如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收集了苏东剧变后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研究若干有代表性的文章。人们通过这两本论文集可大致了解苏东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研究者的基本观点。应该着重指出的是1999年才出中文本的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这本书曾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该书在不少人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一些原来号称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也纷纷远离马克思主义之时,却走近马克思。遗憾的是,这本书的中文版译文不尽如人意。应当马上组织人重译。

其五,对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原来有着很好的基础。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即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经常刊登这方面文章的主要杂志有:《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复旦学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有关论文经过筛选以《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为名结集出版。目前国内已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跟踪研究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他们分布于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和哲学所、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哲学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和哲学系等单位。

二、研究内容

其一,探讨新特点。自90年代中期起国外掀起的这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与苏东剧变之前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征。我国学术界对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跟踪研究,是从探讨这些新的特征入手的。例如,陈学明把这些新特点归纳为以下四个转换:1.以政党为依托的研究转换为知识分子的独立研究。2.经院式的研究转换为密切联系实际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越来越面向当代世界,贴近生活。3.单学科的孤立研究转换为跨学科的整体研究,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有机整体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

其二,分析新动向。目前所看到的关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文章,大多是分析其新动向的。例如,徐崇温认为,目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下述这些新动向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1.社会主义问题被提到首位。从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出版的《从左派的观点看社会主义》,到英国新左派评论社出版的《倒塌之后——共产主义的失败和社会主义的未来》,再到最早问世于德国的《未来的社会主义》,都把社会主义作为主要话题。2.对马克思主义重新思考,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教训。3.马克思主义在某些范围内引起人们更大的兴趣。这突出地表现在俄国、法国、美国、英国举行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大型会议上。曾枝盛则从另一角度分析了苏东剧变后国外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趋向:1.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独领风骚;2.关于“死”“活”马克思主义的说法盛行;3.“马克思主义危机论”的讨论再度热门;4.马克思主义在回归。《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一书,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态势: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断升温;社会主义理论——面临重大突破;左翼力量——走向联合与复兴;各国共产党——在逆境中奋斗;各种马克思主义学派——日趋活跃。

其三,剖析新流派。苏东剧变后,原有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派别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则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又获得了新的发展,甚至还涌现出了一些新的派别。我国学术界密切注意这些流派的新发展,并对其中较有影响和潜力的流派作出评介。目前在西方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派别中,法国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最引人注目。它的代表人物是一批目前最活跃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这一派别以运用马克思的批判性的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本身和社会现实问题著称。曾枝盛分析了该派别政治上的激进性、学术上的现实性和国际性等特点,并指出:从总体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的理论观点大多是比较严肃的,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现实性的许多问题所作的研究和评论,为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不少新材料,许多观点也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孔圣根等探讨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流派从英美走向欧洲国家,进而成为在整个西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与原因,并指出:在国际共运处于低潮、一些共产党组织和马克思主义学者纷纷更弦易帜的情况下,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仍然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而且学术活跃,著作迭出,这不能不引人注目,也是其它众多学派不能比拟的。孟利生等全面评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及其在当今世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其以人为尺度、以人为中心的新价值观。邵继红等将“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女权主义”的一些其它派别,如“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特别是作为当代“女权主义”主流的“后现代女权主义”作了详细比较,并指出,它与其它“女权主义”派别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强调消除妇女压迫必须以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以一种新的视角把女权主义的关怀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目标结合起来。

其四,寻觅新主题。目前我国学术界在对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跟踪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寻觅其新的研究主题。张世鹏在《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一书的“前言”中提出,目前国外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化、后福特主义、劳动社会危机、社会福利危机等主题上。而其中全球化实际上已成为当代国外左派学者研究资本主义的第一主题。全球化涉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总体趋势,涉及对于资本主义未来发展前景的观测,是我们研究当代世界无法回避的至关重要的课题。

其五,深挖新观点。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这些新观点往往隐含在他们行文的背后。把这些新观点挖掘出来,再在此基础上切磋琢磨,分出优劣得失,是目前我国学术界跟踪研究的一项最主要的工作。例如俞可平把注意力始终集中于对新观点的挖掘上,通过大处着墨,把如下4 个新观点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世人面前:1.从历史的角度看,追求平等和效率一直是社会主义者心目中的两大基本价值。在90年代的国外学者看来,平等和效率仍然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但是鉴于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重效率基于平等的现实体制,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学者者把强调的重点放在平等而不是效率上。2.公有制与私有制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90年代的国外社会主义学者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私人占有者的统治,实行公有制。社会的公共所有制正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所在。然而,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形式、成分、性质等问题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再简单地把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称之为生产资料的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而称之为“社会所有制”。按照有些人的解释,所谓“社会所有制”也就是“混合所有制”,即重要的生产资料为社会公有,公有的形式不是单一的国有制,而包括国有、集体所有、合作所有等多种形式。3.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可以说是90年代以来国外社会主义学者的最强的呼声。4.社会主义与民主不可分离,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根本基础,这是90年代大多数国外社会主义学者所向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他们强调,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人民自治制度,社会自治是民主政治的现实机制。社会主义应当建立经济民主制度,确保经济生活民主化。

三、研究效应

我国一些专家学者的跟踪研究,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界本身。他们所写下的有关专著、论文,对我们的思想理论建设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下面列举若干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的正面效应:

其一,为增强马克思主义信念带来推动力。苏东剧变后,面临马克思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的事实,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现实意义的认识,实际上在我们国内也已变得十分迫切。我们的跟踪研究者,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十分及时也非常有益。陈学明所写的一系列文章,其鲜明的主体意识就是把对苏东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跟踪研究,转化为增强马克思主义信念的一个推动力。在《苏东剧变后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的启示》中指出,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着剥削和压迫,不管出现多大的反复和曲折,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不会消逝,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会倒下。在《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反思》中,着重指出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保持着崇高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又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现实性的理解上。他们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仍然存在的事实来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理由是充分的。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揭示出来,活生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相信一切正直的人都会有所触动的。在《马克思主义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从亚当·沙夫的回答说开去》一文中指出,沙夫早年因宣传“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而受到批判,苏东剧变后,当年批判他的那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告别了马克思,而他一再宣布“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论述了他仍然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理由。这些理由是发人深思的。

其二,为正确地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提供借鉴。如何从由共产党执政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中吸取教训,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我们的一些对苏东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跟踪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时地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思索传递了进来,把国外与国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结合在一起。例如,常见这样一种提法: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反而因为这种“变了味的社会主义”的消失,而使真正的社会主义放下了包袱而轻装前进了,因此社会主义的追随者“没有理由披上丧衣”。显然,这种提法直接引自于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王正泉把独联体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罗斯共产党对苏东剧变反思的观点引入国内。他认为,俄罗斯共产党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苏联演变的原因:一是党内斗争和领导人的叛卖,二是过去的苏共领导人犯有严重错误。这对我们是有启示意义的。

其三,为革新社会主义理论开拓思路。正当国内学者在总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时,国外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研究者,以苏东社会主义制度崩溃为契机,对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点、新学说。这些新观点、新学说可为我们革新社会主义理论打开思路。目前国内跟踪研究著作与论文中,有关国外正展开的社会主义大讨论的占了很大一部分。而正是这些著作和论文开阔了国内学者的思路。

其四,为重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扩充视野。我们国内有一些人,热衷于把西方政要和右翼思想家所宣扬的“当代资本主义是人民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状态”等观点,引入国内,要我们把当代资本主义作为人间天堂来追随。与此同时,一些跟踪研究的学者,则把当代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观点荐引到国内,目的是借助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让人们在学习当代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的东西的同时,不要忘记其本来面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离不开对全球化的研究。但同样是介绍西方的全球化理论,一些人注重的是把那些回避矛盾、抽象谈论“全球化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的观点引进来,而对苏东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跟踪研究的一些学者,则注重引进的是这样一种观点:经济全球化趋势把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扩展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扩展到全球,在全世界范围内重现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痼疾。在不可能有“世界政府”加以干预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风险和危机。纵观这两种不同的引进,究竟哪一种具有积极意义,不言自明。陈学明等指出,苏东剧变后,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他们不但运用这一理论来重新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用它来评判当代资本主义。他们真切地看到:生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在表面的物质生活充裕的背后,掩盖着人的本性的扭曲以及与此相伴的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由于他们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生态危机、消费主义、道德沦丧等种种弊端都提高到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对立的高度来认识,所以确实触及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要害。

其五,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传递启示。苏东剧变后,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与迫切。人们普遍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的一面旗帜,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实践相结合,在探索和解决时代实践的新问题的过程中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方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不落后于时代而保持勃勃生机。目前国外的许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积累了不少具有启示意义的思想资料。我国学术界一些专家的跟踪研究,一个重要的积极作用就是在过滤与消化的基础上传递这些思想资料和启示,这些思想资料和启示已在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周穗明、李其庆、段忠桥、郝立新、曾枝盛、靳辉明、江丹林等各自写下的关于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的纪要,都把这些大会如何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作为首要内容加以传递。参加1996年伦敦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的郝立新指出,这次会议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他着重介绍了会议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以及社会主义问题上,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充分展现其活力与魅力的讨论。周穗明、李其庆在关于1995年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的纪要中,阐述了大会对五大热点问题的讨论,即: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关于正义与伦理;关于“世界体系”理论;关于生态学问题;关于阶级关系与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和进展。后来的事实表明,他们所传递的关于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推进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信息,引起了国内广泛的注意,特别是关注马克思主义当代命运人们的注意。

四、趋势展望

首先,我们可以断言:我国学术界对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跟踪研究还将继续下去。充分理由是:

其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在苏东剧变后不久,江总书记就高屋建瓴,提出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要进行跟踪研究。为此,中央还专门成立了跟踪小组。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不仅仅有上层的领导,还有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复旦大学的“跟踪研究”之所以搞得颇具声势,主要得益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会议作出决定,将原来哲学系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扩建成全校性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其二,事实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对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跟踪研究意义非常重大。这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科的发展的客观要求。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我国学术界日益强化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研究的深入是同对研究的意义的认识的深入同步的。

其三,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途取决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途,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途又最终取决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前途。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仍然吸引着尊重事实、追求进步、探究真理的人们。在我们中国和整个世界都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的前景是光明的,决定了包括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景也是光明的。

其次,我们还可断言:对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跟踪研究不但能继续保持目前的势头,而且能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扩展,从而推进这种势头。

所谓向广度的扩展指的是开拓研究的地域和领域。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跟踪研究,从地域上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名义上是全方位的,实际上主要集中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它地区相对来说注意不够。今后必然首先加强对前苏联和其它东欧地区的研究。这些地区的国家,原来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垮台以后,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并没有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结合本国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讲,对他们所作的这些新探索的跟踪研究,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要甚于对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所作的探索的跟踪研究。现在各方面的迹象表明,学术界的跟踪研究者强化了对前苏东地区的跟踪研究,可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推出有关研究成果。今后还会加强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的研究。这些地区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在升温。强调进行“全景式”研究,当然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的区域。

在开拓研究地域的同时,研究领域也会进一步扩展。尽管目前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出现了全方位、整体化的趋势,但目前国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跟踪研究还未跟上这一步伐。这主要表现为目前跟踪研究的领域还相对窄小,主要集中于哲学领域。所探究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派别也主要是哲学方面的派别。而进行跟踪研究的学者相应地也主要是一些哲学工作者。这是一个重大缺陷。事实上,苏东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除了在哲学方面有建树外,在其它领域特别在经济学方面的新观点、新思想也层出不穷。加强对当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

所谓向深度的扩展指的是改变目前这种以介绍为主的状况,变介绍与研究并重,乃至变以研究为主。“跟踪研究”的关键在于“研究”两字。现在是已经到了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了。

那么具体地说,如何深入地研究呢?

从1999年8 月在云南大理和迪庆召开的“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研讨会的基本精神,以及从国内的这方面的研究者近时在一些报刊杂志上所表述的一些观点来看,这种深入研究将主要借助于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

其一,把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同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结合起来。目前,这两个方面未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既影响了对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深化,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也比较肤浅。沟通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已成当务之急。

其二,把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同当代国外哲学特别是同当代西方哲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在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对话的同时,也要同当代西方哲学对话。目前国内从事对苏东剧变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跟踪研究的学者,其中有的本来就是研究当代西方哲学的,这为两者的结合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其三,把对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同对苏东剧变前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结合起来。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是苏东剧变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延伸。目前西方的许多马克思主义派别,是20世纪70、80年代一些马克思主义派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完全撇开对苏东剧变前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把对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孤立起来研究,势必影响研究的质量。

其四,把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同对当代社会特别是当代西方社会的研究结合起来。如前所述,苏东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一方面从事内涵性的阐述,即从经典原著出发作出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进行多角度探讨,另一方面从事外源性的探究,即从当代社会实践出发,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可以说,苏东剧变后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完全扎根于苏东剧变后已起了翻天覆地变化的现实社会中。这就决定了离开了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分析,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是不可战胜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后续研究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