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与建筑的融合之美论文_张若江

身份证号码:44162219781125****

摘要:随着我国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自身所处环境也众多要求。以往盲目模仿西方景观文化,造成园林景观只有欣赏,功能其本谈不上。本文主要对于园林与建筑的有效融合所产生的景观之美进行探索,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建筑;景观;融合;共生

引言

我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园林建筑,其自身的构造手法形成一种园林与建筑融合共生之效果,比如一些常见一些既不能攀登,也缺乏景观合理存在的山坡,在上面构建一座小巧的亭台楼阁,绿树掩映之中不失为一种美好的感受。因此,建筑与景观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衬托,共同构成一幅诗情画意的立体图。

一、建筑和景观融合的手法

(1)整体和谐高于建筑精彩

整体设计思想把城市当成一个整体景观,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形态、附属设备等协调关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构筑的主体,也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建筑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考虑对所处地块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要素,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把反复的对照贯穿与建筑设计的始终,不可因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景观相冲突,保持建筑与景观的和谐统一。

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只有与整体环境形成一定的生态联系,才有一种共生关系。所以,建筑必须与外部空间相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因此,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结合、呼应,不仅完善了建筑空间,也使空间得以延伸、扩展。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结合,可以大大丰富建筑本身的空间。苏州拙政园中的“借景”手法非常经典地阐释了这种设计理念。例如:在市中心复杂地段建筑,由于道路不规则等问题对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如果设计者采用圆形建筑风格,映衬周边的弧形道路,再用环形的步行道穿插于之中,能够形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图1、图 2:景观与建筑空间相结合

(2)和谐在于共同元素的发掘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经常见到:一是关注建筑本身,后去考虑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环境中去添加建筑,建筑难以融入环境之中。这两种设计环境都难以实现空间的和谐统一。事实上,我们不能单纯考虑建筑,也不能单纯关注景观,单方面追求和谐统一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如何在具体是设计过程中贯穿景观与建筑和谐统一的理念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建筑与景观的最佳结合点,不能在设计中顾此失彼。只有去寻求景观与建筑的结合点,从这个地方切入,才能够寻找到建筑的灵魂。

为此,我们在进行单体建筑设计的同时,预先提出整体环境框架与要求,在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设计指导原则。尊重建筑周围景观对建筑风格、色调、设施的各种要求,在这些要素中去寻找景观与建筑相通的地方,抓住这个点来贯穿建筑与景观,让建筑风格与环境风格相符、相称,让建筑成为景观生态中的一个部分,融入到环境当中去。如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建筑通过柔美的曲面将建筑屋面、墙面、广场、绿化等元素有机整合成为一体,并与周边的莲花湾水面湖岸线呼应,完全摆脱了传统体育馆那种自成一体、气势逼人的庞大造型。

(3)用建筑思想反照景观设计

建筑不仅仅从属于景观,也是景观的一部分,当建筑融入景观后,其本身也是对景观的一种改造。所以,建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与景观的融合,也要考虑对景观的创造性塑造。让景观衬托建筑、用建筑改造景观。

在实践中,我们要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具体设计中,我们可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同时,用建筑思维解决景观问题。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很多制约因素,比如,在城市建筑密集地区,以彩色喷涂地面的方式划分出进出的道路以及人行与车行的路线,既满足道路的功能要求,也为高层居民提供了视觉对象。再如由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歌剧院(见图3)位于广州文化中心的中心位置,其理念为“珠江边的两颗石头”,设计以强烈的几何秩序、人工形态突出纵轴垂直向度的起伏与纵深感。在纵轴与横轴的交汇处,歌剧院与博物馆通过一片水平舒展的体量,形成都市界面戏剧性的收放。整体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尺度,人与自然景观的关系,以及人的可达性。同时,围绕公共艺术这一都市话题,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城市生活舞台,一个公众触摸艺术的界面,广场形态上是建筑体量的一种延伸,使建筑不再是用来界定广场的边界,而成为广场及景观的延伸。

图3:广州歌剧院

(4)关注自然与文化双重生态

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自然生态关系的和谐统一。例如:建筑要与周围的公园、山体、水面、沙滩、树林等自然资源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呼应,通过园林的手法把建筑与其周围环境联系起来,减少建筑的体量感。同时,在色彩、高低等方面增强亲和力,另外在内部绿化过程中,都要考虑植物的季节性、本土性与色彩性等,实现与周围环境的良好过渡。日本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的“淡路梦舞台”,在其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提前5年开始24万株树苗的栽种,它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是生态建筑思想的高度贯彻。19世纪80年代在欧洲发展的屋顶绿化计划,也建立在相同的理念之下。

建筑与景观的协调还包括与城市人文环境的协调,在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关注城市是文化特色与民族风格,一方面尊重传统的文化历史遗迹、民俗民风,另一方面通过对建筑与景观的设计,诠释固有的文化内涵,发掘与表现地方文化色彩,让建筑与景观为城市文化“说话”,成为展示文化与宣传文化的载体,这样能够在城市品位上更上一个新台阶。所以,设计师不仅要用眼睛去看城市的景观,更要用思维去把握城市内在的脉搏与灵魂,让建筑与景观与城市文化结合起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建筑一定不同凡响。这一点尤其要体现在城市的公共建筑与景观当中。

(5)高层建筑的地景化

现代高层建筑自19世纪发源于美国芝加哥以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延续着一种线性塔式的发展模式,这种状态如今已被多元化的格局所打破,最为人熟知案例莫过于库哈斯所做CCTV的新台址。地景化的运用使得高层建筑上则呈现了一种特殊的垂直景观,以区别与自然界的水平景观。在非线性语境下,高层建筑的地景化以几种典型的方式来呈现:⑴对自然形态的模拟,比如MVRDV设计的韩国光桥全能中心,扎哈·哈迪德近期在北京设计的银河SOHO(见图4)、望京SOHO等项目;⑵塔楼和裙楼一体化,传统塔楼与裙楼的两段式格局已被完全抛弃;⑶景观的垂直化,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以其生态高层建筑而闻名,在他一系列作品如法兰克福MAX大厦项目中研究和发展绿色景观的垂直化设计,马岩松和他的MAD事务所在重庆市中心设计了一座高385米的城市文化综合体——“城市森林”,设计针对中国城市发展进程所提出了一个新的建筑观念——在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实现绿色立体城市,让自然重新融入未来的高密度城市,并唤起曾经寄托于古老的东方山水之间的情感(见图5)。

图4 北京银河SOHO 图5 MAD重庆“城市森林”

二、案例分析

(1)工程概况

广州亚运城运动员村国际区位于广州亚运城中心区,东北面是广州历史悠久的莲花山风景区,是广州羊城八景---“莲峰观海”的发源地,基地周边河涌纵横,为显著的岭南水乡特色。国际区赛时承担迎宾入村、升旗仪式、行政管理、村长办公、商业服务、亚运城安保控制中心、亚运城宗教中心等职能,赛后将转化为居住区的商业会所及综合配套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商业配套等功能。其中建筑占地面积9397㎡综合容积率0.42,总建筑密度15.61%,绿地率约34.21%,绿地覆盖率40%,总投资逾2亿元。总平面见图 6。

图6 总平面图设计

(2)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共生、完美融合

开放性的绿化景观屋面、首层建筑室内外相通、让建筑充分接近大自然、让建筑成为大地景观的一部分;景观与建筑相互映衬,让建筑成为地景建筑,实现景观与建筑的 ----“和谐共生、融为一体 ”。

作为当今绿色建筑的重要设计手法,设计利用开放性的绿化景观屋面使得建筑充分接近大自然,成为地景建筑,将建筑景观设计归为大地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地面的景观要素:如水面、绿地、铺地、路径等都有机地延伸至建筑的整个屋面,使地面与屋面景观连续一致,浑然一体。整个建筑好似由大地生长而出,经水流长年冲刷而形成的层积岩石,匍匐于莲花湾畔。在夕阳映照之下,国际区以其独特的穿插体量,绚丽的表皮肌理与多变的光影空间展现出极具番禺地方特色的建筑美景,遥望波光粼粼的莲花湾,生动再现了羊城历代八景之“莲峰观海”的景色,实现了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共生、融为一体。

整个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显示了简洁、经济、生态、低碳、美观、人文等特点。通过纵向的建筑内部空间轴线和横向的滨水景观轴线将整个规划场地有机的联系起来;同时,也将场地中的城市公共绿化系统,城市半公共绿化系统,建筑内部空间绿化景观及城市水体景观等既相互区别,又有机的统一起来,将“尊重自然和注重人文”这一设计理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横向的文化景观轴线是整个场地中人流最为集中的区域。通过塑造地形,喷泉,跌水,花台,各有特点的小品设计等传统的景观构造手法将其中的迎宾广场、升旗广场、市民集会广场,中心广场和滨水景观步道有机的统一起来。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将横向的两条生态景观绿轴规划为大面积的水体景观和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活动广场景观,并在其中设计了一些可供人们休息和停留的活动场所,为整个场地输入新鲜的血液(图7)。场地中的绿化设计是通过利用原有的野生植物和具有岭南特色的园林植物相互结合使用,并通过植物来塑造景观。形成一种乔木,灌木,绿篱,地被,草坪相互结合的三维立体景观效果

图7

广州亚运城运动员村国际区自规划开始,将建筑以景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景观与建筑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景观设计利用开放性的绿化景观屋面、首层建筑室内外相通、让建筑充分接近大自然、让建筑成为大地景观的一部分;景观与建筑相互映衬,实现了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共生、融为一体”。

三、结束语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建筑与景观的融合不能简单流于形式,不能在建筑的所有空隙如插花般硬生生嵌入景观,这样做的后果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相形渐远,直到远得风马牛不相及。追求建筑与景观在灵魂上的融合绝非浑然一体的盲目搭配,更多的时候,二者之间是仿佛情侣般的既保持各自独立,又相互牵挂、呼应,实现了若即若离之美。真正成功的建筑要能达到与景观之间的和谐融合,使二者的关系仿佛双人跳水表演中的两名运动员,在任何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片断里,都能达到完美配合与共生,进而相映成趣。

论文作者:张若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  ;  ;  ;  ;  ;  ;  ;  

园林景观与建筑的融合之美论文_张若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