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对人的主体性影响的双重效应_主体性论文

社会信息化对人的主体性影响的双重效应_主体性论文

社会信息化对人的主体性影响的二重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对人论文,效应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它的牵动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正发生深刻变革。与此相应,社会信息化对主体性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出来。本文就社会信息化对主体性影响的二重效应作了现象描述、根源探讨,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自觉地增强其正效应,减少其负效应。

1 社会信息化促进主体性发展的正效应

(1)社会信息化以劳动方式变革为中介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而极大地强化了人的主体性。

首先,社会信息化使人既从体力劳动又从脑力劳动中更大程度地解放出来,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如果说在工业化阶段机器工具的使用补充和延长了人的劳动器官,部分代替了人的体力的话,那么,在社会信息化阶段,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则补充和延伸了人脑的功能。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劳动体系,将改变人们屈从于机器的状况,“劳动表现为不再象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发生关系”〔1〕。劳动者离开实践活动的现场,通过智能化以生产工具同劳动对象打交道,似乎人的参与少了,人的作用小了,其实这恰恰是作为主体人的理性、智慧高度发展和自由自觉的确证和表现。

其次,社会信息化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由集中化、大型化、标准化向分散化、小型化、多样化、个性化转变。社会工业化的基础是大规模、成批量生产,它要求管理的集中化、标准化,整个社会随机器的节奏而跳动。在这种状态下,人只能是在一般意义上成为主体,发挥主体性作用,而个体掩没在群体之中,个体的自主性、创造性难以发挥。社会信息化在劳动方式上实现从集中到分散、从共性到个性的转变,无疑有利于人的主体性发展。

再次,社会信息化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为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前景。由于生产时间减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裕。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人的活动自由度加大,这对人的主体性发展有多方面的意义。如人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爱好的、能够发展自己个性和能力的事情;可以自愿从事科学和艺术等创造性劳动,提高自己的科学和艺术素质;可以增强管理能力、接受终身教育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等等。

(2)社会信息化以全新的思维方式促进主体性发展。思维方式作为人类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的体现,总是同社会发展状况相联系,都具有时代的特征,都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2〕。社会信息化使思维方式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必将对人的主体性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一,思维参照系和着眼点的变化。社会信息化营造的社会氛围,塑造着主体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农业时代,由于实践规模的狭小,生存空间的封闭,人们只能以自身为参照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注重经验知识为轴心的后馈思维,即面向过去的思维方式;工业时代,社会化的大生产,打破了相互隔绝的社会状态,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使人们有可能寻求共时态的外在参照系,从而造就了面向现实的思维方式;信息化时代,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信息的接受和运用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唯有创造才能带来知识的更新、信息的增殖,它使人们必须根据并选择面向未来的参照系,形成具有动态性、创造性的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

第二,思维空间的拓宽。在社会信息化浪潮中,人们的实践活动将从过去以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活动平台扩展到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平台,即从物理空间延伸到电子空间(cyberspace)。特别是“虚拟现实”的出现,使人们在这个空间里有亲临现场感并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操作;可以把想像的、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形象化,使人产生有创意的想法。总之,电子空间为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思维空间。同时,这个空间的自由、开放,使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发言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不受他人制约地自由选择。这有利于培养自由、民主、创新意识,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

第三,思维信息材料获取方式的转换。以往,人们习惯于以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获取信息材料,而电子空间大量超文本信息链接以多重路径提供了一个非线性的语义网络,从而突现出非线性、非等级、无疆界和客体指向的阅读与思维方式。它的产生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客观世界信息的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重构客观世界的模式。毫无疑问,这有助于在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变革中增强主体意识。

(3)社会信息化通过全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增强主体能力。人的主体性要全面发挥,就必须大力开发人的主体能力。而人的主体能力的开发又有赖于社会所创造的条件,尤其是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支持。在不掌握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情况下,人就会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独立选择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承担个人或社会责任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理性分析能力。社会信息化所造就的信息化传播手段,多方面地拓展了主体能力发展的途径。

一方面,社会信息化不仅使人们获取知识更加快捷高效,而且使任何人都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中和任何国家、任何地方的人直接沟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亨”〔3〕。同时,在与他人的智慧碰撞中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

另一方面,人机一体化的学习、工作环境也为人的主体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全新的人机系统中,个人终端不仅能处理文字和数据,而且还能处理图象、文字、音频、视频等各种信息,将电脑、录像、录音、电话、传真等融为一体,这种智能化的多媒体终端所营造的人们之间相互交流和全息操作环境,将极大地扩展人的智力、体力和感官能力,把人的潜能发掘到一个更深层次,并改变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

(4)社会信息化以网络交往方式促进主体性的发展。交往直接制约着人的主体性发展,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交往,就有什么样的主体性,二都是相应的。在科学技术不发达、交通工具和传播技术不完善的条件下,出现封闭的社会关系,极大地限制主体性发挥。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的信息化,加强了单位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多方面交往,促进着人们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形成,从而有利于人的主体性发展。

首先,社会信息化消除了人们交往的时空障碍。长期以来,时空一直是限制人们之间交往的主要障碍,社会信息化为新式交流手段提供了技术基础,消除了“这里”和“那里”的界限,使“面对面”的异地交流成为现实。通过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人们可以相互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使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进入电子空间,也能够在其它人“意识”中漫游,从而“使人们的联系意识推进到更高意识或集体意识的层次上”〔4〕。

其次,社会信息化一定程度上清除了人们交流的人际障碍。传统的社会交流的最大障碍在于人的差异性,即社会地位的悬殊、生活方式的不同、文化层次的高低等等,往往成为阻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因素。社会信息化排除了上述因素的困扰,建立起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由于普遍的交往,……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人所代替”,〔5〕从而为人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并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综上所述,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人们的劳动方式、思维方式、主体能力和交往方式发生的变革,都为人的主体性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2 社会信息化抑制主体性发展的负效应

社会信息化对人的主体性产生的效应是双重的。我们在看到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增强了控制世界的能力和驾驭自己命运的力量,扩展了自身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它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1)社会信息化技术基础的某些非人化倾向导致人有丧失主体性的可能。首先,在一定范围内说,人们广为利用的计算机网络尽可能囊括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信息的倾向,使人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的机器面前的被动地位。正如一位台湾学者所说:“当人们高度地被网路自衍之理路结构所制约安排后,人们就愈来愈不需要智慧了,因为他不必跨过原有体系的自衍理路结构的温室,寻找意外、偶发、创新的灵感来为自己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在网上行走,并不必迫切地需要智慧,而且甚至是排斥它,连让它迸放一点仅存的意外偶发火花的机会,都可能要给剥夺掉的。”〔6〕其次,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把人的选择充分简化,越来越多的工作转化为符号的选择与圈点。人的社会生活世界越来越为这些人为的符号象征世界所制约、消融,势必造成人的文字能力、语言能力、思维创造能力的退化。

总之,社会信息化技术基础的某些缺陷,使人从身心两个方面增加了被替换的强度。久而久之,主体有丧失智慧、丧失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可能,从而也就丧失了主体性。

(2)社会信息化带来的“信息饥渴症”、自我认同感的破坏等问题制约着人的主体性发展。首先,信息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基础资源,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骤然增大,但对信息的渴求,并非只是增加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而是往往变成一种极具强制性的必然要求,逼着人们不能不与之打交道。由于信息的“爆炸”和泛滥,容易造成“信息饥渴症”。面对众多的信息,人们的选择幅度加大,总是感到手边的信息不足。于是,只要人们的自省与自制力不强,就会夜以继日地坐在电脑前按着键盘拼命地寻找一再出现的信息而心甘情愿地成为信息的俘虏。这时,信息“拜物教”产生了,信息作为主体的异己力量与主体对立起来了,信息控制着人的感觉,思想甚至行动。

其次,个体在置于电脑网络系统所提供的“四海之内皆近邻”的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的时候,在将自己的文化展示给世界的同时,总要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各种不同外来文化。这时如果个体缺乏对自我的全面认识、评价和把握,摇摆于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之间,处于“异质文化”矛盾的相互冲突的选择之中,将导致对自我认同感的破坏,影响主体性的发挥。

(3)社会信息化所具有的抽象化、符号化特点削弱人的主体性。社会信息化对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还由于它的抽象化、符号化特点所致。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虽然消除了异地交往的时空障碍,扩大了人际交往的空间,但这毕竟是以技术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间接交往,与面对面的人与人的直接交往有着质的不同,特别是在电子空间里,由于人们是以“符号”身份进行交往,这种交往主体的抽象化(数字化)更进一步消解了人的情感、特征、价值和多样性,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感的淡薄,甚至将给人们的伦理、道德带来许多负面变化,从而削弱了人的主体性。

(4)对社会信息化造就的非线性思维方式的不恰当把握,可能使人的主体性丧失。电脑网络结构的具有超越时空限制性,在信息的组织上是非线性和非顺序性的,从而打破了人们以往的线性思维传统。它要求人们必须学习和适应这种非线性思维方式,如果仍保持传统的思维习惯,照着原有的思维方式行事,主体将难以把握客体,因为,“网络所具非线性的理路,将迫使其创造出来之‘人为’现象所可能延展出去的,基本上是一片未确定、一再摆荡、漂浮的无限。……在这儿,更看不到有着线性方向的目标”〔7〕。这样,主体失去了对客体明确的特征把握,难以与客体形成对象性关系,对象性活动无法展开,从而丧失了主体性。

3 社会信息化对主体性发展产生负效应的原因分析

社会信息化对主体性发展产生负效应,笔者认为主要源于以下几对矛盾。

(1)社会信息化技术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矛盾。社会信息化从技术目标看,一般而言就是在世界范围内组建全球性的信息网络,并将它们联成统一的信息之网。而从社会角度看,由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必然从根本上改造社会生活的所有信息环境,达到优化任何一个有社会意义活动的结果。说到底,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人的素质和促进主体性发展为目标的。在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技术目标的实现在为主体性发展产生正效应、与社会目标相统一的同时,也存在对立的一面,即在一定范围内,并没有为主体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限制了主体性的发展。如工具的操作程序提供的既定的选择框架,对主体创造性发挥的不良影响、网络交往的间接性和符号化对主体性的削弱等等。我们注意到,技术目标和社会目标的不一致性及其负面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有人强调:“我们蜂拥而至生产超人(如互联网、电话网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保护人性。”〔8〕

(2)社会信息化发展快速与主体能力滞后的矛盾。从总体上说,社会信息化营造了以创造力为中心的主体能力提高的技术基础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着主体性发展。但必须看到,社会信息化也使作为主体活动的客体日益扩大和复杂化,如计算机、机器人等复杂的技术设备,网络中以呈几何级数的速度大量涌现的信息等等。这样,与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速度及相应不断扩大的客体相比,主体能力并不是在变“大”,而是在变“小”,换句话说,客体的规定性在增加而主体的既有规定性未能相应增加,主体能力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不相匹配,减弱了主体性发挥的程度,甚至产生了如前所述的负面效应。

(3)虚拟现实与现实的矛盾。计算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现实”世界。虚拟现实世界的出现,使人们可以超越时空的有形障碍,进入一个如同亲临现场的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去体验和感受生活、累积和增长知识。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这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虚拟现实世界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客观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越来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从而也越来越使人们的社会生活为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虚拟现实世界所制约、消融。于是现实与虚拟现实的相对清楚的概念模糊起来,“虚拟现实”与现实的矛盾也凸现出来,以至于一位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我们可以用虚拟实在技术创造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同的世界,而虚拟世界是虚幻不实的,那么,我们有什么先验的理由相信,我们原先认为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就不是虚幻的?”〔9〕由此,不难看出,如何认识和处理虚拟现实和现实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主体性发挥,过分沉缅于在“虚拟现实”中的体验和感受,必然会对人的主体性产生负面效应,正如罗斯托克所说:“只要我们忘记它控制的逻辑、假设和经过选择的数据都是我们自己的产品和选择时,这种能力就减弱成错觉。当我们忘记形成这种虚构的仅仅是人性很有限的一部分时,这种错觉就会加深成为感伤。”〔10〕

以上,笔者分析了社会信息化制约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原因,从中不难看出,完全消除社会信息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采取必要措施既充分调动促进主体性发展正效应的有利因素,又尽可能消解阻碍主体性发展的负效应的种种矛盾,应该是能做到的,对此,笔者将另文探讨。

收稿日期:1999-10-27

标签:;  ;  ;  ;  ;  

社会信息化对人的主体性影响的双重效应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