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福建沿海农村先进党支部建设的成功经验_农民论文

新时期福建沿海农村先进党支部建设的成功经验_农民论文

新时期福建沿海农村先进党支部建设的成功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支部论文,福建论文,新时期论文,成功经验论文,沿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抓住关键:建设一个能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党支部领导班子。村党支部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而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则是这个核心的关键。实践证明,建设一个政治坚定、公道正派、密切联系群众、有经济头脑、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党支部领导班子,是所有先进村成功的首要条件和共同规律。

首先是拓宽视野,大胆把优秀人才选进班子,关键是选准带头人。为适应沿海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他们注重从复退军人、回乡知青、乡村企业经营者、致富能手、专业户中选拔优秀人才进班子,把文化素质较高,能贯彻党在农村的政策,有经济头脑和开拓创新意识,公正廉洁、年富力强,能带领群众闯市场,共同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党员选作带头人。如福清市渔溪镇有21个行政村,支部书记都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其中19位是懂经济、善管理的“行家里手”;130多个支委,80 %以上为农村中有经济头脑,致富能手型干部。由于这些能干的带头人,该镇21个村在两年前就全部实现了小康村的目标。在晋江、石狮、同安、龙海、东山等地都有许多类似的情况,这充分证实了群众所说:“选准一个人,可以带好一班人,能够致富一村人。”

其次是注重提高村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的素质,使其能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中真正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一些村领导班子存在着“四多四少”的现象,即:懂粮食生产的多,懂多种经营的少;懂农业的多,懂二、三产业的人少;懂生产领域的多,懂流通环节的少;懂传统生产技术的多,懂现代科学技术的少。由于村干部的素质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也就难以担当起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重任,自然这些村支部就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也不能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而先进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则不同,其成员的素质普遍较高。如被评为“省十佳亿元村”、“省乡镇企业十强村”的石狮市新湖村,支部书记是高级经济师,对金融颇有研究,支委中有的擅长企业经营管理,有的善于搞商业贸易,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开创一番业绩。1984年他们创办全省第一家村办“工贸公司”,1991年成立了全省第一家集体所有制的集团公司,并发行了全省第一家乡镇企业股票,还创办了石狮市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995年村财就达到450 万元,人均纯收入6800元,农民的生活水平已向“宽裕型”小康发展。

这些先进村班子成员素质之所以较高,关键是他们较早注重对村干部和党员进行培训,鼓励村干部参加各类业务学校和农函大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最典型的是东山县铜兴村,几年来投资60多万元,分批分期选送村干部和党员到有关高校进修,现在班子成员多数具有专业职称。不少地方还实施“红绿卡工程”(党校培训卡、文化技术培训卡),要求村干部必须接受党的知识和文化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的培训,通过考核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上岗。

再次是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基层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工作态势。如龙海市角美镇建立几种制度:选优汰劣制,注重从先进村优秀村主干中选拔乡镇干部,对不胜任现职的村干部则及时予以调整;进一步完善村干部工资报酬的制度,通过量化标准,严格考核,把工作实绩与报酬挂钩,确保实绩大的村干部收入也高,以奖优罚劣;建立村干部退休退职生活保障金制度,为村主干实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养老保险”等,以解除其后顾之忧。通过这些制度激发村干部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想干事、能干事、也会干事的工作局面。与此同时,他们还注意从制度上规范约束干部的行为,如东山县铜兴村党支部制定了十二项制度,对支委和党员日常的工作、学习、活动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并公布于众,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从而大大提高了支部在群众中的威望和信任度,切实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扭住中心: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实力作为党支部的首要任务。我们在调查中深深地感受到,沿海农村所有先进村党支部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成功经验和共同特点,就是不论什么时候,都紧紧扭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不放松,其他工作都自觉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根据他们的经验,主要是抓住这几个环节:

一是从实际出发,找准一条适宜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例如东山县澳角村,70年代末是个“煤油灯点不起,报纸订不起,电话费交不起”,穷得叮当响的渔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组建的村支部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确立了“耕海牧渔、以海兴村、以海富民”的发展道路,率先在全县实施渔业生产责任制,把集体的机帆船承包出去,劳力自由组合,实行效益挂钩,使渔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在充分调动渔民积极性的基础上,鼓励渔民集资造船,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建造大马力的渔船,配备雷达、导航仪、探鱼器等设备从而使他们具有了外海捕捞的能力。在捕渔业发展的基础上,他们又投资建造了冷冻厂,和镇里联办水产贸易公司等,进一步形成捕养并举,产、供、销及水产品加工一条龙的格局,并带动了造船厂、机修厂、油库、织网厂等20多家私营企业的发展。如今的澳角村是东山县的首富村之一,1997年村财政收入达3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家家户户都盖了小别墅。

二是明确发展集体经济与农户家庭经济并重的指导思想,既抓好农民增收,又抓好集体经济发展,处理好发展集体经济与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关系。如惠安县崇武镇潮乐村原是个传统的渔村,仅靠渔业经济为生,闲置劳力过多,全村发展缓慢。90年代初,党支部提出“稳定渔业,发展工业,大兴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在稳定发展渔业的基础上,鼓励群众兴办企业,发展第三产业, 他们动员群众平整墓地, 辟出占地150亩的工业小区,内联外引创办了28家企业, 使许多闲置劳力进了工厂;他们还积极支持群众兴办第三产业,通过多种途径让群众富起来。同时不失时机抓住大项目,与国有企业联营创办石材厂,与台商合资兴办高级洁具厂,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经过几年的发展,使全村的社会总产值从3000万元上升到2亿多元,村民人均收入从1900 多元上升到5000多元,村财收入从40万元上升到200多万元, 初步实现了富民强村的目标。

三是注重发挥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沿海先进村党支部在新时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如何体现的问题上,比较早就形成了共识,他们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贯彻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带头勤劳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正如马塘村支部书记陈清渊所说“党有富民策,我有富民责,共产党员应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己任”。因此,许多村都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党员领办企业、当种养大户、跑运输、搞贸易流通等,大胆发展私营经济。在此基础上,发动组织一批有技术、有能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党员通过多种途径,如开展“科技示范户”、“党员联系户”、“扶贫帮困”、“共创致富”等活动,引导农民拓宽致富路子,帮助农民提高致富能力,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

三、强化服务:着力建构为农民谋福利的有效载体,在服务中增强凝聚力,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我们在调查中看到,随着沿海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格局已形成,专业种养大户已不少,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格局已被打破,农民被推向市场,他们的生产经营与市场的变化密切相连,而且市场对生产经营的制约越来越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渐突出。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有人提供中介服务,许多先进村党支部正是抓住这一契机,在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强化服务上,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载体为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在服务中增强了凝聚力和号召力。

第一,建立和完善统层经营机制,肩负起农户与市场联结的重任,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许多先进村党支部在坚持和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统层经营的多种途径和载体,提高村集体的统一功能,充实集体统一经营的内容,以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了不合算的事情。比如,为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提供统一服务的同安区东山村1991年建立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在全区率先实行水利、农业科技、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农村财务管理“五个统一”,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上各个环节的服务,促进了全村农业科技知识的应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村里连续6年实现粮食大丰收,成了粮食亩产的“吨粮村”。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村规划,为群众创造生产生活的良好环境。我们在调查中看到,一些村党支部缺少凝聚力和吸引力,干群关系较紧张,究其原因有多种,但其中主要的一条就是向农民索取的多,为农民服务的少。相反,先进村党支部则非常重视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依靠集体经济为广大群众办实事、谋福利,从而得到村民的拥护和支持。首先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水、通电、通路、通讯等等,解决农民群众靠个体力量难以办成的公益事业,为群众进一步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创造条件。如东山县澳角村党支部采用“上级要一点,集体出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办法,先后投入上千万元资金,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避风港、水泥路、程控电话、教学大楼等九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尤其是成功地建成一个能容纳400艘渔船停泊的避风港, 从根本上解决了年年台风来临之际,全村船只无处避风的大问题,实现了渔民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全村渔民从中感受到集体的作用和力量,党支部的威望也更高了。其次在新村建设中增加投资,加强规划,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如晋江市溪边村,是个制鞋专业村,1994年村里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一条长700米、宽27米的水泥路面街道,街道两侧统一规划兴建3片工业小区,5片居民小区,形成“前店后厂”、“上宅下店”的商住配套楼群,一举两得,既建成了布局合理、座落有序的新村,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又形成了拥有300 多个店面的商业街,成了鞋业原料、制成品的集散地,促进了该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再次,注重投资修建教育文化娱乐设施和老人活动中心,着力为少儿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第三,不断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切实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在与先进村党支部座谈时,他们一致认为,在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集体经济实力壮大的基础上,一定要把为民办实事、解忧愁放在心上,这件事办好了,农民群众就会从切身的体会中感受到党支部的作用和力量,从而拥护支持党支部。因此,许多先进村党支部十分重视发展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通过这一载体,为民办实事、解忧愁。如东山县铜兴村实行老人退休金、青壮年养老保险补贴、病灾临时补助、残疾人固定补助,军烈属优抚补贴、村民建房补贴、计生落实者四术补贴、二女结扎养老保险等十四项保险福利制度,使村民感受到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益处,直接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来的实惠和利益,从而也直观地体会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是实实在在的。

四,健全制度:顺应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发展的要求,改进领导方式,推进农村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在调查中高兴地看到,先进村党支部都在建立健全党务村务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民主管理监督等方面迈开了步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的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们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通过建立健全党内生活和支部工作有关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支部权力的运作,提高支部民主管理、依“制”办事,科学决策的水平。较有代表性的东山县铜兴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在党员的学习、工作、活动、考评,在党支部的日常工作、重大事项决策、廉政建设,以及如何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考评奖惩等方面制定了十二项具体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如他们制定的党员目标责任制和考评制度,将村里各项工作任务的目标和职责分解到不同层次岗位的党员身上(村主干、企业厂长、一般党员等),同时在全村设置了经济开发、土地管理、文教卫和计生、治安调解、合作基金会、老人协会等六个职能组,将各职能组全年的工作任务、目标和要求分别落实到村干部身上,年终进行自评和民主测评,最后按实际得分(百分制)领取报酬,实行奖罚。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在村里已形成有章理事、按章办事的局面:支部有工作决策程序,村委会有办事公开程序,党员干部有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广大群众有议事和考评的权利,从而大大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推进了全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

其二是通过建立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创造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条件,推进村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如福清市音西村党支部每年初都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一是审议当年全村经济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的安排意见,二是对上一年度村财收支情况进行审定,三是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1996年随着福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音西村大量土地被征用,今后靠什么生存、发展?这笔土地征用补偿费如何使用?村民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最后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统一了思想,决定征地补偿费不能分光,除划出部分费用补偿给村民外,剩余的经费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先拿出3000万元投入元洪大道两旁兴建水果批发市场和建材批发市场。结果,1997年这两个市场仅摊位租金就为村财增收了100万元,还安排了200多个村民就业,使村里的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目前全村已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一、二、三产业并举的经济发展格局。

其三是通过建立健全村规民约,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管理自己、约束自己,夯实村民自治、村务管理制度化的基础。我们看到,许多村党支部在加强党内制度建设、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结合本村的实际,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全体村民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村民自治守则、文明公约、卫生管理规定、邻里关系处理等村规民约,把它作为村民日常行为的规范,村民根据这些村规民约来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也根据这些村规民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在惠安县潮乐村看到,村党支部在广泛发动村民讨论的基础上,对涉及本村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等十二个方面的行为作出规范,形成较全面系统的村规民约,并打印成册,发放到每家每户,成为全体村民在本村范围内日常生产、生活应当遵守的规矩和行为规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标签:;  ;  ;  ;  ;  ;  ;  

新时期福建沿海农村先进党支部建设的成功经验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