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资本作用机理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技术创新论文,资本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影响技术创新产出效率的各种因素中,创新资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论上较为流行的观点一般认为,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要优于其它形式。例如,Tykvova(2000)等学者从资源互补性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融资方式不宜成为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主要来源,只有风险投资才能够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的特点和需要[1];Gebhardt从预算约束角度进行研究后发现:对于技术创新项目的融资而言,风险投资比传统融资方式更为有效,能够更好地促进技术创新(Gebhardt,2000; 2006)[2-3];Keuschning从一般均衡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则表明,风险投资家及其提供的资金、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可以有效地提高创业的成功概率,保证了均衡状态下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因而更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的产出效率(Keuschning,2004)[4];吕炜等人则从机制的适应性角度出发,认为风险投资机制是对原有技术创新障碍的突破,这种突破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大大加快了技术创新的发展速度(吕炜,2002)[5]。
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所进行的实证分析对上述观点给予了支持。例如,Kortum和Lerner等人以美国的数据对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专利创新的促进作用大约是研究开发投入促进作用的3倍[6];Engel和Keilbach等人根据德国的数据研究了风险投资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也显示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所获得的专利量要远远多于那些没有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Engeland Keilbach,2007)[7]。
由于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其经验很容易转变成为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政策的范式。然而,对于这一观点的全盘接受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决策者可能会因为忽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对风险资本等新兴创新资本形成过度反应,并降低对其它传统创新资本的重视和管理,结果将因创新资本与自身产业结构体系的技术经济特征不能有效匹配,而形成对本国和本地区技术创新的损害,降低自身技术创新的产出效率。迄今为止,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似乎还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尚未见到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此加以探索:对于技术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而言,风险投资也是其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最优创新融资形式吗?是否也存在着风险投资对专利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且数倍于R&D投入相应作用的关系①?
二、创新资本在技术创新中作用机理的理论解释模型
(一)理论模型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首先需要建立技术创新中创新资本作用机理的理论解释模型,从理论上清晰地阐释创新资本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发生作用的内在机理和规律。根据徐寿波院士的六元基本生产要素原理,任何经济与生产活动的实施都是六元基本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的过程[8]。技术创新作为经济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以技术成果创造为目的的有组织活动,也同样是六元基本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本质上是一种创新资本的投入,属于资产力要素的范畴,是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六元基本生产要素之一,R&D投资和风险投资则是形成创新资本的两种重要形式。根据基于六元生产要素原理的创新模型可知②,技术创新系统是复杂适应性系统,系统中的各种主体都是主动适应性行动者,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特质,创新成果是系统中的各种主体在外部环境与系统结构条件下互相作用的结果,因而系统的治理规则是十分重要的。创新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生产要素,它受其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行为规则控制,从而也就必然受到系统治理规则的作用和制约。对于不同形式的技术创新投入主体而言,其未来期望、目标函数和行为规则都可能不同,因此,不同形式的创新投资,如风险资本、R&D投资等,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机理与效应也必然不同[9]。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种要素主体的行为决策过程都是一个“寻的系统”③,其决策目标是实现预期利益的最大化,约束条件则是综合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最小化。由于不同形式的创新投入主体的目标函数、行为规则不同,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交易行为和管理特点也不同,因而不同形式的创新投入具有不同的技术创新综合成本;同时,由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特质使然,行为规则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与反馈中会不断进化,具有非线性、复杂性、动态演化的特点,因而各种要素主体的决策并非总是能够按照最优化决策准则进行,而是遵循“惯例”行事,是一个惯例的学习过程和技术经验的累积过程(纳尔逊和温特,1982)[10]。如果按照惯例决策能够获得满意的收益,则惯例将得到延续和强化;反之,如果按惯例决策出现异常,各种主体就需要对惯例进行调整,即从现有惯例中寻求一种适合自己所面临新环境的惯例,或通过创新发现一种原来没有的新惯例。新惯例的选择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它可能带来的利益,二是它可能导致的综合成本。选择标准的实质就是对技术创新活动效益进行评估,达到效果最佳、效率最高的客观要求,而这些评价指标会因技术创新技术方案而异,并因作为技术方案约束与前提的产业技术特征与经济特征不同而有很大区别,因而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就必然成为影响惯例评价的两大关键维度。
基于这一思想,作者提出了不同形式创新投资与技术特征(用技术的复杂程度来表征)、经济特征(用市场的竞争程度来表征)的耦合关系模型——H模型④[11]。这一模型实际上是在Herbert先生提出的K模型(Kitschelt.Herbert,1991)[12]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是K模型的一个修正模型,它解释了不同创新投资形式与产业技术经济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匹配关系,对创新资本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产生作用的机理与规律给予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因此,本文作者认为,H模型也可以作为本文研究主题——技术创新资本作用机理问题的一个理论基础模型。由H模型可知:
1.在那些技术比较成熟,市场竞争激烈的产业,如纺织产业、轻工产业、轻型机械工具等产业中,由于市场结构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其技术创新活动将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技术创新需求强烈而分散;二是创新过程中的资产专用性较低,创新成果难以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三是产业技术比较成熟,复杂程度低,创新的不确定性相对较低。对创新主体收益、综合成本的分析表明,这类产业中的企业R&D投入和私人创新投资等可能会取得较高的收益和较低的综合成本,而风险投资及国家层次的R&D投资则可能出现收益较低和综合成本较高的问题。因此,企业R&D投入和私人创新投资将比较适合这类产业。
2.在那些技术相对成熟,市场结构更多地表现为垄断竞争的产业,如基础化学、钢铁、铁路等产业中,可供创新成果扩散的企业较少,而且创新成果大多以Know-How形式出现,创新资产专用性和创新成本均较高,更适宜企业中心实验室R&D形式。
3.在那些技术高度复杂,市场结构更多地表现为寡头垄断特性,创新需求极为集中,创新资产专用性极高的产业,如核技术、航天航空器制造、大型飞机技术、电讯等产业中,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极高,需要有大量的国家R&D与企业集团R&D创新投入。
4.在那些技术高度复杂,尚处于新兴技术阶段,市场结构更多地表现为竞争性,甚至产业的主导技术设计和标准也还未形成的产业,如IT与软件产业早期、人工智能、基因工程与制药等,技术创新将主要由新兴创业企业来完成,无论是技术开发还是市场开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确定性极高,创新风险也极高;但是,创新一旦取得成功将享有极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收益。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这类产业的技术创新前期一般需要国家公共R&D进行基础研究的投资;进入商品化创新阶段以后,风险资本将产生巨大作用。
5.在那些技术复杂度和市场竞争度都处于中等程度的产业如电子设备、家用电器、高级化工产业、机器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中,技术创新成果的需求者不多,创新过程中会形成较高的资产专用性;同时,这类产业的技术变化大,要求的创新投入大,对市场规模的要求很高,创新风险也很高,因而更适宜于大企业中心实验室R&D活动、创新联盟等创新投资形式。
(二)关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资本作用特异性的理论解释
应用上述理论基础模型,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得到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由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体系的技术经济特征与发达国家不同,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而言,风险投资并不是最优的创新资本形式,在发达国家中广泛存在的风险投资对专利创新的促进作用数倍于R&D投资作用效应的关系也不成立。
首先,由上述理论模型可知,如果两个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不同,其有效创新资本形式也将不同。例如,对于高技术产业,由于技术较复杂、不确定性较高,市场竞争虽然激烈但尚未形成成熟标准,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因而风险资本将是一种最优创新投资形式。因为这一类型的产业更加适于风险资本较高的风险偏好以及追求高额资本回报的本性,而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历史也已经证明了,由于有了创业板市场等制度设计,以及采用了“市场联赛制”等投资项目选择方法,风险投资本身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对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确实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传统产业由于技术比较成熟,市场空间相对稳定,产业成长缺乏大幅、迅速扩张的想象空间,因而并不能够适应风险投资的特点和要求;同时,由于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不匹配,如果采用国家层面的R&D投入作为形成这类产业创新资本的主要来源,将会形成较高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投资效率也会很低。因而风险投资与国家层面的R&D投入对这类产业都可能是不适宜的,其最适宜的创新投资形式只能是企业层次的R&D投入。由此可见,要分析某种形式的创新投入是否适应于某一产业,或者分析某一产业的最适宜创新投资形式,首先需要从分析这一产业的技术特征与经济特征入手,分析它们与创新投入主体的目标函数、决策规则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这样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最佳耦合关系。
那么,在产业结构体系的技术特征与经济特征方面,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产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基本区别是什么?显然,二者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体系总体上处在技术经济前沿面上;而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体系总体上处在非前沿面上。正如林毅夫先生所说的:发达国家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最前沿,对于国民经济中下一个新的、有前景的产业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企业的看法不同,不会形成社会共识,需要靠那些经过市场筛选,事后证明成功的少数企业的投资项目来推动下一轮新产业的出现,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沿着现有的各种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不同的产业链台阶,由低向高逐级而上不断升级的过程,企业所要投资的是技术成熟、产品市场已经存在并处于世界产业链中较低部位的产业,容易出现“潮涌现象”(林毅夫,2007)[13]。换言之,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体系主要由H模型中第Ⅲ、Ⅳ区间的产业构成,其显著特点是高新技术产业占据重要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体系主要以技术相对成熟、市场竞争程度相对较高的产业为主,主要集中在模型的第Ⅰ、Ⅱ、Ⅴ区间产业中。以中国的产业结构体系为例:根据表1显示,从1996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全国GDP中所占的比重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高技术产业在中国产业总体中所占的规模仍然很小,即便经过10多年的快速成长,2007年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仍然只达到4.48%,说明中国产业结构体系总体上仍然以高技术产业以外的各种传统产业为主体。显然,中国产业结构体系的这一特点,在发展中国家是具有代表性的。
由上可知,如果两个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不同,与它们相适应的创新资本形式也将不同。高新技术产业处于模型的第Ⅲ、Ⅳ区间中,其适应的创新资本形式前期为国家公共R&D投入,后期商业化阶段则主要是风险投资;而那些技术相对成熟、市场竞争程度相对较高的传统产业则主要处于模型的第Ⅰ、Ⅱ、Ⅴ区间中,适应的创新资本形式主要只能是R&D投资(包括国家、企业集团、企业等不同层次)。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其产业结构体系总体上由高新技术产业占据了重要地位,因而风险投资将对其技术创新的产出效率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出现了风险投资对专利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且数倍于R&D相应作用的规律;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其产业结构体系总体上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据的份额很小,加上发展中国家的创业板市场等与风险投资有关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风险投资发展严重不足,因而较适宜的创新投资形式只能是以国家、企业集团、企业中心实验室等各种层次的R&D投资为主,风险投资对专利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且数倍于R&D作用的关系也将难以成立。
三、以中国工业企业
数据为样本的模型检验
下面,我们将以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的实际数据为样本,对风险投资、R&D投资与技术创新产出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便对上述理论分析的结论提供进一步的检验。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技术创新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过去30年来中国的各省市自治区都在倾力提升其创新能力,积累了大量数据和丰富的经验,因而以这些实际数据为基础进行的实证分析将具有样本的可靠性,也具有代表性。
(一)检验模型与样本描述
1.变量的确定
(1)专利。关于选择何种指标作为技术创新的代表性指标,国内外学者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如有的认为应该选择专利数;有的则认为应该选择工艺或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方案等等。由于专利数据容易获得,比较可靠,专利也是技术创新成果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因而本文的实证分析中仍然选取专利数作为技术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包括专利申请数和专利授权量),并作为被解释变量。
(2)风险投资。关于风险投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衡量:一是年度风险投资项目数,即风险投资机构在本年度中的实际投资项目数;二是年度风险投资额,即风险投资机构在本年度中的实际投资额。风险投资额代表了一国风险投资的实际支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最直接;而风险投资项目数则代表了风险投资项目的广度。为了考察风险投资总量和广度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本文既选取年度风险投资项目数,也选择风险投资额作为风险投资的衡量指标,并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3)R&D投资。R&D投资对创新产出有着显著的影响,是专利产出中的主要解释变量。为了考察不同层次R&D投入的作用与区别,本文分别选取了全社会R&D投入、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分别作为解释变量。
2.样本描述
为了克服序列数据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文选取我国2005-2009年的截面数据和混合截面数据作为实证分析的数据样本。其中,专利方面的数据来源于2005-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R&D投入方面的数据来源于2005-2009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风险投资方面的数据来源于2005-2009年出版的《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研究报告》。
本文选取两个样本:一个为横截面样本,包含了2005年度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数据;另一个为混合横截面样本,包含了2006、2007、2008三个年度的统计数据。
3.模型
根据问题的特点与要求,本文采用的模型为:
式中P、RD、VC分别表示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R&D投资和风险投资。
(二)横截面回归分析
对2005年度的横截面样本数据进行OLS估计的结果见表3和表4。从这两个表中可以看出:风险投资额每增加1%,专利申请量大约能增加0.17%(模型1),专利授权量大约能够增加0.16%(模型6),说明风险投资额的投入对专利产出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表3和表4的结果同时也表明,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资每增加1%,专利申请量将增加0.72%(模型1),专利授权数量将增加0.69%(模型6)。
如果再以风险投资项目数(VC2)、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资(RD2)为解释变量,结果变为:风险项目数每增加1%,专利申请量约增加0.30%(模型3),专利授权数量增加0.26%(模型8);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资每增加1%,专利申请量仍将增加0.72%(模型1),专利授权数量仍将增加0.69%(模型6),与上一模型结论一致。此外,如果在模型中加入VC和RD的1-2期滞后项,则变形为模型4、5、9、10。从结果看到,滞后项的加入将能提高模型的解释力,但是滞后项的统计系数并不显著,说明风险投资和R&D投资对专利产出的作用大致是同期的,与Hall,Grillches and Hausman(1986)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14]。
(三)混合截面数据回归分析
1.混合横截面数据的chow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分析结论的可信度,本文进一步以2006至2008三个年度数据为样本进行了混合截面回归分析。由于年度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结构性变化,因此,在进行混合截面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各年度回归系数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变化进行稳定性检验(Stability Tests)。采用Chow检验的混合截面数据稳定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三个区间的样本集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而进行混合横截面回归分析是可行的。
2.混合截面回归结果
以2006至2008三年的混合横截面样本数据进行OLS估计,结果见表6和表7。由表中数据可见,混合横截面回归分析的结果与横截面回归结果是一致的。
综合上述,以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相关实际数据为样本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在中国,R&D投资对技术创新产出效率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风险投资的作用,R&D投资对专利的促进作用大约是风险投资对专利创新的促进作用的4.31倍。这一结论是令人振奋的,因为它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理论分析结论:在中国工业企业中,风险投资对专利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且数倍于R&D作用这样一种关系将是不成立的,而是反过来,即R&D投资对专利创新的促进作用要远远大于风险投资的作用。这一结论与Kortum和Lerner(2000)以美国数据为样本得到的研究结论完全不同。因为他们的研究表明,美国风险投资对专利创新的促进作用大约是R&D投入的3倍。这就证明: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R&D投入、风险投资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机理与特点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具有显著的差异。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表明,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体系的技术经济特征方面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各种不同形式的创新资本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机理与效应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例如,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风险投资的专利产出效应一般是R&D投资的专利产出效应的3倍,因而风险投资是一种更优的创新资本投入形式;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体系总体上以位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中较低端位置的传统产业为主,不能适应风险资本的内在要求,只能适应各种不同层次和形式的R&D投资,风险投资效应大于且数倍于R&D投资效应的这一重要关系是不成立的。本文进一步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对理论分析的结论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在中国,虽然风险投资对专利产出也有着正向促进效应,但并不存在风险投资对专利产出的效应3倍于R&D投资的专利产出效应这样的关系,而是反过来,即R&D投资的专利产出效应是风险投资相应效应的4.31倍。因此,现阶段对于提高中国技术创新产出效率这一重要问题而言,风险投资并不是一种最优的创新投资形式,相机采取适当形式的R&D投入作为创新资本反而是更为适宜的。这一重要成果在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将给予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技术创新政策必须根植于本国和本地区产业结构体系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要符合本国、本地区产业结构体系技术经济特征的要求,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或结论。当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的时候,如果片面地强调风险投资的作用而忽视相机采取适宜形式的R&D投资,将可能走入误区,其结果将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其次,应该更加注重并深入研究各种不同层次和形式的R&D投资的作用和效应,加强对各种不同产业技术经济特征的R&D投资适宜形式的创新和相机管理。显然,R&D投资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需要根据产业技术结构体系的技术经济特征而不断地创新,并进行相机管理。例如,现代汽车产业中已经出现了系统化创新、模块化集成创新和平台创新等新的研发组织形式,与这些创新组织发展新趋势相适应的R&D投资新形式的组织及相机管理,就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最后,本文的研究结果同时也说明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产业结构体系总体上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尚未进入能够有效地运用风险投资这样一些新兴创新资本的高级阶段。由于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充分地证明风险投资等新兴创新资本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而如何尽快地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和升级,使之能够迅速地适应新兴创新资本在全球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中国的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这将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注释:
①很明显,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将十分有必要对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方面的一些政策和做法进行反思。事实上,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国际上一些学者的警觉,Kortum和Lerner等人就曾经指出:他们在研究中使用的只是美国的数据,只对美国一国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没有回答其他国家的风险投资是否也能促进技术创新(Kortum and Lerner,2000)。
②参见:黄宗远.当代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系统分析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200至203页。
③所谓“寻的系统”,指的是基本要素投资者会根据对外部环境与内在条件的分析,对未来目标形成自己的预期,并以此作为锚定的基点,反复调整自己行为规则以实现目标的过程。
④由于论文篇幅的限制,本文在此不再重复H模型的推导与论证过程,有兴趣的读者请参考:黄宗远.当代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系统分析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第213至218页。
标签: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专利管理论文; 风投论文; 风险投资论文; 技术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