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PM视角重构“勾股定理”起始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勾股定理论文,视角论文,重构论文,HPM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将数学史与数学融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HPM(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研究的一个主要涵义.然而,当下基于HPM视角开发的课例多是数学史内容的“加入”,而非“融入”,因而,显得有些生硬、低效,甚至增加学生负担笔者最近有机会开设《勾股定理》(第一课时)的公开课,尝试借鉴、重构知识发生、发展的历史,让数学史有效地融入学生探究,串联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流程 (一)定理引入 首先,教师播放BBC纪录片《数学的故事》(第1集)中的一段视频:古埃及人正在结绳绷成直角三角形(一张截图如图1所示). 然后,教师展示自制教具——打了13个结、每两个结之间等距的绳子,并请三位学生上台操作——模拟视频中结绳绷成直角三角形的活动.其中一位学生在黑板副板区画出草图——边长分别为3、4、5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开课阶段通过历史故事和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教师出示问题1:在绷成的三角形中,三边长分别为3、4、5,为什么其中有一个直角呢?学生短时间内难有思路.教师告诉学生:“老师想到一种证明思路,不知你们能否理解?”然后,教师在学生绷成的三角形(如图2)的旁边再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3),使得两直角边分别为3、4,同时问道:“这时能否求出斜边的长呢?”学生尝试无果.教师指出:“有人曾经用拼图的方法求出了该三角形的斜边长为5,同学们来看思路.”然后,教师作出下页图4,同时问道:“用‘图3’这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能否求出这种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呢?”学生独立思考后,从面积法的角度解释了其中的道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目光再次聚焦到图2、图3上,启发学生:“这时能否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根据“SSS”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理解了古埃及人用3、4、5边长绷成直角三角形的道理. (二)定理证明 教师出示“链接”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曾经构造图6,也证明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然后,安排学生独立思考、演算,以确认. 完成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后,教师给出(同步板书)勾股定理的文字表达与符号表达: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在△ABC中,若∠C=90°,则. 教师出示关联思考:另外两个定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有何关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借助勾股定理,“HL”可以转化为“SSS”;三角形内角和的作用是已知三角形两角求第三角,勾股定理的作用是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求第三边. (三)定理应用 教师出示下面两道练习,并引导学生完成. 1.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图7、图8)中未知边的长度. 2生活中的数学:长3m,宽2.2m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如图9)内通过? (四)逆定理认识 首先,教师再次播放开课阶段的视频,并定格在如图10所示的画面上. 然后,教师出示问题3:节目主持人马库斯·杜·沙托教授的解说“事实上,任何边长满足这种关系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你能理解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命题:三边长满足时,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限于课堂时间,教师让学生课后探究这个命题的证明方法.然后,教师在板书中图2、图3的上方画出一个箭头,给出“一般化”字样. (五)小结与拓展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后,教师再出示一道习题: 形如x+y=z这样的三元一次方程,并且知道数对就是适合该方程的一个正整数解;法国数学家费马早在17世纪还研究过形如的方程.请写出方程“”的解: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将勾股定理与勾股数组、不定方程研究关联起来,让学生的思路不仅限于“形”的角度,初步感受到勾股定理强大的生长发展空间.] 二、教学立意的进一步阐释 (一)基于发生教学法,“重构”教学顺序 有些初中数学教材在引入“勾股定理”时安排了一个所谓的数学史话:“相传两千五百多年前,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地砖图案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从特殊到一般地思考更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而证出勾股定理.”我们放弃了这种流行的课堂引入方式,在开课阶段安排BBC视频短片,在主持人、牛津大学数学系马库斯·杜·沙托教授的解说下引出古埃及人结绳绷成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情境,并安排学生模拟操作绷成直角三角形活动,是为了追溯知识的历史起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借鉴、重构知识的发生、发展历史的教学设计也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史的“重构式”方法.在揭秘古埃及人绷直角三角形之谜时,成果自然扩大,不仅发现了勾股定理,而且感受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课堂最后阶段还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思考逆定理的证明,从而将整章内容都有效串联在一节课中,同时也是加强不同教学环节之间前后呼应的一种教学努力. (二)恰当安排讲授法,节约教学时间 勾股定理曾被誉为“千古第一定理”,博大精深.如何在有限的一节课内对初中学生开展丰富的“勾股定理”教学,很有挑战.笔者曾经见到,很多“勾股定理”起始课的教学,常常因为教师过分追求发现式、探究式教学,既要让学生发现一般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平方关系,又要启发学生独立证明该定理,导致教学时间快速流逝,学生“启而不发”,教师顾及教学时间,不得不“自问自答”,勉强进入定理应用、练习的环节.弗赖登塔尔说过:“强调用发生的方法来教各种思想,并不意味着应该从它们产生的顺序来呈现它们,甚至不关闭所有的僵局,删除所有的弯路.”笔者在开课阶段引出古埃及人绷成直角三角形之谜后,几乎没有安排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而是采用教师讲授证明思路、学生跟进理解的方式,也是基于对学情的理解,客观上也为后续的教学赢得了时间可以发现,笔者的教学是追溯历史起源、重演历史发展:并非原原本本地、精确无疑地复制历史,而是借鉴历史、重构历史. (三)重视思想与方法,追求开放教学 我们知道,勾股定理本身就是数形结合的典范.从教学价值来看,笔者除了引导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之外,还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并在多个教学环节上有所体现—包括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当然,限于课堂时间,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继续思考).特别是课堂小结阶段,我们又虚拟了一道与费马有关的不定方程的习题,除了巩固勾股数组之外,也是为了追求“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的“开放的数学教学”(郑毓信语).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人生,取舍得失中”,教学亦然.在这次“勾股定理”起始课的教学中,笔者放弃不少,收获更多.在设计该课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大量与勾股定理相关的著作、文献——特别是相关数学史,从而开阔了视野,也知道了在教过多遍、多年的数学知识面前,其实我们所知甚少,需要审慎和谦卑.标签:直角三角形论文;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论文; 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