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到中心:80后管理者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未来的影响&东部四省市80后中小学管理者研究报告_心理素质论文

从边缘走向中心:“80后”管理者的基本特征及对未来的影响——东部四省市“80后”中小学校管理者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者论文,中小学校论文,研究报告论文,基本特征论文,四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缩号|1002-2384(2015)04-0004-06

      “80后”正在“走向中小学校管理的前台”。“80后”中小学校管理者有什么特点?他们可能会给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在“80后”中小学校长日渐增多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80后”管理者进行更为深入具体的研究。

      “80后”作为人口概念,是指从1980年到198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但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由于在1978年到1989年出生的中国人是在一个基本相同的环境下成长,有着相近的成长体验和文化认同,[11]因此,本研究将1978年-1989年出生的人都界定为“80后”。

      我们选取了江苏、浙江、北京、广东四个省市的156名中小学“80后”管理者(以下简称“80后”)进行问卷调研,对其中29名校长、副校长进行了深度访谈。在156人中,男52人,女104人;有47人担任校长、副校长,超过总数的30%,其余是学校各岗位的中层管理者;来自农村学校的占总数的53.0%,来自城镇的占34.0%,来自城市的为13.0%;来自中学的有31人,小学的89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36人。从取样情况来看,成为校长的“80后”数量还不多,而大城市更明显少于其他地区。

      一、“80后”的总体代际特征:在“世故”基调中寻求开放与自主

      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对每个人的世界观和性格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一代人在青少年时期经历相同的历史事件,受到相似人群及其观念的影响,会形成共同的代际意识和集体心态,并对外界作出趋于一致的反应,从而产生与上一代之间的经验分层。[2]在“80后”的成长过程中,有几大关键词——改革开放、独生子女、网络普及,这对他们的性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从极度封闭走向开放,“80后”的物质生活也与前一代人的极度贫困有很大的不同。受访者中,“物质条件一般”的占83.2%,“物质条件丰富”的为8.0%,“较为困难”的为8.8%。“80后”青少年时期“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程度(指使用现代电子设备等)”也逐步提高,尽管有24.4%的人表示“低”和“很低”,但“一般”的占58.5%,“较高”的为17.1%。

      “80后”在青少年时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单一。网络的普及以及参与网络民意表达的成长经验,让“80后”在虚拟空间里拥有更大的话语空间和表达权力。与之相对应的是精英文化和权威的逐步解构,多元的大众文化迅速发展,每一种文化都如潮来潮往。这是“80后”精神品格形成的重要文化背景。这些品格总体表现为:开放,自主,“不喜欢把所有的东西都与伟大的理想联系在一起”,不相信大道理,敢于质疑,有激情和行动力,但容易情绪化,缺少坚持。

      这些品格深受生存压力的影响。第一种压力是,“80后”多为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他们既享有过分的关爱,也承受着过高的期望。拥有传统观念的父母不断教育他们要听话,要遵守纪律,给他们报各种补习班。在这种压力下,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很乖”,是对传统伦理与秩序的遵从,但在背后时常采取不影响“遵从”关系格局的行动。我们认为,这种对传统伦理与秩序的遵从方式,是“80后”处事“世故”的一部分。

      第二种压力是自主择业等。“80后”刚进入劳动力市场,就面临我国“自主择业”就业政策的压力。[3]受访者中,通过“公开招考”进入学校工作的占53.0%,“应聘求职”的为22.0%,“其他途径”的为22.0%,“派遣”的只有3.0%。更大的压力是“该买房时,房价涨了”等类似的生活体验。这些压力让他们有着很强的生存危机意识,做事表现出较强的“谨慎”理性,“也因此显得比较世故”。

      充满矛盾的成长过程,让“80后”“对成长过程的总体感受”是自信与自卑同时存在:受访者中,“优越感较强,很自信”的只有8.9%,“比较自信”的占54.9%,“不够自信也不自卑”的占25.9%,“比较自卑”的占10.3%。

      与质疑、开放和自主等精神品格相比,“世故”的力量更为强大,“世故”成为“80后”身上的一种文化烙印,约束了他们精神品格的发育。在“80后”身上,我们看到谨慎与开放、顺从与自主同时存在。他们的这种特性,将对社会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曼海姆认为,只有当主体共有的历史经验产生了对现实的相同感知和理解的时候,生物学意义上的世代才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世代。[4]在社会学家看来,世代形成带来的代际冲突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之一。[5]

      二、去边缘化:寻求“这一代”的独立价值

      对“80后”的调查和访谈表明,他们在进入中小学管理舞台的过程中还表现得比较“青涩”。但很明显,他们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这是一个“去边缘化”的过程。我们注意到,“80后”在强调自己的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更看重自己的管理风格和基本理念。如果说此前他们更多的是用行动来表明自己的代际存在的话,那么,现在,他们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这一代”的独立价值的追求。

      (一)工作状态:有较强的责任感,但对管理岗位的适应不够

      1.敬业,有较强的责任感

      年龄最大的“80后”已工作15年左右,职业状态趋于稳定。问卷调查表明,“80后”能较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74.2%的人“没有换过任职学校”,“换过一次”的占16.9%,“换过两次”的占4.1%,“换过三次以上”的占4.8%。在换过学校的人中,66.0%是因为“公办学校间调动”,34.0%是因为“个人生活需要”。大部分“80后”是在同一所学校内从教师工作岗位上逐步走上管理岗位的,有着较好的一线工作经验。

      在学校管理岗位上,他们表现出良好的敬业精神,有着较强的责任感(见表1)。

      

      2.管理角色转变尚未完成,工作状态不够稳定

      “80后”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时间多数不超过五年,而成为校长或者副校长的时间基本都在两年内。这导致他们的角色调整与适应尚未完成。

      尚未适应管理岗位影响了“80后”的职业目标。受访者中,希望成为“好校长”的只有14.4%,希望成为“教育官员”的占15.2%,而希望成为“好教师”的则占到62.4%,也有8.0%的人的职业目标非校长、教育官员和教师。这一数据让人感到,“80后”的心思还在教师岗位上,他们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就被推到了前台,还没有适应自身角色的变化。

      因此,在当前的管理岗位上“充分发挥”了才能的受访者为22.1%,“基本发挥”的有75.8%,“体现不出来”的有2.1%。一些受访者的职业成就感不强,认为自己“目前工作的成就感”“非常强”的仅占13.2%,“比较强”的有62.0%,“一般”的有24.8%,“几乎没有”的为0。在回答“自己为任职单位做出的贡献”时,表示贡献“很大”的只有5.6%,“比较大”的有56.8%,“一般”的占到33.6%,“比较小”的有4.0%。后两者相加,总数接近四成。

      在对“工作状态的稳定程度”的评价中,34.5%的人认为自己“非常强”,62.1%的人认为“比较强”,3.4%的人认为“一般”。有几个因素与他们的工作状态相关联:一是有22.0%的人“不太安心”现有岗位。调查表明,还有8.0%的人希望跳出教育行业。二是由于样本中来自农村的“80后”比较多,他们希望跳出农村学校,这也影响了他们工作状态的稳定性。三是“80后”“容易情绪化”,激情来得快,去得也快。

      3.职业疲惫感严重

      将“80后”放在社会大环境的坐标中,我们会发现,与其他职业相比,表示“自己的收入、地位、声望、发展空间与工作成就”处于“好”的状态的受访者只有22.6%,“一般”的有71.0%,“较差”的占6.4%。问题进一步细化到与他们的同学相比时,认为“自己的收入、地位、声望、发展空间与工作成就”处于“好”的状态的受访者为21.6%,“一般”的为68.8%,“较差”的有9.6%。两份数据基本一致。

      “80后”进入管理岗位不久,就“时常感到身心疲惫”的占74.0%。在这种“疲惫”状态下,6.5%的人认为自己“偶尔迟到早退还觉得无所谓”,5.7%的人“在上班时间偶尔干非工作的事”,4.1%的人有“故意拖延工作”的情形,4.8%的人有“推诿责任”的情形,4.9%的人甚至“不愿意干活”。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学校要应付的各种行政事务太多是造成“80后”疲惫感严重的重要原因。各级检查评比、家长压力、考试排名,甚至如“创建文明城市”等事务耗费“80后”的精力较多。

      (二)能力分析:总体不错,但有明显弱项

      1.各项能力总体不错

      “80后”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但自主择业、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等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对于自己工作能力的总体评价,12.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很强”,“较强”的有71.6%,“一般”的有16.4%,“力不从”的为0.9%。对于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管理能力,“80后”对各项能力的打分情况见表2。

      

      平均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各项业务能力能打4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我评价,所以53.0%的人认为自己的“管理绩效”也达到了4分的水平。这是一个不错的自我评价。

      2.心理素质是影响职业能力的第一因素

      对于工作中存在哪些“表现不足”的问题,“80后”在“吃苦精神、心理素质、沟通技巧、接纳包容、合作精神”等有12个选项的多选题中,认为自己在“心理素质”方面表现不足的人最多,占23.9%。分别只有2.8%、1.7%和2.8%的人选择“吃苦耐劳”、“自我管理”和“接纳包容”。这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评价。我们希望,这些品质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80后”“心理素质”的不足。同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80后”锻炼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他们整体的职业能力。

      3.认可自身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有19.6%的“80后”愿意在既有框架内“主动尝试创新”,33.5%的人在已有框架内“想办法改变”,14.7%的人认为工作“还是稳重一点好”,另有32.2%的人“敢于打破固有模式”。在不改变已有框架的前提下寻求改变的人相对较多,这与“80后”“谨慎”、“顺从”的代际特征可能有较大的关系。

      对于自己的创新能力,“80后”的自我评价见表3。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80后”比较认可自己的创新能力,对意志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认可度更高,这也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评价。我们倾向于认为,承担管理责任有助于提高“80后”的信心。而他们明显的弱项是“审美情趣与欣赏水平”,这个弱项有可能成为他们今后管理创新的局限。

      (三)管理风格:民主管理成主流

      与“60后”、“70后”不同的完全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成长的经历,使自由、民主等思想渗入“80后”的头脑。这可能重塑中小学校的管理风格。

      1.对同代教师有比较高的认可度

      

      从三个评价项目之间的内在关联来看,“80后”对他们的同代人有着共同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民主和尊重等管理风格形成的重要基础。

      2.“走进去”是融洽教师间关系的重要途径

      调查表明,“80后”更愿意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员。他们愿意“走进”教师,而不是高高在上,“更善于通过吃饭、娱乐、旅游等加深同事间的感情”。他们认为,自己与“80后”教师在一起是“好朋友多”。这与上一代管理者是不同的。

      “走进去”的基本方式是与教师进行思想交流。交流次数“很多”的有24.6%,“比较多”的有65.1%,二者相加达到89.7%。而“不太多”的有9.5%,还有0.8%的人表示“几乎没有”。

      3.“民主和尊重”是建设团队的重要理念

      调查表明,在“如何带领教师队伍”的问题上,64.9%的“80后”认为要“靠文化价值引领”,16.0%的人愿意和教师“商量着来”。当然,还有13.0%的人认为要“恩威并重”,6.1%的人认为要“靠行政命令”。

      “80后”“崇尚平等和团队精神,容易配合,不计较名誉得失”、“更注重扁平式和平行沟通”、“多看彼此的闪光点,强调从别人角度看问题”,并且“倡导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这表明,“民主”是实现文化价值引领的核心内涵。

      “80后”认为自己在个性方面明显不同于上一代的是,他们更能认清并承认自己的优劣势,工作过程中愿意“先倾听再交流”,能够“虚心向对方求教”。而且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处理问题时易激动,意气用事,但事后会及时反思,理性思考”,“如果错了就勇敢说对不起”。在与班子成员的沟通中,“很顺畅”和“比较顺畅”的分别为40.8%和55.2%。

      (四)政校关系处理:注重变通与调和

      有85.4%的人认同“工作让领导高兴是应该的”的观念,甚至有7.3%的人认同“为了让领导者喜欢,说些违心的话也没关系”的做法。这是“世故”代际特征的表现。

      但我们并不能据此认为“80后”是“垮掉的”。他们有自己的办法,就是变通与调和。当“不认可行政部门要求”时,28.5%的人愿意“听从安排”,64.2%的人表示将“坚持自己的看法,也有变通策略”,“比较被动地坚持自己的看法”的有7.3%。访谈表明,“80后”“不是一味地遵从上级指示”,而是“思考行政命令是否有意义,是否有操作性”,然后“创造性地完成”,因为自己“领悟命令的能力好”。也有部分人表示,自己“不会去看管理者的脸色,猜测他们的想法,并修正自己的处事方式”。

      “80后”确实是很矛盾的一代。传统的社会秩序(包括官民关系等)对他们内心的自由有着非常强的约束力。“80后”希望摆脱与行政部门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者“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建立“信任与被信任”、“理解与被理解”的关系,就像他们对待自己学校的教师一样。

      (五)教育观念:偏于保守,期待变革

      为了解“80后”的基本教育观念,问卷列举了近年来比较热的11个教育话题,请他们对其中的观点进行判断。这些话题包括:H1.江苏启东某学生在国旗下讲话批评教育现状,学校不关麦克风,不“秋后算账”。H2.海南某校长带六名学生开房,政府态度被舆论批评。H3.更多学生放弃高考。H4.低龄留学。H5.广东深圳一自闭症儿童遭家长联名抗议退学。H6.丁锦昊在埃及神庙刻字,父母道歉。舆论认为应给孩子改正机会。H7.吴涛批判复旦并退学。H8.当年南京多引进“县中模式”。H9.恩施某校为状元塑像。H10.在家上学。H11.李天一事件后,大家对其家庭教育进行批判。受访者就这些话题给出自己的意见,结果见图1。

      结合访谈,我们可以看出“80后”在师生关系、教育改革、教育多样化等方面的基本认识。

      1.主张创建民主、关爱、重视学习过程的学习环境

      “80后”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及严肃面孔,“不会高高在上”,会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不仅因为他们与学生有共同的话题,更好沟通,还因为他们在心理上、思想上“易与学生达成共鸣”。因此,对于H1的问题,“80后”表示“非常赞同”、“赞同”的比例相加高达82.5%。这表明,“80后”尊重学生的表达自由,包容学生,并认同该学生对教育现状的批评。

      针对H5的案例,尽管有10.8%的人“非常赞同”和“赞同”,但是高达78.5%的人表示“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对弱势学生的包容,“80后”或许比上一代管理者做得更好。“80后”对H2案例的态度同样表明,在儿童权利面前,“80后”对政府的含糊态度是持坚决批判立场的。

      “80后”认为,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营造的“民主和自由的教育环境”,希望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倾向于以独立创新的方法让学生领会枯燥的内容,从而实现生命成长。在“80后”看来,课堂应该延伸到生活,他们不愿意沿袭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更愿意带着学生去实践,在生活中体验学习。他们更愿意利用网络和各种新技术、新元素实施教学,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

      2.略显顽固的道德洁癖

      对H6案例,尽管丁锦昊的父母道歉了,但是“80后”表示“不赞同”和“很不赞同”给丁锦昊改正机会的比例仍有49.7%,与“非常赞同”、“赞同”给改正机会的观点几乎是五五开。而对H11案例,83.2%的受访者“非常赞同”、“赞同”对李天一的家庭教育持批判态度。可见,“80后”对传统道德伦理的维护非常坚决。进一步的访谈表明,在“80后”的青少年时期,中国家庭的道德观比较完整,“80后”的父母对他们的道德要求很高,这奠定了“80后”道德观念的基础。他们正是用这样的道德基准来评价当下的家庭教育。

      

      图1:“80后”教育观念调查

      3.在制度困境中挣扎

      通过“80后”对最受关注的高考问题的态度,我们可以观察“80后”的基本价值取向。对于“引进‘县中模式’”的现象,有53.4%的人表示“不赞同”和“很不赞同”。但有13.7%的人表示“赞同”,“没有看法”的人达32.9%。对于“恩施某校为状元塑像”,57.5%的人表示“不赞同”和“很不赞同”,但有8.2%的人表示“赞同”,34.3%的人“没有看法”。“没有看法”的人比例很高,表明他们的内心在理性的认识与残酷的现实之间挣扎。他们深知现行考试制度的弊端,并欢迎更好的、有助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设计。

      教育制度变革之难,催生了在家上学、低龄留学、放弃高考及大学退学等现象,这是民众选择避开制度困境的举措,主动或被动地催生了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对H3、H4、H7、H10等案例,我们发现,平均约70%的人表示“不赞同”和“很不赞同”,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我们可以认为,“80后”总体是保守的。他们在“谨慎”中追求开放、在“顺从”中期待自主的代际特征,从他们对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态度中可见一斑。

      三、分析与反思:“80后”会给未来中小学的发展带来什么

      访谈表明,“80后”学校管理者对待教育改革是积极的,如果“给一个舞台”,那么“80后”是“可以成就事业的”。从代际冲突的角度来看,受访的“80后”校长认为,上代人曾经表现出对他们的失望情绪,对此,他们有着深刻的记忆。因此“80后”校长们希望自己表现得足够好,以证明“我们能行”。

      (一)比较一致的学校发展愿望

      在“80后”看来,学校不应是千篇一律的,而应各有特色。对学生发展方向的期望,应该从“弄懂学会”向“动手创造”方向发展。学校的管理总体上应该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民主管理”,带领教职工“形成共同愿景”;要“改革评价制度”,以“激励创新”,实现学校的未来变革。受访者都认为,改革必须“先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考验自己的指挥能力和水平”。

      (二)民主管理将逐渐改变学校管理权力运行的方式

      民主理念与“80后”浑然一体。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我们认为,在“80后”管理者日渐增多的中小学校管理领域,我们至少会在以下两个方面看到明显的变化。

      1.管理分权将成为常态

      “80后”认为,学校分管领导的权力将更加完整,此后的学校变革行动将更加考验分管领导的自主推进能力。在他们看来,上一代管理者对于分管领导不仅交代任务,还会告诉他们如何去做。但是“80后”认为,如何做是分管领导的事,他们会过问,但不会强制施加影响。

      2.核心权力的民主协商将成为常态

      在“80后”看来,上一代管理者非常看重人权和财权,而他们将会把这些权力置于全校民主协商的范围之内,并根据协商的结果执行。

      (三)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速度将更快

      以网络为主的新技术陪伴“80后”成长,“80后”也是最早尝试将网络等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一代教师。这与上一代有着明显的不同。“80后”更愿意利用网络等新技术和新元素实施教学,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这些新技术还被他们应用于与家长的交流。

      (四)善于在行政权力格局中寻找学校发展资源

      尽管现在很多行政领导的行事风格让“80后”“敬而远之”,但他们在“顺从”中寻求自主的特征使他们会选择更多的“变通”办法,即“善于将自己学校的一些发展思路与上级部门积极主动沟通”,目的是“争取支持”,尤其是要“取得行政部门的信任与肯定”,这样“行政部门就能够放心”,就能够“多给教师、学生静心教学的空间”,以“办好心目中的学校”。或许,等到“80后”主管教育行政时,这个格局会有更大的改变。

标签:;  

从边缘到中心:80后管理者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未来的影响&东部四省市80后中小学管理者研究报告_心理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