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空兵群指挥所配置方案优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汤旭栋[1](2017)在《面向美军火力旅的指挥流程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指挥流程是作战指挥的“纽带”、“血脉”和“倍增器”,是提高体系作战能力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指挥所内部各部门之间协作的高效性、各作战单元之间协同的整体性,并最终决定了作战效果。本文以美军2012年模块化改造后的多功能支援力量火力旅为研究背景,聚焦其指挥流程问题,重点研究模型框架、建模仿真和分析评估三个方面,以期为我军作战部队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美军火力旅指挥流程模型框架在分析美军火力旅概况、基本编制、指挥流程特点,以及建模仿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流程目标、职能分工、流程活动三个维度的指挥流程框架,并建立了任务目标模型、组织结构模型、职能分工元模型、流程结构原型、流程状态模型、流程关系模型、活动关系模型等7类模型。(2)设计了美军火力旅指挥流程建模仿真方案和优化方案根据美军火力指挥流程特点和仿真需求,研究设计了仿真目标、仿真方案、仿真优化方案等指挥流程仿真方案,提出了指挥流程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面向流程节点运行关系的优化算法和面向流程资源调配和能力参数设置的优化算法。(3)提出了指挥流程仿真结果灵敏度分析方法聚焦美军火力旅指挥流程实例,基于Plant Simulation仿真工具对美军火力旅指挥流程进行了建模仿真,并针对所构建的流程运行时间、作战资源利用效率、作战活动执行效率评价指标,对仿真结果进行了灵敏度分析。
张广平[2](2016)在《机场要地防空与毁伤评估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要地防空作战已经成为现代作战仿真研究的重点。目前的机场要地防空算法与机场毁伤评估研究大多平行进行,并未将两者的研究成果相结合起来,构建防空作战算法体系以满足防空作战的实际需求。同时传统基于平行窗口扫描法的机场跑道毁伤评估算法无法在机场跑道上搜寻斜向最小起降窗口(Minimum Landing Window,MLW)导致毁伤评估结果不准确。因此,开展机场要地防空作战算法体系的技术研究,对提高防空作战的战术技能水平与仿真运行结果的准确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针对防空作战的实际需求,在深入分析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以提高机场要地防空作战算法的准确度为目标,对机场要地防空作战算法、机场跑道毁伤评估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与创新包括:(1)目前在机场要地防空与毁伤评估研究成果中,单一的算法研究只是对防空作战中某一环节进行评估,不能满足防空作战的整体流程的仿真需求。针对这一问题,论文提出了机场要地防空作战算法体系框架,该算法体系将机场要地防空作战算法与毁伤评估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实现打击—反打击—毁伤评估的防空作战过程,串联作战仿真的各个环节。(2)目前基于传统目标火力分配算法的机场要地防空,当参与火力分配的防空武器火力单元数与空袭目标数较多时,将导致空中目标打击时机不易确定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论文提出了基于简单航向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Surface to Air Missile Weapon System,SAMWS)射击评估算法,基于属性评估的目标威胁度评估算法与基于可射击系数的射击有利度评估算法,该算法将分配算法分解为三个部分,分别评估火力单元性能,目标特性,火力单元与空中目标的关系,利用分配原则将三者相互联系制定打击计划。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充分调用火力资源对简单航路的来袭目标实施打击,将其在杀伤区内拦截。(3)目前基于平行窗口扫描法的机场跑道毁伤评估算法无法在机场跑道上搜寻斜向MLW,从而导致毁伤评估结果不准确。针对这一问题,论文提出了基于栅格网扫描法的机场跑道毁伤评估算法,该算法可在机场跑道任意起降方向上搜寻斜向MLW,从而充分挖掘被毁伤跑道上的可利用区域。实验结果证明,基于栅格网扫描法的毁伤评估算法较基于平行窗口的评估算法,可有效的搜索毁伤跑道上的斜向MLW,可提高约6%的仿真运算精度。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MAXSIM作战仿真平台设计并实现了机场要地防空作战仿真环境,并对该算法体系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体系能够串联打击,反打击,毁伤评估作战环节,调用火力资源对简单航路的来袭目标实施打击,提高毁伤评估算法的精确度。
赵瑾,王书敏,王珍惜[3](2014)在《兵力部署优化方法综述》文中提出归纳了目前对兵力部署优化问题的两个主要认识,即作为对多个兵力部署方案的优选问题和作为某种约束条件下的优化与决策问题;研究了静态和动态兵力部署优化问题的技术准备过程与技术实施重点;提出了兵力部署优化方法的新思路;总结了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建议。
刘文甫,王鹏,欧阳海波,许一男,耿杰恒[4](2013)在《基于CCM组件的防空兵作战行动仿真》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组件技术的作战行动建模,较好的解决了模型重用性和仿真应用之间互操作问题,是联合作战仿真的基础,它可极大提高作战仿真开发的效率。针对当前联合作战仿真的需求,运用基于CCM组件技术的HLA仿真思想,在分析防空兵作战行动和任务的特点下,以Rose为工具建立防空兵作战基本行动的概念模型,并设计了防空兵作战基本行动类库;尔后论述了基于CCM组件技术的防空兵作战行动组件设计思路;最后设计了基于CCM组件和HLA技术的防空兵作战行动仿真的基本框架。
陈猛[5](2012)在《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要素联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指挥要素快速联动是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的关键性标志,探讨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要素联动模式,对于指导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指挥实践,提升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能力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界定基本概念入手,首先从功能视角对指挥要素进行了界定,对相关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对比辨析,并论述了信息系统在指挥要素联动中的地位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信息系统指挥要素联动模式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释。尔后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对指挥要素联动进行了分析,综合运用系统学、科技哲学等横断学科理论,从作战筹划阶段的动态布势谋优、物理域的内聚耦合创能、信息域的同步交互集效、认知域的融享共商聚智以及行为主体的自主匹配增值五个方面,揭示了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要素联动机理。通过对指挥要素联动的三种联动形式(单要素纵向贯通联动、多要素功能融合联动和全要素效能聚合联动)和四种联动活动(多位一体的情报活动、同步交互的决策活动、并行规范的组织活动、动态高效的控制活动)的阐述,重新构建了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要素联动过程。最后,论文论述了基于信息系统指挥要素联动模式的实践特征,并着眼我军作战指挥实际,提出了组织指挥要素联动的指导原则和推进指挥要素联动模式转变的实践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杨志华,刘顺利,刘己斌[6](2012)在《基于Petri网的防空兵群指挥信息结构建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防空兵群决策组织结构的合理性问题,运用Petri网方法对防空兵群指挥信息结构进行建模分析。从指挥信息流程的角度出发,结合基本决策单元的指挥信息结构模型和防空兵群指挥组织结构,对其时延性、信息流路径和最大流通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得到按级指挥体制下的防空兵群指挥信息结构的Petri网模型,为防空兵群决策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完善提供参考。
张少兵[7](2011)在《基于UML的防空兵指挥决策系统建模》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一种基于UML的防空兵指挥决策系统建模方法。在对防空兵指挥决策系统建模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UML对防空兵指挥决策系统进行建模,构建用例图、状态图、顺序图、活动图以及协作图等模型。结果表明所建UML模型易于理解、操作,建模过程完整。
周龙伟[8](2011)在《未来我军数字化师指挥体系典型指标评估研究》文中指出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研究数字化部队特别是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师级单位指挥体系是推进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当前我军机械化师进行信息化转型建设的现实任务,以其指挥体系建设及其典型指标研究为核心,通过建立数字化师指挥体系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指挥体系典型指标度量,为部队转型建设提供了一个可应用的技术程序和方法,是对部队信息化建设问题的一次有益探索。论文按照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确定评估指标权重和计算评估结果的方法步骤,建立了数字化师指挥体系研究的基本框架。首先根据我军机械化师转型建设任务,运用DoDAF体系结构研究方法,提出未来我军数字化师指挥体制可行性设计方案,重点对数字化师指挥体系物理构成的四个部分:指挥机构、指挥人员、通信系统、指挥控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混合高斯模型构建并优化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分析数字化师指挥体系指标定权分析特点,建立多层次交互式指标体系定权框架,进行权重关系分析和权重确定;然后,运用评估信息预处理和基于模糊偏好关系的指挥体系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单指标评估值、最终综合指标评估值等,利用雷达图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结合部队建设任务,进行实案分析,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数字化师指挥体系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孙巨为,贺霄霞[9](2010)在《雷达侦察效能对防空兵群抗击效率的影响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信息化条件下防空作战的实际需要出发,描述了搜索雷达与火控雷达的侦察效能对群抗击效率影响的基本特点,运用概率论和防空兵射击指挥理论,建立了防空兵群分散指挥和集中指挥时,搜索与火控雷达发现目标概率对群抗击效率影响的数学模型,结合实例计算分析了选择射击指挥方式时搜索雷达发现目标概率的临界值。
任保权[10](2009)在《野战指挥所选址问题建模及求解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条件下,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场环境变得错综复杂。作战指挥领域对抗异常激烈,指挥机构和指挥系统成为作战双方攻击的重要目标。因而,指挥机构和指挥系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的发挥成为作战双方关注的焦点。野战指挥所是战时的指挥机构,是战场作战指挥的核心。野战指挥所在战时配置的合理与否,关系到野战指挥所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指挥效能的发挥。我军传统的依靠指挥员进行主观决策的选址方法与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指挥要求不相适应。为适应信息化作战指挥需要,必须提高野战指挥所选址的合理性和时效性。因此,本文研究野战指挥所的选址问题,对于提高其指挥效能、满足时效性要求、保障战时的作战指挥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信息化条件下野战指挥所的选址问题为背景,以满足野战指挥所科学、合理、快速配置的要求、提高指挥效率和生存能力为出发点,对野战指挥所的选址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指挥机构的分类与组成、野战指挥所选址的原则及特点。其次,在分析影响野战指挥所选址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其选址原则和特点,建立了不同战斗阶段的模型:战斗准备阶段的选址模型和战斗进行阶段的选址模型。最后,对这两种模型进行了评价分析,对战斗进行阶段的选址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及相关工具箱进行了求解,提高了战时野战指挥所选址的合理性、时效性,最后通过实例的求解,进一步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二、防空兵群指挥所配置方案优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空兵群指挥所配置方案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美军火力旅的指挥流程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流程建模研究现状 |
1.2.2 流程仿真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美军火力旅指挥流程分析 |
2.1 美军火力旅实力分析 |
2.2 美军火力旅使命任务及指挥特点分析 |
2.2.1 美军火力旅的使命任务 |
2.2.2 美军火力旅的指挥特点 |
2.3 美军火力旅转型中指挥流程存在的问题及仿真需求 |
2.3.1 美军火力旅指挥流程的问题分析 |
2.3.2 美军火力旅流指挥程建模仿真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军火力旅指挥流程建模 |
3.1 指挥流程相关概念 |
3.2 指挥流程模型框架 |
3.3 美军火力旅指挥流程模型 |
3.3.1 流程目标建模 |
3.3.2 职能分工建模 |
3.3.3 流程活动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军火力旅指挥流程仿真与流程优化 |
4.1 仿真目标 |
4.2 仿真方案 |
4.2.1 作战构想 |
4.2.2 作战装备性能 |
4.2.3 指挥关系 |
4.2.4 指挥流程 |
4.3 关键流程活动关系仿真算法 |
4.3.1 分支节点处理算法 |
4.3.2 聚合节点处理算法 |
4.3.3 循环关系处理算法 |
4.4 基于仿真的指挥流程优化方案 |
4.4.1 面向流程节点运行关系的优化方案 |
4.4.2 面向流程资源调配和能力参数设置的优化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军火力旅指挥流程仿真实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建模仿真工具选择 |
5.2.1 备选工具对比 |
5.2.2 Plant Simulation功能分析 |
5.2.3 Plant Simulation功能适用性分析 |
5.3 指挥流程建模 |
5.3.1 建模仿真基本步骤 |
5.3.2 流程关系建模 |
5.3.3 流程优化框架 |
5.4 指挥流程仿真参数设置 |
5.4.1 输入参数设置 |
5.4.2 运行参数设置 |
5.4.3 输出参数设置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5.5.1 流程运行时间分析 |
5.5.2 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机场要地防空与毁伤评估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课题研究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 |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工作 |
1.2.1 论文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防空作战理论概述 |
2.1 防空作战仿真简介 |
2.1.1 防空作战实体组成 |
2.1.2 防空作战想定 |
2.2 要地防空概述 |
2.2.1 现代防空作战的特点 |
2.2.2 防空作战基础知识 |
2.3 机场要地防空算法体系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场要地防空算法体系 |
3.1 基于简单航向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射击评估算法 |
3.1.1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射击要求 |
3.1.2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射区计算方法 |
3.2 基于属性评估的目标威胁度评估算法 |
3.2.1 空中目标属性体系 |
3.2.2 空中目标威胁度评估与排序 |
3.3 基于可射击系数的射击有利度评估算法 |
3.3.1 防空火力单元的可射击系数计算方法 |
3.3.2 防空火力单元对空中目标的可射击轮次计算 |
3.3.3 射击有利度矩阵计算 |
3.3.4 基于多弹种协同打击的弹药选择算法 |
3.4 目标火力分配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场跑道毁伤评估算法体系 |
4.1 基于分划数的机场跑道毁伤模型 |
4.1.1 确定攻击方向(距离/方向分划数) |
4.1.2 最小耗弹量计算 |
4.1.3 瞄准点位置计算 |
4.1.4 弹药落点计算 |
4.2 基于栅格网扫描法的机场跑道毁伤评估算法 |
4.2.1 基本条件 |
4.2.2 栅格网扫描评估算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场要地防空与毁伤评估算法功能测试 |
5.1 要地防空算法体系功能测试 |
5.1.1 测试环境 |
5.1.2 测试用例 |
5.1.3 测试结果分析 |
5.2 基于栅格网法的机场跑道毁伤评估算法功能测试 |
5.2.1 测试环境 |
5.2.2 测试系统 |
5.2.3 测试用例 |
5.2.4 测试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兵力部署优化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静态优化问题:兵力部署方案的优选 |
1.1 技术准备 |
1.2 技术实施 |
2 动态优化问题:带约束的兵力部署优化与决策 |
2.1 利用运筹学方法 |
2.2 利用兵力部署估计方法 |
3 新的兵力部署优化思路 |
3.1 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优化部署问题的类比 |
3.2 对制造单元级资源配置协同优化问题的合理移植 |
4 总结 |
4.1 存在的问题 |
4.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5)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要素联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
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有利于应对战场环境变化,适应作战能力形态改变 |
1.1.2 有利于增强指挥体系弹性,提高指挥机构生存能力 |
1.1.3 有利于指挥信息快速流转,优化指挥作业内部流程 |
1.1.4 有利于丰富作战指挥理论,推动应用研究深入发展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创新点 |
1.4 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基于信息系统指挥要素联动的基本认识 |
2.1 基于信息系统指挥要素联动的行为主体 |
2.1.1 指挥要素的多维解析 |
2.1.2 指挥要素的构成分析 |
2.1.3 相关概念的辨析比较 |
2.2 基于信息系统指挥要素联动的基础支撑 |
2.2.1 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是要指挥素形成的物质前提 |
2.2.2 信息系统的网系链接是指挥体系融合的桥梁纽带 |
2.2.3 信息系统的赋能优化是指挥效能发挥的有效杠杆 |
2.3 基于信息系统指挥要素联动模式的基本内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耗散结构分析的指挥要素联动机理 |
3.1 指挥要素联动的耗散分析 |
3.1.1 指挥要素联动的耗散条件 |
3.1.2 指挥要素联动的熵变分析 |
3.1.3 指挥要素联动的熵变归因 |
3.2 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要素联动机理 |
3.2.1 动态布势谋优 |
3.2.2 内聚耦合创能 |
3.2.3 同步交互集效 |
3.2.4 融享共商聚智 |
3.2.5 自主匹配增值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要素联动过程 |
4.1 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要素联动形式 |
4.1.1 单要素纵向贯通联动 |
4.1.2 多要素功能融合联动 |
4.1.3 全要素效能聚合联动 |
4.2 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要素联动活动 |
4.2.1 情报活动多位一体联动 |
4.2.2 决策活动同步交互联动 |
4.2.3 组织活动并行规范联动 |
4.2.4 控制活动动态高效联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要素联动模式的实践思考 |
5.1 基于信息系统指挥要素联动模式的实践特征 |
5.1.1 联动信息由中心汇流转变为多源交互 |
5.1.2 联动程序由程式渐进转变为同步并行 |
5.1.3 联动过程由封闭稳定转变为开放动态 |
5.2 组织基于信息系统指挥要素联动的指导原则 |
5.2.1 广域配置,同步作业 |
5.2.2 整体聚优,分散实施 |
5.2.3 战技并用,科学施谋 |
5.2.4 攻防结合,确保稳定 |
5.3 推进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要素联动模式转变的实践途径 |
5.3.1 以信息共享为支撑,提高信息系统集成水平 |
5.3.2 以结构优化为核心,实现指挥机构精干高效 |
5.3.3 以能力生成为主线,科学构建实践组训模式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传统的指挥要素分类资料概览 |
附录B 基于功能视角的指挥要素分类资料概览 |
附录C 指挥要素联动分类资料概览 |
附录D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机理研究资料概览 |
(8)未来我军数字化师指挥体系典型指标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未来我军数字化师指挥体系结构研究 |
2.1 DoDAF体系结构研究方法 |
2.1.1 DoDAF体系结构介绍 |
2.1.2 三视图框架和产品分析 |
2.1.3 应用分析 |
2.1.3.1 作战概念视图(OV-1) |
2.1.3.2 作战节点连接图(OV-2) |
2.1.3.3 作战信息交换矩阵(OV-3) |
2.1.3.4 作战指挥关系图(OV-4) |
2.2 基于DoDAF应用的指挥体系物理框架设计 |
2.2.1 指挥机构 |
2.2.2 指挥人员 |
2.2.3 通信系统 |
2.2.4 指挥控制 |
2.3 指挥体系典型指标的组成 |
2.3.1 指挥体系初始指标假设 |
2.3.1.1 假设的初始指标 |
2.3.1.2 问卷设计 |
2.3.1.3 统计数据分析 |
2.3.2 基于混合高斯模型的指标聚类优化分析 |
2.3.3 优化后的指挥体系典型指标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层次交互式过程的典型指标评估定权方法 |
3.1 数字化师指挥体系指标定权特点分析 |
3.1.1 指挥体系指标的特点 |
3.1.2 评估对象优劣的区分 |
3.2 多层次交互式指标体系定权的框架 |
3.2.1 现有的指标权重求解方法分析 |
3.2.2 多层次交互式指标体系定权思路 |
3.3 指挥体系典型指标权重约束关系分析 |
3.3.1 基本权重约束关系的表示方法 |
3.3.2 评估人员给出的不完备权重约束关系的表示方法 |
3.4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3.4.1 单个评估人员评估指标最优权重向量的求解方法 |
3.4.2 群体评估指标综合最优权重向量的求解方法 |
3.4.3 综合最优权重向量求解过程的收敛性证明 |
3.5 小结 |
第四章 指挥体系评估过程 |
4.1 面向模糊偏好关系的评估信息预处理 |
4.1.1 不同形式评估信息的描述 |
4.1.2 面向模糊偏好关系矩阵的一致化处理方法 |
4.2 基于模糊偏好关系的数字化师指挥体系的综合评估 |
4.2.1 基于模糊偏好关系矩阵求解评估对象在单指标上的评估值 |
4.2.2 根据评估指标权对评估对象综合评估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
5.2 确定评估指标权重 |
5.2.1 确定评估指标体系叶节点指标的权重 |
5.2.2 确定上层指标的权重 |
5.3 计算指挥体系的评估值 |
5.3.1 雷达图的简介与应用 |
5.3.2 计算各类评估指标的评估值 |
5.4 基于结论分析对数字化师建设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未来我军数字化师评估指标调查问卷 |
(10)野战指挥所选址问题建模及求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选址方法研究现状 |
1.3.2 选址模型研究现状 |
1.3.3 军事设施选址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 |
第二章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2.1 遗传算法简介 |
2.2 遗传算法的特点 |
2.3 步骤及运算流程 |
2.4 运算流程中的关键步骤 |
2.4.1 编码 |
2.4.2 适应度函数 |
2.4.3 控制参数的选择 |
2.5 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介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野战指挥所选址分析 |
3.1 指挥机构简介 |
3.1.1 指挥机构的分类 |
3.1.2 指挥机构的组成 |
3.1.3 指挥机构的功能和作用 |
3.2 野战指挥所选址特点 |
3.2.1 野战指挥所选址与一般设施选址的区别 |
3.2.2 野战指挥所选址的特点 |
3.3 野战指挥所选址的方法和原则 |
3.3.1 常用选址方法分析 |
3.3.2 野战指挥所选址的原则 |
3.3.3 野战指挥所选址的步骤 |
3.4 野战指挥所选址相关因素分析 |
3.5 我军野战指挥所选址现状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野战指挥所选址模型的建立 |
4.1 常用选址模型分析 |
4.1.1 最优化模型 |
4.1.2 单点选址模型和多点选址模型 |
4.2 野战指挥所选址模型的建立 |
4.2.1 战斗准备阶段选址模型 |
4.2.2 战斗进行阶段选址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野战指挥所选址模型的遗传算法求解 |
5.1 一般选址模型求解分析 |
5.2 野战指挥所选址模型求解分析 |
5.3 模型的遗传算法求解步骤 |
5.3.1 基本参数的设定 |
5.3.2 实现步骤 |
5.4 实例分析 |
5.4.1 MATLAB运算过程 |
5.4.2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文章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防空兵群指挥所配置方案优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美军火力旅的指挥流程建模与仿真研究[D]. 汤旭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7(01)
- [2]机场要地防空与毁伤评估算法研究与实现[D]. 张广平.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3]兵力部署优化方法综述[J]. 赵瑾,王书敏,王珍惜.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4(06)
- [4]基于CCM组件的防空兵作战行动仿真[J]. 刘文甫,王鹏,欧阳海波,许一男,耿杰恒. 系统仿真学报, 2013(08)
- [5]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要素联动模式研究[D]. 陈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03)
- [6]基于Petri网的防空兵群指挥信息结构建模分析[J]. 杨志华,刘顺利,刘己斌. 兵工自动化, 2012(04)
- [7]基于UML的防空兵指挥决策系统建模[J]. 张少兵. 舰船电子工程, 2011(05)
- [8]未来我军数字化师指挥体系典型指标评估研究[D]. 周龙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9]雷达侦察效能对防空兵群抗击效率的影响评估[J]. 孙巨为,贺霄霞.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0(01)
- [10]野战指挥所选址问题建模及求解方法研究[D]. 任保权.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