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十年分析_经济一体化论文

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十年分析_经济一体化论文

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十年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联体论文,经济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1年12月8日宣布苏联停止存在的《别洛韦日协定》、1991年12月21日宣布独联体正式成立的《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至今,独联体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作为当代世界中一个新的特殊的政治地理范畴和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结构中的独特部分,独联体将在冷战后地区安全关系和经济关系整合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一体化是独联体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当前也面临新的整合。本文将对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界定、发展动因、发展现状、制约一体化的因素及一体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评价。

一 经济一体化界定

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全球化、经济地区化、经济一体化成为经济学界使用最频繁的词汇。有时这些概念还被组合起来使用,如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地区经济一体化等。关于一体化的概念,目前理论界的探讨已经有了接近一致的意见。一体化的英文为Integration,源于拉丁语中的Integratio,字典上的解释是:“将部分结合为整体,或,成为一个社会的平等成员。”基于这一解释,(1)国际经济学家平德(J.Pinder),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解释了“一体化”。他认为,一体化是将各个部分合并成为一个整体,而联盟是指各个部分或成员联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因而,一体化是达到一种联盟状态的过程。(2)卡尔·多伊奇(K.Deutsch)则对这一理论加以发展:“实现一体化通常意味着由部分组成整体,即将原为独立的各单位变为某一粘合系统的组成部分……一体化乃是诸单位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相互依存并共同产生了它们独立时所不具有的系统特征。但有时一体化这个词还用来描写原先独立的各单位达到这种关系和状态的过程。”(注: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第267页。)(3)美国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学家厄恩斯特·哈斯(E.B.Has)认为,一体化是这样一种过程,在其中,“不同国家的政治行为主体同意将其忠诚、期待与政治活动转向新的中心,该中心的机构拥有或要求对原先这些民族国家的管辖权”。换言之,哈斯认为,由部分组合成整体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逐步让渡和移交有关主权给新的中央机构的过程。(4)根据1957年3月所签署的《罗马条约》规定的欧洲共同体目标的内容,中国一些学者将一体化的内容概括如下,即经济一体化是地理上的邻近国家,相互间通过契约或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超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统一经济区域的过程,目的是为了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地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经济一体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的经济联合过程:(1)国家内部的一体化,指在一国国境内的各区域之间的一体化;(2)国际经济一体化,指在若干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亦即区域一体化;(3)全球一体化,指全球范围内一体化现象。在每一层次上还可能有某一特定部门的一体化,例如农业、工业和能源部门。通常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研究系指国际经济一体化,而非国家内部的、全球或低层次的部门一体化。

加拿大经济学家利普西(R.Lipsey)根据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同,将经济一体化分为6个类型: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货币与经济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1)特惠关税区:成员国之间对相互进口的商品所征收的关税,要低于从世界其他地区进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从而增加本地区所有成员国间的贸易。近几年来,由于关贸总协定大幅度削减了国际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特惠关税区这种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已显示不出太大的优越性,因此这种形式的经济一体化合作已较为少见。属于这一类型的一体化组织正在向自由贸易区过渡。

(2)自由贸易区:成员国间相互完全免除关税,并大幅削减乃至完全拆除非关税壁垒,使商品得以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但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以外的国家并不规定共同关税,成员国可以自行确定对区外国家的税率。因此就出现了一个漏洞,使区外国家的商品可以绕过该组织的高关税成员国,涌向自由贸易区内部关税最低的国家,然后通过这个国家,利用区内贸易无关税作为条件,把商品输入区内高关税的国家,高关税也就失去了保护作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自由贸易区往往要制定原产地条款和相应的海关检查制度,这就为商品在区内的自由流通增加了麻烦,设置了新障碍。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一体化合作组织不管其名称如何,实际上都属于自由贸易区类型的经济一体化合作。

(3)关税同盟:不但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免税的自由贸易,而且要建立所有成员国对区外国家的共同关税率,以此堵住自由贸易区合作的漏洞。当年欧共体就是从关税同盟开始实行经济一体化的。

(4)共同市场:全部生产要素(商品、服务、人员、资本等)都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1993年1月1日开始正式运转的欧洲统一大市场就是一个共同市场。

(5)经济联盟:在共同市场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共同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其他的社会、经济政策条款,使成员国的主要经济运行指标趋向一致。欧洲联盟中央银行的建立和欧元的启动标志着欧洲联盟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全体成员国接受一项单一的经济政策的约束,可以理解为形成了一个新的国家(注:参见李扬、黄金老著:《金融全球化研究》;宫占庭、陈建国、佟家栋著:《区域经济组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沈骥如著:《中国不当“不先生”》,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目前在许多著作中,在对一体化组织进行分类时省去了上述第一项和第六项,其他内容基本相同。——作者注)。

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接近一致同意的一体化的涵义包括以下5个方面:(1)它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部分和整体间利益交换为手段,从相互独立的部分或个体整合为一个新系统或新个体的过程和结果;(2)这个新系统或新个体不是原有的各个独立的部分的简单相加,它具有各个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特征;(3)一体化可以是从动态角度表示从部分到整体转变的过程,也可以表述为这种从部分到整体转变的结果;(4)一体化存在程度的差别;(5)一体化可以指称不同的范围。

从世界上现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看,无论其组织规模大小、成员多少,一体化程度高低,一体化合作方式有何特色,它们都具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即:(1)它们通常是在同一地区内各国间发展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的,非地区内的国家,也可加入其中,但这只是特殊情况;(2)它们都是由政府出面,签订一定的经济一体化协议所建立的。这种国家间的协议,成为地区性一体化组织发展合作的机制。如果没有政府参与,而只是民间组织,或企业间的经济往来,是不能形成地区一体化组织的;(3)为了按照协议,朝着一定目标推进本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地区一体化组织往往需要建立一定的超国家机构,或至少需要由各成员国领导人定期举行会议,形成制度;(4)同一地区的国家既然已经通过签订协议建立一体化组织,那么参加这个组织的各成员国就享受协议所规定的权益,也必须尽协议所规定的义务。这就要求各个成员国要按协议办事,而不能各行其是。这也意味着一体化组织的成员,不得不把自己的部分主权,首先是某些经济决策权让渡给这个一体化组织,由这个超国家机构去执行。这样,各国的主权就受到了某种制约或“限制”,也可以说,国家主权受到了某种“侵蚀”。但成员国在部分主权失落的同时,它们又都在一体化组织中享有发言权和参与决策的权利,而这归根到底是为了从中获得预期的利益(注:参见李琮、徐葵主编:《经济全球化地区化与中国》,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二 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概念、模式之争及阶段划分

在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学术界,对于独联体的一体化概念和模式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在争论中,俄罗斯学术界提出了“超级一体化”(сверхинтеграция)、“非一体化”(дезинтеграция)和“重新一体化”(реинтеграция)等概念,争论的焦点在于原苏联是否存在过一体化。与此相关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根本否认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一体化的可能性,其理论依据是,真正的经济一体化只能建立在市场关系基础之上,而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关系从来也没有起过什么作用(注:《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иомер10,1993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就生产的密切联系程度而言,原苏联不仅存在着经济一体化,而且是一种“超级一体化”,它是有别于欧共体式一体化的另一种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是建立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和庞大复杂的国民经济分工合作体系之上,就一体化的程度而言,这种一体化未必会比市场经济类型的一体化差(注:《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иомер10,1993г.)。随着苏联的解体,原有的经济贸易联系陆续中断引起的原“超级一体化”瓦解的过程被称作是“非一体化”。后来独联体各国在恢复原有的经济联系并力图在新的市场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国经济联系的过程被称为经济的“重新一体化”,“重新一体化”是以承认苏联曾存在过经济一体化为前提的。关于经济一体化模式选择及其有效性,在独联体主要国家的决策层和学术界也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欧盟模式应是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样板。反对的意见则认为,虽然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是欧盟范式的“复制品”,但对独联体来说,欧盟一体化模式却不适应。照搬欧盟模式对独联体不适应的主要原因在于:与欧盟相比,独联体是一个地域大得多、单位面积人口少得多、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得多、整体经济发展不稳定的地区国家集团,如果说,欧盟从1958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到1993年1月1日建成内部统一大市场,再到1999年1月1日在这个统一大市场内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成立欧洲中央银行尚且经历了40年,独联体要拉平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创造商品、劳务、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动所必需的市场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将不是40年,而是300年。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决定性方向应是将微观一体化和宏观一体化两个过程统一和相互补充(注:Д.Мацнев:Интеграционные стратегии для стран СНГ.《Российски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журал》,номер 7,1997г.)。还有学者提出,对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来说,最合适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因为在这一一体化组织中,也有一个在北美地区居主导地位的国家美国,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比独联体还大,相应地应该制定另一种一体化原则(注:А.Загорский:СНГ от дезинтеграции к реинтеграции,М.,1994г.)。一些学者对于借鉴欧盟经验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欧盟的一体化经验不能起标准尺的作用,而应该分析独联体自身积累的经验,独联体必须制定自己的、切实可行的、能够在较短的期限内实现的经济一体化方案(注:И.Коротченя:Становление и условия развития интеграционного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союза государств-участников СНГ,Автореф.дис…канд.экон.наук.-СПб.1994г.)。

按照以上有关界定,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迄今经过了两个时期(叶利钦时期和普京时期),大体可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从1991年12月21日发表《阿拉木图宣言》标志独联体正式成立到1993年9月,为独联体的初创阶段,在经济方面可以看成是“非一体化”阶段。这一阶段独联体主要的功能是处理苏联解体后的“分家”事宜,即“文明离婚”,这也是独联体成立的直接原因之一。围绕边界和领土、原联盟财产分割、原苏联的债务、军队的分割和核武器控制等问题,各国进行了尖锐激烈的斗争,但最终妥善处理了“分家”事宜,防止了原苏联地区的“南斯拉夫化”,独联体因此被称为文明离婚的工具。在初创阶段,独联体作为经济一体化集团尚未形成,独联体各国经济关系的主要特点是离心力加强,各加盟共和国力图最大限度地摆脱中央(即俄罗斯)控制,采取了转向西方谋求其援助、与苏联以外的世界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政策。这一期间,独联体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急剧下降,经贸关系虽尚未完全中断,但经贸活动已在双边关系基础上进行。

从1993年9月到1997年为独联体发展的第二阶段,即经济“重新一体化”阶段,或叫作一体化方案探讨和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各成员国把合作重点从处理“分家”事宜转向探讨和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形式上,经济一体化进程出现了转折性变化,独联体各成员国签署了《经济联盟条约》、《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和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提出了组织独联体内部国家经济贸易结算、建立专业化银行制度的任务,成立了跨国经济委员会和支付联盟。在第二阶段,虽然独联体成员国之间加强了合作意向,开始在新的基础上调节各国经贸关系,但由于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环境恶化的影响,有效的协调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独联体出现了更加重视发展“次地区合作”的趋势。这表现在,在独联体内成立了一些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如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斯拉夫联盟;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中亚经济共同体;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互惠经济联盟;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后来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相继加入)的关税联盟等。

从1997年到1999年是独联体一体化发展的第三阶段,独联体重新出现了“非一体化”趋向。这一阶段,在西方势力渗透和扩张的条件下,地区合作组织积极开展活动,里海、黑海、中亚等独立国家集团与集团之间在迅速地进行重新改组,独联体地区对俄罗斯的离心倾向明显加剧,独联体因此被认为出现了自成立以来较强的离散趋势。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引发了独联体层面、同时也引发了次地区一体化联盟内部的贸易战。独联体内部出现了新的反一体化浪潮,俄罗斯在独联体内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从2000年开始,独联体一体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从俄罗斯来看,由于总统的更替,其历史发展从叶利钦时期进入了普京时期,这一变化对独联体未来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独联体来说,具有转折意义的是2000年1月25日的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莫斯科会议(注:ИМЭМО РАН,Тематический раздел тенденции в развитии СНГ:Экономика и политика России и государств ближнего зарубежья,М.,февраль 2000г.)。俄罗斯代总统兼总理普京在本次最高级会议上首次亮相并被提名担任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主席(根据独联体章程,理事会主席的职务实行轮换制,按照字母顺序下一任主席是塔吉克斯坦总统——作者注)。普京的当选标志独联体内部对俄罗斯的向心力重新加强。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有助于形成向心力的主要还不是经济因素。但在经济一体化方面仍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2000年6月20日通过了《独联体至2005年的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在2005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的首要任务,为此,要在2001~2002年创造条件使自由贸易区所必需的运输走廊、通讯和信息保障体系有效发挥功能;在2003年以前完成为商品和劳务自由流动、保证自由过境创造条件;在2002~2004年之前完成为资本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及解决拖欠问题等(注:Программа действий по развитию СНГ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05 года.http://www.cis.minsk.by/russian/6-04af.htm.)。在小型一体化方面,突出的是俄白联盟国家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和俄白哈吉塔于2000年10月宣布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以通过更坚决地走多边合作之路实现真正一体化。

三 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动因

纵观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10年历程,尽管其困难重重,但它并没有像一些人所预测的那样很快解散。究竟是哪些因素在推动、或更准确地说在维系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呢?

(一)世界经济地区化趋势的挑战。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西非共同体等一体化组织蓬勃兴起和发展,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和对集团外部的贸易保护主义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市场的基本走势。作为与独联体在地缘上最为接近、贸易联系最为紧密的欧洲联盟的一体化进程,无疑对其产生了特殊的示范效应。俄罗斯与其他独联体国家均多次表示,必须加强一体化,加快参与国际分工的步伐,而不是滞留在这一进程之外。正如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所说,“独联体国家也应像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员国一样联合起来,以避免竞争者在世界市场上把我们各个击破”(注:俄新社-塔斯社莫斯科1996年3月29日俄文电。)。

(二)特殊的地缘经济因素和资源互补性是维系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前提和依据。一般说来,产业布局、工业部门结构的形成依赖于资源结构,并受资源结构的约束。在苏联时期,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组合特点,15个加盟共和国按照统一的国家地域生产力布局原则,以及原料产地指向、技术中心指向和消费地指向配置了不同经济部门和产业,形成了非常明确而固定的分工协作。各地区既安排有保证全国经济运转的专业化生产部门,又有保证本地区经济综合发展的部门,在专业化和生产协作的基础上,各共和国逐渐形成了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经济联系。尽管存在各种问题和弊端,但这种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是客观存在的。到联盟解体时,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经济联系已占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20%(当时欧共体的同类指标为15%~16%),各加盟共和国经济的3/4与俄罗斯有联系,俄罗斯本身对其他共和国的依赖程度也很高(注:《Внешняя торговля》,номер 10,1993г.)。传统经济联系中断对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使所有的成员国都蒙受了巨大损失,这在独联体成立初期表现最为明显。据统计,1992~1993年,独联体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中有30%~60%是经济联系中断造成的。各共和国之间,每增加或减少1%的供货,就会使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或减少4%~10%。俄罗斯工业企业家联合会主席沃尔斯基曾说,在这一问题上,不能说谁的损失大,谁的损失小,大家都受到了影响。

(三)西方在经济援助和市场准入等问题上未能满足独联体各国的需求,使各成员国不断反思在中断经济联系上的利弊得失。独联体成立之初,各成员国都把积极发展同西方的关系、谋求西方提供更多的援助和更广泛的经济合作作为基本国策,俄罗斯更是把加入西方大家庭作为既定目标。独联体成立10年以来,西方对独联体各国采取的政策虽然是分化瓦解,有拉有打,但总体而言,经济援助是雷声大雨点小,落实并不多,同时西方市场也并未像独联体国家所希望的那样对其开放,还存在许多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加上各国经济的持续恶化,使独联体各国开始重新考虑亲西方政策的利益基础和得失。2000年4月,在谈到对独联体发展前景的看法时,哈萨克斯坦总理托卡耶夫说的一段话能够反映独联体国家在西方援助问题上的认识转变:“在几个主要大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几乎已合而为一的当今世界,独联体国家已成为某些国家或集团经贸争夺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认清独联体长远利益之所在至关重要。没有相互帮助和经济合作,独联体国家连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都永远达不到。”(注:《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26 апреля 2000г.)

(四)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调整是维系和推动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原因。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俄罗斯无疑起着主导作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涨潮”和“退潮”、“向心”和“离心”趋向也随着俄罗斯政策的变化而交替出现。独联体成立之初,俄罗斯把其他共和国当作包袱看待,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强行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完成重建区域经济联系体系的过程,改变自己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与独联体各国的关系也一度出现了淡漠、紧张的复杂局面。199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俄罗斯外交战略的调整,其对独联体的政策开始发生明显变化,维护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军事利益、民族利益和经济利益成为强化俄罗斯与独联体各国关系的主要战略考虑。在经济政策上,俄罗斯开始改变在独联体成立之初甩包袱的做法,主动协调各成员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立场,但成效并不明显。1998年,面对北约东扩的外部威胁和内部经济危机的压力,俄罗斯再次调整对独联体的政策,当时的总理普里马科夫把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概括为两点:“发展一体化进程”和“消除冲突”,提出一体化的重点和中心要转向经济关系,加强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合作,各成员国也根据各自的利害关系对独联体作了新的抉择。普京总统上任后频频出访独联体各国,有效地抑制了一些国家的离俄倾向,推动了独联体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使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成员国的关系出现了积极发展的好势头。

四 独联体的功能及经济一体化现状

对独联体的功能及其一体化现状,国际上和独联体内部均评价不一。从独联体成立10年来在后苏联空间中所起的作用看,它首先是作为“文明离婚”的工具,在防止后苏联空间的“南斯拉夫化”问题上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其次是作为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减震器,减轻了各成员国由于苏联解体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最明显的例证是,在独联体框架内,在双边合作的基础上,俄罗斯、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四大产油国向独联体成员国提供了比对区域外国家价格便宜得多的能源(2000年,对独联体内和独联体外国家原油的合同价格,在阿塞拜疆是114.1美元/吨和176.5美元/吨;在哈萨克斯坦是99.9美元/吨和161.4美元/吨;在俄罗斯是124.3美元/吨和174.5美元/吨(注:《Российски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номер 1,2001 г.)),作为交换,产油国购买了这些国家竞争力并不高的工业品,其效应是人为地保持住了原油资源购买国的加工产品销售市场(注:《Российски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номер 1,2001 г.)。独联体跨国议会总秘书科罗托夫认为,如果没有独联体,后苏联经济空间将完全是另外一种局面。

然而从总体看,独联体成立10年来,经济一体化并未取得预想的结果,总的特点是虚多实少。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似乎是一个逆向发展的进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有约不履,整体一体化仍处于停滞状态。10年来,不算各个分委会和专业委员会,仅独联体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签署的文件就已超过2500份(注:Аналитический доклад:“Содружество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девять лет”.http://www.cis/minsk.by/russian/886-z.htm),其中1/4与经济合作有关。与经济一体化有关的最重要决议有1993年1月的《独联体章程》、1993年9月的《经济联盟条约》、1994年4月的《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决定》、1994年10月的《关于建立支付联盟协定》等;建立了超国家组织独联体跨国经济委员会(1994年10月)、货币委员会和64个执行机构。从形式上看,决议的签署和机构的建立似乎使独联体具备了实施一体化的机制,但实际上是有约不履。一方面,这些规定共同政策标准的文件和决议,必须经过各成员国之间的协调和国内法律批准,而这种协调和批准的程序往往很长、很困难,大部分文件由于缺乏这种程序而未能真正执行。另一方面,没有一个成员国准备完全执行这些文件。独联体执行委员会的调查表明,到1998年3月,所通过的886份决议中,独联体成员国一致通过的文件仅为100份,127份因过时而作废,名义上仍保持法律效力的有500份,在部分国家得以执行的有130份,而在所有成员国得以执行的只有5份(注:这5份文件是:《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协定所附议定书》、《独联体章程》、《建立经济联盟条约》、《集体安全条约》。载《Известия》,18 марта 1998г.)。许多领导人甚至已不记得自己签署过的大部分文件了。

(二)独联体内部的经济联系逐步削弱。相对于全球化而言,地区一体化是通过世界一个地区的若干国家之间达成协议而推动的,它是一种向心运动。一体化发展程度高的表现之一是一体化国家之间有较高的相互贸易量,而从独联体10年来的情况看,却是一种离心运动,其表现是独联体内部贸易不断缩小。1990年,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相互贸易额在其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达72.1%,高于欧盟内部贸易占62%的比重。从1991年年底开始,联盟解体和转轨衰退这两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苏联后空间引起了强大的离心倾向,原有的经济关系崩溃,独联体大多数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重点开始转向第三国,10年来这一趋势一直在加强。1995~1996年间,相互贸易曾有所恢复,但却转瞬即逝,1997年相互贸易减少的趋势重新开始加速,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之后相互贸易额进一步下降。在独联体各国的贸易总额中,目前相互贸易比重仅为30%。1988~1990年,苏联各共和国间的贸易额创造了25%的国内生产总值,目前不到10%。1999年,在10个有统计资料的独联体国家中,只有白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的大部分进出口业务是与独联体内的贸易伙伴进行的。这种状况显然与独联体经济联盟的目标相去甚远。不仅从独联体整体贸易的情况看是如此,就是在独联体次地区一体化组织中,内部贸易也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在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之后表现得最为明显,1998~1999年,在中亚联盟和五国关税联盟内部都不同程度地爆发了贸易战。

(三)独联体地区的资本流动来源以区域外资本为主。80年代末以来,亚太地区和欧盟在经济一体化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区域内资本流动势头强劲,从而促进了地区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地区内经济的相互依赖和交织。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独联体地区的资本流动主要来自区域以外。以1996~1997年的情况为例,独联体成员国在这一年度得到的贷款总额中,大部分来自西方和国际金融组织。据独联体跨国经济委员会的资料,在独联体国家中,外国投资比重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迅速增加:在阿塞拜疆从1996年的58%提高到1997年的71%,在格鲁吉亚从29%提高到57%,在哈萨克斯坦从13%到26%,在乌兹别克斯坦从16%到20%,在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外国投资比重虽有所减少,但仍占较大的比重,在吉占63%,在亚占26%。而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外资总额中的比重没有超过1%。自1997年开始,独联体12国中有7个呈现经济增长势头,从各国公布的政府计划和统计数字看,带动独联体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外国贷款和投资,而并非一体化的结果。独联体各国与区域内和区域外国家建立合资企业的情况也表明,独联体成员国之间的一体化在弱化:1995年,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共有3045家与独联体国家建立的合资企业和19876家与其他国家建立的合资企业(详见表)。就合资企业数量一项指标来看,独联体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要比独联体成员国之间的一体化程度高5.5倍。

1995年独联体五国建立合资企业情况

白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摩尔多瓦 俄罗斯 乌兹别克斯坦

总数1762

656198 19437

888

独联体国家

14 82 24 2797

128

远邻国家1748

574174 16640

760

资料来源:《Мир в цифрах》,Межгосстаткомитет,М.,1996г.,Стр.286~287.

(四)各成员国寻求独立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做法总体上弱化了独联体作为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从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功能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一体化成员国之间通过发挥经济互补性和实行国际分工,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第二,以集团身份参与国际经济、提高国际谈判地位和竞争力。独联体成立10年来,生产的下降和各个共和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弱化使独联体国家的对外贸易重点根本转向了“远邻国家”,由于独联体各国经济结构单一,出口以资源生产性部门的产品为主,这意味着这些国家放弃了原有的经济互补优势,而以其劣势参与国际分工,用资源生产型部门的产品即能源、电力和矿物、原料去交换资源加工型部门的产品,即食品、轻工、化工和机器制造业产品。独联体国家在10年内完成了从统一的国民经济综合体变为独立国家相互联系的经济集团的过程,导致出现三个后果:一是独联体地区国民经济结构低度化趋势加强,原材料和能源部门的比重加大,平均从1990年的20.7%上升到1997年的25.1%,能源综合体在独联体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6.5%上升到32%,同时丧失了包括航空航天、机器人技术、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在内300多类技术和生产的优势(注:《Российски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номер 1,2001г.);二是独联体国家的轻工、消费品和家电产品生产急剧减少,约3/4的消费品市场被进口商品占领;三是作为地区性组织,独联体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明显削弱: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5.1%下降到1998年的2.5%,出口从2.6%下降到1.6%。1996年独联体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仅为2%(相比之下,欧盟15国同期为22.9%,美国为22.8%。日本和中国各为10%)。在一系列关键性的指标方面,独联体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而且比80年代苏联在世界经济中的指标也落后几成。

五 制约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因素

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努力已经持续了10年,但总体上成效不大,好梦难圆,究其原因,主要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制约。

(一)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成员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不一致对一体化进程及其稳定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原苏联时期各非俄罗斯族同俄罗斯族之间、各加盟共和国同俄罗斯之间长期存在的各种隔阂和矛盾是不能随着苏联的解体而消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独联体的危机是先天形成的。独联体缺乏一种统一的“起支撑作用”的思想,它既不是基于共同价值观的联合体,也不是基于共同利益的联合体。独联体是作为已经解体的苏联的替代物而建立的,但在其创建的基础中并未加入原则上的新构想,俄罗斯力保自己在独联体内的主导作用和影响,独联体各国则对俄罗斯在独联体的特殊作用和影响力心有余悸,存有戒心,担心独联体会变成原苏联那样的联盟凌驾于各国之上,使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付之东流。在这方面,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一段话最具代表性。他说,这些年来,我们经过了长途跋涉,才从苏联版图的一个共和国变成一个得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承认的主权国家。我们一个主要的、坚定不移的优先方向就是巩固独立、主权和国家体制。如果有谁提出重返过去苏联的模式,这对独联体国家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俄白联盟这一思路不能同后苏联空间各种程度的一体化构想相抵触(注:《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24 февраля 2000г.)。随着时间的推移,独联体本应从“文明离婚”的工具变成某种建设性力量,但由于各成员国本国国家观念的加强,各国在利益和立场方面的差异更加明显,难以协调。

第二,经济一体化是独联体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基础,但对各成员国来说,其目标和目的并不一致,或者说,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并不是惟一的动机,甚至不是主要的动机。独联体是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保持大国地位的重要筹码,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从地缘经济上看,俄罗斯都认为独联体是其势力范围,在那里有切身的利益和特殊的关系。对俄罗斯来说,占第一位的是战略和安全利益,从这一意义上讲,军事一体化对俄罗斯来说比其他国家更为需要,经济一体化则是其他国家比俄罗斯更需要。独联体国家的一些专家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独联体创立之初,时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直属战略研究所所长的卡西奥诺夫认为:“事实上,中亚国家根本不想从经济、军事战略和文化上同俄罗斯脱离,而俄罗斯却想在经济上同中亚拉开距离,同时维护自己的军事战略地位和外部边界”,“俄罗斯想同时完成两项任务:从经济上摆脱中亚这个沉重的包袱,保障本国在中亚地区的军事战略利益。显然,这两项任务无法同时完成”(注:《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24 января 1995г.)。俄罗斯的一位学者指出,独联体国家与俄罗斯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动机“其实质是企图继续延长俄罗斯作为廉价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国、财政补贴和贷款供应者的作用。企图恢复1992年以前的‘计划分配’”(注:新华社明斯克1994年1月11日电。)。因此,根本利益的不一致造成了自独联体成立之日起就难以解决的“独”与“联”的矛盾。

第三,一体化的核心问题是主权的让渡,经济、货币、外交及防务等领域的合作加深无一不是以牺牲各国政府、议会的某些权力为代价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将部分主权和权力交给超国家的协调机构是一体化的重要标志,然而这恰恰是独联体一体化中最大的障碍。几乎所有的独联体国家领导人都反对凌驾于本国之上的任何协调机构,公开谋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独立于过去的“老大哥”,各成员国在口头上表示信守独联体共同的原则,但实际上无不根据本国的经济潜力、国内政治形势和地缘政治局势来解决各自在过渡阶段的问题,在独联体之内或之外建立平行联盟的做法反映出了各成员国对独联体的真正态度。

(二)俄罗斯在独联体政策上的失误以及自身力量的削弱使其无力有效推动经济一体化。由其特殊的地位决定,俄罗斯的独联体政策对一体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经济一体化的现状首先表明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失败。俄罗斯一直很重视独联体并努力推动一体化进程,这首先是出于对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其目的是在自己周围建立一个安全地带,同时保住自己的传统盟友和市场。但是俄罗斯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在实现这些目标时也存在着政策上的失误。俄罗斯从一开始就想把独联体搞成政治、经济、军事联盟,提出让独联体所有成员国全部加入关税联盟、各国都把俄罗斯卢布作为储备货币、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对外用一个声音讲话,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军事一体化齐头并进。从国际比较看,就连搞了近半个世纪的欧盟,至今也未能达到这一水平。在处理与独联体各国关系时,俄罗斯口头上宣布所有成员国一律平等,但实际上坚持俄罗斯是“在后苏联地区建立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新体制的主导力量”,从而引起其他成员国的反感和警觉。俄罗斯要求独联体国家就一些问题协调立场,但却带头不与其他国家协调自己对原苏联地区的政策,其自主性造成了独联体的不协调。俄罗斯要拢住独联体各国,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和支持,但由于自身改革未见成效,经济长期处于危机之中,其经济实力远不能同当年的苏联相比,它既没有力量对其他成员国大量投资,也没有足够的市场来化解独联体各国大量积压的库存产品,更没有力量建立类似欧共体那样的共同发展基金。俄罗斯在经济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联系纽带作用,因而对其他成员国就失去了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独联体成员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明显差异,以及经济改革方向和进度不同妨碍了经济一体化进程。从国际上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实践来看,如果经济水平差距过大,在具体利益上会有更大的分歧,所追求的目标重点就会有更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各国都有加强合作的愿望,也有可能发展双边和多边的合作关系,但如达成一致的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制度性地区一体化组织则困难得多。独联体国家人均GDP比世界平均水平落后60%,而独联体内部最高与最低的差别更大,1992年时为5.5倍,目前为6.9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11.6倍)。从居民的名义工资收入来看,按照各国的官方汇率,2000年月收入水平最高的是哈萨克斯坦(为110美元),最低的是塔吉克斯坦(为9美元左右),俄罗斯为86美元、白俄罗斯为65美元、乌克兰为46美元、阿塞拜疆为45美元、亚美尼亚为41美元(注:Аналитический доклад:“Содружество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девять лет”.http://www.cis/minsk.by/russian/886-z.htm)。这表明独联体有效利用一体化发展的可能性十分有限。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独联体国家大致按照三种模式向市场经济转轨: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摩尔多瓦选择“休克疗法”,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选择渐进模式,而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则走中间道路(注:《Экономика и жизнь》,номер 41,2000г.),各国改革的性质和进程存在重大的差别,这决定独联体实际上不可能在统一的经济规则基础上实现相互促进。各国在转轨过程中都伴随着经济的大幅度下降,1992~1997年,大多数国家的GDP和工业生产的下降幅度都超过了50%,各国都倾向于首先考虑各自的应对策略,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加强,使一体化受到影响。

(四)西方的分化政策与独联体成员国力图摆脱俄罗斯控制的想法合拍弱化了一体化。对独联体影响最大的外部势力是西方和中东伊斯兰大国势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独联体的态度是:防止“俄罗斯帝国”东山再起;争取保持一个弱而不乱的俄罗斯;承认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有限利益。与此相联系,西方国家采取种种办法和措施施加对独联体的影响,支持独联体离心力量,对独联体地区实行经济渗透乃至军事渗透的政策,阻碍一体化的发展。伊斯兰国家虽不公开反对独联体一体化,但它们同独联体中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客观上拉开了后者与俄罗斯的距离。最明显的例证是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在对独联体国家提供贷款或其他援助时,在很多情况下,都以符合西方利益、其中包括与俄罗斯拉开距离为条件,并对独联体内没有俄罗斯参加的次地区联盟如中亚经济联盟、高加索议会和古阿姆集团等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扶持。

六 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根据以上分析,对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可作以下估计:

第一,独联体目前仍处在由一个松散、低效、缺乏集体意志和行动能力的国际组织向较为有效的实体过渡的时期,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尚未最后定型。从总体看,独联体不会走向解体,加强经济一体化仍是独联体的一种基本的发展趋势,虽然各成员国对独联体的现状和前景表示不满和悲观,对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步骤、方式、程度认识有分歧,但经济一体化仍然存在一种内在的深化和发展机制,谁都不能扭转这一趋势,或者停留在这一进程之外。从总体看,各成员国都希望作出努力,决心不使独联体的各项决议成为一纸空文,而是使独联体能有效运作,以顺应时代挑战。在2001年6月1日的独联体元首理事会上再次强调,独联体成员国将在2001年7月1日前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正式启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机制。

第二,在可预见的未来,独联体内仍将是以俄罗斯为核心和主导的经济格局。独联体成立初期的一个普遍看法是,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虽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由于原有的区域经济联系造成的经济部门单一化的先天缺陷,使各加盟共和国高度依赖俄罗斯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独联体成立10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依赖虽然并非一成不变,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也绝非易事。从独联体各国经济衰退和复苏在时间上的一致性来看,它们在经济上仍然保持着很深的相互依赖性。

第三,俄罗斯将改变与独联体各成员国的相互关系准则。普京上任以后,俄罗斯政治集团中以下观点愈来愈流行,即俄罗斯应该多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地保留独联体。这种务实的色彩也体现在俄罗斯与独联体各国的经济关系上,俄罗斯当局正在“修正以往的做法”。今天要改变似乎是俄罗斯对独联体更感兴趣的错觉。独联体一体化应是一个互利的过程,在这里各国的利益是多方向的。俄罗斯更感兴趣的是建立共同的资本市场,在该市场上没有资本流动的壁垒,以便俄罗斯的公司能够参与其中的私有化(注:《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новости России и Содружества》,номер 7,2001г.)。

第四,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独联体成立之初那种力图在最短时间内,按照市场规则在新的基础上重塑各国经济关系的做法被证明是不现实的。在未来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仍将是核心国家的深化和总体一体化相结合,双边合作仍被视为比多边一体化更为有效,微观一体化将比宏观一体化更为广泛采纳,形成多水平、多速度的“多层一体化”局面,同时,由于生产日益国际化的发展,一体化必然是动态的和开放性的,随着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国家经济联系程度的日益提高,不排除独联体国家参与与外部集团组成新的经济集团的可能(如由俄罗斯、伊朗、印度及哈萨克斯坦组成的运输联盟已经开始运作;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也开始探讨互利经济合作;2001年4月15日,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建立由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波兰和德国组成的连接亚洲和西欧的运输走廊的协议),但在短期内,外部的合作尚无法取代内部的合作,在独联体框架内各成员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必然性将长期存在。

标签:;  ;  ;  ;  ;  ;  ;  ;  ;  

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十年分析_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