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展望的几个重要问题_信息社会论文

关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展望的几个重要问题_信息社会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前景的几个重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重大问题论文,世界历史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下,当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的时候,国际和国内有人对社会主义的命运 和前途或进行种种诅咒,或多方加以责难,或产生这样那样的动摇。在这些人看来,所 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是天方夜谭。事实果真如此吗?不是的。“高天滚 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社会主义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必将赢得整个世界。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资本主义从创立到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由民族的、地域的到世界历史的过程。它通过 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它使未开化和 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 西方”[2]。

资本主义在创立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其 自身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这一矛盾也在急剧发展 。彻底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就必定是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1.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首先,从所有制关系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 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就内在地要求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 产关系,以便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可见,“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 [3],这种具有经济必然性的共产主义,正是建立在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 盾所造成的现实条件之上的。而这也就意味着,共产主义的特征就“不是要废除一般的 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4]。与此同时,就必须“以古代类型的所有 制最高形式即共产主义所有制来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5]。

其次,从分配关系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 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作用,在分配领域里显然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一边是资产阶 级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贫困化的不断积累。解决这种社会 矛盾的办法,就是在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同时,“生产者阶级把生产和分配的领导权 从迄今为止掌握这种领导权但现在已经不能领导的那个阶级手中夺过来,而这就是社会 主义革命”[6]。更具体地说,只有废除资本主义的分配制,代之以社会主义的分配制 ,才能实现社会产品的合理分配,才能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劳者不获、获者不劳,无 产阶级贫困、资产阶级富有这一历史不合理的状况。

再次,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处于生产与分配过程中的 主导地位,剥削和统治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而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则处于被 剥削、受统治的地位,因而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荒谬的现象:一边是生产资料和产品过剩 ,一边是没有工作和没有生活资料的工人过剩。它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起来反对 交换方式,资产阶级已经没有能力继续管理自己的生产力了;它也表明,资产阶级“已 成为多余的阶级;它的全部社会职能现在由雇佣的职员来执行了”[7]。既然如此,就 应当“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在这个新的社会组织里,工业生产将不是由相互竞争 的厂主来领导,而是由整个社会按照确定的计划和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来领导”[8]。 也就是说,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来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与人 的关系,才能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弊端,才能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从而才 能从根本上实现人与人关系的真正革命。

2.资本主义的垄断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

不言而喻,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就包含着垄断的因素。但是,到了帝国主义阶 段,垄断的地位上升了,它成为了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垄断不可能削弱或者消除资本 主义自身固有的基本矛盾,相反,却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前提。马克思指出:“ 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9] 只有“随着基础即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关系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 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 交换、生产及它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10]。当然,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起来进行斗争,剥夺剥夺者,实现上层建筑领域和生 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用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资产阶级政权和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资本主义造就了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锻 造出来的革命阶级,它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而且无 产阶级已经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武装,成为了自觉的革命阶级,同时,无产阶级只有在 社会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才能够荡涤自己身上的污垢,从而成为更加革命的阶级。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决不能证明资本主义可以永世长存

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 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 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 干预者;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等等。[1 1]有人根据上述变化,断言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的结论已经过时 。他们认为,垄断资本主义不是寄生、腐朽,而是欣欣向荣。对这个大是大非的理论和 实践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我们认为,战后资本主义的上述种种变化,仍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和范围内 进行的局部的、表层的改良,它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 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仍然内在地、深层地服从社会 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有关人士是怎么看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资本 主义矛盾的。美国的未来学家A.托夫勒在他的《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前 景和前提》以及J.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等著作中,一方面,他们囿于自己的立场 和世界观,竭力回避美国社会内部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否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社 会性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掩饰超级大国对第三世界的掠夺和剥 削,并片面夸大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作用,认为科学技术似乎可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 的根本矛盾。但是,另一方面,他们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现实,也无奈地透露出了 某些真实的信息:资本主义尽管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然而经济衰退、政局动荡、文 化颓废等棘手的社会问题仍然成堆。J.奈斯比特发出这样的哀叹:“在某种意义上,我 们好像在倒塌的金字塔的废墟上,讨论该怎么办。”[12]他还认为,面对资本主义社会 的种种弊端,“我们愈来愈感到失望,我们问道‘信仰什么?信赖谁?’响亮的回答是: ‘我们自己。’”[13]其实,一些著名科学家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控制论的创始人N.维纳在创立控制论后,认为控制论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他庆幸自己对这门新科学的创 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方面也感到自己是处在一种“至少是令人不安的”“道义的位 置上”。当然,维纳本人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并且希望能够运用他的控 制论来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不过,他还是以科学家的诚实态度,比较清醒地看到 ,认为抱有这种希望就好像“老鼠想给猫挂上铃铛一般”,这只是“一种过分的乐观, 并且误解了一切科学成就的性质”。他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不管我们愿意与否, 有许多东西我们只好让历史学家们用不‘科学’的、叙述的方法去研究解决”[4]。可 见,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学者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也 持比较慎重的分析态度,他们没有把这些新变化的社会作用过于夸大,并多少还朦胧地 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可救药。

其次,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国家对经济运行的 干预,未能从根本上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福利政策不但没有改变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 系,反而强化了这种关系;雇员持股不但没有改变股份制的私有性质,而且加剧了资本 主义的剥削;税收调节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分配不公的现状。[15]这些局限性表明,战 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只是在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下的非本质的变化,它们丝毫未触及资本 主义的根本制度。

不仅如此,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还加剧了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的基本矛盾:1、资本的 日益集中和垄断,阻碍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食利资 本主义”的膨胀;3、财富的增长,导致贫穷、失业和无家可归;4、垄断资本与权力结 合,导致政治上的腐败;5、在繁荣的外衣下,掩盖着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机;6、帝国主 义进行资本扩张的结果,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巨大灾难;7、国际资本的掠夺和穷奢极 欲,严重地破坏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6]可以说,这些新变化加剧着资本主义灭亡的 进程,更加凸显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当然,取代的时机和方式应当根 据具体的、历史的主客观条件来相机决定。

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根本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西方某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弹冠相庆,欢欣鼓舞,认为这 是“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并且认为“21世纪的世界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国 内也有人跟着鼓噪:中国应当赶紧趁早收起社会主义这面旗帜,老老实实地向西方学习 ,实行资本主义。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看待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呢?它是不是否定了社 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客观规律呢?这些都是需要加以研究的重大课题。

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及其原因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表面上看发生在历史的一个瞬刻。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 寒。它有着深刻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从内部看:首先,苏联党的领导人从赫鲁晓夫 开始,逐渐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从赫鲁晓夫宣扬“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开始,到了戈 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这种背弃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达到了赤裸裸 的地步。戈尔巴乔夫下台后,于1999年夏天在某国一所著名大学发表演讲时,不打自招 地现出了他的叛徒本相。他说:他的历史任务首先是推毁苏联的共产主义,这个任务已 经实现了;其次是推毁中国的共产主义,这个目的尚未达到,为此他感到非常遗憾;第 三项任务是摧毁全世界的共产主义,他认为这个任务还根本没有完成。其次,长期以来 ,苏联国内积累了许多的社会矛盾。在经济上,过分重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 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致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相应地提高 ;在政治上,过分强调中央集权,忽视地方分权,未能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很好地结 合起来;在科学文化上,先是采取某种教条主义的方针,后则采取迎合西方资产阶级需 要的自由主义的方针;在民族关系上,未能正确处理主要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对 外关系上,存在着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戈尔巴乔夫实行的改革,又是背离社会主 义,迎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改革,等等。从外部来看,苏联的解体则是国际资本帝国主义 ,特别是美国,对苏联采取反革命的两手策略,尤其是运用和平演变的方法的结果。

2.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是社会主义某种模式的失败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这种历史现象表明,社会主义的某种模式遭到了失败,社会主 义在当今阶段遇到了暂时挫折,社会主义暂时处于低潮。同时,这种历史现象也深刻地 表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斗争过程。邓小平指出:“一 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 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17]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主席席米·格雷贝 尼切克在祝贺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时指出:“苏联模式的崩溃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 理想和运动就此终结。目前的发展趋势表明,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时期已经过去。共产 党人总结吸取了惨痛的教训,正在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在捷克国内,越来越多的民众 也从幻想中醒悟过来,站在共产党人一边。捷共在历次大选中的支持率稳步上升就是一 个明证。”[18]A.爱因斯坦作为一位正直的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在1949年发表的《为 什么要社会主义》的文章中,也确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他在历数了资本 主义的种种矛盾与社会弊端之后,明确指出:“我确信,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才能消除这些严重的罪恶。这种制度包括:贯彻以社会目标为导向的教育制度,生产 资料由社会占有并有计划地使用,使生产与共同体需要相一致的计划经济能够按照个人 能力的大小和确保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为原则合理地分配工作。”[19]

3.社会主义将会走出低潮,进入高潮

在当今世界范围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预期,世界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 民将总结历史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重振无产阶级雄风,再造社会主义辉煌。马克思 主义理论也将在总结复杂的、曲折的斗争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得到丰富、深化和发展。俄 罗斯共产党主席根纳季·久加诺夫在祝贺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时指出:“我认为, 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公正,没有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世界全球化问题是不能得到解决 的。中国改革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法国共产党中央政治 局委员达尼埃尔·西海哈在同样的祝贺中写道:“我对共产主义理想充满了信心。十几 年以前,有人说共产主义理想终结了。我们不这样认为。因为资本主义发展造成的大量 社会矛盾、不平等、贫富严重分化等现象并没有消失,资本主义本身也无力解决这些问 题。而改造这一切,正是共产主义者的使命。”[21]1996年,汉斯彼得·马丁和哈拉尔 特·舒曼指出:“在卡尔·马克思逝世113年以后,资本主义再度驶入这位革命的经济 学家为他那个时期所正确描述的那个方向。”[22]那些“社会主义彻底失败了”的宣称 者,他们的命运必然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 ,必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坚信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 常漫长的历史过程。”[23]我们坚信,胜利的光明前途必将属于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 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必将巍然屹立 于世界的东方,对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不能用信息社会来抹煞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当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或者将要进入信息社会。那么,什么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 的实质是什么?信息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如何?信息社会的发展趋 势怎样?这些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

1.“信息社会论”的实质

所谓信息社会,在西方国家和许多学者眼中,一般指的就是后工业社会。就社会发展 的技术社会形态来看,这种界定是对的。笔者认为,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化社会 ,也就是指整个社会在广阔的领域里和深入的层次上,以运用信息化的理论、知识、方 法和技术处理实践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显而易见,信息社会是一种技术社会形态, 它与以生产关系为标准而划分的经济社会形态是大不相同的。从经济社会形态的角度讲 ,信息社会既可以是资本主义的信息社会,也可以是社会主义的信息社会。

现在有一些人企图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维护资 本主义制度,并提出了“信息社会论”的理论主张。这种理论主张中的两个重要观点是 值得注意的:

①他们认为,在信息社会里,是信息、知识创造价值,而不是劳动创造价值。美国学 者J.奈斯比特认为:“我们需要一种知识价值理论来代替马克思过时的劳动价值理论。 ”[24]日本学者松田米津等人认为,信息的自我增殖将代替资本的自我增殖。

②他们进一步认为,信息社会是一种“技术田园诗”式的社会。在他们看来,在这样 的社会里,什么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统统没有了。他们 认为,进入信息社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就已经过时了。一些未来学家认为:“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观点即使在19世纪是正确的,在我们这个世纪则已经陈旧,对于预见就更不适 用了。”[25]加尔布雷思也宣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长时间以来处于美国学术思想 的视野之外。[26]他们还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信息、知识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电子信 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和广泛应用,不仅是“制度的生命力”的有力证明,而且是医治资本 主义社会种种弊端的万应灵丹。因此,在这样的社会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区分也 就不存在了,从而社会主义革命也就失去了它的客观依据。法国学者让·雅克·塞尔旺 —施赖贝尔甚至公然宣称:“社会信息化的使命就是取代社会革命。”[27]艾吕尔也随 声附和道,在信息社会里,“同资本主义斗争的口号已从议事日程上勾销”[28]。

“信息社会论”提出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它的看法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笔者认为 ,应当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予以深入的 剖析。

首先,不能用信息社会这一技术社会形态的概念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社会形态理 论,二者不是同一序列的问题。

其次,信息社会发展的主体并不像“信息社会论”鼓吹者所说的是信息、知识,信息 的自我增殖也决不可能代替资本的自我增殖。诚然,在信息社会里,信息、知识等的社 会作用愈益突出出来,然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是社会实践主体,特别是广大 人民群众(包括广大知识分子)。信息、知识等等东西要由社会实践主体去掌握和运用, 才能够实际地作用于社会实践过程,才能够实际地推动社会发展。“信息社会论”者的 上述看法,是把信息、知识等等东西游离于社会实践主体以外,并在观念形态上将它们 幻化为独立的实体,这在历史观上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再次,在资本主义的信息社会里,不可能不存在着资本主义剥削。可以说,资产阶级 利用信息化的科学技术,实际上榨取了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并加剧了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关于这一点,日本学者笔坂秀世先生 在《什么是“高度信息社会”论?》一文中深刻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技 术的进步只能加深资本主义的矛盾”[29]。因为垄断资本“把技术进步据为己有,用于 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民来说,这非但不是真正的进步,而且使生活更 加贫困”[30]。笔坂先生还进一步揭露了“高度信息社会”论的理论实质,他指出:“ ‘高度信息社会’论者的主要特点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主张以技术为中心的人 类文明史观,决不希望改变生产关系。‘高度信息社会’的目标本身就是垄断资本主义 。”[31]笔坂先生的见解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第四,在信息社会里,马克思主义不可能过时,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 思主义的界限也不会消失。由于信息社会存在着资本主义的信息社会与社会主义的信息 社会之分,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信息社会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在资本主义的 信息社会里,不但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而且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 思主义的界限依然存在。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无产阶级与资 产阶级的矛盾仍是现实,因而反映和代表这些矛盾的不同方面的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 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就不仅存在着,而且在斗争着。可以说,“信息社会论”的广泛传 播,本身就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这种斗争的现实。

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正直的学者也充分重视这些斗争的现实及其实质。仅就笔者近几 年参加的几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所接触到的情况来看,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一致指出 ,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几大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因此,他们认为,马 克思的《资本论》仍然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过时,而是还非常有用。英国学 术界在组织评选对人类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思想家的活动中,把马克思评为千年第一人。 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用“信息社会论”来超越马克思主义是一厢情愿。

2.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信息革命的发展趋势是向智能革命过渡。智能革命包括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初级阶 段是知识革命,高级阶段是思维革命。而信息社会作为信息革命的社会表现,其发展趋 势是智能社会。智能社会又叫智能化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①利用智能机器对知识进 行工程化处理,实现知识工程化。在智能化的社会里,决定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不 是一般的信息和知识,而是发展了的新人所具有的新知识和高智力。②智能化社会是高 智力结构的社会。智能化社会的高智力,既需要人的自然智力,又需要智能机器的人工 智力,更需要由这种自然智力和人工智力所构成的复合智力。这种复合智力应当以人的 智力为主。人的智力水平通过智力不断地开发而获得不断的提高,从而不断地提高整个 社会所有成员的智力水平,以至出现高智力结构的社会。③社会智力选择产业结构,使 高智力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实现工厂智能化。在智能社会里,社会生产由自 动化进入智能化,生产模式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生产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成为系 统化运行、优化调控、优化目标实现的过程。由智能计算机、智能机器人和“机器专家 ”组成的智能化产业系统的运行,实现了设计、制造、管理和运营诸环节的全过程的一 体化。[32]

智能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首先,共产主义社会将为人们提供丰厚 、高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而智能社会的基本特征也体现着这样的社会内容和发展 趋势。其次,共产主义社会的人是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智能社会的人是高智力的 、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曾经设想,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旧式分 工的消灭,由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本质差别的消灭,由于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那时的人们将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他们品德高尚,多才多艺,可以从事多种领域的社会活动,他们既可以是园艺师、诗 人、建筑师,又可以是提琴手、猎人,或者从事别的社会职业。而智能社会的人在许多 方面与共产主义社会的人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

可以说,资本主义的信息社会不可能自觉地过渡到具有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智能社会 。因为,资本主义的信息社会尽管可以在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智能化等方面 取得重大的进展,但受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严重制约,上述科学技术的成果不可能 为每个人造福和为整个人类造福,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资本家垄断集团谋取利润的工 具。社会主义的信息社会则可以自觉地向高智能社会过渡。当然,要成功地实现这种过 渡,就应当按照向社会主义发达阶段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总体要求,全面准备实现 这种过渡的条件。其中一项根本的条件就是全面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纵观人类历史和当今社会,我们始终坚信,“惟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 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33]。

收稿日期:2001-1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关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展望的几个重要问题_信息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