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论文,现代诗歌论文,方法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诗歌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中考试卷中现代诗歌所占比重较低有很大关系。笔者搜集到80份2013年各地中考试卷,在“默写填空”中涉及现代诗歌的有3份,在“阅读”中涉及现代诗歌的有2份,在“文学常识”“基础知识”“名著阅读”中涉及现代诗歌的各1份,合计占10%。在“作文”要求中,明确限制不准写诗歌有50份,所占比重为62.5%;相比之下,仅有7份试卷在文体不限的前提下,要求“如果写诗歌,不少于30行(20行、16行、15行)”,所占比重仅为8.75%。由此可见,现代诗歌在中考试卷中涉及较少,于是,它在课堂教学中遭受冷遇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相比,不大拘泥于格式和韵律,因而形式更自由,更易于传播。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编选的现代诗,从所处的时代和地域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1949年以前的白话诗,如《秋天》《天上的街市》《静夜》《黄河颂》《我爱这土地》《我用残损的手掌》《荷叶母亲》;1949年至1979年的现代诗,如《理想》《华南虎》;1979年后的现代诗,如《在山的那边》《化石吟》;朦胧诗,如《星星变奏曲》《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台湾诗歌,如《雨说》《乡愁》;翻译的外国诗歌,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浪之歌》《雨之歌》《蝈蝈与蛐蛐》《夜》《祖国》《黑人谈河流》《金色》。这些现代诗歌,篇数约占初中教材课文总数的14%(课文一题多篇的现象忽略不计),不可忽视。 一、现代诗歌教学价值 现代诗歌尽管在形式上与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大区别,但在情感抒发、意境营造、语言锤炼等表现手法方面,与古典诗歌一脉相承,因此,现代诗歌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1.认识现代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独特的美感 现代诗歌的不同风格和流派,都蕴含着特定时代独特的审美意味,闪烁着它们独有的光辉。无论这些诗歌已经成为文学遗产还是正在百花争艳,都有值得发掘的审美价值。 2.体会真挚而丰富的情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体会诗情的目的,在于感受诗中表达的美好情感,这些情感是学生精神世界的营养。学生阅读诗歌,能够陶冶情操,滋养心灵。 3.揣摩优美的意境 现代诗歌中有一些十分精当的意象,这些意象在作者的精心营造中构成了每首诗所特有的优美意境。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进而走进作者心灵,与作者和作品产生共鸣,能够获得文学欣赏的快感。 4.欣赏凝练的语言 诗意的语言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日常阅读和写作所鲜见和缺失的。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之美,并努力尝试将这种语言之美应用于写作实践中,也是现代诗歌教学所应该着力发掘的教学价值。 二、现代诗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1]15 现代诗歌教学自然要遵循课标要求来组织教学。也就是说,这些诗歌作为一篇篇独立的文学作品,像其他类型文学作品的教学一样,可以从整体感知、揣摩意境、品味语言等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进而达到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的目的。 例如《雨说》一诗中,“雨”这一形象的象征意味、拟人化的表现手法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1)熟记“田圃、喧嚷、润如油膏”等词语,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2)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理解并说出这首诗的主旨,准确概括出“雨”的象征意味;(3)学生能指认出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并说出其表达作用;(4)通过揣摩意境、品味诗句,学生能认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当下的诗歌教学有一种现象值得探讨: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情况并进行简单初读后,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生模仿看似声情并茂的有感情朗读之后,教师才带领学生进行诗歌的解读。“有感情地朗读”蜕变成一种过渡性的教学阶段,没有发挥朗读教学应有的作用。 朗读教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读准。无论诗歌还是其他各类文本,首先都要读得准确。一些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频频出现字音等错误,就是“读准”这一要求没有过关。 读懂。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学生不理解诗歌,所谓“有感情朗读”就是空中楼阁。 读顺。通顺流畅,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朗读,如果连通顺流畅都做不到,还谈什么“有感情”? 读熟。读得熟练,每字每句烂熟于心,是有感情朗读的必要条件。熟,才能生巧;不熟,“有感情朗读”就是一句空话。 读美。这才是“有感情朗读”,是经过铺垫之后水到渠成的“朗读之美”,是诗歌意境美和言语美的体现,是朗读者在经历了深入理解文本之后的二度创作,是作者与读者心灵相通的完美呈现。 2.心临其境 对于语文课堂来说,身临其境通常难以做到,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神游,这就是“心临其境”。 要想心临其境,就要让学生畅游于语言文字中间,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重现诗歌所描摹的画面并沉浸其中,心之所向,情之所依,诗歌所呈现的形象和意境就不难理解了。 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的画面感非常强,作者对祖国浓烈而深沉的情感便融汇其中。以第一节为例,作者精心选择了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祖国的意象,但正如一些评论者所言,这些意象带给我们的都不是欢畅,而是窒息。水车是“老”的,“破旧”的,那“疲惫的歌”声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吱吱呀呀作响、缺梁断柱、数百年来走走停停的“中国”;矿灯不是锃光瓦亮的,而是“熏黑”,浸透了污垢,灯光下的风景也是不美的,黑暗的历史隧洞里爬满了蜗牛一般的中国人,他们因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而四处“摸索”;稻穗是干瘪而没有营养的;路基是失修而不堪重负的;驳船已经搁浅在淤滩上,还想拉它前行的中国“脊梁”与“臂膊”们,即使勒出一道道血痕,也难以让它摇动分毫。[2]当学生的思绪乘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浮现出上述画面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能理解到作者面对苦难深重的祖国所发出的深沉感叹。 3.比较揣摩 现代诗歌教学,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探究。在教师和作品所共同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阅读诗句、品味语言来理解诗歌语言的深邃内涵,加之对标点、文字、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比较揣摩,就能够欣赏到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发现语言运用的多种可能性,激发与同伴交流个人学习所得的热情,进而感受汉语言文学丰富而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 比较揣摩,可以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玩味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教《乡愁》一诗的时候,设计了四个问题。 问题一:这首诗一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够改变吗? 问题二: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问题三: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问题四: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改为“像”,好不好?为什么? 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在比较揣摩中探究了诗歌语言的精妙,获得了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 4.迁移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古典诗歌教学提出了“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1]16,其实,对于现代诗歌教学来说,“积累、感悟和运用”它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为迁移运用提供了多种可能。 (1)引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我们抒发情感的良好载体。 (2)化用。化用就是对原句加以改编,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实践中。如《星星变奏曲》中有这样的诗句: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柔软得像一片湖”,形象地表达了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使人感到温柔如梦、气定神闲。学生在遇到类似情境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写:“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手牵手走在小路上,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一种温馨和幸福将我紧紧包围。那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的夏夜,我至今难以忘怀。” (3)仿写。仿写的重要意义自然不必多说。仿写,也有多种形式。 其一,同题异构,就是学生在受到原作的启发之后,用同样的题目仿作一首诗。如城市的学生,面对大街小巷的车流滚滚尾气弥漫,尝试写一首与郑愁予的《雨说》意趣迥然的《雨说》。 其二,内容改写,就是不改变原作的主旨和感情,只改变诗的意象。学生在学过《我爱这土地》之后,可以仿照原作的结构和主旨,选取别的意象来抒发爱国之情。 其三,技法迁移,就是仿照诗中的某种写作技法,自己独立创作另一首诗,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学生就可以仿照其一唱三叹的结构写诗。仿写,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仿篇,可以仿段,可以仿句。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_诗歌论文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