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外科手术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_朱小华

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外科手术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_朱小华

朱小华

(重庆市石柱县中医院 重庆 409100)

【摘要】 外科手术后早期由于麻醉、手术创伤与刺激等诸多因素影响,使胃肠功能暂时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出现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往是依靠胃肠功能的自然恢复、采取禁食、胃肠减压等常规护理。但这样往往需要48—72小时或以上才能排气。为缩短这一过程,减少术后的各种不适,我科在常规手术护理的基础上,叠加应用足三里穴位注射进行中医措施的早期干预,取得了临床满意功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关键词】 穴位注射疗法;护理;肠蠕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351-02

自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我科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对促进术后患者早期恢复胃肠道功能 取得满意效果。具体方法和护理措施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5名手术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60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51.2岁;其中肠痈41例,胃癌13例,胆石症41例,肠癌10例,肠穿孔10例,脾破裂10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予以双足三里穴位注射一日一次。穴位注射后及时评估效果,每30分钟听肠鸣音,并记录肛门排气出现时间,腹胀减轻的情况。

2.结果

54名患者术后24小时内肛门排气,恢复胃肠道功能 ,约占43%。65名患者术后48小时内肛门排气,恢复胃肠道功能,约占52%;5名患者72小时内肛门排气,恢复胃肠道功能约占4%;1名患者78小时内排气,恢复胃肠道功能约占0.4%;122名患者无恶心呕吐、腹胀;2名患者出现轻到中度恶心,其中1名出现重度腹胀。

3.护理

3.1 穴位注射护理

穴位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它把针刺刺激与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作用,从而提高对疾病的疗效[1]。中医理论认为:术后腹胀,是由于体虚、肾气不足,致气不能推动肠蠕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穴,针刺足三里可行气导滞,健脾和胃,养血和血,益气生阳,温通经脉,从而促进胃肠蠕动。在操作前要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配合;协助患者取仰卧屈膝位,用手指同身寸的方法取足三里穴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排除空气),另一手紧绷皮肤,针尖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直刺1.0~2.0寸,“得气”后回抽无血,即可将药物注入。注射后用棉球按压穿刺点,轻轻按摩足三里穴15s。需要注意的是,操作时要严格三查八对及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药液不可注入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患者有触电感时,针体应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药液推注。

3.2 其他护理

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可予以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主动、被动活动四肢,翻身等,并根据病情制定活动量,以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4.小结

通过临床应用,足三里穴位注射发挥了药物和针刺的双重作用,能使处于抑制状态的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增强,从而加速肠蠕动,减轻腹胀。本方法操作简单,见效快,实用性强,且病人乐于接受,值得临床应用[2]。

【参考文献】

[1]中医护理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158-159.

[2]吴海华,余珍燕,梁伟玲.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胃肠道术后腹胀的观察[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16(17).

论文作者:朱小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  ;  ;  ;  ;  ;  ;  ;  

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外科手术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_朱小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