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经营管理类本科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研究
李礼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摘 要: 中国已经进入新常态的阶段,同时随着“双创”战略的提出也对经济管理人才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制定了更高的标准。“双创”理念的提出是为了创新新时代下大学生人才的培养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展创业新渠道。在此背景下经营管理类本科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内容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迎合“双创”的理念,课程内容也需要符合时代的需要进行改革。本文首先分析了对经济法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性,以此来分析在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以此来促进教学领域的进步。
关键词: “双创”;本科专业;《经济法》;改革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双创”的理念后,社会对经管类人才也有着新的要求。《经济法》是高校财经类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树立财经类人才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律素质、使学生成长为兼具法律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的高级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强调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密切相关的专业通识课。这迫切需要大量经管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在本科院校中,《经济法》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 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难以培养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实践性人才。因此,《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已势在必行。
重新测量缸压,各缸压力均在10~11bar之间,属于正常范围。另外,从数据流看,进气量、节气门开度也均正常,基本可以排除漏气的问题,很可能是发动机内部存在燃油泄漏。这款发动机只有喷油嘴泄漏或高压泵泄漏会引发混合汽过浓。如果高压泵泄漏,在机油加注口处会有很浓的汽油味,经再三确认,机油加注口处并未闻到任何汽油味。由此看来,该车故障点很可能在喷油嘴上。
综上所述,为了将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位,首要任务是构建质量管理制度,所以在操作过程中,需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真实状况,详细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在监测阶段对现场监测人员提出质控要求,在采样工作中,要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提高环境监测数据采集的规范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使用新型技术,提高监测人员的检测技术,提升专业素质。
一 本科院校经济法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 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指的是虽然传统和新背景下使用的教材大体相同,但是也需要结合学生理解能力和知识体系的差异性从而作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同的来说《经济法》课程的内容需要面向大量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计划安排方面不能够根据传统教学方式对经济法体系划分。教材的内容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以《经济法律论述》则包含的内容复杂,如税法、破产法、证劵法等。虽然内容较多但是大多是都含义的描述,内容复杂没有规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无形的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果单纯的结合于课本将很难掌握知识的精髓以及深层次的内涵,因此“双创”背景下在本科院校《经济法》的课程改革需要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为改革的开展提供了支持。不同的学生或者不同专业的经济管理的学生都对《经济法》的了解存在差异性,如果不能够改革教学,将影响学会们学习和理解吸收知识。作者在创新教学改革时常常还会引进更多的课程内容,针对各个重点和问题展看讲解,促进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深入了解并掌握课程的内容的原理[1]。
(二) 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当前学生严重缺乏实践应用能力。传统的课程仅通过书本来讲解知识,没有更多的课时供给学生具体操作和实行,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不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突然面对工作的新环境会更加手足无措。教师通过对课程的改革研究,借助案例分析良好的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经济法的课程及内容设计的原理较多。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自主思维和分析,案例教学能够更直白的将学生带到课程当中,借此来强化课程知识,使得学生来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渐上升到了应用的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在选择案例时要掌握好角度。如果引进真实的案例学生无法找到关键点和分析的方法,也就不能够统筹总体找到研究的方向。教师也无法把握住课程的监督,所以需要适当的将案例内容简化精炼,同时和《经济法》的课程内容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教过[2]。
斯诺在 《西行漫记》里这样评价周恩来, “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1]43。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可在民族觉醒时期里受的教育,让他不甘心只做一个读书人。我感叹于这个12岁就发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的革命家,当时缺乏经验的青年,组织起义,举行罢工,唯一的武装便是他的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长征过程中,这位眉清目秀、像个姑娘的 “书生”,用他钢铁一般的意志与信仰证明了什么才是一位真正的红军战士。
(三)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总的来说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学材料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优化和创新性,教学材料枯燥单调不能符合“双创”的要求,同时缺乏时代的内涵和要求依旧采用传统的课程内容,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和知识的创新。
《经济法》是一门专业性较强同时知识复杂的学科,其本身的难度较大,学生有因为自身法律基础和理解能力不足使得不能够良好的接受。基于此为了更好的符合“双创”的内容教师在授课的过程时常常采用案例教学作为辅助开展就哦啊学任务,在课堂中以讲课为主要的方向同时加以做相关课题来加深知识的影响,这是当前课堂中常采用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有着明显的弊端,师生之间互动机会较少,没有充分的沟通和探讨。在课堂中遇到不能够理解的问题学生也无法解决,也不能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经济法》课程的改革。长此以往学生最终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在学习中不再保有热情,打击了对学习的兴趣。教师也相应的疲于讲解法律细节,设计案例思考案例、整体的教学效果无法保障,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较远。
二 本科院校经济法教学体系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教材内容大同小异
法律基础知识是法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用来衡量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通常情况下人们所具备的法律知识越完善越健全也就意味着法律意识更强。当前我国的学生虽然在生活或者学习中涉及到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是却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要。通过调查研究能够发现许多高校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和了解过于浅显。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具体有所了解当时却不能够做到将法律知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由于学生团法律基础知识严重的匮乏,法律观念不强,具体表现在一部分学生对于违法和犯罪的划分不明确,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行为已经构成触犯法律时依旧以为自己知识违法。同时不知道权利和义务之间的界限,更加重视权利忽略了义务的付出。对于法律的约束力认识不清,仅仅认为只要在违法犯罪时才能够使用法律,忽略了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使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或者不信任法律的作用。这都意味着当前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过于缺乏,在学习《经济法》课程改造过程中学生无法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基础过于薄弱,改造过程发展缓慢与艰难。
经济法学所属于经济管理类的二级学科,因此其自身的定位应当属于法学学科,另一方面法学定位又和法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当前各界对于法学教育目标都有着不同的想法。其中一方面认为法学教育是专业性的教育,另一方面则认为是职业教育,还有一部分人们认为法学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作者认为上述的三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研究其差异和共同的特性不是主要研究方向,根据经济法的作用来看法学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领域,教育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坚实的法律意识和基础,以及理论技能的应用,培养高素质能够通过知识技能解决存在问题的全方面发展人才。经济法的教学最终目标是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不能够做到这点,因此开展《经济法》的课程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也需要化理论为实践在改革后课程中逐渐且稳定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二) 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缺乏
经济管理中的《经济法》课程是一门研究较为充分、发展时间较久的成熟学科,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法律主体、内容、细节等根据安排设计好的案例讲解经济法的相关知识没有重视学生需要是掌握的经济管理技能。同时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加喜欢教师采用创新性管理的教学方式,而不习惯于接触过多逻辑性强难于理解的课程;同时因为法学的内容晦涩难懂过于复杂,学生基础薄弱长此以往会产生厌学的情感。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的时间有限,学生们对经济法认识度不足导致课程的内容不能合理安排,在一些理论知识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真正讲解经济法教学重点内容时只能够仓促的结束。同时教师在举例时常常选择复杂高深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学生抓不好案例的重点,不能将经济法的知识和案例相结合。
(三) 教学方法单一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中对纸箱的三维测量误差在毫米量级,平均相对误差在2%以内,最大相对误差在5%以内,本文算法针对实际纸箱的测量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三 本科院校经济法教学体系改革的有效思路
(一) 丰富教材内容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同时也有严谨的理论知识的学科。“双创”背景下《经济法》课程的改革需要培养出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具有完善的法律意识的全面发展新型人才。经济法教学任务是通过实践和活动来进行,而其教学活动的成果又和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基于此对课程内容的改革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明确经济法学科的定位以及课程内容,结合教师设计出的案例开展教育的变革。教师在丰富教材内容是需要认识到经济法的规律和书本的理论知识,将其与设计的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更贴近于实际生活。同时丰富教材的内容不仅体现在书本内容上,还体现在课堂的交流上,只有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构建交流的平台,针对不理解的问题或不懂之处沟通交流,以及来讲解决课程改革时出现的问题,使得经济法的教学方式和教材相匹配,教学的方向更加有明显的导向性和创新性。教师应当重视案例的作用,促进和启发学生对经济法的理解。在教材中可以添加多种案例供其分析,在适当的时机加以指导。在研究结束后教师再对其进行总结。教师为了丰富教材的内容也要选择有代表性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案例分析是丰富教材的形式,通过案例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法》教学的改革。
(二) 提高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水平
兴趣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知识的掌握,通过培养学生兴趣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水平。“双创”背景下《经济法》课程的改革过程是需要加以重视的。法律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其内容复杂理论性较强,如果不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将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生活实际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有方向的进行延伸,扩展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以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引入书本知识,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引出更多的法律知识,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更能激发亲切感和归属感,法律基础知识也就相应的提高。在《经济法》课程改革时要想保障其顺利的进行需要提高学生法律知识,教师在讲课时学生才不至于听得云里雾里。因此“双创”的背景要求下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需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把握学生内心动向,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三) 丰富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双创”的要求,只有丰富多种教学方法并实现相互的贯通才能进有效实现“经济法”课程的改革。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加强对法律的认知;课后又教师进行点评对学生不足和优秀的地方明确的指出,促进学生的进步。还可以构建小组团队的形式自己扮演经济法的事件发生经过,并由其他成员对案例分析和点评,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学生还可以不定期组织竞赛活动,通过不同小组知识抢答,案例分析定位、处理结果等多方面考核,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考核,对平时学生的表现、应用能力、小组团队协作、结果等全班面分析,对于杰出的学生和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法》的课程改革。
“双创”的提出,推进了我国教育领域形式的创新和进一步的改革。高校学生需要培养其创新意识并不再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更是要做到和实际生活相接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社会和国家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此背景下《经济法》课程也需要有方向的改革。通过丰富课程教材的内容、提高学生基础法律知识、优化丰富教学方法等方式提高学生总体能力为课程的改革带来保障。但是需要重视案例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选择合理主旨明确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并以此来反作用于生活和实际相接轨。学生也要加强自身实践能力,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做到实践中使用,将法律知识在生活中保护自己,以此来实现《经济法》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周训清.“双创”教育背景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7,7(16):460.
[2] 刘轶.管理类本科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4(31):239-239.
[3] 程永宏.双创背景下本科高校采购管理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06):133-134.
[4] 马忠民.“双创”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策略研究——基于项目投资与融资决策课程案例[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7,17(8):10-13.
[5] 刘钊.经贸类本科专业“双创”教育改革措施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4):174-175.
[6] 董芷含.“双创”背景下创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9(11):114-115.
本文引用格式: 李礼.“双创”背景下经营管理类本科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28):47-49.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28.020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融合创新创业理念的“理论-实践-项目”三位一体式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研究》(2018JGA2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礼,女,湖南娄底人,广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