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中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提倡与日本自然主义

20世纪初期中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提倡与日本自然主义

林佳[1]2010年在《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质》文中指出本文以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为切入点,探寻张资平小说中自然主义艺术特质的生成与意蕴,借以加深对中日文学在“五四”时期交流的深度透视。本论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第一部分侧重于材料的梳理和挖掘,后两部分则侧重在对文本细读基础上的具体现象的剖析。从整体布局来看,论文着重论述后两部分。本论文的具体框架如下:第一部分,结合明治时期日本社会现实和文学价值取向,梳理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生成与演变的轨迹,凸显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质,并阐释它在中国现代文坛发生、发展的过程及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重在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张资平小说创作关系的分析,采用“影响研究”的方法,就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对张资平小说创作的影响进行实证考察,力求从具体文本入手,阐明张资平小说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承续和由此在其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和创作特质。第三部分,主要对张资平小说长期淡出读者视阈的原因进行探讨,肯定其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合理性,并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张氏自然主义小说呈现出的现代文化意蕴,以期客观、公允地考察“文学史现象的张资平”。同时,在中日两国近、现代文学碰撞的背景下,就张资平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之接受形态进行全新思考,进而认识到,张资平通过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接受和承转,不仅使得日本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在中国现代文坛得到较全面的运用,而且也丰富了新文学初创时期的创作方法。此外,他在创作中的性描写也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文学描写性爱的禁区,阐释了现代婚姻、性爱观念,给予了“五四”新文学经由文学创作宣扬人的自由与解放以别一种方式。以此证明,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不仅给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新的创作元素,而且对中日两国间的文学交流和沟通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靳明全[2]2003年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兴起和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开放的世界体系中,从社会要求与外来影响的相互撞击中产生并发展的,它与世界文学潮流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本质上说,它是开放性的。针对这个特点,展开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专题研究,比较文学方法得天独厚。 目前,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的论著,绝大部分针对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而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相对来说,至今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些方面,还是一片处女地。 20世纪初期至1930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殊阶段,论述这个特殊阶段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不能忽略以下的事实:被我们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者,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周作人、田汉、张资平、欧阳予倩、刘呐鸥、夏衍、胡风、李初梨以及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等,均留学过日本。这些大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坚,由他们分别发起、指导的中国新文化运动、话剧运动、左翼文艺运动以及由他们分别发起成立、领导的创造社、中国新感觉派,均与日本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上述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与日本文学的关系研究入手,论述出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则足以概括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甚至能概括出中日近现代文化发展史。这也是本论文选题的价值所在。 1995年前,笔者分别出版了专著《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家郭沫若在日本》、《攻玉论—关于廿世纪初期中国文人赴日留学的研究》,这也是国内较早用比较文学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的专著。目前,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的专著,(不含相关的专题性专著)除上述的外,笔者仅见到两部:一是王向远著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1998年版;二是张福贵、靳丛林著的《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比较研究》,1 999年版。这两本专著提出了许多殊为可贵的观点。但是,在目前比较文学理论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该两著以及笔者的均显示出了诸多的局限。 近年来,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以曹顺庆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为该学科的理论建设作出了令同行专家瞩目的许多成就,“失语症”、“跨文明研究”等的首倡及产生的重大反响是为例子。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研究学者除了对该学科理论建构有重大突破性进展外,还不断对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提出新的观点,他们的研究成就对该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一种导向的作用。正是在川大比较文学新理论及方法论的指导下,本论文从“文学影响学”、“总体文学学”的角度,来论述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兴起和发展中的‘旧本影响”因素。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依据翔实的资料(有些资料源于笔者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等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论述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所受到的日本文学的影响,进而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在中日文化交融之中所形成 2的民族文学特色、以及在中外文化交融之中的发展规律及其特征。全文分四部分:首先,从日本近代文化与中国新文化的相关点及大正德漠克拉西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示,来论述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其次,从创造社、中国新感觉派的形成发展过程,来论述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私小说”、新感觉派对中国这两个社团的影响;再其次,以春柳社同人在东京的活动,创造社同人的艺术探索,欧阳予倩、田汉、夏衍的戏剧创作为例,来论述中国现代话剧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最后,以左翼文人译介马列文论,1928年中国革命文学兴起等为例,来比较分析中日左翼文艺运动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 本论文企图突破的难点是,必须准确地科学地论述出日本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作用。从正面影响来看,日本文学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加快了中国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步伐。从负面作用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出现过日本现代文学发展的相似弊病,走了不少弯路,从中也显示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局限性。这些问题论述清楚了,于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科研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也不乏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日本影响

骆天健[3]2014年在《高山樗牛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将高山樗牛的思想分为文学与政治两个部分,以此来论述高山樗牛的思想。本论文的第一章是介绍关于高山樗牛先行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出总结。本论文的第二章是从对明治青年精神结构的分析出发,来剖析明治精神与明治青年的整体特点,以此作为高山樗牛思想的基本背景。第三章是从高山樗牛的文艺评论的角度出发,将高山樗牛的文艺评论分为浪漫主义阶段、日本主义阶段与个人主义或者尼采主义阶段。第四章是叙述高山樗牛的政治评论,并且也将这一步部分的高山樗牛的思想分为了浪漫主义、日本主义与个人主义三个阶段。文艺上的三个阶段与政治上的三个阶段一并地组成了高山樗牛的整体思想。这三个阶段之间并不是割裂存在的,每个阶段之间都是有连接点与转换因素,因此本论文的重点在于分析这三个阶段的重点特征,与每个阶段之间转换的连接因素,以此来探究高山樗牛的思想体系。

季水河, 季念[4]2016年在《论20世纪初期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表达的模糊性》文中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对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表达具有模糊性,是将写实主义、自然主义、新写实主义作为现实主义理论加以看待的。这种理论表述的模糊性,与其混合的理论资源有关,受到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思想、俄日杂糅的新写实主义理论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20世纪初期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其主要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开启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先河,二是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三是奠定了中国接受经典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础。

智晓静[5]2006年在《自然主义与五四文学》文中认为十九世纪后半叶在法国兴起的自然主义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它创造性地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将生物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引入文学领域;它运用科学态度和方法指导文学创作,以真实、客观为文学的根本原则和出发点,将写实风格发展到极致;它打破了只从理性层面刻画人物的文学禁锢,从生理层面对人的生物性进行赤裸裸的写真;它通过对黑暗现实的无情揭露、对丑恶人性的客观再现,完成对现代性的独特体认和批判;它前承现实主义,后启现代主义,是文学史从近代向现代过渡中的一次重要的文化超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在法国兴起后不久,就迅速影响到整个欧洲,即而扩展到世界各地,发展成为一场世界性的文学运动。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中国、印度等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自然主义的影响。20世纪初,日本文坛在传承法国自然主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日本文坛因之发生重大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宣扬西方的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鼓吹科学、民主,追求现代性,在性质上属于启蒙运动。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文学同样具有启蒙主义性质。在五四时期全面对外开放的时代氛围下,各种外国文艺思潮大肆涌入中国,对五四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来自法国和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和作品对五四文学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它和其他文学流派一起,丰富了五四文坛,导致了作为五四文学主潮的启蒙主义文学的多元性、复杂性。本篇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评述了对五四文学产生影响的法国、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分析了自然主义文学的美学特征;第二部分介绍了五四时期对自然主义的引进和传播情况;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了自然主义对五四文学产生的影响。

王明睿[6]2016年在《时空维度之下的“人”与“神”—20世纪初中日自然主义思潮发展迥异的原因比较》文中指出自然主义这个源自法国的流派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如昙花一现,但是在日本却具有强大是生命力,经过一番消化吸收,演变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私小说”。虽然中国和日本的自然主义比较已经有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涉及思想方面的仍不够充分。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分析中日自然主义发展迥异的原因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时空下的思维和语言的研究分析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差异,从而找出作家对自然主义接受或者排斥的创作心理。本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分析中、日空间观上的差异,主要以集体空间和个人空间为主分析对空间的认知以及反映到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差异。中国思想中的空间是以集体空间为主的“集体决定个人”式的空间模式;日本思想中的空间是以个人空间为主的“个人决定集体”的空间模式。第二章以时间为线索,主要探讨的是五四时期语言的转变带来的时间观念的转变。白话文运动并不只是一场语言的改革,而是以语言为契机的思维的转变。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分析了时空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对自然主义接收的差异,以及日本私小说的产生原因。

吴亚娟[7]2008年在《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文中提出本文以文学现代性转型为核心问题,考察在“五四”新文学的形成过程中,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给其带来的影响。自然主义20世纪初传入中国,虽然没有形成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但是以茅盾为首的文学研究会,在其机关刊物《小说月报》上曾大力倡导过自然主义,还曾引起过一场争论。日本是中国接触、了解自然主义的主要渠道;中国从日本引进介绍了日本的自然主义,也通过日本了解了欧洲自然主义,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们与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鲁迅、郭沫若、田汉、郁达夫、成仿吾等的人文学活动和辉煌业绩都离不开他们在日本学习和从事文学活动这一重要原因。他们留学日本的时期又恰逢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文坛占据主流。可以说,日本自然主义与中国“五四”新文学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较之日本的启蒙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左翼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研究而言,日本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研究十分薄弱的。鉴于此,笔者以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为背景,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探讨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之关系,并力图作出客观性的评价和分析。

齐珮[8]2007年在《日本唯美派文学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日本唯美派文学研究的问题和现状,本文拟对日本唯美派文学及其代表作家进行一次全面、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笔者力图以第一手材料为论述依据,结合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日本近代文学发展史的框架内,系统深入地剖析日本唯美派文学产生的思想根源和精神特征。从理论依据、史实证明、文本分析等几方面勾勒出该流派的来龙去脉,清理目前国内研究者对日本唯美派文学认识模糊的问题。并且选取该文学流派的三位代表作家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作为主要论述对象,梳理、分析他们的文学生涯,总结、归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以凸现日本唯美派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最终为日本唯美派文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以唯美主义哲学、美学为理论基石,以梳理日本唯美派文学产生、发展、变异过程为纬,以该流派代表作家的个案研究为经,从而提出笔者的基本观点,即日本唯美派文学的思想实质是颓废的人生观、价值观。它由日本浪漫主义脱胎而来,是日本浪漫主义者的近代理想破灭后的产物。日本唯美派文学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在思想根源上一脉相承,是自然主义文学的颓废主义人生观的继承。同时日本唯美派文学又突破了自然主义文学在创作方法和审美理念上的界限,重视艺术的独立性,追求艺术形式的精致,讲求艺术表现力造成的夸张效果,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牛水莲[9]2000年在《20世纪初期中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提倡与日本自然主义》文中指出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西欧自然主义文学 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以及中日自然主义文学的主要差异。 文章认为20世纪的中国,首先提到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是陈独 秀,最早专门而系统地介绍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是胡愈之,对自然主 义在中国的介绍和提倡起了重要作用的是茅盾。自然主义对中国现 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茅盾、郁达夫、沈从文、巴金等作家的创作 中。中日两国自然主义文学有很大差异:日本形成了自然主义文学 思潮,中国则没有;日本以自然主义取AI写作实主义,中国试图用自然 主义补充写实主义;对自然主义强调的“真实”、“客观”有不同的理 解;对自然主义人性观存在严重分歧;都偏重于个人的题材,但侧重 点不一样。

齐一民[10]2013年在《日本近代言文一致问题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言文一致”是对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直到“二战”结束的语言变革过程的统称,其内容包括文字(“国字”)、文体(“国文”)以及通用语(“国语”)和文学等诸多方面,所波及的对象包括日本的民俗社会和国家形态等诸多层面,可以说,近代日本国家的形成是与言文一致密不可分的,因此,对言文一致内容的揭示和深入研究是研究日本近代国家和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日语语言文学上的言文一致的过程与日本建立新的国家模式以及“脱亚入欧”的理念相辅相成,言文一致的主旨是脱离原有的汉文、汉文表达模式并增加表音文字的比重,从而趋近欧洲的语音文字,因此研究言文一致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对研究日本如何实施“脱亚入欧”战略并最终成为一个具有扩张性质的国家,也会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由于日本的言文一致过程与中国从晚清开始的白话文运动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中日两国以汉字为基础的文化同源性注定为日本的言文一致和中国的白话文运动以及中国近代语言文学的变革提供了同质性的变革和进化平台,因此,对日本言文一致过程的揭示和研究,又自然地构成了进一步理解和研究中国白话文运动的“扩展研究”,在这个意义上,日本的言文一致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研究不可或缺的比较和参照对象。本研究通过围绕“国字—国文—国语”三个有机联系的问题核心,展开近代日本对汉字、汉文和国语变革的内容和原因分析,力求从宏观的、比较的、发展的视域把握研究的对象,同时将当代国际关系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互动纳入研究的问题意识,做到语言文化的理论研究和现实的有机结合,为解读当代日本的国家文化形态特征提供参考和借鉴。本论文共由六个章节构成,除了第一章“绪论”之外,第二章是对言文一致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背景的分析;第三到第五章是从“国字”到“国文”再到“国语”的逐级演变:第六章是日本近代文学和言文一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质[D]. 林佳. 江南大学. 2010

[2]. 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兴起和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D]. 靳明全. 四川大学. 2003

[3]. 高山樗牛思想研究[D]. 骆天健. 吉林大学. 2014

[4]. 论20世纪初期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表达的模糊性[J]. 季水河, 季念.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

[5]. 自然主义与五四文学[D]. 智晓静. 厦门大学. 2006

[6]. 时空维度之下的“人”与“神”—20世纪初中日自然主义思潮发展迥异的原因比较[D]. 王明睿. 西北师范大学. 2016

[7].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D]. 吴亚娟. 吉林大学. 2008

[8]. 日本唯美派文学研究[D]. 齐珮. 吉林大学. 2007

[9]. 20世纪初期中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提倡与日本自然主义[D]. 牛水莲. 郑州大学. 2000

[10]. 日本近代言文一致问题初探[D]. 齐一民. 北京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20世纪初期中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提倡与日本自然主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