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小麦新品种“一水千斤”石迈22的栽培技术_小麦论文

节水小麦新品种——石麦22“一水千斤”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栽培技术论文,新品种论文,小麦论文,石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麦是耗水系数较高的农作物,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据统计,河北省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小麦占到农业用水量的50%。实现可持续发展,缓解水资源危机,节水重点在农业,农业节水的重点在小麦。两年来,辛集市小麦高产节水综合试验站致力于节水小麦品种筛选,在马庄保高丰农场进行了节水高产品种大区对比示范;在菜市街农场进行了“一水千斤”简化栽培技术示范,春浇一水试验;在马兰农场进行了大区品种展示;在南智邱原种场进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品比试验。各项试验示范均表明,石麦22在中等以上地力水平足墒播种、春浇一水的条件下,产量能够稳定在500 kg以上,是适合辛集市节水栽培的小麦品种。

      石麦22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半冬性早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石4185早熟1d左右。幼苗半匍匐,叶宽苗壮,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型偏松散,旗叶中长、窄、上举,穗下节较短,穗层整齐。茎秆较细,茎叶蜡质轻,弹性中等,抗倒性一般。穗纺锤形,短芒,白壳,白粒,半角质。灌浆后期旗叶干尖明显,熟相较好。抗寒性鉴定:抗寒性较好。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中感赤霉病。为配合节水品种补贴,依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辛集市的气候条件、地力水平、试验示范结论,特制定石麦22辛集市“一水千斤”栽培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土壤为壤土,要求土层深厚、保墒保肥能力强,灌溉以春季1~2水为主的麦田。

      主要生育指标和生产目标

      冬前壮苗指标。越冬期主茎叶龄4.5~5.5片,单株茎数2~3个,次生根3~5条。

      群体动态指标。每亩基本苗25万~30万,越冬期总茎数60万~80万,起身期总茎数80万~100万,抽穗期穗数45万~53万。

      产量结构指标。亩穗数45万~53万,穗粒数30~33粒,千粒重≥40g,亩产量≥500 kg。

      栽培技术要点

      造足底墒。小麦播种必须要底墒足,这也是节水栽培必要的前提。小麦播种底墒指标为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左右,也就是攥把土能捏成团、落地散。底墒足时可直接播种,底墒不足时应依据墒情状况补足底墒。提倡玉米收获前10~15 d带棵洇地,做到一水两用,既可促进玉米灌浆,又可为小麦播种造足底墒,每亩灌水量一般20~30

      施足底肥。小麦施底肥要根据地力基础和肥源情况,适量施用有机肥。一般地块施肥量可按每亩纯氮14~16kg、五氧化磷7~8kg、氧化钾4~6kg、硫酸锌1~1.5kg的标准。全部磷肥、钾肥、微肥底施,氮肥底施和追施各半。

      精细整地。秸秆粉碎要细,玉米秸秆粉碎后长度大于10 cm的应清理出田外;旋耕与深松相结合,增加旋耕深度,旋耕深度要在15 cm以上,做到土壤与秸秆充分混合。

      播种期。为减少冬前水分消耗,建议适当推迟播期至10月10日~15日。

      播种形式。15 cm、7.5 cm等行全密播种,使用安装圆盘的播种机,防止播种深浅不一和缺苗断垄。

      播种量。节水条件下建议适当增加播量,多利用种子根,主茎成穗。建议播期内基本苗28万~32万,亩播量15~17 kg,以后每推迟1d增加播量0.5 kg。

      播种深度。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无5 cm以上断垄。播深严格掌握在3~4 cm。

      播种后镇压。足墒条件下待表层土壤适当散墒泛白后镇压。采用专用镇压器进行镇压,镇压器重量≤150 kg/沿米,≥100 kg/沿米。

      做畦。为实施节水灌溉,采用畦溉。根据农户田块情况,一般畦宽8~9m,长7~8m,每畦面积56~72

为宜,畦太小一次灌水量难以达到需求水平。

      冬前及冬季管理。播种至出苗期间遇雨,雨后要注意锄划,破除板结,以利于出苗。出苗后普查苗情。麦垄内10~15 cm无苗应及时补种,补种时用浸种催芽的种子。冬前免浇冻水,禁止麦田放牧。阔叶草每平方米1株以上的田块,每亩用15%噻磺隆可湿性粉剂15 g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ml防治,对有禾本科杂草雀麦发生麦田可加入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3g。

      春季管理。小麦返青期前后,及时锄划镇压,增温保墒。小麦返青后,及时防治小麦丛矮病的传毒媒介灰飞虱。起身末拔节初期浇1次水,亩灌水量50~60

,苗弱或墒情差的要适当提前,苗壮或墒情好的可适当延后,但不早于起身期,不晚于拔节期。结合春季浇水一次性追施氮肥。冬前未进行杂草防治的阔叶类杂草可于3月25日前,每亩用15%噻磺隆可湿性粉剂15 g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ml,同时加入20%粉锈宁50 ml或70%甲基托布津60~80 g预防小麦全蚀病、根腐病和纹枯病,同时对于旺长麦田和株高偏高的麦田每亩加入40%多效唑40 g防倒,兑水30 kg均匀喷雾。

      中后期管理。小麦生长中后期做好“一喷三防”。在5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期,以防治小麦吸浆虫成虫为中心,兼治麦蚜、赤霉病,预防后期干热风。采用药剂: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5 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25%咪鲜胺微乳剂50 ml,或25%戊唑醇+磷酸二氢钾100g。赤霉病重发生年份需第二次用药,可加入磷酸二氢钾100g。监测白粉病、叶锈病后期发生情况,可加入20%三唑酮乳油40 ml。

      适时收获。完熟初期及时用能将麦秸粉碎、抛匀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割茬高度不高于15 cm。

      联系电话:0311-87652160

标签:;  ;  ;  

节水小麦新品种“一水千斤”石迈22的栽培技术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