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

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

一、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蔡维波,王琨,王磊[1](2021)在《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在梗阻性黄疸病因及定位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类疾病,梗阻性黄疸病因多种多样,在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广泛应用到临床之前梗阻性黄疸的病因的分析诊断及病变定位是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及影像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定性、定位诊断已经提高到较高的水平,这样就为临床对本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比较准确的科学依据。现将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4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现将相关的结果总结如下。

苏德莲[2](2021)在《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联合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I)冠状位成像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20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70例胆道梗阻性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MRCP及MRI冠状位成像扫描,分析胆道梗阻性疾病的MRCP及MRI冠状位成像的影像表现;比较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率;比较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比较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定性诊断效能。结果:(1)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88.6%及95.7%,三组检查方法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1.4%、82.9%、94.3%,联合检查准确率高于MRCP、MRI冠状位单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良性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8.7%、78.3%、93.5%,MRI冠状位检查准确率高于MRCP,联合检查准确率高于MRCP、MRI冠状位单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定性诊断恶性梗阻疾病效能方面,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诊断敏感度分别为58.7%、78.3%及93.5%,联合检查敏感度高于MRCP、MRI冠状位单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诊断特异度分别为95.8%、91.7%及95.8%,差异无明显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方面,MPCP与MRI冠状位成像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在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方面,MRI冠状位成像对恶性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MRCP冠状位成像,且两者联合可显着提高对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在定性诊断恶性胆道梗阻疾病效能方面,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的诊断敏感度较单一检查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综上,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对明确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参考根据,值得在胆道系统疾病诊断中广泛运用。

祝文智[3](2021)在《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胆道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并发症、引流通畅情况、生存预后分析;对两种引流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探讨部分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存预后进行分析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省立医院介入科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的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所收患者引流术前均行评估确认无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或者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以及拒绝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根据术中采用的引流方式分为两组:留置内外引流管引流55人,留置外引流管联合置入胆道支架引流25人。通过收集并对比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费用以及生存时间等客观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外引流管引流和支架联合外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ALT、GGT、TBIL、ALP指标均明显下降,患者黄疸的临床症状较术前显着好转,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内外引流管组可见高于支架联合外引流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胆道引流平均通畅时间分别为(9.01±4.38)和(6.79±3.13)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2.08±5.38和(9.10±4.16)个月,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胆道支架型号及肝转移病灶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手术采用内外引流管引流及单独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两种引流方法均可达到解除胆道梗阻,缓解因为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异常的疗效,由于行内外引流管引流较胆道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且拔出外引流管后患者无需长期带管,而内外引流管引流可以作为胆道支架引流的重要补充,针对支架置入失败、存在相关手术禁忌和无法承受支架费用的患者,可考虑行内外引流管联合引流。同时,使用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而针对合并有肝多发转移的患者,应予以针对性的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滕才钧,邓燕云,韦建林[4](2019)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联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异机融合显像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联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异机融合显像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31例与良性组26例,均进行18F-FDG PET/CT及MRCP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胆胰管扩张程度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18F-FDG PET/CT、MRCP单独检查与18F-FDG PET/CT联合MRCP异机融合显像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组胆道扩张程度及SUVmax值均高于良性组(均P<0.05)。18F-FDG PET/CT、MRCP单独检查与18F-FDG PET/CT联合MRCP异机融合显像检查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敏感度分别为90.32%、61.29%、96.77%,特异度分别为84.62%、76.92%、88.46%,准确率分别为87.72%、68.42%、92.98%,三者诊断结果与病理比较,Kappa值分别为0.752、0.375、0.858。结论 18F-FDG PET/CT联合MRCP异机融合显像有利于提高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准确率。

滕才钧,邓燕云,韦建林[5](2019)在《18F-FDG PET/CT联合MR胰胆管造影多模态显像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联合MR胰胆管造影(MRCP)多模态显像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PET/CT与MRCP资料,根据最终诊断分为恶性梗阻组(n=31)和良性梗阻组(n=26),分析18F-FDG PET/CT与MRCP特征及多模态联合显像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梗阻组中,胰胆管中重度扩张13例(13/31,41.94%),良性梗阻组中,胰胆管中重度扩张1例(1/26,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恶性梗阻组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10.54±6.69,高于良性组(3.78±1.68;P<0.001)。18F-FDG PET/CT和MRCP诊断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灵敏度为90.32%(28/31)和61.29%(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特异度为84.62%(22/26)和76.92%(2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5);准确率为87.72%(50/57)和68.42%(3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8F-FDG PET/CT联合MRCP多模态显像诊断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6.77%(30/31)、88.46%(23/26)和92.98%(53/57),与18F-FDG PET/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MRCP比较,灵敏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2),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3)。18F-FDG PET/CT联合MRCP、18F-FDG PET/CT、MRCP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与最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58、0.752及0.375。结论 18F-FDG PET/CT联合MRCP多模态显像有利于提高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准确率,对诊断与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刘远高,李昌松[6](2018)在《18F-FDG PET/CT与MRI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与MRI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汉川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梗阻性黄疸患者31例,根据患者梗阻原因将其分为良性梗阻性黄疸组(n=13)和恶性梗阻性黄疸组(n=18)。两组患者均进行18F-FDG PET/CT及MRI扫描,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18F-FDG PET/CT检查及MRI检查中的图像特征,对比18FFDG PET/CT、MRI检查对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结果 17例(54.84%)患者MRI检出中胆总管、肝内胆管呈稍轻度扩张,14例(45.16%)呈重度扩张,并可见"软藤征"。12例(38.71%)恶性胆道梗阻者增强MRI扫描中出现近端结节状信号影。良性梗阻性黄疸组:8例(61.54%)患者PET图像呈胆道中下段梗阻,呈现条片状代谢轻度增高者5例(38.46%),结节状轻度代谢增高者3例(37.50%);出现胰腺水平梗阻者3例(23.08%),其FDG呈多发条块状增高。恶性梗阻性黄疸组:15例(83.33%)患者PET图像呈结节状代谢活性明显增高,11例(61.11%)患者原发灶CT图像示胆道梗阻近端结节状且密度较低。恶性梗阻性黄疸组原发灶SUVmax为(6.91±2.90),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的(4.13±1.63),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8F-FDG PET/CT对良性梗阻性黄疸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31%、84.62%,明显高于MRI的53.85%、3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PET/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94.44%,明显优于MRI的72.22%、5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检出率、诊断准确率高,可为临床制定具体治疗方案提供准确影像学资料。

滕才钧,邓燕云,韦建林,崔惠勤[7](2017)在《18F-FDG PET/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梗阻病因分为良性梗阻组(n=11)和恶性梗阻组(n=17),对比分析两组患者18F-FDG PET/CT的显像特征、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水平;比较PET/CT、MRI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效能。结果 28例患者中,胆道无或轻度扩张15例(15/28,53.57%),中—重度扩张13例(13/28,46.42%)。恶性梗阻组中,肝门胆管癌2例、胆总管癌5例、胰头癌6例、壶腹癌4例,其中14例18F-FDG PET/CT显像表现为梗阻部位近端高代谢结节。良性梗阻组中,胆道炎性狭窄7例,其中4例合并胆管结石,18F-FDG PET/CT显像6例表现为相应梗阻部位条片状或结节状轻度代谢增高;自身免疫性胰腺炎4例,18F-FDG PET/CT显像表现为胰腺多节段性多发条带状或结节状肿大,代谢普遍性增高。恶性梗阻组SUVmax(6.88±2.81)明显高于良性梗阻组SUVmax(4.20±1.70;t=3.143,P<0.05)。18F-FDG PET/CT、MRI诊断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敏感度为94.12%(16/17)和58.82%(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6 5,P=0.043),特异度为81.82%(9/11)和63.64%(7/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9 2,P=0.632),准确率为89.29%(25/28)和60.71%(1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6 7,P=0.031)。结论 18F-FDG PET/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郑伟,李天园[8](2015)在《梗阻性黄疸实施64排螺旋CT诊断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梗阻性黄疸实施64排螺旋CT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扫描和增强扫描,并将扫描结果进行CPR和MPR处理,评价患者的胆管梗阻定位以及定性诊断结果,并将其与手术病理诊断和ERCP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80例梗阻性黄疽患者的CT诊断均符合手术病理诊断和ERCP结果;其中有47例患者为良性病变,45例患者为正确诊断;33例患者为恶性病变,30例患者为正确诊断。64排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为100%(90/90),定性准确率为93.8%(75/80)。结论 64排螺旋CT的处理功能非常强大,能够对梗阻性黄疸进行准确的定位,且定性准确率高,是一种无创且有效的检查方法。

卢文彬[9](2013)在《基层医院应用螺旋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30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自2008年12月-2012年1月收治的30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对3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分别进行螺旋CT诊断及US诊断。比较螺旋CT诊断、US诊断对梗阻平面的诊断正确率、对梗阻病因的诊断正确率和对梗阻性黄疸的漏诊及误诊率上的差别。结果螺旋CT在对梗阻平面及梗阻病因上的诊断正确率要明显高于US诊断,且CT诊断梗阻性黄疸时的漏诊、误诊率明显低于US诊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高于US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

李向芹[10](2013)在《用B超、CT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分析用B超检查、CT检查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检查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影像科收治的16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B超检查、CT检查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检查的临床资料,比较这三种影像学检查方式诊断梗阻性黄疸、梗阻发生的部位及病因的准确率。结果: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断肝外胆管部、十二指肠乳头部梗阻性黄疸的准确率及总准确率明显高于用B超检查及CT检查诊断该病的准确率,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肝内胆管部、胰头部梗阻性黄疸方面,CT检查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检查的准确率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者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B超检查,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断胰头癌、胆总管下段癌、十二指肠乳头癌、胆管炎十二指肠乳头狭窄及胆总管狭窄的准确率明显高于B超检查及CT检查的准确率,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CT检查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检查的准确率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但两者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B超检查,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B超检查、CT检查相比,采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及病因的临床准确率,此项检查的结果可作为诊断此病的"金标准"。

二、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在梗阻性黄疸病因及定位分析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
        1.2.2 MRI检查:
        1.2.3 胆道系统扩张程度的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梗阻性黄疸的概念及病因
    3.2 梗阻性黄疸良恶性病因的MSCT和MRI影像表现的分析及鉴别诊断
    3.3 CT及MRI对梗阻性黄疸病因及定位分析的临床意义

(2)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设备
    1.3 患者检查前准备
    1.4 扫描方法及参数
    1.5 诊断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2.2 定位结果
    2.3 定性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附录C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诊断及干预
    参考文献

(4)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联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异机融合显像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1.2.118F-FDG的制备:
        1.2.218F-FDG PET/CT检查:
        1.2.3 MRCP检查:
        1.2.418F-FDG PET/CT与MRCP图像异机融合显像:
        1.2.5影像学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MRCP检查胆胰管扩张程度及SUVmax值比较
    2.218F-FDG PET/CT、MRCP与18F-FDG PET/CT与MRCP异机融合显像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5)18F-FDG PET/CT联合MR胰胆管造影多模态显像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2.1 PET/CT检查
        1.2.2 MR检查
        1.2.3 PET/CT和MRCP图像融合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MRCP诊断胰胆管扩张程度
    2.2 良恶性梗阻组PET定量分析比较
    2.3 18F-FDG PET/CT、MRCP及两者联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效能
    2.4 一致性分析
3 讨论
    3.1 MRCP
    3.2 18 F-FDG PET/CT显像
    3.3 18 F-FDG PET联合MRCP的诊断价值

(6)18F-FDG PET/CT与MRI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设备及检查方法
        1.2.1 MRI检查
        1.2.2 PET/CT检查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1例患者的MRI检查图像情况
    2.2 良性梗阻性黄疸组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
    2.3 恶性梗阻性黄疸组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
    2.4 两种方法对良性和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比较
3 讨论

(7)18F-FDG PET/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2.1 18F-FDG的制备
        1.2.2 PET/CT全身检查
        1.2.3 MR检查
        1.2.4 影像学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MRI表现
    2.2 梗阻性黄疸PET/CT征象
        2.2.1 恶性梗阻性黄疸
        2.2.2 良性梗阻性黄疸
    2.3 PET/CT与MRI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8)梗阻性黄疸实施64排螺旋CT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CT诊断对患者梗阻部位的判断
    2.2 CT诊断对患者梗阻性质的判断
3 讨论

(9)基层医院应用螺旋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3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CT诊断及US诊断的诊断正确率
    2.2 比较CT与US诊断的误诊及漏诊率
3 讨论

(10)用B超、CT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用B超、CT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三种影像学检查方式诊断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准确率的比较
    2.2用B超、CT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进行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准确率的比较
3 讨论

四、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在梗阻性黄疸病因及定位分析中的应用价值[J]. 李红,蔡维波,王琨,王磊.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1(03)
  • [2]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研究[D]. 苏德莲.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D]. 祝文智.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联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异机融合显像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J]. 滕才钧,邓燕云,韦建林. 广西医学, 2019(11)
  • [5]18F-FDG PET/CT联合MR胰胆管造影多模态显像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J]. 滕才钧,邓燕云,韦建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03)
  • [6]18F-FDG PET/CT与MRI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比较[J]. 刘远高,李昌松. 海南医学, 2018(21)
  • [7]18F-FDG PET/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价值[J]. 滕才钧,邓燕云,韦建林,崔惠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7(12)
  • [8]梗阻性黄疸实施64排螺旋CT诊断分析[J]. 郑伟,李天园. 中外医疗, 2015(11)
  • [9]基层医院应用螺旋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30例分析[J]. 卢文彬. 当代医学, 2013(25)
  • [10]用B超、CT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J]. 李向芹.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09)

标签:;  ;  ;  ;  

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