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改革的社会学分析框架_社会学论文

德育改革的社会学分析框架_社会学论文

道德教育改革的社会学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社会学论文,框架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题名称:道德教育改革的社会学研究

课题负责人:齐学红

课题批准号:DEA060106

既往的道德教育改革研究,大多是在实践层面,并且往往局限于改革的某一细部,即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以及课程内容的研究,很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道德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或深入到一所学校,细致入微地考察改革在实践中的推进过程。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文尝试对作为一种社会事件的道德教育改革提出一个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作为引“玉”之“砖”,以期引起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对教育改革的反思意识和文化敏感,形成对道德教育改革研究的理性自觉。

一、道德教育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随着道德教育改革持续深入地展开,道德教育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道德教育改革如何推进,都需要学术界从各个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并作出学理上的解释。从国内研究的现状来看,对学校道德教育改革所进行的研究基本上是人文的、哲学取向的研究,而社会学的研究屈指可数,这限制了我们对道德教育改革的全面和深入认识。因此,对道德教育改革作为一个社会事件进行社会学研究,可以为道德教育改革研究提供一种独特的理论视野和方法论,丰富我们对道德教育改革的认识与理解。这在理论上不仅是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与可行的。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盛、教育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起,为我们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学科基础,而道德教育改革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则为我们提供了现实土壤。

1.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盛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国的社会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面对改革过程中已经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对已经进行的改革如何反思,改革如何进一步推进,作为以研究社会变迁为己任的社会学迅速作出了反应。以孙立平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学者对中国的社会改革进行了有创造性的研究,其研究中国改革的“断裂三部曲”,在学界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断裂社会’、‘权力失衡’、‘利益博弈’、‘结构先于制度定性’、‘底线失手’等概念与观点不仅为相关研究频频引用,也时常出现在传媒报道和各种类型的公共话语空间中。”[1]

改革社会学研究所取得的这些丰富的理论成果和研究经验为我们从社会学视角研究道德教育改革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使道德教育改革的社会学研究具备了扎实的学科基础。

2.教育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起

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作为一个社会事件的教育改革进行研究,在国外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较为多见,在我国大陆地区,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也逐渐兴起。高水红从行动者的视角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进行的社会学研究[2],敬少丽对课程改革的过程所进行的社会学分析[3],王文岚、尹弘飚从政策社会学的视角对高中课程方案的政策改革进行的分析[4]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进行的社会学研究;王有升对学校改革进行的社会学研究[5];罗艳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对北大人事制度改革所进行的研究等[6],都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教育改革进行研究的尝试。这些研究也为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改革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支持。

3.道德教育研究的社会学转向

当下,道德教育研究正逐步呈现出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即从人文的、哲学的研究走向多学科的研究,当然也包括社会学的研究,道德教育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开始出现。1998年,鲁洁教授的《德育社会学》出版,开启了对道德教育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先河;2002年,吴康宁教授申请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2003年重大招标项目“学校德育模式的社会学研究”课题获得立项,把道德教育的社会学研究推向深入;齐学红在2006年发表《学校德育的社会建构——兼论道德批判的困境》一文,则是对道德教育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又一次尝试。这些研究的进行及其研究成果的取得,说明道德教育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已经开始。在道德教育研究发生社会学转向的背景下,作为学校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的道德教育改革理应吸收社会学的已有研究成果,拓展道德的教育社会学研究视野,以此来推动道德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深入,丰富对道德教育改革实践的理解与认识,提升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自觉性和学术敏感性。

4.道德教育改革实践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教育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以鲁洁教授为代表的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的学仁们,提出了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的研究取向,近些年来,围绕中小学德育大纲的修订和教材的编写,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并通过教材的编写和发行,对中小学的道德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果说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盛、教育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起和道德教育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为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改革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的话,那么现时道德教育一系列改革成果的取得则为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改革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现实土壤,为我们把握道德教育改革的现实脉络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滋养。

二、社会学视野下的道德教育改革

社会学视野下的道德教育改革是怎样的呢?从社会学角度如何看待道德教育改革?运用社会学方法来研究道德教育改革与其他学科研究道德教育改革的区别是什么?其独特性表现在什么地方?我们认为,把道德教育改革放在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道德教育改革的历史进行梳理,探索道德教育改革背后宏观的社会、文化因素;通过对道德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实践策略进行分析,力图真实地传达所淹没的师生话语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分析道德教育、意识形态与权力政治之间的作动关系,是社会学研究道德教育改革所力图把握的着力点所在,也成为道德教育改革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教育改革的实践推进过程来看,中国的教育改革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推进来展开的。面对这样一种改革的推进方式,学校、教师和学生需要面对来自外部的改革压力。如果说改革是权利和利益的重新组合,那么,面对改革,适者生存的原则将再次发挥作用,在改革带来的利益重组和分配过程中,哪些学校、教师和学生会从中获益?哪些人会成为既得利益者?哪些人将被置于更加不利或边缘的地位?改革过程中主导性的价值观、知识观来自哪里?在改革进程中,什么样的知识被建构成为最有价值的知识?

在一系列改革进程中,占有优势社会资源的学校、社区、家庭、文化或个人,相应地处于有利地位,而处于弱势的一方则不断被边缘化,二者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因为改革而缩小,恰恰相反,差距是被不断放大了。因此,道德教育改革并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客观现实,对于改革的目标、方向、发展路径的认识是一个随着教育实践的推进而逐步深化的过程,教育改革是任何一种现成的理论难以解释清楚的,因此,对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其实是被研究者不断地发现和建构起来的。这种建构不是出于研究者的凭空想象,它必须以迄今为止的改革进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期不断发现和揭示其中的社会文化脉络。道德教育改革不仅表现在制度、学校课程结构等宏观层面,作为一个社会事件的改革,总是具体入微地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层面,并直接参与和影响着师生意义世界的建构。

三、历史与现实:道德教育改革社会学研究的两条路径

从关注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现实出发,运用历史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道德教育改革进行历史的梳理,探索改革背后宏观的社会、文化因素,实践层面道德教育改革的推进与实施策略,以及日常生活层面个体的生存策略,揭示教育改革作为一个社会事件,给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生活带来怎样的触动和影响,他们是以何种心态去面对或回应的;同时,运用调查研究和文本分析等方法,通过深入中小学,对学校的德育现实进行全面系统的呈现,发现的具体的实践层面,人们的主观世界是如何参与到对道德实践的建构活动中的。历史的梳理与现实的考察,构成了社会学研究道德教育改革的两条基本路径。

1.历史的梳理

把道德教育改革放在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下,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重大道德教育改革事件的梳理,以及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探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改革的动力来自哪里?道德教育改革究竟改了什么?是怎样改的?在宏观层面上,要探明道德教育改革的历史阶段划分,分析出影响道德教育改革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揭示出文化传统与时代问题的交织对道德教育改革的影响。

在微观层面上,则需要探明道德教育改革的社会运作机制以及参与其中的各种社会力量。在我国,道德教育改革的社会运作过程实际上采取了:社会运动(变革)——论述(合理化过程)——利益争夺——改革方案出台——教育行政介入——体制化为学校教育——进入师生日常生活(实践过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道德教育改革主体的学校,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外在的规范与束缚,而是充满着实践智慧和应对策略,改革的实践进程表现出多元互动、内外交织的复杂多样的改革生态,对于这一改革进程的动态把握正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在。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梳理,发现道德教育改革的社会运作机制,探明道德教育改革的真正动力。

2.现实的考察

通过深入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全面系统地呈现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存在样态,发现在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各种力量是如何参与到道德教育的建构过程之中的,是进行道德教育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又一条重要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社会学研究,实际上也是在教育改革的现实推进过程中不断发现改革的一个过程。

对道德教育改革的话语策略进行分析,是从现实路径进行研究的重要方面。在当下的道德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着政府话语、专家话语和实践话语(教师话语、学生话语)三种不同的话语方式,它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发出政府、专家、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等主体的声音,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在影响着道德教育改革的实践进程。

道德教育课程改革是从现实路径进行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在改革理念方面,致力于缩小道德教育与生活之间距离的生活德育取向成为主流;在课程目标方面,“绅士淑女”、“学生精英”等内容成为一些学校道德教育培养目标的追求;在课程内容方面,通俗文化逐渐进入道德教育教材;在德育教师的角色扮演方面,职业型教师(这种类型的教师在德育课堂中只是将道德教育作为与语文、数学等知识相类似的一般知识来传授)与信仰型教师(这种类型的教师在德育课堂上所传授的内容也是其自身信仰的内容)并存,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道德教育的评价方面,档案袋评价等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方式逐渐成为道德教育评价的主流方式。通过对道德教育课程改革及相应因素的发展变化的研究,可以揭示道德教育改革过程中道德教育与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

对学校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变革进行社会学探讨,是现实研究路径的第三个方面。具有道德教育意蕴的各种学校仪式的变化、作为隐性课程存在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等的变化,以及作为学校日常道德教育主要方法的榜样教育的内容演变等,都可以而且应该纳入到道德教育改革的分析框架中,通过这种分析,可以揭示日常生活中道德教育的变迁。

标签:;  ;  ;  

德育改革的社会学分析框架_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