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我国教育发展薄弱的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整体上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不足,本文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对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教育资源投入总量不足,学校管理观念落后,教学水平低下等问题,提出了全局把控、分项针对、观念掌控三大建议,通过改善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来提升小学教育的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一、从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
小学教育是我国三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个教育环节的基础,推进小学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对于提高小学教育水平和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促进所有学校师生享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足开好国家课标规定课程,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1]。”自教育部提出倡导以来,农村小学教育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逐渐开始出现在课堂中。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已经初具规模,信息化手段丰富了小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教师的授课方式,提高了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为现代化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但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理性思考应对策略,在实践中促进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既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教育环节的过程,也是更新教育思想、变革教育观念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教育信息化的实质就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3]。课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育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4]。教育信息化是深化教育改革和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要求学校要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师生之间全新的沟通机制,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从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既是学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手段来达到教育目标,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进行:
宏观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是指通过研究国家和地方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规律,以及公共部门在教育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配置资源,以确保教育信息化工程符合我国整体的发展方向,真正实现以管理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效率与效能。
中观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是通过学校领导对日常的信息化教学事务进行管理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既包括对信息化设备、人员、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又包括学校领导在信息化建设中合理规划和学习前沿的教育信息化相关知识,通过合理的领导和资源配置以提高教学水平。
微观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是指具体的课堂中教师对信息化设备和资源的使用、调度、改进,还要通过提升教学课程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程度来提高教学质量。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也应从这三个层面去考虑,在宏观上要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在中观上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效率,在微观上促进教育技术装备与实际教学的整合程度,进一步推动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问题
信息是人类社会最具价值的资源之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育不能被动的等待社会进步来推动其发展,而是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主动变革,才能培养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就,但是受到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主要集中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村地区则由于起步较晚、资源匮乏而发展缓慢。有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的信息化指数是农村的五倍多[5]。面对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缓慢的现状,教育工作者应该理性思考解决策略,在实践中促进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投入总量不足,设备利用率低
宏观上来看,公共部门虽然每年都有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小学购买教育技术装备,但是由于实际需求量较大,短期内还无法满足大多数农村小学的实际教学需求。如今城市不仅早已经普及了基本的信息技术装备,甚至已经人手一部移动终端,大力推广翻转课堂、微课堂等依托网络平台的新型教学模式,而农村小学还在因为教育技术装备无以为继而烦恼。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教育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农村义务教育早已实现了免费入学,这一举措虽然杜绝了乱收费等现象,但也只能保证农村适龄儿童“有学上”的最低标准,远远达不到“上好学”的要求[6];另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农村小学的领导对课堂教学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虽然许多农村小学在“校校通”的过程中配备了网络教室,但是使用率低,设备维护不足,许多设备都无法正常使用。
(二)投入比例失调,教育资源匮乏
中观上来看,由于经费不足或观念落后,一些农村小学过于注重在信息化硬件设备上的投入,对软件设备重视不足,造成“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管理”等不协调的现象[7]。教育资源既包括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又包括信息化技术人才和信息化能力强的复合型教师。农村小学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一是由于经费不足,无法购买大量丰富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二是由于农村信息闭塞,校际间现有的数字教育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农村小学还存在着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许多农村小学的教育技术装备都是由一般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负责,没有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教师既要负责日常的教学工作,又要维修设备,且根据摩尔定律,电子设备的更新迭代较为频繁,专职教师往往无法胜任硬件维护和软件开发制作的工作。除此之外,农村小学往往还缺乏信息化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这些现象又进一步导致了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率不足,造成硬件资源的浪费。
(三)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微观上来看,农村许多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计算机网络,只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即可,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整合没有正确认识。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装备在教学过程中的适用范围和深度。从技术层面上看,教育信息化就是实现网上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并以代替性、顺利性、省力性、效率性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的尺度,以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辅助教育教学。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数字化的教育信息应用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8]。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依旧是传统的“一支粉笔讲一天”的教学方法,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装备只是一种教学工具,而且制作课件费时费力,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一样能把学生教好,使得许多信息技术装备成为了应付检查、上公开课、示范课的手段。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要实现均衡发展,真正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受益,就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管理和改革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对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重点引导,还要协调宏观、中观与微观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由点到面的信息化普及,逐步形成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网络,从而加大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让广大农村师生也能分享信息化发展的红利。
(一)宏观层面上的全局把握
一是要明确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定位。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实质上是一个现代化问题,现代化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信息化的进步,因此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也要与我国的现代化水平发展相适应。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要面对的问题,更是一个适应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因此,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全球教育信息化建设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要顺应全球发展潮流,补足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短板,未来更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紧缺的时代,小学教育信息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第一步,是对未来人才培养的基本投入。二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南针。农村贫困、落后的原因之一是信息闭塞,人口素质与农村发展的需求不匹配,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就是立足于广大农村人口的根本利益,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农村小学生带来丰富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这也是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现。三是要保证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许多发达国家早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革命,但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因此,教育信息化对于我国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来说是一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契机,是农村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保持协调的重要手段。
(二)中观层面上的分项针对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着教育经费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复合型教师紧缺等各项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一是要拓宽教育资金筹措渠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入竞争机制和选择机制是拓宽职业教育经费投资渠道的基本方法。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和市场机制在小学教育领域的引入,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成为了小学教育教育的供给主体,打破了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格局。建立政府、市场和个人等多元主体的新小学教育供给机制,形成良性竞争,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供给效率,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政府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业职业教育经费投资方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其供给方式和供给质量。二是要整合农村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一方面是内部整合,即农村各小学之间自己生产高质量的数字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校际间的教育资源流通;另一方面是外部整合,积极吸纳、学习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开拓学生的眼界。三是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小学任教,或实行轮换制,即积极引导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进行短期任教,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村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推进教师聘任制度,在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优先考虑农村小学教师的情况,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三)微观层面上的观念掌控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要突破瓶颈必须要“观念先行”,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信息化的教学改革观念,观念的转变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步。一是要树立将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融合于信息技术之中,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的观念。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必然会导致的结果[9]。二是要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让农村小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其合作学习、交互学习的能力,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为目标,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根本,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教会他们鉴别优劣资源的能力。三是要兼顾传统课堂教育与信息化教育的优势,树立两种教育模式相互融合、兼容并蓄的观念。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在丰富教学内容方面有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传统教育更具人性色彩,对培养学生的感性能力很有帮助,而且传统的授课方式能够将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实际运用到课堂之中,因此,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要在新型课堂教育与传统课堂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
四、总结
总的来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管理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议题,推进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手段,也是扫平信息鸿沟的应有之意,只有依托教育技术装备,立足新型授课方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8):3-12.
[2]孙宝波.浅析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进一步推动的策略[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3(06):28-29.
[3]田慧生.教学环境[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杨涿淋.教育信息化视角下农村小学教学软硬环境的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3(12):27-28.
[5]何安兵.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6):23-25.
[6]吕红军.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以淄博市北门里小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07):63-66.
[7]孙婉.丹东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8]孙扬.教育信息化手段在小学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06):93-94.
[9]齐敏.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25.
作者简介:
曾佳(1994-),女,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研究所,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公共政策。
论文作者:曾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7
标签:农村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教育信息化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教育资源论文; 小学论文; 技术装备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