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体制与主体性实现的条件_主体性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与主体性实现的条件_主体性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与主体性的实现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主体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主体性研究不仅仅在于对主体的本质力量,价值与发展前途的关注和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更在于对改变现有的社会关系,为主体性的实现和发展创造客体条件的关注与探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解除了旧社会对主体性发展的窒息与羁绊,为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一系列具体机制和条件的保障。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正在于它为现阶段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最有效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现实途径,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使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主体利益得以实现,主体潜能得以施放。并使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有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主体性研究是近年来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乃至现代科学技术等领域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主体性内涵作出了种种理论上的界定。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呼唤着主体意识的觉醒。但研究过程中也还存在某些偏颇。表现在:一方面,抽象夸大主体性,把它抬高到本体本原的地位,推崇超越客体制约的主体性,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把人当作人,这种宣传固然可以强化主体意识,但却无助于主体性的发挥与实现。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的口号几无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在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尊重与服从时,往往只讲按规律办事,只讲客体条件对主体水平,主体性发展程度的限制,却忽视了客体条件对主体性的实现的制约作用,忽视了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对宏扬主体性的重要意义。这同样没有探讨出使主体性得以实现的现实途径。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与其它学说相比较的突出贡献,不仅仅在于它对人的本质力量、价值和发展前途的关注与追求,更在于它对改变现有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人类进步与解放的途径的关注与探寻。人类要通过对社会的不断改造,创造出能够有效保障自身的合法权利、利益和活动条件的社会形式,创造出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社会条件。只有在这种创造中主体性才能不断地发挥和完善。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创造这种社会条件的一次新的伟大实践,或说是正在实践地解决着理论上没有解决的难题。为主体的实现提供了最有利的经济机制,为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

所谓主体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但人并非都是和总是主体,只有在与一定客体的关系中通过自己自觉能动活动而获得对客体的主动态势,发挥出能动的积极作用,并取得支配地位的人才成为主体,主体性即主体的本质特性,是主体相对于客体而言所具有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社会性。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地关心人,而从人的主体性生成、活动、实现和发展的角度来关心人。因此,主体性研究的意义也就在于强调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功能的发挥,主体效应的实现及主体活动范围结构的优化。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坚持主体性原则,使主体性得以实现和发展呢?主体性原则不是为所欲为的原则,而是以承认客体制约性为前提的原则,是支持以客体为基础,以主体为主导的活动原则。它要求人们发现和提升内在需要,挖掘和发挥内部潜能,不断强化和显示自身的主体地位。而这一切离开了客体条件就无从谈起、无从实现。因为主体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所谓受动性是指主体在发挥能动性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客体状况、客体规律、客体条件的依存性。客体作为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制约影响主体性发挥的方向和程度。仅就客体条件,尤其是社会经济条件而言,它对主体性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体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主体性的发挥虽然表现于个体的活动中。但它的发展和实现程度却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群体组织结构,社会关系体制是否优化有序,是否允许有利于个体主体性的发挥。有人认为,妨碍我国现代化事业进程的主要障碍是人的素质太差,当务之急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可是无论哲学家、文学家们如何呼唤主体性的回归,现实的人们的主体性状态也难以有较大的改观。因为主体意识是建立在主体地位基础之上的,而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性的实现程度,最终要取决于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具体方式,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在自然经济社会,由于人们进行生产的条件是同他们的现实局限状态和他们的片面存在相适应的,因此在这个历史阶段,主体性的发展和发挥是相当有限的。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起发达的商品经济。人与人,人与社会均以商品交换联系起来,既使个人脱离原来所归属的群体,又使个人生活在强烈的竞争当中。于是个人必然摒弃自然经济那种无所作为、自我满足和自我压抑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开发和竭尽自己的能力,以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并超过他人。由此必然会大大强化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获得的一定独立性是建立在物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工人的人格只是名义上被承认而已,他们事实上没有主体地位。在物的依赖关系中,个人几乎完全受物的统治。一是表现为货币对人的支配或人对金钱的顶礼膜拜,金钱决定一切,金钱确定人的地位,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伴随着金钱的升值,人被贬值了。二是人必须奴隶般地服从社会分工,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压抑了工人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这时主体性是在对立的范围内发展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从根本上解除了旧社会对主体性发展的窒息和羁绊。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主体性在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统一中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则为劳动者提供了参与当家做主的社会政治活动舞台。马克思主义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使社会主义社会把每个成员更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智慧、能力和创造精神,看成是自身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而能极大地提高社会主义建设主体们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事实上,建国几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也无需讳言,长期以来人做为能动主体而具有的那种潜在的主体意识仍受到这样那样的压抑,并未在我国人民身上完全觉醒,人们的主体性并未充分实现。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结构有序的社会条件,而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着人们的手脚。生产资料为人民所有,但人民往往不能行使自主权,无论是企业或个人只能听命于社会计划对自己的安排,人们没有必要在经济生活中本着争取最好效益的意愿去开拓创造。这种状况“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中国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这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为广大人民成为能动的历史主体提供了可能,但要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却不是轻而易举、一劳永逸的事情。建立起公有制并不意味着现实地实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发挥主体能动性。因为这一切不是哪一个独立主体依靠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我行我素所能实现的。社会主义要使人民真正成为能动的主体还需要一系列具体体制、具体条件的保障。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和人民逐渐认识到不从体制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改革入手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正在于它为现阶段主体性的实现提供最有效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现实途径,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主体地位

主体地位的确立要受经济上的所有权与自主权的制约。在所有权已确定的情况下,是否具有经济活动的自主权是决定人们能否发挥主体性的首要条件。因为没有自主权就没有主体地位的确定,没有自主权的活动只能是消极被动的顺从,不可能有积极主动的创造。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他说“要使人民有更多的民主权利,特别是要给基层、企业、乡村中的农民和居民以更多的自主权”。①市场经济体制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使公有制的所有产权关系明晰化,使公有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式市场化。各经济利益独立的组织或个人成为市场主体,企业以其法人资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企业有了自主权,个人有了自选权和自决权,从而使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中所有权与自主权分离的状况,为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提供了客体条件和机制保证。在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劳动者无法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自由择业,施展才能;企业职工无就业风险,人人捧着铁饭碗,严重妨碍着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有了一个用人自主、择业自由、双向选择的环境和空间,劳动者本身的才能成为就业和分配的重要条件和标准,因而大大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激励了进取精神。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自觉行使主体权力。

(2)实现主体利益

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不但与主体地位直接相关,而且与主体需要的满足和主体利益的实现有着密切联系。需要和利益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因。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人们讳言社会主义社会客观上存在的利益矛盾和利益机制的作用。似乎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一经确立,就能根本改变其劳动的性质和劳动的态度,就会消除其经济纠纷和利益的冲突;似乎公有制一经建立,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等一系列问题就全都迎刃而解了。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成为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利益的施予者,政府用行政手段干预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其结果是责权利分离,劳动者的劳动与利益脱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不到公正解决,需要和利益的内动力作用也就无从实现。严重阻碍和限制了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实际上在中国现在的生产力状况下,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即使全民所有制经济,它的生产资料也不可能由全体人民或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机构去使用和经营,而只能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情况下由各个企业去使用和经营。因此,不论何种所有制经济,所有的企业和单位都是具有自己特殊利益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它们的利益关系能否得到公正有效地调节和处理,直接影响到人们积极性的发挥和生产力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把具有各自特殊利益的独立经济主体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去交换,通过市场形成对他们劳动产品的社会评价,由社会本身依据等价交换原则调节和实现各自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公平和效率的实现,改变了过去那种个人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及分配不公和平均主义造成的消极状态。企业有了独立的自主权,在市场竞争中机会均等,并自负盈亏,这就势必促使企业积极改进技术和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个人的收入与贡献成正比,与企业效益成正比,就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掌握科学文化和知识、提合理化建议,参与企业管理等途径,多做贡献多创效益增加收入。总之,以市场方式配置社会资源和决定收入的分配,可以公正合理有效地解决国家,企业,个人的权益关系,处理各经济实体间的利益关系,促使人们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工作,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3)挖掘主体潜能

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不仅仅是对物力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会有对包括人的能力,智慧,创造力等在内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给予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是均等的,人才可以合理流动,劳动力可以优化组合。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自由择业,这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主体潜能提供了可能。市场经济又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竞争的主要内容是争夺销售市场、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等。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这种竞争机制对主体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它迫使主体不得不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成功的机会稍纵即逝,只有最富于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总是把自己做为能动主体的人,才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知识资产成为真正不贬值的主动资产,为了不断地做出新的创造,人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施放潜能,展露才华,建功立业。

总之,市场经济体制为人们松开了沉重的翅膀,人的潜在创造力迸发为巨大的能源,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找到了现实可行的途径,主体性的实现有了更充分的社会经济条件。勤奋聪明的中国人将以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0页。

标签:;  ;  ;  ;  ;  

市场经济体制与主体性实现的条件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