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莫金莲 吴金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莫金莲 吴金泽

(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广东 东莞 523710)

摘要: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积淀中,始终都将精神作为人生追求的第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进校园,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一是驻守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二是抓稳师资建设的“牛鼻子”,三是巧引校外文化的“助推器”,四是延伸家庭社会的“原动力”。传承传统文化是为了获得人格及精神上的涵养和升华,以此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学校;思想宝库

我们应当知晓,纵使物质再充裕,但是没有充实的精神世界那也只能是一个活在别人眼中的人,而不是一个真正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积淀中,始终都将精神作为人生追求的第一位,在现代,几千年来中华儿女追求的人文素养也不应该缺失。

2018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明确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和打底色的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进校园呢?本文试着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辨性的实践与探索。

一、驻守课堂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应只是开展大型活动,学校要从办好活动转向办好课程,让传统文化不仅走进学校,更要走进课堂。”京师附小校长郝雅玲认为,活动是一时的,课堂则更长效。

教师讲解知识,传授文化,要口传,也要心授,只有以心交换,用真心实意传授,说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学生真切领会到教师的用心,才有更大的可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受教。

(一)语文课堂上注重传统文化的讲解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也是破除金钱至上、物质主义的一大利剑。很多古代文人墨客将金钱视为铜臭的东西。如诗仙李白,不重利不贪财,满腔热血为国为民。谋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来吴之后,弃官从商,三度致富三次散尽家财。按照现代人的理解,他的做法是不可理解的。诚然,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思辩带进课堂,不是一味求物质,应该是充实内心的世界。

(二)德育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涵

课堂教育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相结合,晨读读《弟子规》或《朱子治家格言》,晚练二十四式太极或八段锦。主题班会课是一种很好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形式。

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热爱传统节日,代代相传,采取讲授式。2007年12月,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中国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节假日。主题班会可在节日前开展,如《话清明》、《粽叶飘香》、《月饼圆圆聊中秋》等,借用中国传统节日,以各种形式体现各种习俗来弘扬传统民俗文化,营造节日氛围,丰富校园文化。

二、抓稳师资建设的“牛鼻子”

常言道:“牵牛需要牵牛鼻子。”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牛鼻子”

(一)定时定点定内容地组织教师学习

学校对教师传统文化进行培养,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还定期举办以“弘扬国学,传承经典”为主题的道德讲堂。

还可以分批组织教师参加《幸福文化课堂》培训,五天的培训,每天在感动中度过,每人都能有较大的转变和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广东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2012年10月成立,是广东民政局批准的广东首家专门致力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公益基金会,基金会的幸福文化公益课堂开设了《健康饮食之道》、《爱心伴孩子成长》、《家和万事兴》、《中国文化与企业管理》等课程。

(二)教师以固定形式传导传统文化内容

继续教育的个人选修培训,可开展文化讲座,校内教师间的交流,共同提高,如有我校语文教研组莫老师主讲《潘金莲人物形象的演变及文化思考》、王老师主讲《<经典咏流传>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欧老师主讲《汉服文化知识知多少》等。

教师可以借助中华经典的、具有文化价值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烽火戏诸侯、玄武门之变、诸葛七擒孟获,这些是学生儿时大都听过的故事,现在再次细细斟酌,自然会与自己的一些行为进行对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实师生共同思考,教学相长,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打好基础。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工作室等组织形式将传统文化进行共建共享。

三、巧引校外文化的“助推器”

为了能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社团是传统文化校园的重要载体。笔者所在学校,固定每周星期四下午开展社团活动,而社团活动,跨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定时、定点、定内容,因为社团组织活动走在一起,相互交流,扬长补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多项技能。学校现有近50个社团,传统文化占着主要席位,如太极社、书法社、传统武术、剪纸社、书画社、古筝社、茶艺社等,并引入校外专业能人入校展示和指导,这已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诸如剪纸,通过开展剪纸的教育活动,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剪出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剪出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力求培养学生们具有认知、教化、表意、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学校已协办三届“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暨太极拳夏令营”活动,持续推进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延伸家庭社会的“原动力”

家校合作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寒暑假,布置“文明洒扫,日行一善”的德育作业。重阳节回家“拜山”祭祖。探问自己名字的由来,引导学生发现“家里的老规矩”,了解家中族谱,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

重大纪念日倡导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关注手机微信公众号“i志愿”进行“志愿者注册”,引导学生加入广东省的志愿者队伍大家庭;为学生详细讲解如何从PC端网站、移动设备APP应用上注册志愿者;并鼓励服务时数和青年志愿证相结合,是奉献他人的有力证明,伴随我们一生;诠释了“服务育人,愿你我同行”的主题。学生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笔者顺势布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记我的一次志愿者经历”,让学生写参与活动后的感想。学生们都能写出自己的经历和独特的感受,感觉奉献自己,做了好事,心里很满足,很有自豪感。

以学校教育拉动家庭和社会教育,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和继承者。

传统文化进校园“择善而从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的精华,也存在不少糟粕与不合时势的内容,如奴性文化、男尊女卑等,但更多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华。而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曾说:“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依此可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全盘的,而是有选择的。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的火种,也离不开教育的传承,更离不开家庭的辅助。我校遵循去芜存菁、古为今用、吟咏诵读的原则,融入传统文化的项目。传承并不是为了复古。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获得人格及精神上的涵养和升华,以此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赵婀娜,杨宁,毛殷平.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如何“圈粉”[N].人民日报,2018-04-18(12).

[2]张冬菊.传统文化进校园应当“择善而从之”[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8(9).

[3]莫金莲.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主题班会课的探究[J].魅力中国,2018(9).

论文作者:莫金莲 吴金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9

标签:;  ;  ;  ;  ;  ;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莫金莲 吴金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