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长安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54
摘要:大厚度湿陷性场地上的重要水池类构筑物,消除黄土湿陷性是其地基处理的心。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方案选型,及试桩方案、成果进行了介绍,通过施工检测、沉降监测验证,达到了预期目的。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挤密桩
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清水池位于大型水厂内,清水池长70.0m,宽55.0m,占地面积约5.78亩,筏板基础,平均基底压力100Kpa,建筑高度5.6m,底板埋深7.0m。场地地形较平坦,地貌单元属黄土塬,地下水埋深较大,勘探深度25.0m范围内未见地下水。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由耕土;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新黄土、残积古土壤;中更新统互层状间隔分布的风积老黄土及残积古土壤构成。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值见表1~2。
表1 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统计
表2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建议
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建区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级(中等),基底以下湿陷土层剩余厚度10.0~12.1m。
2.地基处理方案
场地各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值(见表2)均大于平均基底压力,清水池地基处理主要目的是消除黄土湿陷性和调整地基均匀性。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附录E划分,大型水厂属甲类建筑,拟建清水池为大型水厂内重要的水处理设施,按甲类建筑考虑,应消除基底全部湿陷性。
2.1灰土垫层换填
垫层换填一般处理厚度1~3m最经济适用,场地区基底以下湿陷土层剩余厚度10.0~12.1m,全部处理湿陷性其开挖、换填厚度大,费用高,工期历时长,且大厚度换填质量控制困难,因此,灰土垫层换填方案可行性差。
2.2灰土挤密桩
需进行地基处理的②层新黄土、③层古土壤及④层老黄土含水率平均值介于19.7%~20.6%,饱和度平均值介于57.0%~66.0%,适宜挤密处理。
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建议正三角形布桩,采用2:8灰土作为填料,填料采用重锤分层回填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不小于0.93。挤密处理厚度不超过12m时,不宜预钻孔,可采用夯扩成孔。从施工可行性条件分析,拟建场地临近自然村落,夯扩成孔施工噪音污染大,可能引发村民投诉、阻工,因此对两种工法分别进行孔心距估算。
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6.4节估算孔心距:
S为孔心距(m);
D为挤密填料孔直径(m),夯扩成孔取0.45,预钻成孔取0.55;
d为预钻孔直径(m),夯扩成孔取0,预钻成孔取0.30;
为地基挤密前压缩层范围内各层土的平均干密度(g/cm3),取1.41;
为击实试验确定的最大干密度(g/cm3),取1.69;
为挤密填孔(达到D)后,3个孔之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不宜小于0.93,估算分别取0.93、0.94和0.95。
依据估算结果,采用夯扩成孔工艺时,孔心距可取1.23~1.33m;采用预钻成孔工艺时,孔心距可取1.29~1.39m。根据地区同类地貌单元灰土挤密桩处理地基湿陷性经验,孔心距一般取0.9~1.0m。估算结果与地区经验差异较大。
2.3其他建议
挤密桩施工结束后应清除上部虚桩,并在基础底面下铺设不小于0.5m厚的3:7灰土垫层,垫层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7。
地基整片处理时,处理范围应大于清水池底层平面的面积,超出清水池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宜小于处理土层厚度的1/2。
无论采取何种地基处理方案,均应按规范采取防、排水措施。
挤密桩复合地基设计、施工前应进行小面积复合地基试验,进行试打、试夯,测试工艺可行性。并经质量检测后确定合适的设计与施工控制参数,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及完成后,应按有关规定要求进行地基跟踪检测和最终成果检测工作。
表3 灰土挤密桩试桩主要参数
3.试桩成果及地基处理方案调整
3.1试桩方案及成果
在场地内选择6处对灰土挤密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桩间土湿陷处理效果和挤密情况、成孔工艺选择等进行试桩测试。桩长均为12.0m,桩身填料为2:8灰土,夯扩成孔直径0.4m,成桩直径不小于0.45m,预钻成孔直径0.3m,成桩直径不小于0.55m,正三角形布桩,每组19根,主要参数见表3。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分8级加载,分级加载量为38.75kpa,第一级荷载38.75kpa,最终荷载加至310kpa,根据试验成果,6处载荷试验点P-S曲线均无明显比例界限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为155kpa。
桩身土压实质量:对试桩区6口探井中所取的216件桩身2:8灰土试样进行室内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采取的18根灰土挤密桩桩身灰土压实系数介于0.97~0.98,平均值0.98,满足设计要求。
桩间土湿陷性:对试桩区6口探井中所取的144件桩间土试样进行室内试验,根据测试结果,除⑤号试桩全部消除桩间土湿陷性外,其余①~④及⑥号试桩均未完全消除桩间土湿陷性,湿陷性土样占比21.4%~38.9%。
桩间土挤密质量:试桩区桩心距1.0m的灰土挤密桩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①为0.91,②为0.93,③为0.91;桩心距0.9m的灰土挤密桩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④为0.92,⑤为0.94,⑥为0.92。根据试验结果,除②、⑤号试桩外,其余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均不满足设计要求。
3.2地基处理方案调整
依据试桩成果结合场地地质条件,地基处理预先采用灰土挤密桩,桩长调整为11.0m,正三角形满堂布桩,桩心距0.95m,夯扩成孔,成孔孔径0.4m,成孔后回填2:8灰土并采用重锤二次夯扩成桩,成桩直径不小于0.45m,挤密桩施工结束后,清楚上部扰动土层,在桩顶铺设1.0m厚的3:7灰土垫层。
处理后灰土挤密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小于155kpa,桩间土湿陷性应消除,桩身填料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不小于0.93,铺设的3:7灰土垫层压实系数不小于0.97。
4.结论
根据地基跟踪检测成果和最终检测报告,清水池场地灰土挤密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设计要求。挤密处理后,桩间土湿陷性已消除,其挤密系数介于0.93~0.94,满足设计要求;桩身2:8灰土平均压实系数介于0.97~0.98,满足设计要求。3:7灰土垫层压实系数介于0.97~1.00,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报告,布设的24个沉降观测点观测期内,最大沉降量7.4mm,最小沉降量4.8mm,相邻点最大差异沉降量1.4mm,平均沉降速率0.008mm/d。通过施工阶段和封顶后观测成果可知,受监测清水池绝对沉降量较小,差异沉降量不大,沉降均匀,未出现异常沉降现象。
由检测、监测成果可知,地基处理达到了预期目的。该清水池自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运营状况良好。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
[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
论文作者:刘育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7
标签:地基论文; 灰土论文; 黄土论文; 系数论文; 水池论文; 特征值论文; 场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