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改革措施_德国教育论文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改革措施_德国教育论文

论联邦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联邦德国论文,发展趋势论文,措施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11/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2)04-0042-04

从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出现首批高等工程教育机构—技术大学[1]以来,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专业学院(FH),德国形成了自己独特而较为完善的高等工程教育,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声誉。目前,约四分之三[1]的工程师来自以“科学的应用型培养”为特征的专业学院(FH),约四分之一的工程师毕业于以“科学的理论型培养”为特征的综合性大学的工程科系或技术大学。

一、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新要求

据统计,1996年德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的失业人数达到55763名,比1995年增加5.8个百分点。工程师构成了失业人群中受到高等教育的最大群体[1]。这种命运在机械工程师和电子工程师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但也同样降临在建筑、土木工程师身上。

失业的忧虑使原本处于辉煌状态的高等工程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失去了其吸引力。自1992年以来,工程科学专业的入学人数下降了25%,机械制造和电子技术专业甚至下降了50%[2]。

未来社会将继续需要工程师,这是不言而喻的,不少专家预测,随着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企业不仅需要工程师,而且对工程师的需求会进一步提高。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70年,西门子公司十分之一的雇员是工程师或自然科学工作者,目前是四分之一,预计15年至20年之后,这个比例将达到三分之一[3]。

企业将继续需要工程师,但是工程师这种职业正处于根本变革之中。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生产领域里的工程技术人员减少,除了开发设计以外,更多的工程师走向服务、销售以及管理领域。以电子技术行业为例,据德国电子技术人员协会(VDE)的估计和在会员中的调查,电子技术工程师目前的工作领域的大致分布情况如下。研究、开发占23%;质量保证、检测占4%;运行、维护占11%;生产占4%;销售、市场营销占16%;安装,投入使用占3%;培训、进修占8%;设计占3%;规划占16%;资料整理、管理、组织占5%;其他占7%。

以前是研究者研究,规划者规划,开发者开发,销售人员销售。相互之间隔着空间上有专业上厚厚的墙。今天,工程师和顾客、采购人员、生产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以及售后服务人员坐在一个小组里,共同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由此,他们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工程师职业所面临的这种变革是由于企业本身正处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的变革之中引起的。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技术竞争,向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迫使企业面向消费群体,不断进行市场调查,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革新,优化生产过程和组织结构,降低成本,打入国际市场,这就对工程师的专业素质,个性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专业素质来说,可分为工程技术类专业知识和非工程技术类跨学科知识两个方面。

1.工程技术类专业知识: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知识自始至终构成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工程教育是由约30%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50%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20%的跨学科知识组成的。[4]从工程技术专业素质来说,一方面现代工程师应该具有广博、厚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现代工程师还必须掌握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2.非工程技术类跨学科知识:现代工程师除了必须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外,还必须具有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开发新产品时,除了技术问题本身,工程师还必须考虑到市场前景、市场销售、成本核算,以及环境保护等等问题。因此,必要的企业经济学知识、管理知识(包括项目管理、人事管理等等)、市场营销知识、法律学知识、外语知识等构成了现代工程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

除了专业素质之外,工程师的个性素质在现代企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德国经济研究所1996年的调查表明: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位居榜首,占所调查的企业99.7%。位于第二、第三位的是独立性(97.1%)与合作能力(94.4%)。其次,决断能力、调解能力、贯彻能力以及领导才能都受到大多数企业的重视[5]。对工程师在专业素质和个性素质方面提出的新要求使得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相应措施

如前所述,一方面,由于企业正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使得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发生变化,也就要求高等工程教育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市场的不景气,造成工科专业入学人数的急剧下降,使得有关专家担心不久以后会出现工程技术人才短缺的困境。据称,由于在工程系科毕业人数一般是入学人数的一半左右,因此,每年的入学人数达到50000左右才能满足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1995年,第一次出现入学人数低于该数字的现象。因此,如何改革高等工程教育,增强吸引力,成为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对专业学院(FH)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人数占专业学院(FH)在校生人数的43%左右,专业学院(FH)在工程技术专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面对这种情况,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出现明显的基础化、综合化、国际化和实践性趋势。针对这些发展趋势,德国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共同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一)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础化

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许多专门化的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淘汰。相对来说,基础知识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面对众多的不同的专门化领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就业领域的未知性,基础知识则具有相对普遍的适用性。因此,工程教育的基础化趋势受到教育界和企业界的普遍欢迎。为此,德国加速调整专业设置。德国机械制造与设备制造协会(VDMA)和电子工业中心协会(AVEI)提出:数学—自然科学基础课和工程技术基础课应该占整个教学活动的60%。

以电子技术专业为例,1995年2月德国电子技术人员协会(VDE)和电子技术系代表大会(Fachbereichstag Elektrotechnik)就专业学院(FH)的电子技术专业学习组织结构和学习内容提出了建议,该建议也体现了工程教育的基础化趋势。其中提到:1.通过为电子技术系所有专业(学习方向)设置共同的基础学习阶段来避免过早出现专门化,并且就基础学习阶段的课程时数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目前,无论是大学的工程系科还是专业学院(FH)的工程系科,在基础学习阶段都普遍不分专业,设置了共同的课程;2.在主体学习阶段通过限制专业设置数和引入核心课程对专门化加以限制,并且对核心课程所占的课时数提出了具体建议。

(二)高等工程教育的综合化

工程教育的综合化趋势是与现代社会对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紧密相联的。其出发点是:现代工程师应该具有从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角度寻求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即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现代企业和社会除了要求工程专业人士具有与工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希望他们具有跨学科知识,工程教育不再仅仅局限在工程专业知识领域。无论是在传统的工程技术专业还是在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专业都体现了这种发展趋势。

1.传统的工程技术专业普遍设置了一些非技术类课程,比如企业经济学、法律学、项目管理、人事管理等。在学习期间,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比例为80:20。[6]

2.复合型专业:专业设置出现学科交叉,比如,工程技术专业与经济学专业的组合、工程技术专业与管理学专业的组合、工程技术专业与信息学的组合等等。经济工程专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济工程师是随着现代企业对工程技术与经济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的,主要培养的是企业中既具有工程技术知识又同时具有经济,特别是企业经济学知识的专业管理人才。在基础学习阶段一般设置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础专业课程以及国民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和法学的基础理论。在主体学习阶段除了在这两个领域进一步加深专业知识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前景选择有关的工程技术和经济学的学习重点。

(三)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

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是与企业面临的最巨大的变化-市场的全球化趋势紧密相联的。这种趋势给德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机会,同时也加剧了企业的全球化市场竞争和技术竞争,使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学位的国际兼容性

与英、美国家高等工程教育领域通用的“学士(Bachelor)”、“硕士(Master)”和“博士(Ph.D)”三级学位制不同,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授予的是文凭工程师学位(Diplom-lngenieur)。根据高校类型的不同,文凭工程师学位可分为大学文凭工程师和专业学院(FH)文凭工程师两类。德国高等教育界和经济界不少专家认为,德国大学的文凭工程师学位相当于英美国家的工学硕士,而专业学院(FH)的文凭工程师学位则介于学士和硕士学位之间。德国大学的工程系科一般都具有工学博士授予权。

从德教育决策部门到经济界普遍赞成在现有的学位制基础上同时引入“学士”、“硕士”学位。引入英、美学位制将在保持大学和专业学院(FH)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前提下进行。

前不久,联邦教育、科学、研究与技术部同各州就修订高等教育结构法的有关内容达成了一致意见,其中包括国际通用的“学士”和“硕士”学位问题。如果能最终写入高等教育结构法和各州的高等教育法,将进一步加强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趋势。

2.国际化专业

随着大中型企业出现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一个未来的工程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在一个日益国际化的工作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因此,不少高校在工程技术系科中设置了国际化专业或包含国外学期的专业。

不少高校还为国际化专业的学生同时授予两个高校的学位,比如: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专业学院(FH)机械系96/97冬季学期起设置了“欧洲工程技术(Europea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专业,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专业学院的文凭工程师(FH-Diplom)学位和英国大学的工程学士学位(Bachelor of Engineering)。[7]除了国际化专业以外,传统的工程技术专业也积极鼓励学生到国外进行实践学期或专业实习。

(四)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性

工程教育本身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领域。但是,人们往往把工程教育的基础化和实践性割裂开来,以至于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在此,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理解实践性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工程教育的实践性是指树立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念,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不是指面向某一个具体的实际工作岗位。这种能力和思维方式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这个意义上,基础化相对的是应该是专门化,而不是实践性。也就是说,工程教育的实践性主要指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比如协调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等。

在这方面,德国高校采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的说来,高校与企业在工程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企业参与高等工程教育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实习:企业实习是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可分为预实习、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预实习和基础实习是企业实习的第一阶段,主要是传授工程技术和基本技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企业实习的第二阶段(即专业学院的实践学期或技术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工程系科的专业实习)学生在企业中接受准工程师的专业训练。

2.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近年来受到高校与企业界的普遍重视。专业学院(FH)的工程系科毕业设计与工业企业界合作进行的已经点60%至70%[8]。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等。

3.合作式专题讨论课:近年来为加强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在大学和专业学院 (FH)里逐步出现了合作式专题讨论课的教学形式。其特点是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代表共同进行专业内容上的准备,提出具体问题。学生通常组成小组,共同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且采用口头报告的形式在其他学生、教授和企业代表面前展示进展情况和解决方案。由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等。

4.二元制专业:“二元制”本身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这种形式被引入高等工程教育范畴,在这一些专业学院及极少数的大学里出现了将高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结合在一起的“二元制”专业。“二元制”专业通过将高等工程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相结合、与企业工作相结合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形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发展趋势是在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共同的发展趋势。

标签:;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改革措施_德国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