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
——以《中国一分钟》为例
● 王小梅
(闽江学院 外国语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 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一个以影像为载体的视觉文本,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从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视角解析最新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中国一分钟》中的国家形象构建,发现此宣传片运用图像和音乐隐喻以及多模态转喻中的单个实体代总体、次事件代复杂事件、后果代表先前、衣着代表身份等模式来构建形象,其中次事件代复杂事件是贯穿全片的核心,是阐述观点和组织语篇的主要机制,整个过程中文字、视觉、听觉模态相互补充,共同强化其主旨。
关键词: 《中国一分钟》;国家形象;构建;多模态;隐喻;转喻
随着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的提出,各国开始重视自身国家形象的构建。中国于2010年开始启动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拍摄工作,并于2011年正式发布宣传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又发布了新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又推出三集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中国一分钟》。中国形象宣传片的发布在国内学界引发了一股研究中国形象的热潮。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一个以影像为载体的传播形态领域的视觉文本,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因此不少学者从多模态角度研究国家形象宣传片。潘艳艳、张辉从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视角探讨《角度篇》如何在这两个认知机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模态以达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张蕾从路径图式的角度解析《角度篇》如何以多模态隐喻性表征构建国家形象[2];曾广、梁晓波结合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角度篇》中的隐喻如何在多个模态层面服务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进行了系统研究[3];黄绿蓝通过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认知机制,探析《中国进入新时代》如何运用多种模态维度建构国家形象[4]。中国希望通过最新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一分钟》构建怎样的新形象呢?本文借助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认知机制解读此宣传片的国家形象构建,希望为新时代的国家形象构建深度展开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通常导致孕妇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引起胎儿宫内窒息,造成胎儿发育不良甚至早产或死胎,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压、水肿以及蛋白尿等[7-9]。拉贝洛尔是近年新研制的具有良好降压效果的α、β受体拮抗剂,它能在不影响心输出量的基础上,实现对血压的调控,同时还能缓解窦性心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10-11]。有研究[12-13]表明,拉贝洛尔对妊娠期孕妇抗血小板聚集有良好效果,且有利于胎儿肺脏的发育,降压的同时能避免对胎儿的毒性损伤。硝苯地平缓释片通过对血管壁游离的钙离子拮抗作用,扩张血管及缓解平滑肌张力,从而起到降压作用并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14-15]。
一、理论基础
(一)多模态隐喻
1980年,Lakoff和Johnson两位学者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指出“隐喻遍布于我们的语言、思想和行动中,人类借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5],这颠覆了我们对于隐喻的认知。隐喻由源域和目标域组成,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大致分为三类,即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向隐喻。1996年,Forceville率先提出了图像隐喻理论,把原本限于语言研究范畴的隐喻扩展到图像、声音、音乐、手势等多模态研究领域,并于2009年在他和Urios-Aparisi合编的论文集《多模态隐喻》中把多模态隐喻定义为“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用或主要用不同模态呈现的隐喻”[6]。Forceville将模态与人的五种感觉联系起来,把模态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视觉(图画)模态、听觉(音波)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7]。事实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定义比较难以把握,因此多模态隐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用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表征的隐喻是狭义上的定义,而由两种或多种模态共同构建的隐喻可以被认为是广义的多模态隐喻。一般情况下,文字模态会参与其中的一个概念域的构建。例如源域和目标域都通过文本和声音两种模态表征,或者源域隐藏,目标域通过文本和声音两种模态构建意义,这种隐喻可视为广义的多模态隐喻。因国家形象片的多模态性主要涉及文字(旁白和字幕)、图像(动态和静态图像)和声音(背景音乐)三种模态,故本文采用广义的多模态隐喻这一概念。
一是突出社区党员示范。大力宣传党员家庭、优秀党员事迹,引导普通群众向党员看齐、向先进学习,凸显党员队伍在移风易俗中的先锋引领作用,宣传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推行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让党风成为引领乡风文明、复兴乡村文化的方向标杆。
(二)多模态转喻
转喻是指同一个概念域中的“邻近”关系,首要功能便是指称,它也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和基本的思维模式。Peirsman和Geeraerts根据转喻的空间或物质的邻近性把转喻分为六个模式:单个实体代总体、次事件代复杂事件、空间部分代整体、后果代表先前、居住地代表居住者和衣着代表身份[8]。与多模态隐喻相比,目前国内外关于多模态转喻独立研究比较少,大多研究是与多模态隐喻研究相关联的。Forceville在分析图画隐喻的过程中发现转喻过程的存在[9],例如产品可以用其对应商标或品牌图像作为替代。Waugh发现在口语和肢体语言之间,无论隐喻是否存在,转喻都一定存在,并且转喻是隐喻构建意义的必要前提[10]。潘艳艳和张辉的研究也证实了独立存在的转喻,认为多模态转喻或丰富、延伸了隐喻的意义,或呈现源域、目标域[1]。学界对多模态转喻没有明确的定义。参照多模态隐喻的定义,多模态转喻可被定义为源域通过视觉、声音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态得以构建,进而启动同属一个认知域的目标域。
在《瞬息万象》1分33秒到1分39秒之间,出现了一个小宝宝向前爬行和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女孩向镜头走来的画面,同期的文字模态是“一分钟,经历一次与以往不同的成长”,图像进一步解释文字,使成长具体化。众所周知,爬行和蹒跚学步是小孩成长必经的一步,每一分钟都有新进步,虽然中间有过摔倒的经历,但是最终每个小孩都成功学会走路。此宣传片通过小孩的成长概念隐喻每个人每一分钟的经历与之前都是不同的,每一分钟的辛勤付出,虽然有时会经历挫折、失败,但不放弃、继续努力,最终都会有收获,进而比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中国没有成功经验可循,独自摸索前行,虽然遇到各种困难,但是能在艰难坎坷中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在各个领域取得骄人的成就。
二、《中国一分钟》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分析
隐喻具有解释作用,它可以搭建从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桥梁,在两者的相似之间建立联系,加快受众的认知过程,易于受众的接受和理解。而借助多种感官的多模态隐喻,从多角度、多渠道在两者的相似间建立联系、激发受众的认知能力,因此比单一抽象的语言符号更能感染受众,引发情感效应。《中国一分钟》运用了以下多模态隐喻,用以提高宣传片的解释效果。
(一)《中国一分钟》的多模态隐喻构建
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中国一分钟》共有三集,分别是《瞬息万象》《跬步致远》《美美与共》。该宣传片是为迎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讲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就。该系列片是为迎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讲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就。以“今天的中国,每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为切入点,宣传片运用快速的剪辑、精美的画面、直观的数字,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现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语言(文字、旁白和话语)和图像是多模态语篇中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和呈现隐喻、转喻的主要手段,因此语言和图像是主要分析对象。Van Leeuwen认为图像与语言呈现两种关系:一是阐释关系,图像解释语言,使之具体化,或是语言解释图像,使之具体化;二是延伸关系,语言内容和图像内容或相似,或对比,或进一步相互补充[12]。其他符号形式,如音乐、颜色则是在隐喻、转喻的效果上起辅助作用,并进一步提升语篇的整体效果。与此同时,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具有文化性。不同的文化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渗透于隐喻化和转喻化的思维过程。因此,对于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解读要结合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语境进行。
1.图像隐喻
在多模态隐喻的过程中,声音隐喻在表达语篇的整体效果上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中国一分钟》采用X-Ray Dog配乐的Hope Eternal(with Choir)(《希望永恒》)作为背景音乐,此音乐是纯钢琴伴奏,前面一小段曲风舒缓悠扬,后面一大段节奏突然强烈,曲风高亢激昂,气势雄伟。前一小段音乐配的图像是表达一分钟的各种计时工具,后一大段音乐配的图文是中国一分钟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整首音乐概念隐喻了中国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源自每个中国人每一分钟的辛勤付出与努力奋斗,映照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中国人每一分钟的努力、爱国奉献、无怨无悔,汇聚成中国力量,造就了中国奇迹,给世界增添了精彩,在新的时代,继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也映照了钢琴曲的主题:只要奋力拼搏,希望永恒。
多模态隐喻和转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经常交织在一起,转喻可以丰富或者扩展隐喻的意义,能把比较抽象的隐喻目标域具体化、物质化。两者的区别在于:首先,隐喻是基于相似性的映射,转喻则是基于相邻性;其次,隐喻是跨域的映射,转喻则是在同域范围内完成的映射;隐喻的识别和解读离不开转喻,而转喻可以独立于隐喻存在。当然,转喻和隐喻的映射都是一种心理可及,只是转喻是在同域内完成“由部分代整体”的心理可及[11]。
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建立持续发现和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保障各个层级、各个类型人才储备,力争做到数量充足、质量优良。加强对自然资源人才队伍结构的动态研判,深入分析年龄、专业、经历等构成,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设置入口条件,通过考录、选调、遴选等多种渠道吸引优秀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由教师、学生、黑板和粉笔四要素组成的传统课堂,逐渐向由教师、学生和信息化资源三要素的现代课堂转变。开展信息化教学俨然成了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方法或手段与课堂教学完美融合呢?这是我们高职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1]。因此,本文以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核心专业课——《客户关系管理》课堂教学为例,围绕客户投诉处理技巧,从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出发,从信息化手段选择、信息化具体应用和教学反思等方面来探索高职课堂教学。
(2)飞机隐喻
其次,抗辩权行使内容的限制。合同的当事人实行抗辩权的目的在于要求对方履行合同债务,以保障自己合同债权的实现,进而促进合同目的的实现。所以业主在行使抗辩权的时候,不能影响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也不能影响物业服务企业的日常工作。而且业主也不可以采取法律所禁止或者违反公序良俗的方式行使抗辩权。
在《跬步致远》的片尾,出现了技术人员、工厂女工、航天员、地铁检修人员、环卫工人、油田工人、女兵和医生等群体人员面向镜头的笑脸。与之匹配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新年贺词的片段“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然后用文字模态“每个你的奋斗,成就中国奇迹”作为结尾。根据Kress & van Leeuwen 的观点,人物面向镜头的目光和脸部表情,会产生与观众互动的效果,同观众形成同盟关系,寻求观众接受、赞同他们的观点或想法[13]。这些笑脸概念隐喻了在不同岗位工作的中国人认真敬业,日积月累,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而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奋斗,造就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这集的主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个人每一分钟的努力,成就了中国的奇迹。
羽毛球练习器—记忆棒的手模功能固定了学生的握拍手法,解决了羽毛球手法技术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第一环节。在使用时循序渐进地增加瓶体内的重量,可以达到锻炼适合羽毛球运动小肌肉群的作用,最终达到动力定型。记忆棒作为负重的练习器材,可通过记忆棒固定握拍手法及挥拍动作,当学生在打球时,可在运动中迅速自然地掌握正确合理的握拍,从而为提高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配套记忆棒推广教学的羽球操,把十一个基础技术动作和八个基本步伐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羽球操的过程中就学习了羽毛球的基本技术动作。这种方式扩大了适应人群,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从教师到学生都可以通过它来学习羽毛球技术,而且会加快掌握的速度。
(3)笑脸隐喻
在《瞬息万象》的片尾,出现一个小男孩放飞飞机模型,飞机在蓝天下俯冲飞翔的画面,紧接着出现“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中国奇迹”的文字,延伸了图像内容。宣传片用飞机概念隐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接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成功道路。
我是70后,爸妈是农场首批垦荒人。儿时记忆中,吃的穿的用的大都凭票供应。当时全家1月就1斤多豆油,撑不到月底,急盼着下月赶紧打油去。
在《美美与共》的片尾,也出现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们面向观众,露出灿烂笑容的特写,与之匹配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讲话的片段“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然后用文字模态“中国奇迹,与世界共精彩”作为结尾。这些笑脸概念隐喻了各国人们乐意看到中国的强大,欢迎中国对世界发展做出努力,与中国人民拥抱这些奇迹带来的美好,共享世界的精彩。通过习近平总书记话语的补充,《美美与共》呈现这些笑脸组合,强烈刺激着观众的视觉神经,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营造出感同身受的移情效果。
2.次事件代复杂事件模式
(1)成长隐喻
(二)《中国一分钟》的多模态转喻构建
转喻具有表征功能,同时具有连贯和衔接的语篇功能,能在一个整体框架内联系整合人类的各种概念。与文字模态相比较,动态图像具有超千倍的感化效果,能立刻激发观众从思维到感情、从直觉到感觉产生转移[14]。归纳起来,《中国一分钟》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转喻模式:
1.单个实体代总体模式
2.对接BEPS“最低标准”行动计划成果的国内税法高度协同修正。BEPS“最低标准”行动计划成果共4项,即防止有害税收实践、防止税收协定滥用、转让定价国别报告和争端解决,BEPS包容性框架下各司法管辖区都必须在2年内执行到位。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在规定时限内,深度对接BEPS最低标准行动计划最新研究成果,全面完成了国内相关税法协同修正优化任务。
在转喻类型中,单个实体代总体能在有限时长的宣传片中,以相对时长更短的个体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跬步致远》充分运用了单个实体代总体这一转喻模式,尽可能地涵盖各行各业的人民,具体见表1:
表1 《跬步致远》中单个实体代总体的转喻
同理,《美美与共》也用了单个实体代总体的概念转喻模式。以画面形式出现的“栗子烧板鸭和红烧鱼”象征“中国美食”,“京剧和书法”这一源域转喻“中国文化”这一目标域,“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这一源域转喻“中国创新”这一目标域。这些转喻说明中国美食给世界增添了一种味道、中国文化给世界传递了一种韵味、中国创新给世界提供了一种便捷,有力阐释了中国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精彩美好的生活。
2.音乐隐喻
《中国一分钟》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而复杂事件难以在一个短片中具体化,许多成就无法深入呈现,因此,此宣传片通过概念转喻,用次事件象征性地呈现复杂事件。实际上,这三集形象宣传片以一分钟为切入点,用具体的数据展示中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变化,而每个数据背后暗含着该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代表着一个复杂事件。由于“次事件代复杂事件”转喻模式在该宣传片中大量应用,因而该转喻模式构成了《中国一分钟》阐述观点和组织语篇的主要机制。例如:“骑共享单车”这个次事件概念转喻“共享单车这一新发明给人们出行带来的便利以及给环境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一复杂事件;“核心技术完全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潜水艇、‘复兴号’高铁和‘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在一分钟所能取得的成绩”这个次事件概念转喻“我国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走进创新型国家这一新时代”这一复杂事件;“‘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的空中对接”这个次事件概念转喻“我国航天技术有了重大进展,有了新的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这一复杂事件;“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能探索137亿光年外的星空”这个次事件概念转喻“我国的天文事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的天文研究水平向世界先进行列迈出一大步”这一复杂事件;在三集宣传片中,支付宝的身影出现在人们各个生活场景中,宣传片用“支付宝支付”这个次事件概念转喻“中国科技带来的创新成果——移动支付,以及移动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和改变”这一复杂事件。
3.后果代表先前模式
形象宣传片一般时长短,涵盖面广,信息量大,无法具体阐述一个事件从开始到结果的过程。后果代表先前的转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瞬息万象》1分49秒到1分52秒之间,出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手持标有奥运五环标志的卡片,揭晓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城市“北京”,现场等待结果的中国申奥人员起身欢呼的画面,同期文字模态是“一分钟,许下一个约定”。通过后果代表先前的转喻模式,观众可知图像和文字所呈现的事件是北京申请举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这一赛事,北京成为候选城市之一并成功赢得了举办权。北京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这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的信心。用这种转喻模式间接呈现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显得自然婉转,容易让观众接受。在《瞬息万象》1分53秒到1分56秒之间,出现2016年夏季奥运会中国女排赢得决赛的最后一球比赛画面,和中国女排队员在颁奖仪式上领取金牌的画面,同期文字模式是“一分钟,重回世界之巅”。通过后果代表先前的转喻模式,观众可知图像和文字所呈现的事件是曾让中国人骄傲的中国女排,不管面临怎样的困境,不放弃、不抛弃,坚守信念、卧薪尝胆、竭尽全力,终于在时隔12年之后再次获得奥运冠军。宣传片用这种转喻模式展示中国的女排精神,没有过分夸大、炫耀的成分,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4.衣着代表身份模式
《中国一分钟》出现了许多普普通通的人物,在3集不到6分钟的时长里,没有足够的篇幅介绍出现的人物,而衣着代表身份的转喻模式可以让观众知晓人物的身份。在《跬步致远》的片尾出现了不同群体人员的笑脸,观众根据他们的衣着特征可以判断他们的职业:身穿航天服的女孩是航天员;身穿环卫工衣服的大姐们是环卫工人;身穿军服、胸前挎着冲锋枪的女孩是军人;一群身穿白大褂的男男女女是医生。通过该转喻模式,观众清楚地明白正是由于工作在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成就了中国奇迹。
三、《中国一分钟》的中国形象构建
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中国一分钟》中的《瞬息万象》《跬步致远》《美美与共》环环扣紧、层层递进又相辅相成。《瞬息万象》以“一分钟,中国会发生什么……”为切入点,用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方式展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在一分钟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突出中国的成就源自每一分钟,而改革开放40年间千千万万一分钟成果的累积,成就了中国的奇迹;《跬步致远》以“一分钟,你能做什么……”为切入点,用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方式展示中国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各自岗位上一分钟所取得的进展,突出每一分钟的努力都在汇聚中国力量,普通的你我成就了中国奇迹;《美美与共》以“一分钟,世界在发生什么……”为切入点,用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方式展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对世界的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的积极影响,突出每一分钟世界都与中国紧密联系,中国奇迹与世界共精彩。三集宣传片通过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立体构建了“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每一分钟的努力,成就了改革开放40年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所产生的奇迹,而中国奇迹,与世界共精彩;新时代,再出发!”的新形象。
《中国一分钟》广泛运用图像和音乐隐喻,与多模态转喻中单个实体代总体、次事件代复杂事件、后果代表先前、衣着代表身份四种模式,立体构建了中国新形象。其中,综合运用文字、视觉和听觉模态表征的多模态转喻模式——次事件代复杂事件是贯穿整部形象片的核心,是阐述观点和组织语篇的主要机制。在构建国家形象过程中,文字、视觉、听觉模态相互补充,共同强化其主旨。但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三种模态的地位略有不同:视觉模态在形象片中占主导地位,其丰富的意义潜势是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建构的基础;文字模态起着“画龙点睛”之用,既能阐释、突出视觉、听觉模态内容,又能与其他模态协同配合,帮助观众识别、解读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听觉模态在强化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中起着辅助作用。总之,三种模态的相互配合,一方面能让观众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语言文化的障碍,正确解读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另一方面使形象宣传片具体生动,帮助其进一步广泛传播。
四、结语
本文利用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认知机制,解析最新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中国一分钟》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现象。该宣传片运用图像和音乐隐喻,多模态转喻中的单个实体代总体、次事件代复杂事件、后果代表先前、衣着代表身份四种模式构建国家形象。其中,次事件代复杂事件是贯穿全片整部形象片的核心,是阐述观点和组织语篇的主要机制。《中国一分钟》运用文字、图像、旁白、音乐等多种模态,从民众的角度塑造中国新时代的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让国家形象的宣传更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潘艳艳,张辉.多模态语篇的认知机制研究——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例[J].外语研究,2013(1):10-19.
[2]张蕾.路径图式在中国国家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表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86-189.
[3]曾广,梁晓波.国家形象的多模态隐喻建构——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例[J].外语教育研究,2017(2):1-8.
[4]黄绿蓝.多模态视域下国家形象的建构——以《中国进入新时代》为例[J].新闻世界,2018(1):73-78.
[5]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7.
[6]Forceville C,Urios-Aparisi E.Multimodal Metaphor[M].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2009:24.
[7]Forceville C.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 Agendas for Research[C]//G.Kristiansen et al.Cognitive Linguistics:Current A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2006:379-402.
[8]Peirsman Y, Geeraerts D.Metonymy as a Prototypical Category[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6(3):269-316.
[9]Forceville C.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Routledge,1996:98.
[10]Waugh L. Metonymy First, Metaphor Second: A Cognitive-Semiotic Approach to Multimodal Figures of Thought in Co-speech Gesture[C]//Forceville C,Urios-Aparisi E.Multimodal Metaphor.Berlin &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22-23.
[11]严佳.网络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构建及共现——以支付宝《账单日记》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69.
[12]Van LeeuwenT.Introducing Social Semiotics[M].London:Routledge,2005:230.
[13]KressG,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 Routledge,2006:117.
[14]熊学亮.从语言转隐喻的角度管窥视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1-6.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im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A case study on China 's One Minute
WANG Xiao-mei
(Minjiang College,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The national publicity film is a kind of visual text with images as the carrier, which is a typical multi-modal tex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 of the latest national publicity film China's One Minute with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multi-modal metaphor and multi-modal metonymy. The analyses found that: first,this publicity film uses image and music metaphors, and four types of multi-modal metonymy to construct the national image; Second, the type of multi-modal metonymy, subevent standing for complex events, is the core of the entire publicity film, which is the main mechanism for expounding ideas and organizing the text;Third, the written, visual, and auditory mod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to strengthen their meaning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national image.
Key words : China's One Minute;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multimodality; metaphor; metonymy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54(2019)03-0091-06
收稿日期: 2018-11-25
基金项目: 2016年福建省社科青年项目“中国国家形象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FJ2016C156);2016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中国国家形象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JAS160429);2015年闽江学院社科项目“多模态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话语分析研究”(MYS15011);2018年闽江学院社科一般项目“多模态视阈下的中国国家形象片研究”(MYS18036)。
作者简介: 王小梅(1981-),女,福建龙岩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校:刘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