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关于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对素质教育有关理论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的运作方式,是教育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使我们的教育有了明确的工作方向。此后,教育方针的表述虽几经变更,其基本精神仍然是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坚持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但是,由于主、客观的多种原因,全面发展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行为模式:一种是,全面教育,重点发展,即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全面,在教育质量上突出重点,这实际上是以智育为着眼点的教育模式。由于智育本身的“可检测性”,作为“重点”的智育成了学校工作的全部,“全面教育”沦为形式或口号。另一种是,全面促进,全面提高,即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高标准、高要求,用高消耗换取“高质量”。由于儿童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和个别差异,这种教育模式实际上是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主观设计。在难于全面实现的情况下,教育内容的“内部张力”又向智育集中,最终导致了“全面促进,畸形发展”的客观效果。两种情况,不仅是在主导思想上的失衡,而且对发展程度缺乏适度把握,采取主观定位的方法规定学生发展,在追逐“统一目标”的竞争中必然演化为“应试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严重背离了人的发展的宗旨,削弱了五育中其余各育的作用与实施,导致教育方针在实施中走样。为此,我们必须寻求教育方针得以贯彻实施的有效的教育模式。

要使教育在运作中找到正确的方位与方式,必须探索一种适合于我国国情、服务于具体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这是教育在具体社会条件下对时代性要求作出的反应,是教育行为的“社会到位”问题。由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不同,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模式。十八世纪以来,教学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侧重点上提出了“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不同主张,就是在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把学生发展的视点集中在不同的方向上而产生的教育模式,可以说是教育的“社会到位”问题在认识上的演进。“形式教育”把视线集中于人的能力上,认为学习只是智力活动的训练形式,培养学生智力才是教育的责任所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时代对人的能力要求愈益突出,产生并服务于新兴资产阶级政治需要的“形式教育”重能力轻知识的主张,在科技发展形势下已不适应社会要求,“实质教育”便跃然升起。它认为教育应以传授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为己任,使学生掌握实用的科学知识为将来从事职业活动作好准备,把视线集中于人的社会适应性上。但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是运用科学文化知识于生产和生活中的能动的适应,实质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主张,由于忽略了人的能动性而走入误区。这是从教学论的角度说两种主张失之偏颇之处,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双重开发”,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现代教育体系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通才教育”模式正是这一条件下的产物。

从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相结合的角度去看待教育职能,必须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去把握教育的“社会到位”问题。为此,教育的实施过程,必然是在明确教育的服务方向的前提下确保人的发展的全面实现。从服务方向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人的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它涵盖着作为现代化社会成员的国民素质和作为各级各类劳动者的人才素质。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现状而言,“通才教育”不是我们在普遍范围内可以选择的合适的教育模式。从人的发展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又是科学的育人观。把教育目的论与教育过程论结合起来考察我国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为模式,就是确保新时期教育方针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实施的操作程式。“全面发展”是学生的身、心各部分协调、和谐的发展,它既不是无端地加码施压,使教育与发展在“超重”的条件下失去常态,又不能无视统一要求,使学生的发展在不同的价值取向中“适者生存”。这个统一要求,就是基本素质。从“确保基础条件,促进顺利发展”概括出的“素质教育”,就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对素质教育本质的认识

可以这样认为:素质教育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和劳动者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开发潜能的国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就是要找到教育的着眼点与着力点。国民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国民素质是教育“社会到位”中的首要任务。教育必须有这种神圣的义务感,培养各级各类劳动者又是现代社会对培养人的具体要求。在人的精神发展的要求上,就必须注重从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社会主体意识到文明修养、道德情操、科技知识与文化素养,以及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并落实到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任务中,这是教育的着眼点。提高国民素质和劳动者基本素质,必须注重奠定坚实的基础,致力于基本条件的建设,增强其对发展要求的适应性,在保证其发展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潜能,使受教育者在主动发展的过程中达到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这是从动力性和实效性出发确定的教育的着力点。

对“提高素质”的提法是否科学的问题,目前尚有人存疑,其理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说,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的特点”,强调其先天性,自然会排斥素质的增强或提高。但是,心理学对素质的界说,是就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客观基础而言的。人的发展,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阶段新质的出现,都作为下一个阶段的基础而促成其在新的水平上发展,人的可教育性,就是在不断提高基础水平的嬗变中体现出来的。我们对“素质”的理解,正是基于对各个发展阶段发展基础的把握。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与中小学生的素质有所不同,教师素质亦非先天形成。当我们在“发展的基础条件”上确立认识时,“素质”就不仅仅是先天拥有的发生性概念,而是一个可以在教育和实践中逐步增强的发展性概念。

素质教育思想是一种开发性教育思想,从教学过程说,它有别于“要素主义”和“结构主义”单纯从掌握知识技能的角度看问题,而是强调增强学生的“内在能量”——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条件,确保其在学习过程和日后的职业活动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能动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思想是一种发展性教育思想,它注重在人的发展中推动教育活动,又使教育活动始终在特定社会要求下为人的发展服务。

“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既密切联系又存在区别。素质教育是教育的行为选择,基础教育是对中小学教育性质的确定。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事实上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现实任务,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小学、初中教育的任务则可能发生变化,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成为其唯一的任务。无论基础教育的任务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通过素质教育确保其实施都是必由之路。

三、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是解决教育方针贯彻执行中“老大难”问题的有效形式,它对学校教育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切实转变观念,确立对基础教育性质与任务的正确认识,改革考试制度和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外,在教育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首先,是如何把握学生发展的问题。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没有全面发展教育的切实实施,就没有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基本素质和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发展,因此,加强全面发展教育的管理势在必行。要彻底抛弃“课堂中心,分数唯一”和“智育中心,内容单一”的做法,在切实开展多渠道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活动基础上,积极开展科学的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活动。要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起来,注重考察学校和教师在实施教育时对学生素质条件的保证程度,克服以终结性评价“一票定终身”而导致向“可比性”目标的倾斜、强化智育而简化其他教育活动的负面效应。为此,要把德、智、体、美、劳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内容纳入学校和教师工作的实质性内容中,对各项教育活动从内容、项目、过程到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与评价,强化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管理,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其次,是如何把握“统一要求”的问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中矛盾的焦点,教育质量是对“统一要求”的保证程度问题。素质教育的统一要求就是基本的素质条件。在学生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始终是最活跃的因素,它需要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中逐步发展。提高教育水平,把学生从机械的、低效率的掌握知识技能中解放出来,坚持智力潜能的开发与利用,是实现“统一要求”的有效措施,要在这方面孜孜以求去确保教育效益。由于学校间竞争的客观存在,统一要求被越“炒”越高的现象时有发生,就学校自身而言,宜采用“保基础,求发展”的策略,即以基本要求为侧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条件,使之达到、超过基本要求,以充分实现自己的发展为目标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应以基本条件为依据,制订出切合本校本班和学生个体实际情况的“最低控制线”,在投入上给予足够保证,并积极开展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促成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达到或超过“最近发展区”,这应是我们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标准的理解。

再次,是如何选择教育行为方式问题。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贯彻教育方针的综合模式,它可以通过具体的教育模式去实施。可供选择的主要有:

愉快教育模式: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育人活动,充分利用兴趣的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和谐地发展,从而提高其基本素质,其基本教育程式为:活动——掌握——活动中运用。

成功教育模式:创造成功的条件,使学生把握成功的契机,在尝试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以强化动机,增强信心,促使其在乐学中逐步达到基本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基本素质,其基本程式为:目标——成功——新的目标。

合格加特色模式:以基本素质的一般要求为总体把握,在基础性统一要求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促成学生的多向发展,其基本教育程式为:基础——多向活动——多向发展。

创造教育模式:开发学生潜能,着眼于智力条件的利用与培养,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积极发展中进行创造性学习,其基本教育程式为:认知——探索——创造——应用。

不同的教育模式有不同的适用性。在实施教育中,应当根据本校、本班的实际,选择适宜的教育模式,积极推行。在选定了某一教育模式后,其余的教育模式,亦可作为一种具体教育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有区别地选择实施。

标签:;  ;  ;  ;  

关于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