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电流互感器》的解读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高中物理论文,电流互感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感与互感是最常见的电磁感应现象,互感原理在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中都有广泛应用。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中,结合《变压器》教学在《科学漫步》中介绍了“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概念及其应用例子。教学中无论是中学物理教材,还是一些参考资料,或在教师的课堂中,都能发现一些有关这两种互感器练习与讨论。笔者认为其中对《电流互感器》教学都存在着一种低级的、不应该有的“解读误区”。
一、两种互感器的常见解读
电压互感器与“被感知电路”(或被检测电路)并联,用来“感知”被检测电路的电压。在理想状况下,电压互感器与理想变压器工作“环境”与工作原理几乎完全相同,只是电压互感器通常由输出的低电压“感知”检测电路两端的高电压——通常相当于一只降压变压器。因此电压互感器使用时“被感知”的输入电压(高电压)与输出电压(低电压)满足
电流互感器反映(感知)的是“被感电路”中的电流,因此使用时是串联在“被感电路”中的。《科学漫步》中也认为“可以把变压器上原线圈的匝数做得较少,而副线圈的匝数做得较多,这时副线圈的电流比原线圈的电流小。如果把原线圈串联在电路中,副线圈的两端接在普通的交流电流表上,就可以测量很大的电流。这样的变压器叫做电流互感器。”
《科学漫步》最后还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电流互感器的效率是100%,请推导两个线圈中电流之比与它们的匝数之比的关系。”——笔者注)
又如:如图1所示输电线上接着两只互感器。则甲是(电压)互感器;乙是(电流)互感器。若甲、乙中原、副线圈的匝数比分别是100:1、1:10,且两表读数分别是220V、10A。则线路的输送电压是(22000)V,输送电流为(100)A。
这是各种物理资料、教师课堂中一个常见的关于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练习题。
也就是说在《科学漫步》和“常见习题”中,都明显包含这样一种“常见解读”:“理想的”电流互感器中输出电流(小电流)与“感知”出的输入电流大电流)之间满足关系
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在“理想条件——不计电能损失”下,它们都可以“完全等同”于理想变压器。它们都满足与理想变压器相同的电压、电流与原、副线圈匝数之间的“规律”
二、对电流互感器的三个“困惑”
《科学漫步》和“常见习题”对两种互感器在电能损耗不计的“理想条件下”,搬用“理想变压器”的规律和结论,似乎这“一切都很自然”。但笔者在思考中产生了下列三个“困惑”。
困惑之一 电流互感器中的输出电流怎么会与副线圈回路中的“负载”无关呢?
与副线圈“回路状况”无关!与回路中的“负载”也无关!然而无论是电压还是电流互感器,它们的工作过程都属于电流的磁效应与电磁感应现象范畴。而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中,只有感应电动势才会与“回路状况”、负载是无关的。很难想象用不同内阻的交流电流表分别接在电流互感器副线圈两端,副线圈中电流会仍然是不变的;更不能想象一只理想(内阻很小,可忽略)的电流表直接接在副线圈两端,副线圈回路电流仍然保持由原、副线圈匝数比和原线圈中电流决定的理想变压器“本色”不变,也不会过载!
困惑之二 若电流互感器输出端“故障”而无输出电流(=0)时,“能让”输入端电流(欲“被感知”的本不应改变的电流)也变为零?
与困惑之一情形相反,电流互感器原线圈中电流也果然如此“依赖”副线圈中电流?设想出现了一种“极端”状况——接在副线圈两端的电流表因“故障”而断路(R→∞),则→0,此时原线圈中电流——输电线路电流也会因副线圈回路的“故障”趋向于零?显然这里的“故障状况”并没有排除在“常见解读”的(2)式“适用范围”之外,而结论“=0”是明显不可能出现的。
困惑之三 综合“困惑之一”与“困惑之二”,“理想变压器模型”理论应用于电流互感器为何失灵?
毫无疑问,“理想变压器模型”理论应用于电压互感器后的所有结论,在理想状况下都没有发现“困惑”。那么是电流互感器的什么“不同机理”与理想变压器模型的“理想”出现了“差错”,从而影响“理想变压器模型”理论对电流互感器的应用,使笔者产生一连串的“困惑”了呢?
笔者对上述三个“困惑”,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谓百思不得其解。
三、“理想变压器模型”的再思考
“解铃还需系铃人”。笔者的思考与“困惑”还与大学生时代学习《电工学》课程时的“陈病”有关。曾记得《电工学》对“不计电能损失”的“理想变压器模型”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理想变压器仅有两条基本规律:
是安全可靠的,而由这两条规律得出的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流与线圈匝数关系
会有不可靠,即是有附加条件的——“随意运用这一结论是不安全的”。但限于当时笔者对《电工学》“学得不精”,一直没有弄清其中缘由。
变压器其实是一种专供改变交流电电压的互感器。原线圈输入交流电压时,在原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与互感电动势(副线圈有输出电流时)共同阻碍原线圈中电流通过,在不计线圈电阻(理想变压器的“理想”之一,下同)时有
当变压器有负载时,由于原线圈并联在输入电路两端,输入电压是不变的,当副线圈的电流输出时,输出电流在原线圈中产生的互感电动势会使输入电流增大,在不计漏磁及电磁涡流的条件(理想变压器的“理想”之三)下,理论(电工学理论)和实验研究都可证明: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流与原、副线圈匝数的关系为
实际上,“所有用途的电压互感器,原线圈的匝数都必须足够多!”就是为了满足理想的电压互感器“原线圈自感必须趋向无穷大”的这一附加条件之需要。
从变压器与原电路连接情况分析,变压器恰好属于电压互感器类型,因此运用“理想变压器模型”于理想的电压互感器,是一种“合理回归”,是“恰到好处”。“理想变压器”其实就是“理想的电压互感器”。
至此,笔者认为“常见解读”把“理想变压器模型”的结论机械地搬用于电流互感器,由于此“理想”非彼“理想”,是一种严重脱离两者实际的“生拉硬扯”的做法。对电流互感器的“常见解读”是不可靠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四、电流互感器工作原理的解读
对照理想变压器(理想的电压互感器),并联接入电路,有输入电压不随输出变化(即输入端连接电压源)的特点,由于理想的电流互感器是串联接入原电路(“被感电路”或输电线路),又有输入电流不随输出变化(输入端连接电流源)的特点。参考对电压互感器的分析思路,对电流互感器工作中电流和电压作初步的定量分析如下。
在理想的电流互感器的副线圈回路负载z固定情况下,有
众所周知,所有的电流互感器都会努力设计成原线圈匝数尽量少。这完全是为了避免电流互感器的串联接入电路,导致对原电路(原线圈电路)电流的产生明显影响的实际需要,也是为了实现电流互感器的“理想”——原线圈的自感→0的需要。而副线圈匝数不少是为了足够的互感效果(增大互感系数)。它们对副线圈产生电动势具有“同等贡献”。
若再回头作直接的定性思考,由于电流互感器输入端连接的是电流源,若原线圈匝数越多,根据电流的磁效应及磁感应强度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原线圈电流激发产生磁场“越强”,在匝数不变和回路负载一定副线圈中,理应有更大的感应电动势产生,理应有更大的副线圈回路电流,也理应有“与原线圈匝数成正比”之结果。它与电压互感器输入端连接的是电压源不同。电压互感器中原线圈匝数越多,自感越大,输入电流就会越小,就会对原线圈电流激发产生磁场产生负面作用。难道这也会有人怀疑两者应该不同?何来电流互感器也同样有“输出电流与副线圈匝数成反比”之说法?
直接的定性分析结果,从另一方面说明上述初步的定量分析结论是可以信任的。
实际上,最简单的方法是你动手试一试,仅增加前述常见习题图乙中的电流互感器(电流表)原线圈匝数,保持其他条件(包括被测电路电流),你相信电流表读数是增大还是减小?
五、两种理想互感器的知识梳理
笔者认为,根据理想的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特点及其理想化过程,可归纳、梳理如下:
理想变压器就是一种专门用来改变交流电电压的理想的电压互感器。
总之,理想的电压互感器和理想的电流互感器分别从输入电压、输入电流获得“感应”,输出相同的表征量——感应电动势或者说是输出电压。其“电压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的称谓区别,反映的也就是输入量或者说是“被感量”的区别。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从不同的输入表征量——电压和电流,根据相同的原理(电磁感应原理)感应得到相同的输出表征量——感应电动势或者说输出电压。
理想的电流互感器之“理想”,非理想变压器的“理想”,两者混淆不得。
多年来在中学教材中对电流互感器的“常见解读”是错误的。
六、题外话
回头再看一看、想一想,对电流互感器的“解读误区”问题,其实在高校《电工学》理论中,对电压、电流两种互感器工作原理早已经有定量分析与研究,有了正确的结论。然而在中学物理中,却长期来从教材到教辅资料、教师的课堂上,犯着这样一个“低级的错误”。静下心来想想,真可谓使人“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笔者常常想,一个教师除了要专心教学生学,实在还有太多的东西自己需要学。也许一不小心,你教给学生的就是错误的。教师学得多点,能发现“误区”多点,给学生教错少点,能教得好点!做好教师真需要不断学、不断思考!
注:由于自感电动势与互感电动势之间存在相位差,严格的定量分析,应该用复向量形式表示对应的交流电物理量,本文从中学物理角度,为了方便仍借用“代数形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