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培训市场透视_mba论文

中国职业培训市场透视_mba论文

透视中国职业培训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培训论文,中国论文,透视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里,热的不仅是气候,还有别的,比如空调,比如职业培训。

打开时下的报刊,形形色色的职业培训广告充斥着版面,其中最炙手可热的当为舶来的MBA、DBA(工商管理博士)系列。 新近登陆的MPA(公共管理硕士)则成为莘莘学子追逐的新宠,媒体热炒的对象。而各种名目的诸如总裁研修班、经理人特训班、高级项目管理集训等等的短期培训,更是你来我往,热闹登场。至于比较初级的以各种实用技能为目的的培训,如电脑、财会……则常常被守候在过街天桥、地铁口、候车亭的广告发单员广而告之于往来行人。这着实让世人感到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的职业培训正向他们袭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们已经能够接受通过不断的培训,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但眼下的培训班却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取舍。因为——

培训市场有点乱

严格地讲,中国的职业培训基本上引进于国外,尤其是眼下如火如荼的MBA。其实,现代意义上的职业培训(指MBA)在国外已有不短的历史。

源于家族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背景,MBA于1881 年在美国宾州大学商学院诞生。1906年哈佛大学开始涉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佛大学商学院创设了著名的案例分析,是为学院派的开创者。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大型的企业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成立了企业内部培训大学,如著名的麦当劳公司、西门子公司都有自己的培训大学。到五六十年代,专门帮企业经营管理出谋划策、培训员工的咨询公司登台亮相,且发展迅速,目前在国外职业培训市场占有率已超过前两者。如赫赫有名的已登陆我国市场的麦肯锡、兰德等跨国公司。而美国创造型领导研究中心培养的CEO已超过了哈佛商学院。 但这一此长彼消的态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三大流派三分天下的格局。

反观国内的职业培训市场,似乎很难用流派、格局之类的字眼去概括。也许对形成发展中的中国职业培训市场谈论这些显得有些苛求,但业内人士纷纷用“良莠不齐”、“春秋战国时代”、“混乱”来表达他们对目前市场状况的观感,却不能不说是市场某个层面的真实反映。在采访当中,虽然不同的人对国内职业培训市场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对其发展的模式却有着相似的看法,即国内培训市场也将有三足鼎立的那一天。事实上,市场已呈现这种势头。所以尽管市场还在发育之中,只是略具雏形,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市场的分析与把握。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研修中心主任任志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内培训机构并非单纯是师资弱于外来培训。重要的是整体运营水平较低,缺乏长期规划没有紧迫感。这一现象在实力较强的名牌院校工商管理培训机构中也有表现。

在学院派的MBA培训、 企业内部培训大学和咨询顾问公司这三者中,运作规范、发育完备,又有一定规模的当属MBA。自1984年MBA亮相中国以来,中国每年毕业的MBA已由1986年的38位上升到现在的上千位。 可授予MBA学位的大学也由1990年的9所增加到1999年的56所。其不俗的师资力量,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严谨规范的办学模式令其他二者望其项背。可能由于国内的MBA所走的是一条被改造过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国内许多大学MBA课程设置水分较大, 只有十一二门核心课和基础课,没有专业课(国外MBA开设课程多达五六十门), 且学校与学校之间水平不一,加之师资力量与国外相比先天不足,因此,其水准受到许多人的质疑。尽管MBA的广告频繁见诸报刊媒体,尽管报考MBA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仅北京地区2000年的报考人数比1999年增长60%),但这并不能掩盖中国的MBA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一不争的事实。

同时,部分业界人士认为单纯注重知识系统的教育、忽略实际问题的解决培训时代即将成为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完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教育培训服务,一如数年前的美国市场。

在我国,企业内部培训大学去年才刚刚开始做,这大概是源于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双重需求。由于刚起步,大多模仿正规的商学院设置课程,因为师资问题,也只有基础课没有专业课,而且规模很小。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培训中心在去年曾做了十几个企业的样板商学院。为企业度身设置了工商管理的系统课程,集中培训了企业自己的讲师,定期用特定题库检验学习效果,算是做了一项有益的尝试。

国内培训市场的混乱局面与咨询培训公司的现状有很大关系。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咨询公司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讲足以让其余二者汗颜,其“规模”可谓蔚为大观。对于咨询公司的数量,以培训市场的三个较有特色的地域性代表北京、深圳、上海来看,在记者采访的有关业界人士中,最高的估计北京近六千家,上海七千多家,深圳约三千余家。最保守的估计全国也有近六七千家。这一惊人的数字,一方面表明了市场巨大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昭示了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

近几年国内职业培训需求大,市场发展迅速,于是成立咨询公司,搞培训,便成了这两年培训市场的热点。但其中绝不乏趟混水者。一家咨询公司经理对记者说,大多数咨询公司没有专业队伍,提供的服务(课程设计)没特色,基本上以请商学院老师授课为主。国内MBA 市场火爆,使许多商学院老师自己学院安排的课都忙不过来,再兼职,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更遑论课程开发。他认为,80%至95%的咨询公司经营状况不好,有80%处于隐性倒闭状态。他说今明两年,咨询公司将迎来一个整合期。

对于咨询公司的发展趋势,来自台湾的某资深专职培训师有他自己的看法。在台湾做企业咨询培训的公司有两类:一类以产品(服务)丰富多样著称,例如在台湾知名度很高的专家企管公司,跟它签约的讲师有上百位,它的讲师群很丰富,有各种各样的企业培训课程,从最基础的知识技能、管理模式到商业礼仪的培训,几乎是你想都想不到的东西它都有,这是较典型的代表。但这类公司并不是很多,只有几家做很出名。剩下的绝大多数咨询公司都是市场趋利化比较明确,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主打项目。所以,当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培训必须走专精化。台湾的咨询公司一开始也跟现在的内地许多公司一样,大杂烩,什么都搞,市场也是个大杂烩,到后来我们发现,大多数公司渐渐销声匿迹了,除了几家大型企业做得好之外,其余全转型到专精化的某个领域里了。他认为,大陆未来的市场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三地市场各不同

北京双通向荣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首席咨询顾问张伟先生说,由于北京、上海、深圳地理、文化及环境上的差异,导致它们在培训市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也是许多业界人士的共识。

有人认为,兰德、麦肯锡在深圳的登陆,标志着深圳乃至中国咨询培训业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过去那些零敲碎打的咨询培训,将面临过时的境地。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咨询培训业将在中国催生。

深圳由于经济发达,企业及员工个人对培训的认知度较高,比较注重外脑培训(指由本公司外的专业公司培训),需求量大,咨询公司一般走的是实用型培训。如在整个华南地区比较有名的深圳红邦企业策划有限公司,致力于营销领域的实战培训,它的全国中小企业总经理、高级营销经理、餐饮行业营销经理及高级人力资源经理的培训,是已开发出的较为成熟的品牌课程。从其课程开发不难看出注重实用、实战效果的特色。

外资咨询企业占据了上海的主要培训市场,就连北大、 清华的MBA也很难进入。外资咨询企业与其成型、规范、有模型等优点相对应的是高价位,同时短期内无法实现本土化,有些水土不服。与中国市场实际结合后,其效果往往要打折扣,见效也比较慢。毕竟中国市场不同于国外发达国家,要想全面进入必须研究中国市场。何况咨询业是一门人文科学,相同的事物往往有着不同的轨迹。

北京天然的地域优势使其咨询公司或学院派总想创造点什么,比如适合中国的管理理念、模式及手段,擅长于理论研讨,疏于实战技巧。所以北京的MBA远远热于上海、深圳。在北京,咨询公司参与MBA,分得一杯羹的例子比比皆是。像由清华、人大教授创办的紫星企管公司,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专业MBA的概念,并把MBA教育引向了专门化、职业化、开发了营销、财会、人力资源、电子商务、房地产等专业MBA 的课程体系。

三地咨询培训特色的有别并不意味其运作模式上有根本不同。对咨询公司而言,差别仅是课程的设计及由此带来的倾向性。咨询公司的业务大致可分为引进课程,自行开发的课程及为不同企业“量身定做”设计课程。前两者运作程序简单易行,后者的流程则相对复杂:首先是对受训企业进行访谈,了解其现有的管理方式、销售行为、主营项目和受训人的能力。第二步是做策划书。第三是开课培训。最后还应进行反馈调查。据了解,这种做企业内部培训在咨询公司的业务中量较小,这与其尚未形成有市场号召力的大型咨询公司有关。但此类项目的高收费、高利润,使之成为咨询公司乐此不疲的首选项目。但由于国内职业培训市场不成熟,有实力的专业公司不多,服务能力有限,而既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专业培训技能的讲师匮乏,使得企业内训项目市场难以充分开发。目前国内咨询公司基本上未形成规模,与美国的麦肯锡公司年收入50亿美金航空母舰式的企业相比,中国的经营良好、规模较大的企业年收入才约1000万元至2000万元,就像汪洋中的一叶扁舟。如同乱哄哄的培训市场一样,业界人士对这一块蛋糕到底有多大这一问题,莫衷一是,有10亿元的,也有200 亿元的, 答案差值竟20倍!这或许是对培训市场状况的最好注脚。

职业培训,一路走好

尽管没有行业标准,没有专业化,没有相应机构,甚至高校也没有开设咨询培训专业的中国培训市场现状招致了人们的诸多抱怨,可在如何规范市场这个问题上业内人士却是众口一词地称:在市场整和中规范并壮大。因为不同专业、不同公司在竞争中自然会形成一种符合市场的游戏规则,就像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家电业曾引进许多生产线,被整合成几个比较知名的品牌了,现在即使国外的大名牌也很难进入,因为市场发展起来了。

有人说,职业培训是个朝阳行业,的确如此。因为目前,国内职业培训的供需严重失衡。需求是逾千万的大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从业者,供给是在未考核质量情况下,每年的培训量不足需求量的1%。 国外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每年投入的“再学习支出”平均为公司薪资总额的3 %,而中国的大中型企业对此支出平均不足国外的十分之一。其蕴含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是显而易见的。有媒体报道称,去年职业培训市场总营业额为10亿多元人民币,美国同期为中国的100余倍。预测2001 年这个市场将被放大10倍,即100亿元以上。培训市场以每年30 %的速度增长。去年11月中国经营报在小范围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是你最想选择什么行业发展自己,在回收的1700多份问卷中,排名首位的居然是教育培训师。将近500人选择了它,遥遥领先于第二名。 这个结果让许多业内人士大跌眼镜。不论这些人选择培训行业原因是什么,这至少是个市场的反映。一个行业能不能发展起来,跟有多少人愿意投身其中有很大关系。

对职业培训业来讲,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点子大王那样由时代造就的故事,已成了明日黄花。虽然中国的职业培训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需要业内人士的不断努力,用适应市场的实战手段和成型理念,打造出一个规范、蓬勃的职业培训市场。

标签:;  ;  ;  

中国职业培训市场透视_mba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