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计算机图书编辑加工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措施
熊慧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摘要: 在语言类计算机图书中常列举大量程序代码,涉及众多界面截图,本文分析了此类图书编辑加工过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希望对提高此类图书质量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 语言类计算机图书;编辑加工;程序代码;对应关系;常见错误;改进措施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机器语言阶段—汇编语言阶段—高级语言阶段。目前,高级语言因其易理解性而被广大用户接受,Java、Python、C++等语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计算机语言发展迅速,介绍这些语言的相关书籍具有知识前沿性。如何编辑加工语言类计算机图书,提高图书质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分析语言类计算机图书编辑加工过程中的常见错误。这些常见错误一般可做技术分析。
一、常见错误分析
(一)程序代码问题
语言类计算机图书为了说明某个函数的作用或某个循环语句的用法,或者为了展示某种功能的实现过程,最直观的方式是引用程序代码进行说明。一般情况下,程序代码中的英文字符推荐使用Courier New字体,中文字则推荐使用小五号“楷体-GB 2312”字体,均为正体。为增加可读性,程序代码可整体首行缩进4个字符。通常来说,一方面,这些程序代码是作者在特定版本的编辑器或平台调试成功无误的,经过复制粘贴操作最终展现在书稿中,往往给人不会出现错误的错觉。另一方面,有些代码体量很大,或需要连接后台数据库才能验证程序是否能走通,而编辑在初稿加工过程中又不具备条件安装合适的调试环境,不可能通过测试一一核实代码的正确性。其实,程序代码中经常会因为某些人为因素隐藏技术错误,而这些错误是特别容易被忽视的。笔者将这些错误归纳为如下几类。
图1 界面截图问题(操作前)
图2 界面截图问题(操作后)
(1)字母拼写错误。在一本介绍Android系统的书籍中,出现了多处此类错误,举一例进行说明。
样品质量会对检验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因此就需要严格控制样品的选取、保存以及送样过程。特别是储存时间、外界环境是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控制重点,如果选择了错误的保存方式,或者没有在规定时间内送检,就会对样品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一般来讲,需要在三个小时内送检样品,且对样品的待检环境严格控制。散装样品保存环境的温度需要在1℃-5℃,其他样品储存环境则需要控制在0℃-5℃。在收样环节,实验室需要初步判断样品的质量与完好性,保证其与检验质量标准和要求所符合。
例1:字母拼写错误。
(3)微观组织检验 对端面裂纹附近齿部进行磨制抛光后腐蚀,如图4所示,按照JB/T6141.3标准检测,组织检测结果为碳化物1级,马氏体2级,表面局部存在较长的马氏体针,残留奥氏体2级,心部铁素体1级。
此外,引水调控工程还会影响到与湖泊水化学要素密切相关的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数[40,84],使湖泊生态系统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40]。Zhai[40]等通过基于生态能质理论的指标评估了引江济太工程长期的引水活动对太湖不同湖区生态健康和稳定性的影响,指出“引江济太”的第一阶段(2002—2004年),5月份和8月份对太湖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效果比11月份和2月份好,而第二阶段(2005—2007年),在东太湖湖湾和东部浅水区域则出现了相反的状况。对于长期运行的引水调控工程,高浓度污染物的输入和积累对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长期效应,值得关注,尤其是对湖泊营养状态的影响。
这里的“triggerAtTiem”应为“trigger AtTime”。乍看起来,除非编辑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基础,否则很难看出触发参数“triggerAtTiem”的字母拼写出现了错误。但是,只要细心观察,联系上下例题,就能很快发现错误所在。而且高级语言是无限贴近自然语言的,基于此也可以判断,“triggerAtTiem”应为“triggerAtTime”。若还是拿不准,对于发现的此类问题,可以以疑问表的形式,统一提请作者答疑解决。
(2)配对错误。程序代码讲求配对,若存在不能配对的元素,则程序调试过程中会报错,提示测试未通过。如果这种测试未通过的代码出现在书稿中,就属于错误。
例2:配对错误。
(3)程序输入和输出不一致。计算机程序代码是一组计算机能识别和执行的指令,用于实现某些特定的功能。也就是说,程序代码的输入和输出应该匹配。例3:程序输入和输出不一致。
忙的目的往往是:享受生活、回报父母、满足爱人,想无私;忙的结果往往是:享受不了生活、远离了父母、冷落了爱人,成自私。——到底为何而忙
<name=“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author>Thomas H.Cormen</name >
<publishdate>2009-9-30</publishdate>
</date>
综上所述,在慢性宫颈炎护理的全程中,连贯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利于提高患者对慢性宫颈炎的疾病知识知晓率,并且对提升患者满意度及遵医性也具有良好作用。
此例出自一本介绍大数据技术的书稿。显然,此处的<name>标签没有对应的结束标签,<author>标签对应的结束标签为</name>,</date>标签没有对应的开始标签。这段程序运行时会出现错误。
<book1>
def gys(m,n)
setRepeating(int type, long triggerAtTiem, long interval, PendingIntent operation)
“‘求m和n的最大公约数’”
r=m%n
while(r!=0)
m=n
n=r
r=m%n
return(n)
知道目标是虚无和不真实的,却无法说服自己停止追求;知道目标毫无价值可言,却无法停止达不到目标所带来的生存焦虑和痛苦——这是一种生存悖论。
4.2 慢性应激模型 慢性不可预计温和刺激可诱导抑郁样行为[44]。这种抑郁模型类似于人类遭受应激之后表现的抑郁行为[45]。
请输入第一个整数:9
目前国内高校毕业生学习方法论掌握不足,部分工科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明显表现出缺乏工程师应有的素养与能力,这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新工科学生核心能力当中的学术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包括学术写作、知识管理、信息素养、有效交流、人际交往、团队协作、领导能力、全球性思维等。这些能力的获得,仅仅依靠学校工科教学计划的完成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学习方法论的掌握。因此,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开设学习、研究、实践、写作等方法方面的课堂教学供学生学习,并结合课程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良好的工程技术素养。
b=int(input(“请输入第二个整数:”))
print(“最大公约数为%d”%gys(a, b))
在一些标题的翻译中,译者还别出心裁地从目的语出发,重新创造标题,这些标题常常是原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或是原文主要内容的别样显示。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
程序运行结果:
a=int(input(“请输入第一个整数:”))
请输入第二个整数:12
最大公约数3
</book1>
这段程序代码中使用的是print(“最大公约数为%d”%gys(a,b)),那么在输出的时候呈现在屏幕上或打印出来的应该是“最大公约数为3”,而不是“最大公约数3”不要小看这少掉的简单的“为”字,这是编辑严谨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体现。
(4)表述不规范。计算机图书的初稿中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表达方式,这是由计算机软件的界面呈现方式或人们的习惯用法与出版规范的差异造成的。对于这些表达方式,作者和读者能够看懂,但是为了提高书籍的编校质量,编辑在审读加工过程中应使之标准化。
海洋钻井公司规定,含油岩屑回收由平台提出申请,公司负责安排相应的船舶转运,并联系陆地有资质的单位来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相关人员对岩屑运送情况做好如实记录,做好全过程的控制。
例4:表述不规范。
综上所述,在部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识字写字板块强调要让学生坚持多认少写的原则来进行识字写字的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学习效率,教师要积极寻找灵活有效的识字写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效率。
plt.xlim(-.5,n)
这里的“-.5”应为“-0.5”。这涉及数的用法规范,通常计算机软件统计界面上会为了节省版面位置而省略纯小数中小数点前的0,以致形成一种行业内不规范的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规定,“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定位的‘0’”,因此,在出版时,纯小数中小数点前的0不能省略。
其次,将3D建筑信息模型上传至BIM系统中,可以准确观察项目中复杂管线节点的具体构造,生成详细的二维平面图,从而指导后续的施工。
(二)界面截图问题
现阶段,高级语言的主流是面向对象的,如Visual C++等,前台界面和后台程序密切相关。书稿在说明程序时,经常会截取前台操作界面以利于读者理解。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核对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是否对应。
例5:界面截图问题。
此例主要介绍使用Python语言,利用Matplotlib软件修改图形的操作过程。原稿中描述如下:“如图1所示,标签文字太小……操作后,如图2所示,修改后标签文字变大。”
操作前,文中描述“标签文字太小”,而实际上,由图1(原稿图11-1)可见,图中坐标轴上标签使用的是标准小5号字,谈不上标签文字太小。操作后,如图2(原稿图11-2)所示,按文字描述,标签字号应该变大,但是坐标轴上的标签仍然使用的是标准小5号字,故“修改后标签文字变大”无从谈起。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初审编辑在做审稿时未标明此处字体字号需与文中叙述相对应,遵照原稿,照排人员无须处理,于是,照排人员按照惯性思维,将图改为标准形式,从而导致了错误。
二、改进措施
图书中出现的错误不可能一一列举,此处只是抛砖引玉地总结了几类经常出现却很容易被忽视的情况。要有效避免这些情况,编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反复推敲出精品
编辑在审读计算机书稿时,要反复推敲,特别注意图与文字、表与文字、程序代码与文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多思考,善质疑,联系前后内容,反复核查。将问题消灭在印制之前。
(二)加强合作促沟通
审稿过程中遇到把握不准的问题,需要及时记录下来,不能擅自做修改,或完全不做处理。在每一轮审稿完毕之后将其整理成表格形式,发给作者,提请作者统一处理。同时须加强出版业务链中各个环节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避免一些错误的产生,如前面例5提到的照排公司出于职业习惯统一将图中文字改为标准字号而出现的图文不一致的问题。
(三)拓展经验涨知识
保障图书编校质量,关键在于编辑素质的提高。而每一位编辑都是慢慢成长起来的,主动学习,积累经验,增长知识,方可提高技能。对于一些经常出现的典型问题,要记录,要记忆,在长期的实践中,提高编校和专业敏感度。
三、结语
2018年12月底,中宣部印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实行办法》,对出版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编辑加工是保障出版质量的关键环节。在语言类计算机图书出版过程中,作为这关键环节中的编辑,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不断强化学习,改善工作方法,保证图书质量,为信息技术的传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包宁,王占清.编辑加工计算机类图书应注意的问题[J].传播与版权,2017(4):45-46.
[2]孟洪亮.试析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发展与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8(7):24-26.
[3]李静科.浅谈科技类图书的审读[J].科技创新导报,2018(4):253-254.
作者简介: 熊慧(1980.06-),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党员,硕士,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辑,主要从事图书质量检查工作。
标签:语言类计算机图书论文; 编辑加工论文; 程序代码论文; 对应关系论文; 常见错误论文; 改进措施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