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在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机制论文,图书馆论文,作用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而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则是知识创新的起点和关键。图书馆隐性知识由于诸多原因导致转化效果不尽如人意,许多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解决对策,李东林提出的“建立地区、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图书馆界隐性知识共享网络、创建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和学习型图书馆、建立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与知识交流机制”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近年来,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交流共享与知识管理工具在图书馆中得到广泛运用,众多的馆员与图书馆参与其中,它在促进图书馆知识交流与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3],本文将从博客的特性入手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1 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分析
隐性知识是图书馆服务优势的核心变量[4],在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图书馆存在“个体、群体、图书馆”三个层次的隐性知识及“图书馆从外部获取”的隐性知识[6]。在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过程中,隐性知识本身、图书馆员、图书馆管理体制等是决定转化效率和效果的决定性因素,颜先卓[7]、雷金民[8]等对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1 技术障碍
隐性知识具有复杂性和内隐性。Choo指出,隐性知识“依赖于人类的肢体与他周围环境的互相作用,从中所记录下来的能够感觉到的一些信号”,“存在于个人行为经历的各个方面”[9]。Burlton认为,隐性知识常常是人们自己也不知道的知识,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10]。隐性知识的内隐使它成为人们自然而然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要实现其有效转化,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形式,传统的方式如交谈、讲故事、宣讲会、培训等。然而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传统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隐性知识充分表达与交流的目的,人们亟待寻找新的有效的转化平台或技术手段,便于馆员方便记录和交流工作生活所思所想。
1.2 馆员个体的主观障碍
从馆员个体的角度,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并非总是必要和有利的。首先,由于隐性知识的复杂性和内隐性,其转化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没有强烈的动机与需要,人们没有必要劳神费力地对它进行总结和描述。其次,隐性知识是馆员在长期的工作与学习中积累形成的经验、能力等,是馆员安身立命的资本,是竞争优势、特权地位甚至是经济利益的关键。如果实现共享,就有可能打破馆员对领域隐性知识的垄断,由隐性知识带来的利益和个人内心的成就感也会随之消失。馆员不会随意转化其关键性的隐性知识,除非在转化过程中能形成知识的增益或带来其他方面的利益。
1.3 管理体制障碍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呈金字塔形,馆员之间、馆员与领导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互动式交流,知识管理系统因“自上而下”的管理路线而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馆员与图书馆组织的交流和创新相脱节。由于工作被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馆员往往很难突破岗位约束,馆员的工作能力和思维方式有可能被禁锢在一个小圈子里而无法超越。许多馆员安于一种只要做好本职工作的现状而缺乏创新的动力,也就不会产生对新知识的强烈需求。在此环境下,馆员的知识探索与共享行为完全源自于内省动力并各自为政,图书馆内很难形成知识共享交流的文化氛围,馆员的个体隐性知识与图书馆的组织隐性知识很难实现转化。近些年来,有些图书馆在引进竞争机制的同时,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知识转移激励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馆员隐性知识转化。
2 博客在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中的作用机制
博客(blog)又称网志(网络日志),英文名为Blog、Weblog,指个人或群体在网络上按时间顺序发表、定期或不定期更新的网站形式。不同的博客软件或博客平台支持的功能有所不同,但通常都包括各种版本的RSS发布、分类、留言、评论、回溯引用、站内搜索等功能,其中对各类RSS的支持使博客具有可订阅、更新通知、任意聚合等许多重要特性。博客机制在打破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障碍、实现隐性知识管理、促进其有效流转方面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分析博客在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中的作用机制。
2.1 博客的“四零”机制与隐性知识转化
方兴东等在《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一书中指出,博客是一种“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零进入壁垒”主要是满足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的“四零”条件。博客的“零进入壁垒”让任何人都可以像使用电子邮件一样,方便地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让人们拥有一个开放的私人网络空间,是另一种形式的个人网站[11]。馆员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将个人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隐性知识及时记录和发布,发挥个人无限的表达力,更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沟通,隐性知识在这种环境中得以传递与交流,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因此博客是馆员实现隐性知识交流与转化的理想平台,为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中的技术问题的解决提供可选方案。
2.2 博客知识共享动机、公共版权制度与隐性知识转化
馆员为什么要转化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李勇分析指出,知识共享过程,既是知识生产过程,也是知识消费过程。为了知识的探索,知识工作者开始奉献自己的知识,同时分享别人的知识。在知识分享的过程中,“知识蛋糕”变得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优,每个分享的人可以同时得到这一整块更优更大的蛋糕而不仅是其中的一小块,分享本身就是这块蛋糕变优变大的前提条件。因此知识本身就是共享的目的,这就是博客知识共享的动机[12]。当知识本身就是共享的目的作为博客知识共享的动机得到广泛认同时,自觉自发参与成为这种知识共享的主要特点,无须组织提供物质的、精神上的激励。馆员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的动机,为了得到他人有价值的知识,将自己的知识奉献出来,通过链接把注意力引向一个个“他者”,让读者成为作者,读者也就从知识消费者转变成知识提供者。因而博客就成了推动知识共享的强大动力。
博客共享知识成果得到了由公共版权的支撑。这里的公共版权是一种由Creative Commons组织发起并得到大力支持的免费的、电子化的、类似于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通用公开授权)的版权协议,同基于产权极端保护的传统版权制度相区别,专为有意在网上公布并与他人共享而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他人士而设,已成为博客领域最为广泛接受的许可方式。博客由于“CC公共版权”的支撑而有了自己的规则和制度,这种独特的机制和规则真正实现了博客的知识共享方式。
因此,博客知识共享动机是馆员主动自愿参与博客活动的动力,而公共版权制度又是对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的鼓励和促进。为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中馆员个体的主观性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
2.3 “自组织”机制的博客社群与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
当众多的馆员开始通过博客这个平台自觉进行知识共享时,图书馆博客的知识网络开始形成,每个馆员将成为网络上的一个信息节点,和其他馆员产生联系。当这种知识网络发展到一定程度,图书馆博客将突破地域以及图书馆部门的限制而形成图书馆博客实践社群,这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自发建立的、自组织、自协调的松散组织,完全不同于图书馆的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秉承互联网自由奉献的精神,很容易地形成互相信任、鼓励共享的文化氛围,使得知识共享的行为更为高效,而这一点是传统知识管理所无法实现的。因为在传统的体制与模式下,即使形成小型的社群,也需要花费大量的熟悉成本。图书馆博客的知识网络为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转化提供了一条在传统管理方式下无法实现的途径。由于网络的特性,馆员的博客行为将个人与整个互联网、世界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无障碍交流与共享,一方面是作为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又使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转化超越了图书馆管理体制的限制。
3 博客机制下图书馆知识转化的实现
野中郁次郎1991年在其《知识创新型企业》一书中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理论。他认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互相转化的。组织知识创新是经由隐性和显性知识互动(即知识螺旋)而得。转化的四个阶段分别为: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或融合(combin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13],如图1所示。
图1 组织知识创新模型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也遵循上述过程。而博客的知识管理功能与流程对图书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有较好的支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3.1 博客机制促进图书馆隐性知识社会化的进程
图书馆隐性知识社会化指馆员个体之间隐性知识互相转化的过程。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比如说,师傅和徒弟一起干活,不用说话,徒弟仅凭观察、模仿和实践,就能够学会手艺。由于博客是基于网络的知识交流,无法实际参与到这种现场交流当中,但是如果馆员之间通过博客甚至博客社群的沟通,形成了良好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就有可能促成这种现场交流,并使这种交流变得更加通畅。
3.2 博客机制促进了图书馆隐性知识外化
图书馆隐性知识外化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即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隐性知识的过程。知识外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讲故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史蒂夫·丹宁认为:“隐性知识就是头脑中的细微声音”,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把这些“细微声音”表达出来,故事中富含知识的线索。一个故事能够“吸引”其他个体的思想参与,因此带有亲身体验的故事往往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参与者的知识反馈,从而将读者的隐性知识也表达出来。博客正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讲述作者的故事,阅读者可以通过时间顺序追溯作者的思维过程,通过评论了解其他读者的思维过程,并最终参与这个“故事”,记录自己的思维过程,将自己的部分隐形知识显性化[14]。通过对博客知识共享动机和“四零”特点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为了知识的探索参与到博客活动中,借助博客,馆员尽情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别人的“故事”,并通过阅读与评论积极参与互动,与那些有共同文化背景并且能够在一起有效合作的馆员通过知识共享与交流活动形成博客实践社群,使得社群组织中的新成员获得了丰富的隐性知识,老成员也得到了自己想了解的隐性知识。
3.3 博客机制促进图书馆显性知识的融合
图书馆显性知识融合指显性知识的组合过程,即通过各种媒体产生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通过文档、会议、电话记录或者计算机技术之类的工具或形式对明晰知识(如数据、历史资料)进行筛选、补充、组合、分析等,可以产生新的知识。主要表现为馆员将显性知识进行总结、发表形成文章、图书、图表、规章、文字等有形的东西,供他人学习与参考,实现馆员个体、组织的显性知识的系统化。可通过图书馆专业信息人员的介入,建立以关键帖为中心的主题博客、带有多名专家评价内容的组织案例知识博客、学科专业导航博客和知识导航博客等形式,促进显性知识的融合过程。
3.4 博客机制实现图书馆显性知识内化
图书馆显性知识内化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其本质是一个学习过程。馆员通过对博客发表的文章的阅读、吸收和交流、评论,在一定程度上追溯自己和他人的思维历程,激发灵感,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使得自身的技能和心智得到提高。而图书馆博客为了树立威信和网络形象、吸引人气,则需要加倍努力地学习和消化已有的显性知识、增加自己的隐形知识,以期写出更好的博文。
4 博客应用实践
博客已经被应用于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我国的第一本图书馆2.0专著《图书馆2.0:升级你的服务》一书列举了大量的图书馆博客应用,并根据功能将它们归纳为10类,即新闻快递、阅读指导、新书通报、参考咨询、业务交流、馆务公开、专项事务、可读可听(播客)、迷你博客、全能博客[15]。这些图书馆博客成为图书馆组织及个人的隐性知识交流的理想平台。如加拿大McMaster大学图书馆的编目服务博客,用于馆员间相互提问和共享信息,当然也可以从中了解工作进展,这些讨论将会被添加到图书馆的编目活动中,以支持学习、研究和教学的需要[16]。美国Allen County公共图书馆的“ACPL Reference Librarians”是用于内部工作人员开展半正式交流的博客平台,用于讨论提高为用户服务的工作和方法,欢迎所有工作人员随时加入或关注大家正在讨论、研究或发现的内容,对即将开展的工作安排、会议、备忘、讨论等内容也应有尽有[17]。
收稿日期:2008-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