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关于社会主义多党制①之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党制论文,政党论文,社会主义国家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5;D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2-0046-07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多党合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引起笔者的浓厚兴趣,就此写过十多篇文稿。1986年笔者发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②,最早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多党制”的看法。随后于1987年发表《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副标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多党制之我见”;2000年发表《再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副标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多党制之新见”③。应《探索》杂志之约,现进而以《三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关于社会主义多党制之近见》为题完成本文④。这三篇论文,表明20多年来笔者在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思考社会主义多党制这个重大问题上在与时俱进,逐步深入,可供学界探讨、资政育人参考。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从多元论、多元化看多党制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多元论、多元化和多党制是三个层次,密切相关,互有联系。多元论讲的是世界观、方法论;多元化讲的是社会观、社会状态;多党制讲的是政治观、政治体制。
多元论(Pluralism),本意是复数、多数,作为哲学范畴,有人又译为多元主义。一元论与多元论讲的是世界本原问题。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多元主义和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结构主义都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互相联系的独立成分构成的。多元论反对唯物史观的一元论,这是不对的,但也有其合理因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精神,但精神也起作用,甚至起很大作用。唯物史观坚持生产力标准一元论,但应看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及意识形态同时也起相当重大的作用。应坚持唯物史观一元论为主体,同时吸取多元论的合理因素,既不能用一元论来简单地全盘否定多元论,也不能以多元论来根本否定一元论。多元世界是客观存在,但就各元的关系和地位而言,并非各元平分秋色,而是一元为主,多元互补,主次分明,互起作用。
多元化是运用多元论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察社会的社会观,是基于系统论对社会状态的一种解释。多元化社会是指社会是一个由互相联系且彼此发展的诸要素按一定方式构成的整体。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任何社会形态都是错综复杂、丰富多彩,并非单调、单纯、整齐划一。社会多元化反映在经济上有多种成分,政治上有多种利益集团,文化上有多种形态,思想上有多种观点,生活上有多种方式。在各种社会形态中都必有以某一元为主,都呈现出一元为主,多元互补。过去因受苏联模式影响,往往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单纯一元化的社会:经济上是一大二公、单一公有制形式;政治上只承认一党制,排斥其他政党,即使保留,也处于附庸地位;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电影、剧本甚至音乐歌曲都要由党中央领导人审定;对马克思主义只能有一种解释,以最高领导人言论为准绳;生活上也是统一的模式。多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开放认识到,这种一元化社会既违背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的共性,也违背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当代世界发展潮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思想上从一元化逐步转到了多元化,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的多元化。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上存在多种成分,政治上存在多种政治利益集团,文化上存在多种形态,对马克思主义也有多种多样的理解,究竟对马克思主义的哪种理解更符合实际,应通过自由争论由实践检验,由群众、历史裁决。
社会主义多元化是以一元化为主导、主体,不要把一元化与多元化这二者对立、割裂开来。社会主义多元化就是,经济上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允许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长期并存和发展;政治上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由党协调各阶级、阶层、群体利益;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允许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理解,承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通过自由竞争,逐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总之,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元为主、多元互补的境况。
政治上的多元化按常规理应通行多党制,一党制只是特殊情况下的特例。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多元化主要是指,居领导地位的工人阶级政党,应充分反映各阶级、阶层及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听取各种组织团体和各界人士对国家决策的意见,并接受群众监督,不能一党自作主张,独断专行。具体表现为何种制度形式,一党制还是多党合作制,应由各国实际情况决定。从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看,一党制的确有很多弊病。从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看,未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必将通行社会主义多党制。
从多元论、多元化来看,多党制是适应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的,它和多元论、多元化是一致的、对应的。既然世界发展和社会状态都是一元为主、多元互补,政党制度也应是一党为主、多党互补。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不论两党轮流执政,一党多次连选连任、长期执政,或一党为主、多党联合执政,都是一元为主、多元互补的具体表现。以前笔者只是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的竞争以及阶级斗争和议会斗争的要求来说明资本主义多党制的根源,且由此肯定社会主义要继承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要把资本主义多党制更新为社会主义多党制。现在笔者进而从一元为主、多元互补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和社会观、系统论的广度,论证社会主义多党制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当今多元世界、多元社会,多党制已蔚为“普世”现象,遍及绝大部分国家。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近190个独立国家中,除仅有12个国家(一般都是王国或政教合一国家)实行无党制以外,已没有任何国家实行一党制。连尚未成为独立国家的一些地区,如美洲的百慕大,欧洲的直布罗陀,大洋洲的新喀里多尼亚,非洲的留尼汪等,也都已实行多党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国家理应开创比资本主义多党制更高类型的社会主义多党制。社会主义多党制比一党制能更全面代表、反映社会各阶级、阶层、群体的利益要求,做到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有助于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多党制有利于促进多元世界与多元社会协调发展,达到和谐境界。
二、一党专政是苏东剧变的体制性根源
政党制度、政党政治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产物。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应继承资本主义政党文明成果,同时要创造更高类型的社会主义政党文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为适应阶级斗争、议会斗争和商品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通常实行多党制,一党制只是特例。20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遇到严重危机,法西斯政党执政时曾实行过一党制;二战后新独立的一些民族国家,没有更多政党,只有一个党,曾短期实行一党制。除这两种情况外,通行多党制。
社会主义国家要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就应继承资本主义多党制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国家应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呢?1871年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第一次掌权,只坚持了72天就失败了,那时还没建立工人政党,但实现了四派联合执政。工人阶级中有三派:布朗基派、蒲鲁东派,共产主义派,还有小资产阶级的雅各宾派(新雅各宾派)。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提出将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可能通过议会民主和平方式实现,而不一定采取巴黎公社武装起义方式。如果按他们提出的可能通过议会方式实现过渡,就更是明确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多党制并进而开创社会主义多党制:第一,工人阶级政党要善于在多党平等竞选中竭力争取占议会多数去掌权,其中很可能就要联合其他政党参与竞选;第二,工人阶级政党成为议会多数掌权以后不能就宣布实行一党专政,要善于听取其他政党意见,接受其他政党监督,甚至联合其他政党共同执政;第三,工人阶级政党不能长期一党垄断政权,须遵守宪法按期改选,重新参与多党平等竞选;第四,一个国家可能不止只有一个代表工人的社会主义政党,因而任何政党都不能自命为唯一代表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政党,而要善于联合其他工人政党、其他社会主义政党。
真正开创社会主义多党制的是十月革命后的俄国。俄国从1917到1920年曾实行共产党领导的两党合作或三党合作制,这段历史鲜为人知。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列宁首先开创的。
俄国自1547年起在沙皇专制统治下延续370年,缺少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传统。但俄国工人和农民却在1905年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建立了名为工人代表苏维埃、农民代表苏维埃的领导工农革命斗争的新型群众代表组织。1905年革命失败后,工农代表苏维埃均消失。1917年2月第二次民主革命胜利、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后,“苏维埃”又重新复活,且成为工农掌握的新政权机关,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并立。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府起初是布尔什维克一党政府,12月底才与左派社会革命党建立两党联合政府,吸收左派社会革命党七人参加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并担任部长。为何间隔一个多月后才成立两党合作政府呢?因为当时列宁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存在分歧。十月革命一胜利,后者就提出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政府”,主张把几个社会主义政党都纳入政府。除布尔什维克外,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还有另一派即孟什维克也主张社会主义;除左派社会革命党外,右派社会革命党也主张社会主义。左派社会革命党主张把孟什维克和右派社会革命党都纳入政府,列宁不同意,僵持到12月底才同意吸收左派社会革命党七人参加政府,孟什维克和右派社会革命党仍被排斥在外,但他们在全俄苏维埃中仍占有一定席位。1918年3月,即联合执政三个月后,两党在是否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发生分歧,左派社会革命党持狭隘的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观点,反对签订这一条约,退出政府;7月,他们举行武装叛乱,结果遭到镇压。这时从左派社会革命党中又分化出两个小党——俄国民粹主义共产党和俄国革命共产党,继续与布尔什维克合作。1918年8月起由这三个共产党联合执政。同年底,民粹主义共产党认为自己力量太小、与布尔什维克的分歧很小,就宣布解散,全部加入布尔什维克。1919年就剩下俄共(布)与俄国革命共产党合作。1920年8月,共产国际二大决定,为统一工人阶级力量,一国只允许建立一个共产党,有两个以上共产党的都要合并为一个。据此,俄国革命共产党又并入俄共(布)。俄国实际上从1920年8月后才成为一党制国家。现在重新总结这一段历史经验,笔者认为当时俄共(布)领导人考虑得不够周到:俄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80%多)的国家,俄国革命共产党主要是代表农民利益的,如果把俄国革命共产党保留下来,联系广大农民,继续实行两党合作,可能会更好一些。这便于俄国工人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能时常听取农民的意见和要求,使工农联盟建立在工农两个政党联盟基础上,必定大有好处。可以把俄国革命共产党改名,比如改名为俄国革命社会党来代表农民阶级岂不更好?这样,共产国际的决定照样可以执行。我们不应苛求前人,而是总结历史经验,提高认识水平。俄国从1920年以后实行一党执政,这是俄共(布)领导人考虑不周造成的,而并非历史注定的。
俄共(布)领导人当时还讲过一些值得商榷的话,如:当有人责备布尔什维克是搞一党专政时,“我们就说:是的,是一党专政!我们就是坚持一党专政,而且我们绝不能离开这个基地,因为这是一个在几十年内争得了整个工厂无产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地位的党。”[1]其实列宁等俄共(布)领导人完全可以说:我们不是一党专政而是两党联合执政。如这样讲有充分根据,因为这时俄国革命共产党有好几人在政府中任部长。俄国史上有两次小资产阶级政党犯重大政治错误的实践经验,一次是十月革命前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任政府总理期间,推行资产阶级路线,另一次是十月革命后在西伯利亚也由社会革命党执政,也推行资产阶级路线。俄共(布)根据这两次历史经验认为不能跟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搞联合政府,只能坚持一党专政。俄共(布)当时强调坚持一党专政,虽有根据,现在重新分析,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仍有不妥。第一,它不符合当时俄国现实情况,当时俄国还是两党联合执政,尽管俄共(布)是大党,俄国革命共产党是小党,仍然不能简单说是一党专政。第二,尽管十月革命前后右派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推行过资产阶级路线,但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难道它们在历史上犯过两次错误就不能参加政府吗?难道不能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参加政府,看看能不能推行工农联盟的路线吗?第三,如前所述,二月革命后,苏维埃已成为几个社会主义工农政党竞争角逐的政治平台,布尔什维克是在多党平等竞争中获胜,取得彼得格勒、莫斯科两个首都及众多地区苏维埃的领导权,从而领导十月武装起义胜利,成为全国执政党的。布尔什维克理应允许其他工农政党参加政府,保留其在苏维埃中继续活动的权利,自信能继续通过合法斗争战胜他们。可是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后竟宣布实行一党专政,排斥他们参加政府,进而取缔其活动。这背离社会主义多党竞争公平原则,也是因政治上缺少自信转而依靠暴力采取行政压制的表现。第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看,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搞一党专政,搞一党专政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含有多党制思想,文中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2]即是说共产党不仅要联合其他工人阶级政党,还要联合小资产阶级政党、甚至资产阶级政党进行夺权斗争。既然如此,共产党怎么能排除所有其他民主政党而实行一党专政呢?可见,不恰当地肯定一党专政,不但不符合俄国实情,也背离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尽管如此,列宁时期还是有比较充分的共产党党内民主,党内各派可自由讨论辩论,平等民主表决,所以共产党所犯错误还可及时纠正。后来斯大林逐步破坏党内民主,1925-1929年消灭了党内三个反对派(托洛茨基派、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新反对派和布哈林-李可夫集团)后,把一党专政进而变为党内一派专政,1936-1938年实行大清洗后甚至变为党内领袖个人集权、个人专断,再加上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等,就为后来苏联剧变和苏共灭亡埋下了病根和祸根。
政党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产物。笔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应具有五个特性:政治性、组织性、阶级性、前沿性、民主性。其中民主性最为重要,一个政党如缺少民主性就可能成为党魁推行专制独裁的工具。民主性主要表现在:允许党内有不同观点提出和争论,党代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党的会议与报刊成为党内自由民主讨论的平台。政党政治也具有五个特性:公开性、群众性、竞争性、选择性、轮替性。其中轮替性不一定表现为一个政党下台,另一政党取代它执政。总结世界政党政治经验,轮替性是广义的,还包括有党内民主:党内的某一派路线、方针错误,遭到多数党员反对,党内便可更换领导。但党内领导人不能掌权后搞个人集权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两“制”就没有轮替性。在一党制下只要有党内民主,党内不同派别应该可以轮替,党内某一派路线错了,遭到多数党员反对,就应下台,另选出路线较正确的来取代。
鉴于政党及政党政治的五个特性,列宁时期虽然实行一党专政,但有党内民主,允许党内有不同政见者可在党代会上作副报告。如1918年俄共八大上,列宁代表中委会作报告,主张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布哈林代表党内“左”派共产主义者作副报告,反对签订这一和约。经自由辩论、民主表决,列宁的意见获多数通过。斯大林时期破坏了党内民主,斯大林先变为一派专政(起于1929年),进而变成一人专政(起于1938年),不但实行个人集权制,还实行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形式上虽也有民主选举,但实际通过宫廷政变方式更换最高领导人。在苏联,领导职务终身制几乎沿袭了三代领导人(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随后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各执政一年多,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第四代领导人上台后,众多人不满苏共长期推行的过“左”路线和压制自由民主的专制主义在一党制下一直得不到纠正,纷纷要求实行多党制。直到1989年戈氏还反对多党制,3月初他还主张“在一党制条件下实现多元化”,明确指出“多党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据新华社1989年3月3日布达佩斯电)。可是1990年2月4日莫斯科有20万人集会游行,提出的口号有:“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等于没有肉的香肠”,“要求把多党制写进苏联宪法”。1990年2月5~7日苏共中央全会被迫转为肯定多党制,允许各种政党林立。于是苏联政局完全搞乱,到1991年最终垮台。
苏联一党制有广泛国际影响,影响到15个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影响可分四类:其一,蒙古、阿尔巴尼亚从来就是一党制,后来照搬苏联模式就更坚持一党制;其二,有七个国家本来是多党制,但是受苏联一党制影响,掌权后都变为一党制,如罗马尼亚、匈牙利、南斯拉夫、古巴、越南、老挝、柬埔寨;其三,保留多党合作,实际上是一党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朝鲜五国;其四,只有中国长期实行多党合作制。波、捷、保、民德四国虽在40多年中都实行过共产主义执政党与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但民主党派只作为政治花瓶摆设,不起多大监督与制约作用。由于推行苏联模式的一党制的消极影响,加上西方施行多党民主攻击一党专政战略,1989-1992年,16个社会主义国家已垮掉11个。可见当今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国多党合作制是何等重要和紧迫。实践经验昭示:我国不搞源于西方那种平等竞争、轮流执政的多党制,而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才能从根本上抵制资本主义多党制的威迫利诱与和平演变。
三、多党合作制:大势所趋、大有可为
从我国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历史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党合作制是大势所趋,大有可为。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两次有意保留多党合作,即1950年、1956年毛泽东两次坚持多党合作制。1949年10月1日创建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联合政府,这时有的民主党派认为民主革命任务已完成,民主党派可以解散了。1950年春毛泽东不同意九三学社申请自行解散的报告,要八个民主党派都保留下来共同过将来的社会主义这一关。那时刚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要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预计至少要经过约20年才能过社会主义关。可是到1956年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我国提前宣布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于是各民主党派又要求自行解散。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毛泽东还在1956年8月21日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中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一党制或者是工人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下的多党制,改造旧生产关系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过渡时期所需要的时间,等等,因为各国不同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都会有所差别的。”[3](P143)在此毛泽东已明确把我国政党制度从理论上定性定位概括为“工人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下的多党制”。也可以说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多党制的新型社会主义多党制。毛泽东接着又说:“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3](P143)多党合作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特点和优点。从上个世纪的1923年开始国共合作,30~40年代中共进而与各民主党派合作。毛泽东多次讲到中国不实行苏联式一党制。1940年7月他在《团结到底》中说:“我们主张统一战线政权,既不赞成别的党派的一党专政,也不主张共产党的一党专政,而主张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联合专政”[4]。1941年11月21日他《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又说:“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5]。但是从1957年起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开始“左”转,“文革”时期达到极左,1966-1978年民主党派停止活动12年,好在没有解散。改革开放30余年来多党合作有了很大进步。与其他各国共产党相比较,从1923年国共合作算起,中共先后同12个政党有过近90年合作史,时间最长,对象最多,经验教训最丰富、最深刻,最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开创社会主义多党制新模式。
当今要发展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可以说大有可为,依然任重道远。1980年全国政协五届三次会议政治决议提出要尊重各民主党派在宪法赋予的政治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发展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在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大有进步。但从现在情况看,各民主党派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平等都较难做到。当今要进一步发展多党合作,笔者认为在政治思想、政治理论上至少要明确解决三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民主党派的性质与活动原则。我们已肯定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性质政党,是联系并代表一部分劳动者与爱国者、具有政治联盟特点、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政党。可是人大代表是作为各地区人民代表名义产生,不以政党名义产生,不以政党名义活动,这样民主党派的政见就难以在人大上充分表达出来。人民政协是由各党派、各民族、各界别的代表组成,然而政协目前只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部分。要解决这个矛盾,使各民主党派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充分发挥作用,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把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政协升格为与人大并列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相当于西方国家的上议院或参议院。一院制或两院制并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区别。其次,要明确民主党派的地位。中共现在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1989年中央文件把民主党派定位为参政党,同时把参政党解释为参加政权的党。参加政权主要指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可是如上所述,各民主党派的人民代表又不作为政党代表参加人大,它们如何能代表政党参政呢?看来今后的发展趋势是要把民主党派从作为参加政权的党进一步提升为在共产党领导下参加联合执政的党。前几年已有致公党主席万钢和无党派人士陈竺分别任科技部部长和卫生部部长,今后要选拔更多民主党派人士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正职。苏东的实践证明,一党执政表面上安定团结,这是高压下的安定团结。如不能通过多党合作理顺各种社会矛盾,那么长期积累的矛盾最后必定导致巨浪滔天,天翻地覆。最后,民主党派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也是一个重大问题。现在八个民主党派人数总共70多万,民主党派人数这么少,很难对执政党起到足够的监督作用。看来20世纪50年代给民主党派划定的发展领域要作适当调整,以便其扩大政治资源。例如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史上既有“农”又有“工”,现在既无“农”又无“工”,只限定于医药卫生界,总不能改名为“中国医药卫生党”吧!将来民主党派队伍进一步壮大、涌现更多杰出人才时,就能在多党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甚至可参与竞选某些部门和地方正职主要领导人。到那时,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将更完善。1988年3月31日笔者在《文汇报》发文倡议制定一部政党法,以法律来规范政党的具体活动。目前我国依法治国还缺少一部政党法,怎样制定一部符合中国情况的、使中国政党合作有法可依的法律,还是艰巨的任务,现在该提上议事日程来了。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信息化、网络化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及世界民主化大潮推动下,预计再过几十年,多党制将遍布世界各国,一党制国家将难以立足,无党制国家将只剩下一个情况特殊的梵蒂冈。随着政治文明程度的提高,未来多党制将更多形式。就目前共产主义政党发展态势看,出现了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和外部多党合作与竞争的新情况、新特点。原苏东地区成立了许多新的共产党,都在争取重新执政。现在大多数原苏东国家都不止一个共产党,俄罗斯现有七个共产党,在进行平等竞争。将来如果俄共重新执政,根本不可能再重建一党专政制,必定会开创社会主义多党制,争取在多党平等竞争中胜出,掌权后实行联合执政,如果再竞选失败,就下野重整旗鼓,力争东山再起。东欧的摩尔多瓦共产党2001年以来已两次执政,2005年选举得票率为46.1%,获议会55席,不到2/3,但由于争取到友党支持,联合起来共占议会75席,党主席沃罗宁再次当选总统;2009年摩共又联合友党,但未能击败反对党,未能第三次连选连任。摩共将来还可能重新执政。尼泊尔和印度的共产党都有联合执政的经验。1990年合并而成的尼共(联合马列)曾经四次执政(1994、1997、2004、2006年)。1994年成立的尼共(毛)1996年开始游击战,坚持11年武装斗争后放下武器,参与议会合法和平多党竞争,也曾在2008年4月议会选举中取得重大胜利,组成尼共(毛)领导的多党联合政府。2009年5月尼共(毛)主席普拉昌达辞去政府总理,又另由尼共(联合马列)的尼帕尔担任总理。印度现在有四个共产党。1964年成立的印共(马)与1920年创建的印共合作,坚持议会民主斗争执掌政权。印共(马)领导的左翼联合阵线从1977年开始在西孟加拉邦七次连选连任,连续赢得1977、1982、1987、1991、1996、2001、2006年的邦议会选举,在一个邦联合执政30多年。1969年成立的印共(马列)与2004年成立的印共(毛)坚持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当今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暴力革命之路难以走通。报刊上有人认为印共和印共(马)奋斗半个多世纪,只能在三个邦执政,它们要在中央政府执政看来“遥遥无期”。而笔者认为,他们只要坚持不懈、苦心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坚持廉洁奉公,取得越来越大的政绩,在印度全国实现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必定“后会有期”。1926年成立的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即共产党)经过多年艰苦斗争,密切联系群众,积极争取到多数群众支持,党中央总书记赫里斯托菲亚斯终于2008年2月24日当选为总统。这样,已有一个欧洲发达国家的共产党通过议会合法斗争,多党平等竞选,获议会多数,组成多党合作联合政府。上述三个共产党通过议会合法和平斗争执掌国家政权,这是新世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前苏东国家三类国家利用资本主义多党制取胜的三个新亮点、新起点,是未来这些国家通往社会主义多党制的新试点、新热点。
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不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前苏东地区28国,都出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多元化、多党化现象。美、英、意、印、尼、俄、保加利亚等国都出现几个共产党,这是自然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种进步现象。它打破了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规定的每个国家只许有一个共产党的陈规陋习,打破了一国只能由一个党一统天下、垄断共产主义运动的旧局面,可避免党内斗争尖锐化、残酷化。各党求同存异,平等竞争,可通过合作走向联合,也可能不联合、不合作,长期对峙竞争,最终通过实践检验,靠群众选择,这预示着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体制的新模式。未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可能形成几个共产党联合执政或轮流执政,这将更有利于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共产党人一定要克服天赋党权的思想。共产党对政权的领导权是靠党不断争取到群众支持而得来的,这种争取群众支持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有竞争意识,要善于以显著政绩和廉洁奉公来持续争取选民支持。随着世界民主潮流的新发展,未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难以再现一党执政体制。这种前景对当今依然保留一党制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很大启发和挑战,如何发展党内民主是当务之急。
从世界大势看,很多国家现在都不止一个共产党,还出现了两个共产党联合执政的先例,如上述印共(马)与印共,尼共(毛)和尼共(联合马列),这是世界共运的新气象。许多国家的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工党在利用资本主义多党制争取执政并为人民谋福利方面,已做出很多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共产党人借鉴,并与之加强合作。总之,笔者认为多党合作是大势所趋,大有可为,社会主义多党制未来一定大显神通、大放异彩,对巩固和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发挥重大作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多党制积弊弥深,越来越引起众多选民不满。在某些国家也可能出现另外一种前景,即在社会主义政党压力之下,资本主义政党被迫采取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措施。如果我们能开创出更高水平和类型的社会主义多党制,就必能吸引资本主义世界广大人民向往、归向社会主义。到那时,不但资本主义多党制不能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多党制反而可能和平演变资本主义国家,使之能够较为和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多党合作制,为可预期的世界社会主义多党制这一光明前景起表率和促进作用。
注释:
①笔者提出和论述的“社会主义多党制”,是与“社会主义一党制”相对应、与“资本主义多党制”相区别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制就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此文已收入高放文集之二《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和1998年增订本版。
③这两篇文章均已收入高放文集之三《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另收入高放文集之六《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④本文原是2008年6月27日笔者在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政党研究论坛”上的主题发言,后由博士生张万杰按录音和手稿整理成文,现由笔者做了新的修改与补充。
标签:多党制论文; 一党制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中国民主党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政治论文; 一党执政论文; 政党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议会改革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