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研究(1)*_归因偏差论文

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成败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从小三、初二、高二随机选择有效被试410名,探讨了中小学生对考试结果的归因、期望和情感反应的特点。结果发现:(1)中小学生对考试成败原因有不同的认知,年级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2)失败后的期望显著地高于成功情境,且极显著地认为失败的结果能改变。(3)成功后学生主要产生了感激、自豪与欣慰,失败后主要产生了内疚;成功后的情感反应更强烈。

关键词 考试成败,归因,原因,期望,情感。

1 问题提出

归因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就范围内,这是因为各种变量较易操纵和控制,并且能够得到精确的结果。根据归因理论,在成就背景中,“寻求理解”的动因使学生对自己的学生成功或失败作出归因,这种归因会引起期望和情感方面的心理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其成就行为。Weiner指出,成功或失败的信念对于理解成就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行为的三维归因模式,把原因区分为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并且研究了三个维度的特定的心理学意义[1]。Weiner的研究还表明,人们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在成功时更多地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部原因,在失败时更多地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外部原因。继Weiner提出成败归因模式之后,西方学者对成就背景中的成败归因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很多研究表明,学生不仅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而且成败归因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上也存在差异[2—4]。我国学生的成败归因特点与西方是否一致?国内尚未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为此,本研究拟以Weiner的三维归因模式为依据,采用问卷法,进一步探讨我国学生成败归因特点及其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上的差异,争取对教育实践有所帮助。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选自曲阜市两所普通小学三年级学生、两所普通初中的二年级学生、两所普通高中的二年级学生共632名。经数据质量检查剔除无效被试和有缺失数据的被试后得到有效被试共410名。每年级的被试人数和男女被试数分别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共103人,其中男生为53人,女生为50人;初中二年级学生共101人,其中男生为55人,女生为46人;高中二年级学生共206人,其中男生为121人,女生为85人。

2.2 材料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所用归因量表由成功与失败两个分量表组成,分别呈现成功与失败的假设情境。成功和失败问卷都由原因归因、期望变化和情感反应三部分组成,二者的内容相反。

2.2.1 原因归因部分 按照2×2×2三个维度设计了8个子量表,每个子量表包括4个问题,共32道题。每道题后附有一个5点量表,被试从完全不同意(1分)到完全同意(5分)中作出唯一选择,分数越高表明这一因素对成功或失败的影响越大。

2.2.2 期望变化部分

要求被试回答“是否愿意再次参加类似的考试”,“如果有机会参加,成绩是否会改变?愿为提高成绩而努力学习吗”等问题,意欲了解学生对今后考试结果的期望。

2.2.3 情感反应部分

按照情感反应受原因特性以及对自己或他人评价等因素影响的观点,将情感列为四个方面:考试成功的情感反应为欣慰、自豪、感激、惊喜;考试失败的情感反应为内疚、自卑、怨恨、惋惜。每个问题后同样有5个等级供选择。

对问卷的同质性信度系数进行计算,结果为0.832,这表明该问卷内部一致性较高,是可靠的测查工具。

2.3 程序

期中考试成绩公布后对学生进行团体测试,成功问卷与失败问卷测试间隔一周。为了消除问卷测试次序的影响,两所学校的测试顺序相反。

2.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pc[+,]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因归因倾向

3.1.1 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一般特点

成功和失败情境下8个方面原因的平均数列于表1。从表1可以看出,小学生对考试成功原因的排序为:教学质量、持久努力、运气、任务难度、临时努力、能力、他人帮助、心境。其中被试觉察到的教学质量、持久努力、运气等原因的平均数明显地高于其它项原因,这是小学生考试成功的主要原因,而心境、他人帮助在原因认知上处于末位,这是考试成功的非主要原因。小学生对考试失败原因的排序是:他人帮助、心境、临时努力、运气、任务难度、持久努力、能力、教学质量。其中他人帮助、心境、临时努力等原因是考试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教学质量是考试失败的非主要原因。初中生对考试成功原因的排序为:运气、心境、他人帮助、教学质量、任务难度、临时努力、能力、持久努力。其中运气、心境、他人帮助等原因是考试成功的主要原因,而持久努力、能力等原因是考试成功的非主要原因。初中生对考试失败原因的排序是:持久努力、教学质量、任务难度、临时努力、能力、他人帮助、心境、运气。其中持久努力、教学质量等原因是考试失败的主要原因,而运气、心境等原因是考试失败的非主要原因。高中生对考试成功原因的排序为:心境、临时努力、教学质量、持久努力、能力、任务难度、他人帮助、运气。其中心境、努力、教学质量是考试成功的主要原因,而运气、他人帮助是考试成功的非主要原因。高中生对考试失败原因的排序是:能力、持久努力、心境、运气、教学质量、任务难度、临时努力、他人帮助。其中能力、持久努力、心境等原因是考试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他人帮助、临时努力等原因是考试失败的非主要原因。

表1 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平均数一览表(分)

3.1.2 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方差分析

为了比较中小学生中不同年级水平和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考试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有何差异,我们对性别(男、女)、年级(小学、初中、高中)、成败(成功、失败)的差异进行了2×3×2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参见表2)。

表2 性别、年级和成败在8项原因上的方差分析(F值)

*P<0.05,* * P<0.01,* * P<0.001。下同

从表2可以看出,在决定各种原因的方差方面,年级因素的作用非常明显,除临时努力原因外,其它各项原因都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和成败因素的作用很小,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不存在性别差异,而成败结果也只有在教学质量项原因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交互作用方面,性别、成败、年级的共同作用对教学质量项的原因认知影响较大;特别是年级与成败结果的共同作用明显地影响各种原因认知,其中仍以年级因素为主。具体分析年级水平差异发现(参见表1、表3),在成功情境下,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各项原因认知上都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与小学生在运气、他人帮助、持久努力、教学质量、心境5项原因认知上差异显著;初中生与小学生除心境原因外都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在失败情境下,高中生与初中生在他人帮助、临时努力、持久努力、能力4项原因认知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高中生与小学生除临时努力外的其它7项原因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初中生与小学生在8项原因认知上都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这充分地说明了中小学生对于考试成败的归因存在明显的年级特点,也就是说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归因倾向。

表3 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年级水平差异的Z检验值

3.2 归因与成功期望

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与成功的期望之间存在内在联系。Weiner[5] 的研究表明,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学生如果把考试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那么对现有结果改变的期望不高;如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则对改变结果的期望就高。对成功和失败情境下的期望改变进行方差分析检验后发现(见表4),在考试结果能否改变的因素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与成败结果差异极显著;中小学生坚信失败的状况是可以改变的;年级与成败结果的交互作用有显著差异。在是否愿意努力的因素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愿付出更多的刻苦努力;年级水平差异也具有统计意义的主效应,小学生愿付出的努力程度最高,其次是高中生,初中生最低;同时,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性水平。

表4 中小学生对考试成败结果期望改变的方差分析(F值)

3.3 中小学生的情感反应特点

Weiner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证实了每一原因维度都能与一组特定的情感反应相联系。根据Weiner等人的研究,并结合中国学生情感表达的方式和特点,我们选取了一组情感与归因倾向相对应。本研究对中小学生的与归因倾向相联系的情感反应作了比较性的研究。

图1 三个年级在成功和失败结果上的情感反应

经方差分析发现,4组情感在成败结果反馈上都产生主效应。从图1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成功之后更多地产生了欣慰感、自豪感和对教师、他人的感激之情,在失败后更多地产生内疚、自卑和对教师及他人的怨恨。不同年级学生在4组情感反应上都产生主效应,成败结果因素除自豪—自卑之外的其它3组情感反应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不同年级水平和成败结果反馈的共同作用在4组情感反应上都产生具有统计意义的主效应(见表5)。

表5 年级水平与成败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F值)

情感 年级成败

年级×成败

欣慰-内疚

20.565 * * *58.133 * * * 54.464 * * *

自豪-自卑

38.382 * * * 3.0376.645 * *

感激-怨恨

44.067 * * *99.561 * * * 280.295 * * *

惊喜-惋惜

71.050 * * *34.337 * * * 31.796 * * *

从图1和表5分析表明,(1)高中生与小学生成功后都显著地感到欣慰,而失败后小学生与初中生深感内疚,高中生很少产生内疚感。(2)三个年级的学生成功之后感到自豪,在失败之后感到自卑。其中,高中生与小学生成功后而产生的自豪优于初中生,高中生与初中生失败后的自卑又甚于小学生,表明高中生的自信心更多地受学业成功和失败结果的影响。(3)高中生与小学生成功后对老师、家长的感激均高于失败后对他们的怨恨;而初中生成功后很少产生感激,失败后却比其他组产生更多的怨恨。(4)三个年级学生成功后都感到惊喜,其中小学生的反应更甚;失败后,初中组与小学组深感惋惜,而高中组的反应不强烈。

4 讨论

4.1 原因归因倾向

4.1.1 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对考试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特点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影响考试成败的8项主要原因有不同的排列次序。这个结果同国内外有关的研究结论不大一致,最突出体现在能力因素并非考试成功的主要原因,而在对失败结果的归因上,持久努力、心境、能力等内部原因的地位明显上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4点:

(1)中国人的“自谦”人格。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谦虚是一种美德,提倡人们崇尚谦让。中小学生从小就受到这一传统思想的熏陶,因此,把成功结果首先归因于教师的教学质量高,而后才是自己的努力,能力因素则更是向后推。本人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2)归因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一种趋乐避苦的欲望,它能作为动力而激起人的行为。中小学生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刻苦努力、心境好等内部原因,而把考试失败归因于他人或运气等因素(参见表1,在归因中,只有运气、他人帮助、能力三项原因归因得分是失败结果高于成功结果),这是为了保护自尊心、消除焦虑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防御归因,也是建立在动机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归因偏差。而这种“自利性归因偏差”又与“自谦”的人格交织在一起,很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因为它有可能代表我国学生的一种特殊归因倾向。

(3)对突显刺激的过度反应。显著突出的人和事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常使我们对其做出过度的反应。这种过度的反应使我们将最突显的刺激视为最有影响力的刺激,从而产生归因偏差。一般来讲,学生对考试失败的印象更深,造成考试失败的原因就会被高度重视。对于学生考试上的失败,教师、家长往往要进行批评,批评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学生的不聪明、脑子笨、不努力等方面。教师、家长的这种评价和暗示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进行归因的线索和凭借,因而学生往往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不努力等原因。这种归因倾向又与他们失败后产生自卑与内疚感联系在一起。

(4)中小学生在失败面前敢于承担责任。在失败面前,中小学生能觉察到是自己努力不够造成的,表明了学生能正视自己的内在不足,敢于承担责任,今后只要作努力的尝试,采取一些改进学习的策略,失败的状况是可以改变的。在失败之后的努力归因,对今后奋发学习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是对学习有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4.1.2 中小学生成败归因的年级水平差异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在知识状况、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学业成败归因上存在显著差异,显示出各年级归因倾向的特点。归纳起来,小学生倾向于将成功结果归因于教师教学水平高、自己的刻苦努力、运气好,较少归因于临考前的“抱佛脚”和心境好等原因;失败结果更多地归因于考试时心情紧张、他人帮助少、临考前不抓紧时间复习等原因。初中生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考试不紧张等原因,较少归因于没有长期刻苦努力学习;失败结果更多地归因于教师教学质量差、没有长期努力,较少归因于运气、心境等因素。高中生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努力程度高、教师教学水平高、考试时不紧张等原因,较少归因于运气差和他人帮助少;失败结果更多地归因于能力低、没有努力、考试紧张等因素,较少归因于他人帮助少、考前没有突击复习等原因。我们认为,出现这些差异是与他们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尤其明显的是初中生的归因倾向与小学生和高中生的归因倾向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初中时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半成熟、半幼稚时期,是独立性和依存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并存交错的时期。而高中生在多次成功和失败经验下,趋向于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概念,对自己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有着比较固定的认识,因此更倾向作出内部、可控制的原因归因。造成这种年级水平差异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2 中小学生对成功的期望

期望是指个体对自己将来活动结果的预先性认知。如果学生对未来的学业成绩抱有希望,那么,他就会充满信心,为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而加倍努力。这次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明显地意识到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且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这一点显然与志向水平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然而,归因理论在期望研究的分析上有新的进展,它确认认知因素是期望增减的主要条件,更确切地说,学生对考试成败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与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具体来讲,把考试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期望改变就小;而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则期望改变就大。相对于成功结果,中小学生更倾向于把失败结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因而改变失败结果的期望值就高。

此外,无论是成功结果还是失败结果,中小学生都愿为提高学习成绩而付出努力,这显然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结果。

4.3 中小学生对考试结果的情感反应特点

在归因过程中,情感因素作为一种动力,对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成功后,中小学生首先想到教师、他人的帮助,对他们产生了感激之情,然后才是欣慰与自豪。失败后产生自卑与内疚,但没有失去信心,只要付出努力,失败结果是可以改变的。因此,面对失败,不抱怨他人,较少产生怨恨,表明他们对学习有责任心,这也正是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另外,由于归因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的影响,学生更易接受成功后的积极情感,而较少接受失败后的消极情感,即成功后的情感反应更强烈。

5 小结

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1)中小学生对考试的成败有不同的原因认知。成功后,高中生觉察到的主要原因是心境、临时努力、教学质量、持久努力,初中生觉察到的主要原因是运气、心境、他人帮助,小学生觉察到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质量、持久努力、运气;失败后,高中生觉察到的主要原因是能力、持久努力、心境,初中生觉察到的主要原因是持久努力、教学质量,小学生觉察到的主要原因是他人帮助、心境、临时努力。(2)中小学生成败归因存在显著的年级水平差异。(3)中小学生成败归因不存在性别差异。(4)失败后的期望显著地高于成功后的期望,且极显著地认为失败的结果能改变,愿为提高学习成绩而加倍努力。(5)中小学生成功后主要产生了感激、自豪与欣慰,失败后主要产生了自卑与内疚;成功后的情感反应更为强烈。

注释:

1)本文初稿于1995年6月26日收到,修改稿于1995年11月7日收到。

*本研究得到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科研项目资助。

ON THE ATTRIBUTION OF SUCCESS OR FAILURE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EXAMINATIONS

Han Rensheng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Qufu Teachers'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study randomly chose 410 valid testees from thethird grade of primary school,the second grade of juniormiddle school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and probes into the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tudents' attribution to,anticipation of

and

emotionalresponse to examination results.The findings are:(1).Primary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cause consciousnessof success or failure in examinations. The difference amonggrades in prominent while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xes isnot so prominent. ( 2) . Anticipation after failure isobviously higher than success situation,and they obviouslybelieve the result of failure can be changed.(3 ) . primary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ainly have

a

feeling

ofgratefulness pride and relief after success, a feeling ofcompunction after failure.The emotional response after theirsuccess is stronger.

Key words success or failure in exams,attribution,cause,anticipation,emotion.

标签:;  ;  ;  ;  ;  

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研究(1)*_归因偏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