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能理论视角下困境儿童社会融入的质性研究
宋文娟1 夏 涛2
(1.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2.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 随着当下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与变迁,困境儿童群体的规模正在日益扩大,由此延伸出对该群体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已经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选取一个个案,从增能理论和优势视角出发,深度探析该个案的基本概况和融入困境。遵循“类型化”和“个别化”的干预原则,构建困境儿童的社会融入路径,为提升儿童能力和促进困境儿童保护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 增能;困境儿童;社会融入
儿童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有生力量,世界各国都对本国儿童的权益保护事业倾注甚多。长久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儿童的合法权益,各种保障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儿童的生存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变迁跨度剧烈,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衍生,损害困境儿童权益的报道频见于各类报端。可以看出,我国的儿童权益工作进程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仍具有一定差距,保护困境儿童权利,帮助困境儿童顺利融入社会,是一项急迫又重要的任务。
2.1.2 不同处理下各经济类群CP含量 从生长季开始到结束,未处理CK牧草CP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9月施肥对禾本科(7.24%)和杂类草(9.11%)CP含量促进作用最强,与补播和CK差异显著(P<0.05)。6,7和8月施肥和补播对CP含量无明显促进作用(表2)。
1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基本概况
1.1 个案选取依据
困境儿童的概念起源于早期的相关国际性条约,联合国颁布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定义困境儿童是指失去家庭依赖,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的儿童。我国学术界对困境儿童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并未达成共识,但基本认可困境儿童包括家庭贫困、监护缺失和自身残疾等层面。质性个案研究方法是聚焦于特定完整形貌的特殊事件,以特定时空范畴,以较具体的方式呈现证据,通过深度观察与分析,以理解其所属类别的整体性质。本案例虽为偶遇性单一样本,但可以表现出困境儿童群体面临的多重风险,案主既属于监护缺失类别,也属于家庭贫困范畴。通过对该案例的深入性剖析,能够较全面呈现困境儿童的行为特征和干预效果。
1.2 个案基本情况
儿童小C,男,13岁。在小C出生后几个月,父亲就因故意伤人罪被判入狱服刑,小C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庭经济处于贫困线以下。母亲患有重度残疾,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劳碌,于是将小C交给年迈的奶奶照看。由于和父母生活时间较短,且与奶奶缺少沟通与交流,导致小C性格自卑并且十分暴躁,学习成绩很差。同学们经常嘲笑他有个“劳改犯”父亲,为此,小C经常与他人打架,同学关系不佳。前不久,奶奶不幸离世,小C更是无人看管,于是经常逃课与校外人员厮混在一起。学校和街道居委会经常派人对小C进行教育,但由于工作人员缺乏长期的工作计划和专业配套的方法模式,无法从根本上使其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小C仍游离于社会的边缘之处。
2 研究对象的社会融入困境
聚焦于小C的存在状态和行为特征,及其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可以发现,小C的社会融入包括以下困境。
2.1 父母监护缺失
总的来看,优势视角理论的主要概念包括优势、赋权、抗逆力、以及对话与合作。落实到困境儿童的社会融入探究中,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发掘服务对象的优势所在,例如困境儿童自身与生俱来的某种天赋与潜能,善良纯真的个性品德,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等。在发现儿童自身优势的同时将其尽可能扩大,再结合当下可利用的现实条件来制定专业的工作计划和方法,能够在主观上加深儿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使个体致力于提升自身优势,增强处理困境的能力与信心。
2.2 家庭经济水平低下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儿童的自我意识反映了对自身价值观的评价,是个人实现社会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依据和保证。个案小C的家庭虽然产生了不少问题,甚至不够完整,但其作为正在融入社会的独立个体,并未从主观上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自立自强精神,对现实生活也未持有足够乐观的态度,缺失人生目标与生活信心,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其形成乖张暴戾的性格特征,进一步引发了与他人相处困难、不善处理社交关系的窘境。从困境儿童的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来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格品质,未能塑造正确三观是儿童在陷入困境后难以融入社会的主观原因。
孩子的茁壮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优良的家风是个体塑造正确三观的沃土。家风即指家庭影响,在儿童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它的影响对于培养孩子的正确三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观塑造正确与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能终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审视儿童陷入困境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困境不仅仅只来源于物质层面,很大一部分更是源自于心理和精神层面。因此,在困境儿童社会融入路径的探究过程中,家庭影响理应作为帮助困境儿童融入正常社会的重要着力点。在全体国民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上,我国政府依托于优良家风的宣传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科学正确的三观认知标准,通过家庭影响的形式渗透到每个个体层面,在某种程度上,它将间接帮助困境儿童融入社会。
2.3 家庭教育水平偏低
家庭教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主要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或者非自觉的、经验的或者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多重水平上的影响,也包括家庭环境对其成员产生的无主体的影响。父母既是家庭的组织者和建设者,也是社会认可的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不仅肩负着维护家庭完整与未来发展的责任,同时也必须履行对孩子的教育义务。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将会对儿童未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案例小C的家庭教育水平偏低,严重影响其正常成长与发展,由于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小C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差,角色扮演失败,这也是小C学习困难的重要客观因素。
2.4 儿童自我意识薄弱
从困境儿童自身所生活的环境来看,经济水平低下是儿童致困的重要外部原因。经济是家庭得以构建的重要基石,父母一方或双方缺失,都会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从困境儿童小C的成长经历中,不难发现,由于该家庭主要劳动力(父亲)缺失,患有重度残疾的母亲不得已外出工作,孤身一人承担起赡养老人与孩子的责任,家里经济负担明显。从物质层面看,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贫困往往代表着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够完善、物质生活匮乏以及精神娱乐设施缺少,例如书籍、儿童玩具等;从心理层面看,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人格自信,久而久之,儿童将逐渐陷入心理困境。
3 困境儿童的社会融入路径
3.1 立足优势视角,增强儿童抗逆力
矿体与顶底板围岩界线清楚[13],产状与围岩一致。矿石具明显的条纹、条带状构造显示出受变质的沉积岩的特征。
优势视角理论立足于对病态模式和缺陷视角的批判,着重分析了个体由缺陷补偿到善用自身优势的转变历程。与传统病理学角度不同,优势视角由对个体所存在缺陷与不足的关注,转变为聚焦个体所具有的优势和资源,进而有意识地发掘和培养个体的潜在能力,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形成自我持续成长的能力。此外,增强儿童的抗逆力也同样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摆脱困境,顺利地融入社会。从学理层面来看,抗逆力是优势视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该理论的核心理念,它指个人具有的某些特质或能力,使个人处在危机或压力情境时能发展出健康的应对策略。作为个人一项重要的资产,抗逆力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身处困境的个体对各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进行系统估量与考察,从而采取能够产生良性结果的可操作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案例来看,小C属于监护缺失困境儿童。父母是构成家庭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道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缺乏主要劳动力,家庭的经济水平较低,母亲为了生计忽视了对小C的管理,长期与孩子的疏离难免会产生亲子隔阂,这也是导致小C不善言谈、性格内向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父亲入狱,小C在外时常受到他人嘲笑,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得小C往往依靠暴力去解决问题,缺乏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使其很难融入集体生活。父母监护缺失,从根本上影响了小C的性格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是导致其社会融入困境的首要因素。
3.2 扩大家庭良性影响,培养儿童正确三观
(1)砷是氮的同族元素,比氮多2个电子层,砷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____周期第____族;AsH3的热稳定性比NH3________(填“强”或“弱”)。砷在自然界中丰度最大的核素的中子数为40,该核素为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3.3 强化父母角色意识,切实履行角色义务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所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行为模式。他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父母身兼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在孩子的成长成才道路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与作用。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角度来看,父母履行职责,一方面可以给孩子创造健康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是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增进亲子关系深度的重要前提。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监护人切实承担对未成年人的抚养与教育义务,这不仅有助于减轻国家负担,也有利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培养有用人才,促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而对已经身处困境,需要正常融入社会的儿童来说,父母是否具备责任意识是其能否顺利融入社会的重要家庭保障。因此,必须重视父母的角色作用,以此为突破点,从情感层面和法律层面向其普及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为困境儿童融入社会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
不同供电区域在考虑安装配电开关监控终端(Feeder Terminal Unit,FTU)时有不同的考虑,对于A+区域,可靠性要求高,供电用户重要,安装“三遥”终端设备可以快速隔离故障和恢复健全区域供电;随着可靠性要求的降低,考虑经济投资运行问题,其他区域可以采用“三遥”和“二遥”终端混合配置(针对重要设备如联络开关处需安装“三遥”终端);对于无特别可靠性要求地区,可只考虑配置“一遥”终端。
3.4 鼓励社会多方参与,创新社会融入渠道
如何帮助困境儿童更快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当前,对困境儿童的融入保护策略还只是停留在以政府为主导,依托政府力量来制定与实施各项具体方案的层面,这与强调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社会极不协调。对此,应尽可能地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经济资源与人才资源,发挥各方不同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同时,政府应更加强调自身“支持者”角色与“管理者”角色,适当将该领域向市场开放,借助社会资本力量吸引与培养更多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优化社会服务保障机制。例如,通过竞标方式将有关困境儿童的社会服务项目承接给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政府与地方高校协调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协议,以及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等。
4 结语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如何预防与避免困境儿童群体扩大以及如何帮助困境儿童重新实现社会融入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反思的问题。对困境儿童社会融入的路径探究,是促进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与服务事业的一大动力。在增能理论指导下,将儿童自身和其家庭的内部优势与社会、学校及政府创造的良好外部环境相结合,以国家政策为工作方向,综合提升教育质量与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程度,集思广益,共同参与,是创造高度可操作性与科学化社会融入的有效路径。唯有此,才能使困境儿童更好地融入当下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 MILES R.Complexity,Re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Case Study as Method and Methodology[J].Issu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2015,(3).
[2] 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16-17.
[3] 中学生抗逆力表现的过渡层次及其分析——基于问卷与访谈的混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6).
[4]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3.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1.040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增能视角下困境儿童的社会融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AHSKQ2016D6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宋文娟,女,安徽池州人,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夏涛,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2019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标签:增能论文; 困境儿童论文; 社会融入论文;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论文;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