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制约因素论文,图书馆论文,高校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04)06-117-02
高等学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其服务创新是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灵魂。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侧重点不断向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有用人才的方向转移。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使教育职能和服务职能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因此,图书馆创新是辅助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服务是贯穿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主线,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是图书馆极具深远意义的变革。但是,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开展图书馆服务创新还有许多制约因素。认真分析这些制约因素和应对策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环境下制约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主要因素
目前,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制约因素很多,既有图书馆自身的原因,也有读者和用户的问题,还有些是图书馆基础设施薄弱造成的。本文侧重对图书馆自身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1.1服务观念因素
在高校图书馆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片面地认为:图书馆工作的重点是收集信息和提供信息,馆员也把自己视为教育者而不是服务者。他们对于如何满足读者的期望与图书馆提供服务之间的差距的现实,总是不能十分情愿地接受。图书馆行政管理层总是将评估标准放在馆藏上,而对“读者第一”的承诺无法在具体工作中落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图书馆界提出了“读者至上”的服务口号,并形成了一些相应的服务理论。可是,图书馆服务不是只需要承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不仅内容具体,而且比较琐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此,馆员们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馆员们只是意识到了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但是馆员们还远没有在思想上打下深刻的烙印,在行动上体现得更不够,传统的服务观念依然存在。可见,传统的服务观念是制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主要因素。
1.2专业人才因素
关于图书馆服务创新,在美国有一种说法,即在图书馆服务创新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的建筑物占5%,信息资料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这充分说明人才在图书馆建设中的作用。可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界,由于体制、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图书馆学专业、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网络专业方面的专门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弊症,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些现象在西部高校图书馆体现得尤为突出,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我国加入WTO后,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图书馆界的竞争劣势会越发明显。在利益驱动下,人才将经常地在国与国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流动,人才需求可能会出现结构性失衡。特别是外资企业,他们会以优厚的薪金从我国图书馆界“挖走”优秀人才,从而给我们造成更大的人才危机,给图书馆服务创新带来更大的压力,人才缺乏是制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1.3资源建设因素
由于各级高校之间管理体制和办学条件的差异,造成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首先,信息总量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因为受文献购置经费的制约,加之书刊大幅度涨价,致使多年来各级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购的数量严重不足。在数据库的建设上,各高校馆都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信息资源建设,造成了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其次,特色数据库较少,数据库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各馆的数据库建设基本上是封闭式自我生产、自我服务的“小作坊”式发展模式,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在建库过程中,由于体制上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从而导致数据库的应用受到严重限制,共享程度低,这是制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另一个因素。
1.4服务设施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校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图书馆都在使用集成化管理系统。但是,由于各高校馆办馆条件的差异,以及缺乏统一规划,各馆所使用的集成化管理系统种类繁多,技术力量较强的馆自行开发研制集成化管理系统,经济实力较强的馆引进国外的集成化管理系统,而经济实力较弱的馆购买国内的集成化管理系统,还有相当一部分西部高校图书馆,由于办馆经费不能保证,无力使用集成化管理系统,还是传统的手工作业管理,极大地限制了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因为集成化管理系统不一样,导致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图书馆服务不在同一个工作平台上。在网络环境下,没有一个良好的图书馆集成化管理系统,就很难搞好图书馆的服务创新。这是制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又一个因素。
2 网络环境下开展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主要对策
要想彻底根除上述制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因素,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2.1服务观念的创新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21世纪的图书馆将运行在网络平台上,每个图书馆将成为网络整体的一部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必将改变办馆模式和服务模式。现代图书馆服务的任务正由文献收藏保管、文献加工整理、文献信息传递,转变为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导航服务、社会用户教育培训等。图书馆要实现业务工作自动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信息载体数字化、数据规范标准化的服务目标,必须首先在服务观念上要创新。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办馆理念,在图书采购、图书分类编目、图书馆制度建设等方面,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办馆理念;要破除只有图书馆才是信息中心的盲目自大观念,树立在信息社会竞争中才能生存的理念;要纠正图书馆藏“大而全”的观念,树立求特色、创品牌的理念。只要观念、意识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服务就能不断创新。其次,“读者至上”的观念越来越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积极应用现代技术,开拓新的服务方式,已成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改革的重点。以用户为核心,必须强化图书馆服务的开放性。一是服务时间的开放性,就是通过信息网络,使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为用户服务;二是服务方式的开放性,也就是加强传统服务的网络化和信息化,通过网络,读者可以在网上查询、自动预约和续借;可以通过网上的“新书导读”栏目了解新书的采购和内容介绍;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
2.2服务人才的创新
建立新的人才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和图书馆员资格制,凭证上岗,建立专业人才库,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鼓励优秀人才流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制定和实施重能力轻学历,重业绩轻资历,按贡献大小拉开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档次以及向一线窗口、信息开发项目倾斜的分配政策,分层设岗,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将岗位和收入分配直接挂钩,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使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馆员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培训方式上,可将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学习考察、离职深造、学术交流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内容上,不仅要学习图书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还应学习现代最新技术知识,以此来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在注重人才教育学习的同时,还应重视使用人才,力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2.3服务资源的创新
搞好信息资源建设是开展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基地,也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首先,要加强文献资源的可持续建设,要根据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在加强基本馆藏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重点与特色馆藏建设,同时还要把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好,积极补充馆藏资源,不断提高文献资源收藏的相对完备程度。要制定“大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方案,走联合和资源共建共享的道路,要充分利用馆际互借、网上信息传递和信息获取来扩大馆藏信息资源。其次,要加强数据库的建设,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一定要加强数据库的建设,特别要加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在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发挥各馆的优势,集中力量尽快建立一批市场急需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数据库。为高校图书馆参与竞争、开展服务创新提供保障。
2.4服务设施的创新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网络化特点非常明显,服务技术难度也将加大,因而必须进行服务设施的创新。首先,要选好图书馆集成化管理系统。目前,对于图书馆集成化管理系统而言,其着眼点已不在于对书刊文献的“管理”,而在于能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和实现什么样的服务。因此,新一代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必须是建立在最新技术基础上的、兼具中外文字处理功能的、基于国际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能够反映中国高校图书馆特点的集成化管理系统。其次,要搞好网络建设。我们要把图书馆内的局域网建设好,具体讲,就是要把良好的内部网络通讯设施建设好,实现读者服务和馆内业务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同时,还要力争与校园网、地区网、国家网、国际网相连接,建设好对外的通讯设施,使读者坐在馆内即可获得全球的信息资源和各种数据库中的最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