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办高等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_教育公平论文

论民办高等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_教育公平论文

论民办高等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和谐社会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09(2006)—0096—04

和谐社会的内涵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第二部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需要以社会科学为指导。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的知识,它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只有运用社会科学,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以自然科学为指导。自然科学是反映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界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只有运用自然科学,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以,和谐社会只能是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而科学社会和知识社会只有通过教育才得以实现。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社会的理想目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和谐才有利于社会、从而也有利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从另一方面说,发展才会促进和谐、发展才会有真正的和谐。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提高有赖于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要求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世纪末达到4 %。 这个目标至今还未达到,2003年才占到3.41%。),只有依靠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来提高和丰富人力资源。

一、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心情舒畅、生活幸福,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那么人格和谐就是教育培养的实质所在。从人格和谐、到人际和谐、再到社会和谐,这是一个顺序建构的过程,后一个层次的和谐总是要建基于、依赖于前一个层次的和谐,唯有这样,和谐才有基础,才能够稳定,也才可以长久。

教育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而且是社会影响的全部总和。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对人的塑造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作为“第二自然”,其发展无疑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我们遵循教育规律,最重要的就是强调自然观点、倡导自然教育。教育要紧密结合人的天性,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这应当是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说要发挥潜能潜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教育原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人本身的自然发展规律。在尊重和合理利用自然基础上,教育也要遵循文化的原则,就是必须注意人在其中诞生和将来生活所在的时空条件,注意包罗万象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当地的特有的文化。坚持自然原则同文化原则的统一,这可以看作是和谐教育、和谐培养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教育的自然历史性质的一种把握。

长期以来,和谐教育的原则受到片面理解,在有些情况下甚至被有意歪曲。虽然很少有人承认不协调原理,但对“和谐培养”的概念往往一无所知,不懂得和谐培养的原理和道理。有人主张全面培养人才,但思想模糊,标准划一,全然不顾个性,常常事与愿违,结果是人的程式化、扁平化,形成一种“标准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对的,但不等于就是培养这种人。如果我们基于同一标准,没有分别地发展每个人的天资、天赋,结果一定是南辕北辙、收效甚微。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和全人类相比都是片面的,而且可以说都是片面地发展。普遍的和谐只有在全人类中才能找到,而在一个人的身上是找不到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必须自我完善,每一个人都应当追求内在自我的和谐培养。如果我们能重点培养人的天赋,那么人便会达到自己的使命,这种人将是幸福的,而且也会创造幸福。在和谐培养的原理指导下,每个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那么人类社会将形成一个和谐、完整的统一体,就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有机整体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可见,在和谐培养原则下成长起来的人,将会构成一个和谐社会的最为重要的微观基础。

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为不同层次的人提供了不同的受教育机会,为更多的人提高了素质,从而为“和谐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就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和谐人”的元素。

二、民办高等教育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民办高等教育从改善教育公平、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它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体现。

(一)民办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教育公平现状

民办高等教育从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扩大教育资源等方面极大的改善了我国的教育公平现状。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还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如果我国的教育走向公平,人数最多的农村必将出现比城市更多的人才;如果城市中大幅度缩小了贫富差距,就会使更多有能力有创业志向的人不因手无分文而空耗年华;当社会上出现更多的成功者和富裕者时,我国的GDP数字就会有大幅度提高, 国家就将更加繁荣强盛。

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民办公等教育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1、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在地要求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地分配。而教育公平则为每一位社会成员在社会博弈中提供了实现利益均等的机会。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础,特别是教育公平跟其他的公平相比可能更重要的在于教育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推动作用,教育公平能使人有更多发展机会上的公平,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现代社会受教育的程度对一个人的就业、收入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在如今这个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教育机会的均等是最根本性的均等,它让所有人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给予每个人向前发展的动力,给予每个人向上流动的希望。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受教育程度和发展程度都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且当今时代,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像教育这样,与一个人的利益、发展和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也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像教育一样,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实践表明,现代社会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其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等状况的不同。例如:①浙江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日前一项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浙江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就业者月均收入2903元;大专学历就业者人均月收入2604元;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就业者人均月收入1768元;初中文化程度就业者人均月收入1415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就业者人均月收入1167元。文化程度越高的就业者,薪资水平越高,增长也较快;②1996年,世界不同收入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高收入国家62%,上中等收入国家22%,下中等收入国家9%,低收入国家8%。2000年,世界不同收入国家15岁以上成人识字率分别为:高收入国家99%,中等收入国家77.1%,低收入国家50.8%。可见教育是改变国运、改变家运和改变个人命运的根本之道,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的根本之道。特别是在当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社会个体的发展前提。只有坚持教育公平,赋予每个受教育者相同的受教育机会,才能使社会成员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现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有教无类”,即打破身份、地位、民族、性别、年龄、区域等界限,不分对象、不加限制地赋予每个受教育者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这不仅是宪法、法律所体现出的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基本指导思想。给每个人一个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创造尽可能均衡的接受教育的条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底线,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它使每个人都能够心平气和地参与竞争、参与国家建设,这就创造了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也就构建了一个和谐社会。

2、民办高等教育不仅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充分地利用, 而且发展了新的教育资源,为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可能。民办高等教育使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充分地利用。在十几年的时间内,民办学校资产增值10倍以上比比皆是,资产增值超过1000倍的也不在少数,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它从1987年的租赁一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开始,经过18年的努力,到现在(2005年)已经成为拥有2000多亩校园、近70万平方米校舍和8亿元净资产的本科院校;更有意义的是, 由于民办学校在人事任免、资金筹措、财务管理、教学管理、招生、就业等学校运营的几乎一切方面都不用政府操心,因而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管理成本要远远低于对公办教育的管理成本。这个事实说明,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宏观层面上,增加民办教育的份额将有利于更多的公共教育资源流向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大大改善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民办高等教育雇佣了大量的退休教授、专家等,使一大批宝贵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充分地利用。

3、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改善了我国教育公平状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人们接受教育的不平等直接影响到将来经济收入的不平等,进而埋下城乡、区域、阶层矛盾的隐患,与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就蕴涵着社会公平的深意。

民办高等教育对教育公平作出的贡献还在于它所提供的近1000万个新增的受教育机会。这些受教育机会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社会的教育公平状况,在这一过程中,有1000万人的教育状况得到好转,就业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仅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更加优秀的人力资源,而且使受教育者得到了更好地职业和更高的收入,富裕了国民、稳定了国家、和谐了社会。

(二)民办高等教育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作出了贡献和谐社会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一切都是为了人的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为了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天关系的和谐。这其中,最根本的人际关系是劳动关系、就业关系,按照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就业放在第一位。

1、民办高等教育提高了国民和劳动者素质,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如果没有民办高校,中国每年将会增加近200万处于16岁至18岁的待业青年, 中国的民办高校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着中国的就业压力,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重大作用。

2、由于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多样化高等教育, 使更多的人学到了就业技能,从而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了可能性。就业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够实现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安定,能够创造一种优美、和谐的社会环境,能够协调社会的各种矛盾,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各个环节紧密关联,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就业在这个链条中处于关键的一环,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城乡群众安居乐业的重大问题,有效促进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民以食为天”,生计、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乐业的前提则在于必须实现充分就业,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是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正在与公办高等教育一起承担着这一重任。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正在成长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到2005年5月,我国有239所民办大学国家承认学历。其中214 所是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层次民办大学,25所为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层次民办大学。比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的2002年增加了106所,增长了79.6%;在校生71.1万人,比2002 年增加了31.9万人,增长了122.2%。其中民办本科院校25所,占民办普通高校的比例上升为10.5%;独立学院249所,比1996年增加14倍;在校生139.6万人, 为1996年的115倍,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3%;我国民办高校校舍面积增加到4735万平方米,专任教师增加到8万余人。现在全国每10名大学生中, 就有一名是民办高校的学生。

最近,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将占高等教育总量的一半以上。到那时民办高等教育将会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更多的最基本的元素——“和谐人”。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各个环节紧密关联,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民办高等教育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5—12—03

基本项目:浙江省2006年度教育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编号:SC122)。

标签:;  ;  ;  

论民办高等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_教育公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