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研究论文_杨永坚, 李正良, 杜丽理

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研究论文_杨永坚, 李正良, 杜丽理

摘要:高等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创业教育取得进展。但面临新形势要求,为强化立德树人的意识,要求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基于此,笔者全面梳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发展、实践平台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存在问题

近年来,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部文件和制度来鼓励高等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全国各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如火如荼开展,基本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有些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通过这些方式,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创业教育取得积极进展,对深化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随着进行新时代和面临新形势,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引领带动专业建设水平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但创新创新教育在高校实施以来,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程思政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挑战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文件精神,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强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意识,要求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高校教师也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根据创新创业课程的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特点,结合新时代大学生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本门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和方法。

然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鉴于此,为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体系,高等院校务必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过程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够,课程体系亟待健全

课程体系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评价之父”泰勒认为,在课程设计上要使学生有重复练习和增进提高所学技能的机会部分。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尤其创新创业教育就更应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政策理论把握不够,课程设置没有整合到学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中,也没有与学科专业课程实现有机融合,教育内容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提高毕业就业率上,具有相对功利性价值取向,甚至少数高校仅仅关注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的成绩。

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基础相对薄弱,还没有专门机构从事系统专业课程开发研究。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形成专业学科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零散,形式单一,模式封闭,课程经费不足,课时不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全过程性,课程形式以选修课程为主,课程内容以毕业生求职就业为导向,仅涉及创新创业史、案例故事分享、视频资料介绍、新企业开办等创新创业灌输性的常识内容,更没有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求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师资素养不足,内容形式有待更新

?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礼记·文王世子》提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兴国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还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问题普遍存在困难。大部分高校的师资属于兼职教师,主要由创新创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团委或者辅导员等老师兼任,专业师资队伍匮乏,学科结构不合理,层次水平不齐,绝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缺乏专业基础知识,更缺乏创业经验和体验,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大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少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更没有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传授到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的专家人才体系和资源库,无法满足学生、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当部分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在公共基础理论和专业教育中没有或很少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更没有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忽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意识不强,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主体。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大部分在校学生创业意识不够,都想拥有稳定的工作环境和体制内的工作,普遍认为创业教育对象只是自主创业的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和金钱的代价,这样就被隔绝于创新创业教育之外。少数大学生创新素养不强,?认为在校学习主要是专业知识,学校没有强制安排的学习内容或者课程之外的知识就显得不重要,没有意识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重要性。

教育家杜威“从做中学”教学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对于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来说,主要以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为主,没有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受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启动资金、社会资源等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创新创业的训练和实践,不能更好实际地孵化创业者们的想法和创意。

(四)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

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推动各行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资源实践平台,整合利用创新创业资源,实现人才、资金等创业创新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自由流动。但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地方政府引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体的支持有限,缺乏校校、校企、校所、校地等协同育人新机制和实践平台,在校学生受政策、资金、条件、专业等方面条件限制,难以把创业想法付诸实践,学生参与率低,“精英化”倾向严重,很难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有些高校没有形成相应的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激励导向、硬件保障等实践平台,虽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入了实践环节,仅仅局限于学校提供的创业园、孵化园平台、创新创业竞赛和部分创新创业社团,更难做到为学生提供企业注册、商务活动、技术发明、专利成果转让等专业服务指导帮扶。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的宣传不够,很少把自主创业成功的在校省或毕业生作为典型来宣传,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弱化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危机意识,让创新创业教育变“教学”为“导学”或“创学”,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创业基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6.

[2]李智锋,李庆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M].科学出版社,2018-12.

[3]王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J].中外企业家,2020-01-10.

[4]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1-20.

[5]余展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设计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15-07-1

[6]曹兴平,陈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05-05.

作者简介:杨永坚(1985—),男,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云南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等。

论文作者:杨永坚, 李正良, 杜丽理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9

标签:;  ;  ;  ;  ;  ;  ;  ;  

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研究论文_杨永坚, 李正良, 杜丽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