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研究
邱纤雨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 2014 年底,人社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首次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做出全面部署,要求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全国各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本文在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内涵及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我国产业园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总结的发展模式三要素,从管理机制、开发方式、发展动力三个方面分别结合典型案例梳理了当前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指出了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一、引言
自2014 年人社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以来,中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开始以一种独立的产业姿态,出现在经济发展的历史中来。各地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截至2017 年底我国已有11 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为产业集聚及人才服务提供了更多平台。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发展目前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模式与国家产业园区的发展相比兼具共性与特性。因此,通过积累多年来国家级产业园区发展的经验,可以探索出适用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形成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枢纽型基地和产业创新发展平台。
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一)内涵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是指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各项外包服务,以提升企业经营效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业态包括:人力资源招聘、职业指导、社会保障事务代理、培训、人才测评、劳务派遣、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以及人力资源信息软件服务等。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是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重要平台,众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汇集在某一个或几个固定的场所寻求共同发展。产业园区利用其区位优势培育一批具有成长性的本土人力资源企业,集聚和引进国内外规模化人力资源企业的进驻,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分工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合作,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其主要作用一方面是为区域招才引智、优化人力资本,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通过集聚众多不同业态的企业,产生商机的嫁接,让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本身迸发出经济活力。
1.1.2 多系统受损的病:有些疾病可以同时或先后有多个系统受损的表现,会干扰我们破案的思路和突破口。例如曾遇到1例糖尿病患者,还有肝脾肿大、颜面色素沉着多毛和周围神经炎等临床表现。分开考虑就会形成多元论诊断。而综合在一起考虑,高度怀疑POEMS综合征,经过进一步检查得以明确诊断。
(二)发展历程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是产业园区在各自特有的历史、经济、文化等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由管理体制、开发方式和发展动力构成的可复制的发展方式。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管理体制的形式是产业园区的机构设置与权力配置,目的是协调政府与市场两种手段,帮助产业园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开放方式落地提供了组织保障,在产业园区发展中发挥赋权的作用。为了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大多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的,但不同于一般国家级产业园区的管委会形式,采取了“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的管理体制。决策机构一般为政府派出单位,起到了决策管控及行政支持的作用,而执行机构则是下设的办公机构,负责运营管理及市场化对接。
(1)个人发展价值的体现。现代企业管理,应体现“人文主义管理”理念,由此,企业管理必须要加强对员工个人发展的重视,增加员工对企业管理模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K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实践期间,将企业管理制度调整为结合企业员工能力,开展专业素养培训、技术研发能力以及市场开发能力、营销战略能力等,多方面的个人能力培养计划。同时,若员工在自我提升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将给予相应的岗位调动、奖金补助等。该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就是直接利用了企业管理模式更新中,员工个体价值与企业发展之间协调推进的体现。
综上所述,业财融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效的业财融合能够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财务管理活动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有效的业财融合需要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深度融合,业务部门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财务部门深入业务部门,发挥财务的专业技能对各类业务数据展开分析,从而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指导企业业务部门开展更为有效的业务管理活动,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再提升,最终实现企业经营价值的最大化。
总体来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未来一大批园区的建设与运营投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也将出现新的增长点。
表2-1 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列表(截至2017 年底)
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
从挂牌时间来看,2010 至2013 年为初始培育阶段,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国家人社部率先成立以静安区上海人才大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不但创新了行业发展模式,使产业园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使上海成为全国的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枢纽平台。随后三年间,保持着每年一家的频率,重庆、河南、江苏相继挂牌成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2014 年至今为稳定发展阶段,随着人社部《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的发布,全国各地积极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共生发展,2014 年及2017 年分别有3 家国家级产业园区挂牌成立。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移动支付正在改变支付结算方式,为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结算管理效率提升提供了新思路[4]。
图3-1 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示意图
(一)管理体制
从园区所在地来看,最早成立的3 家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分别位于东、中、西三个地区,较为均衡。随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的升级,东部地区得益于地区经济体量及人才储备,在发展上呈现了一定优势,数量占比较大,2014 年东部地区揭牌了三家国家级产业园区。而近两年来,中部及西部地区逐渐迎头赶上,除了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以外,各省市级产业园区也在积极建设中。
以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为例,园区主要实行“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服务办公室”的混合管理运营模式。联席会议第一召集人为分管副市长,其组成人员包括市人社局、静安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商务、质监、工商等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主要由市人社局和静安区政府组成。办公室下成立园区服务办公室,工作人员由市人社局和静安区的工作人员组成,其中由市人才服务中心、静安区招商办和区人社局派员组成临时服务办公室。从理论上形成了市政府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调控、决策、部署,市人社局和闸北区政府协商解决、园区服务机构日常管理层面的三级管理体制。
(二)开发方式
而技术与劳动力的积累则体现在产业园区的开发空间布局上。多地产业园区依托区域产业技术核心及人才聚集效应因地制宜,形成多样化的开发格局。以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为例,园区按照“一园多点、名企引领、错位发展”的思路,从杭州的现有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彰显园区品牌,构筑集聚发展高地,形成“一园多点、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开发离不开资金的推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融资方面不断出现新的方式,除了银行贷款、财政拨款、BOT、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传统融资方式,信托融资、融资租赁、夹层融资、资产支持证券等新模式相继出现。以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为例,园区一期工程12 亿投资主要由市人社局自筹资金解决,形式包括资产置换、社保金融卡收入、事业单位筹资等渠道,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二期工程概算8 亿元的投资,采取PPP 模式。
网络课堂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测评等过程中融入网络要素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也可以把网络课堂教学理解为“网络+”课堂教学,但是这绝不仅仅是网络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网络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度改革和创新实践。
产业园区开发方式的形式是以土地开发为核心,已对外开放为条件,最终实现产业开发,目的是产业园区产业资本、技术、劳动力三要素的积累,为发展动力持续提供了要素来源,在产业园区发展中发挥了赋能的作用。
(三)发展动力
目前,随着政府的号召全国各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仍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但是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与同质性,其一是在空间布局上缺乏中长期规划,其二是在产业规划上缺乏特色产业引导。目前的园区建设通常分期进行,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建设原则,如果前期规划不能很好地考虑长期的发展形势,后面难免出现规划变更的问题,这容易造成园区内低水平重复建设,功能分布混乱的后果。
以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为例,在制度和软环境方面制定了市、区、园区三级优惠政策及服务保障措施。在市级层面,落实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发展,主要用于兑现房租补贴、装修补贴、物管补贴等补贴项目。在区级层面,出台产业园发展扶持办法,包括企业增值税、所得税区级留成部分减免等优惠政策。在园区层面,将为入驻企业办理手续提供“一站式”服务及员工就餐、停车、交通等提供优质服务保障,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科学规划布局,制定阶段目标
产业园区发展动力的形式是其在微观层面上实现发展的具体手段组合,目的是招商与育商,为管理体制改善提供了价值诉求,在产业园区的发展中发挥了赋力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不足十年,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动力主要为政策、行政化及硬基础三要素。未来随着产业园区发展的不断转型升级,发展动力也逐步向“制度、融合化、软环境”的新三要素进行过渡。
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刻意加入方法和能力的渗透,以通过教师“变教为透”“变教为导”来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达到“以诱达思”的境界。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从模仿到主动,逐步进行探究学习。但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做到适时、必要、谨慎、有效,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增进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从空间布局来看,主要有“楼宇经济”和“一区多园”两种模式。“楼宇经济”的典型代表就是上海,体现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通过几年内建成一定数量的楼宇来达成规划的规模体量;“一区多园”目前已被多地广泛采纳,从当地人才经济高地如经开区、高新区内开始建立,进而发展至其他区域的分园区来达到扩散效应。在规划中,各地应根据实际发展需要以及土地资源禀赋研究确定适应自身发展的园区布局,坚持空间的集约化。
从产业规划来看,要坚持需求导向,确立地方特色。园区产业应根据自身区位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同时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从低端的人事代理、人才派遣服务到中高端的管理咨询、教育培训、职能外包,拓展至全产业链条,避免园区内企业的同质化竞争。
(二)创新园区运营模式,多元化投入机制
从已挂牌的各地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来看,地方政府在资金筹集到招商引资的各个环节都起到了主导作用,这在园区建立初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随着园区的转型升级,单一的投资渠道导致资金投入力度有限,同时过多地采用行政手段推动使得园区缺乏市场化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动力。
在运营模式的创新上,可以采用政府行政主导与公司化治理的混合型模式,采取“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办公室+产业运营”框架,分别负责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和园区市场化运作职能,以园区开发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全面负责园区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招商服务、资产运营和物业管理工作。
在投资模式的创新上,初期引入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社会资本参与到园区开发建设中,通过控股、合资等多种形式以及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撑。在育商环节中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或产业引导资金,对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制定、政策研发等公益性服务设立专项资金扶持,为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持续性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林雪,熊静.人力资源服务业空间集聚组织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33(14):63-68.
[2]闻明.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管理体制研究[D].2015.
[3]崔艳.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7,39(10):67-72.
[4]侯增艳.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4(56):22-29.
[5]吴帅,田永坡.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现状、挑战与对策[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5(23):69-74.
[6]任浩,等.园区不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136-176.
中图分类号: F249.27;F127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06-0019-03
作者简介: 邱纤雨(1993-),女,汉族,上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园区规划与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标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论文; 产业园区论文; 发展模式论文;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