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模式分析——以深圳企业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深圳论文,自主创新论文,制造业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我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十分重视制造业,特别注意重型机械制造。我国制造业发展一直是比较快的,目前已迅速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居世界第四位[1]。它以超过GDP的速度增长,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部门,上交税金、从业人口占全部工业的90%,是出口的最主要力量,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
我国制造业可分三类:一类是轻纺工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加工、服装、纺织、皮革、木材加工、家具、印刷等,占比重30.2%;一类为资源加工业,包括石油化工,化学纤维、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黑色金属、占比重33%;还有一类为机械、电子制造业,包括机床、专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机械设备、电子通讯设备、仪器等,约占35.5%。
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差距极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低端产品即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所以劳动生产率低,人均年生产3.8万元,仅为美、日的4%,德国的5.5%[1]。但是在制造业正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制造业除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更需要找到中国经济包括制造业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借鉴深圳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模式。
二 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分析
2005年上半年,国家科技部调研室组织了“自主创新经验与政策”调研组,三次到深圳调研过的专家们亲眼看到正在意气风发忙碌于创新的景象后,在将离开深圳回北京之时,对深圳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和特点发出了啧啧称赞[2]。
1、深圳已率先较成熟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特色,主要体现在一下6个方面:1)90%左右的企业课题受到原来外来加工产品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深圳特区成立初期工业主要为来料加工,基本上没有自有品牌,上世纪90年底部分企业才打造了自己的品牌;2)90%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3)90%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4)90%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5)90%左右的技术发明专利来自企业;6)许多的产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2、形成了上述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和特色之外,还初步形成了4个“自主”能力,即自主开发、自主创新、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等能力,与前者不矛盾,因大量国内外科技竞争时事证明,企业不仅要有核心竞争力,更要有自主掌握的知识产权才能占领技术制高点,才有国际品牌竞争力。
3、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发展具体实例
高新技术在深圳一直处于持续和快速发展状况,1991年高新技术产品22.86亿元,只占工业产值的8.1%,到2004年已上升到50.18%[3]。深圳市内目前全市从事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骨干企业有1700多家,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7.8万人,共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2352种,资金投入总量为924.76亿元,其中92.38%的资金来源于企业。在资金投入总额中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经费达125.02亿元,其中考虑了对研发成功予以重奖的费用,同时有一股宽容失败的风气,这就是深圳成为创新的沃土的重要原因。
实例1 深圳有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且在国内企业界让人士“耳熟能详”的行业龙头企业,对它们的开发历史及技术详况均免于介绍。其中包括通讯领域的华为、中兴等,它们不但成为国际知名企业,还成为全国“专利大户”。软件领域有金蝶、金正等;生物工程领域的科兴、海王等;新材料领域的比亚迪、长园等;镍镉、镍氢、锂离子电池等(国际市场份额分别居全球第一、第二和第三位)。当最近邦凯公司在进入锂电池制造领域后一开始以不断发展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在巨资建立一流实验室,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启动了100多项研发项目,其中40多项申请了国家专利。该公司已跻身世界锂电池“五强”,年产值3亿元,畅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市场份额的8%。
华为在自主知识产权领域十分令人惊讶,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目前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截止2005年上半年,华为公司累计申请专利8000多件总数再度位居国内企业首位,包括在美国、欧洲等20多国申请的800件。相关数据又显示,自2002年以来,华为专利申请量一直居中国企业榜首,并连续4年申请增长量超过500件,仅2004年国内专利就突破2000件,与业界跨国公司的年均申请量持平。
华为今日达到这么高的知识产权能力,与其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巨额投资有明显的关系,仅华为第三代移动通讯(3G)上,累计研发投入就超过60亿元,申请专利2700多项,其中94%为发明专利,因此已跻身全球移动通讯企业第一阵营。另外,华为目前年开发投入逾40亿元,且十余年来一直保持至少占每年销售总量10%的研发投入。
不仅如此,华为的研究也遍及全球。除了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成都的六大国内研究以外,还在海外设立了5家研究所,分处美国硅谷和达拉斯、瑞典、印度和俄罗斯。
除了华为以外,中兴通讯公司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自主开发体系,包括11个研究所、1个博士后流动站,在加强自身研发势力的同时,面对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一直与国外公司与研发机构合作。
实例2 福田区是深圳较大的区,区内集中了40%的民营企业,70%软件企业,高新技术工业产值占该区87.1%,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21.2%。2004年,每km[2]产生的GDP约8.5亿元,收入占全市的1/3,居全市各区之首。回忆1985年前后,大办来料加工“三来一补”,即技术要求低的简易装配工艺,如胶花、表带、玩具、毛衫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福田区实行了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采取了扶大扶优的政策,积极引导高科技企业走集约化的道路,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并通过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培养专利优势,并以促其尽快转化成为产品优势、企业优势和产业优势。到2004年底,该区新增高新技术产业83家,另有182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培养和发展,61家被认定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或软件企业,49种产品获软件产品登记证书,还有11家企业分别获得国家、省名牌产品和驰名的、著名商标称号。这里应当指出,要实现上述来料加工产业(由外商租厂房,提供设备、原料,雇佣当地农民或外来民工)转型,原来的劳动大军被转移到了关外,“三来一补”业逐渐调整出局。这样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迈进,由加工制造型向自主创造型迈进。
福田企业发展另一个特点是民营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对于民营企业或企业者而言,科技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源泉,也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福田区“纳税百佳”全部为民营企业,且大部分为科技型和科技管理型企业。大族激光是福田沃土上成长起来的自主研发主导产品激光信息设备新产品,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激光加工生产厂家,国家重点软件企业。又如得润电子公司,该公司一直自费倾心研发一个单个产品,产值极低产品——专业电子连接器。由于产品质量好、成本低、品种良,一举赢得了全国市场,2003年收2.83亿元,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连接器制造集团。此外,在创新中允许失败,大力鼓励进步,对有成果者予以重奖。
福田区为了大力扶持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和创造的发展,财政预算累计数亿元。允许将企业信用、专利、股权和企业领导人个人信用等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的担保条件,对急需资金的创新企业提供贷款、推荐担保,成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最实在的“及时雨”式的一流环境。
上述实例体现了深圳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主要内容及今后仍然需要加强解决的几个问题:1)各企业的创业创新的方式虽然相互之间有差别,都体现了前述的6个方面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的体现和特色及“四个”自主能力;2)技术的生命力来自市场创新,及核心技术的突破不是少数科研人员闭门攻关的结果,必须根据用户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才能成为有真正竞争力的产品,并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站稳高端市场,尽量不走低价竞争路线;3)不断掌握科技自主权和核心技术,并不断提高名牌产品的辐射力,尽快把科技转为现实生产力,加快产品在流通领域的流动速度[4];4)要进一步全面营造宽容的、和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崇尚成功、宽容失败,让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的U型关系[5] 能够尽早发挥积极方面的作用,使深圳能够真正成为制造业创业者的乐园。
通过对深圳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模式的分析,文章指出中国制造业需要在充分借鉴和学习深圳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找出自己在世界制造领域的地位和差距,发挥已具备的优势,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制造业良性发展模式。
三 认清形势、审时度势直面挑战,把中国变为制造业强国
1、认清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但仍算不上制造业强国。具体表现在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利润微薄,面临的挑战使全球化的挑战,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大兴,使得竞争形式更加严峻。企业不仅要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免遭国际竞争力的浸入,同时还必须将自己的经营空间覆盖到整个国际市场,因为全球化将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挑战。
一段时间内,美、欧对中国轻纺制造业的纺织品进入采取了许多限制措施,特别使国际上最近对纺织品服装配额彻底取消以后,非法的配额限制措施更是花样百出,但这仅仅只是国际贸易竞争的一种形式,当前另一种更深层次的挑战是“知识产权”的斗争,目前美国在中国对此使用既特别严厉、又十分频繁,为什么呢?第一是美国、日本在一些传统的制造领域的优势逐渐消失,知识产权争端已成为他们收复市场的主要非贸易手段;第二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为保护中国利益,不得不凸显技术壁垒力量,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趋于逐渐淡化。国际上的制造业跨国公司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较薄弱,十分嚣张地不仅把“知识产权”当作法律手段无孔不入地使用,而且还当作一种市场策略使用;其目的主要有三:第一是企图从中国企业日益扩大的市场中夺取一部分利润;第二是通过收缴他们的专利费提高中国产品的成本,削弱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藉此保卫自己原有的市场;第三是压制和打击中国竞争者,丑化和降低中国产品的威信,如从质量上、美观上进行挑衅等。
2、我国制造业的差距
我们的态度是学习和竞争并举的方针,以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主要不足之处有:
1)不重视开发企业的科研能力,大多数大中型制造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开发活动,产学研的科研形式存在,但企业本身骨干拿出关键技术主见者较少,往往只侧重于施工。据资料显示[6],2003年企业开发经费只占产品销售比例的1.52%,其中新产品开发只占销售比例的0.66%。根据国际经验,技术开发经验应不低于销售的3%,高新技术开发应大于10%,否则企业将失去竞争力,这是我国制造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其实我们的科技力量从数量、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特别是大型企业更是如此,问题的关键是组织措施和人力资源管理差,没有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2)缺少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目前仍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获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上的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如技术加工、复制仿制类的位置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到:有数据证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25%靠能源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我国情况正好相反,我国不少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上依赖进口,缺乏能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技术体系,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5]。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会严重牵制我国经济发展。因为没有自主创新的投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结构不转变,要保持了从改革开放开始了的9.5%的增长速度就难了,这将导致我国经济的大起大落。
3)我国制造业的专利数量、质量、发展速度、专利有效性(专利转让费)性质与国外相比相距很远。专利反映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的专利较多地集中在实用性及设计专利上,国外的集中在发明专利上。如日本每年发明专利40万件,美国20多万件,德国15多万件。上述差距可以简单归纳为“三靠”、“三低”的特点:部分依靠加工贸易、不少依靠外资企业、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低优势;有自主知识产权比重低、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出口产品利润率低。因此近年来知识产权纠纷多。
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2005年10月8日~10月11日)指出:“我国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给企业很大的鼓励,对此作者做了一下理解: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自主科技知识产权、自主科技知识产权权威性是掌握了核心技术(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综合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稳定发展的根基)及其推广速度和产生效果。中央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使企业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附加值型、品牌型方向发展,坚定不移地,快速地走自主品牌路线[7]。
4)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组织文化(企业文化)的优势,同时要抑制它的负面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很早,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就作为重点行业优先发展起来了。众所周知,组织文化是决定个体和群体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一整套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8]。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存在,对企业产生全面影响,有强有弱地潜移默化,持续地产生好的影响,逐渐树立起鲜明良性形象,成为管理工作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缺乏研发投入的积极性,除了采取现代产业制度,建立股份制企业治理结构等措施外,逐步形成良好的把技术开发放在首位的企业文化,形成一种大的气氛,形成一种国际市场全球化挑战的思维方式。但组织文化可能存在负面影响,它表现为思维方式的同质性,企业内部形成了统一的思维方式,减少或失去变化面的反应能力,压制多样化,对市场、技术、产品等变化反应不敏感,丧失时机、伤害个人创造性[9]。同质化另一个后果是陷入一种偏执的境地,特别是已取代成功的企业组织,易陷入这种境地,对此应引起各级企业领导,特别是那些经历时间较长的企业及成就大的企业的注意。
3、中国经济包括制造业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上面我们找到了中国制造业与国外制造业之间的许多差距,这是实事求是的,使我们明确了努力方向。下面引证“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组织”,从另外角度认为中国经济具有以下所述的四大魅力和优势,而且该组织所属的国际风险投资可大量涌入中国。[10]
1)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尤其是数字产品的制造中心,中国产品正在由“低价低质”向“价廉高质”转型;
2)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很大;
3)中国具有人才资本优势,中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也是相对便宜的;
4)中国目前变成一个孕育新商业模式的温床,在服务领域,尤其在无线和宽带领域,会取得大的成就。
标签:知识产权管理论文; 中国制造业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深圳创新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专利管理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产品研发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