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的胸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革命者论文,胸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仿佛世间有一种偏见,以为凡革命家,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单调的,少普通人应有的情趣色彩。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比如革命先烈李大钊,就是一个兴趣广泛、内面生活丰富的人。他一心献身革命,但对美丽山川的景致往往留连忘返;也许正是这美丽山河的启迪,使他更热爱祖国,去为她奉献一切。大自然曾赋予他诗的灵感,写下《山中即景》、《山峰》、《山中落雨》等诱人的诗篇。“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云在青山外,人在白云间;/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山中即景》)这是何等美丽、富有深邃意蕴的一幅图画!
散文《五峰游记》同样是一篇坦露了革命家李大钊丰富的内面生活和崇高精神境界的美妙文章。此文无论就结构或内容看,均可分为前后两大段。前半记述作者由京城出发,乘车夜行,于晨曦中到达滦州车站,接着交待了车站的地理位置、历史掌故,然后乘小舟沿滦河顺流南下,至黄昏时分,到达了作者的故乡。这一段文字约占全篇的1/2,作者是如实信笔写来,不雕不饰,但文字的内蕴却极为丰富。毕竟是革命家、思想家的手笔,作者一到车站即点出了辛亥革命时一标起义军队殉难的壮举,令人油然产生敬意。造化的神工雕琢了大自然的山川美景;而美丽的山河又哺育出值得骄傲的儿女。然而祸福相依,功过有时又难以评说的,作者于此高屋建瓴对于滦河功罪提出自己的见解:“滦水每年泛滥,河身移从无定,居民都以为苦。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而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他的破坏中,却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种子,原料。房屋老了,经他一番破坏,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经他一回滩淤,肥的就会出现。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除旧布新,于破坏中看到建设,提高创造生活的勇气,这就是辩证法,这就是革命者的胆识、智慧和勇气!
经过一大段文字铺垫,我们在渴望看到五峰本身的形象了。此文后半,从“过了两三日”句开始到全文结束,即集中写游五峰本身的所见。
昌黎五峰为曹操东征乌桓到达过的碣石山的一部分,景色殊佳,诸峰相联,“环抱如椅”,韩文公祠置建其中,下临深涧,树木丛森,南望渤海,碧波万顷,可记者正多,从何着手呢?作者革命家的思维定势,使他没把笔墨全泼在自然景观上,而总是关心社会,关心人间疾苦。他把人世社会的污杂与大自然的美景相对照,用极为简括的文字描绘、诉说给我们,我们仿佛面对的是一组闪烁而过的电影画面:先看到五峰全景,接着看到看祠宇人的生活,山中松树多,各种水果都有,但“今年果收都不佳”;继而记游人也常有,“但是来到山中,不是吃喝,便是赌博,真是大杀风景”;山里没野兽、盗贼,但人间多难,“乡间多求雨的”,由于统治阶级的愚民统治,使乡民们仍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最后推出雨后五峰山全景:“云气把全山包围。树里风声雨声,有波涛汹涌的样子。水自山涧流下,却成了瀑布”。风声、雨声相和,动景、静景交映,把我们带到一个神妙的山中雨后佳境中,深深勾动着我们欲往一游的神思。
总览全文,文词自然朴素,结构依时间和空间移动自然形成两大段,所记事物的地理、历史和时间悬差都较大,看似散漫,而精神却十分明显集中。散文以题材论可分记事的,记人的,抒情的,描绘山水草木的等等,而此篇自然属于写山水的游记散文。但照实说,文章在山水上用力不算多,不算细,而文中时时瞩望和点评的却是社会人间,他写山,写水,写历史,写现实,有一个中心点,即“人”。是的,没有人,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离开了人,再好的美景又有何意义呢?革命家的一生都是在为“人”奋斗,为实现人的平等和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奋斗。他的文章是他的活动的一部分,写景观的文章也总是为“人”这个世界的中枢所提摄着,也许是作为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写游记的一大特征?!写散文如此,作诗也明显地带有这样的寓意:那“尚有青山在”的诗句不强烈暗示着革命者的永生吗?晚于这篇散文发表半个月的诗《山中落雨》,大约灵感也来自这次游五峰。风雨苍茫的世界中,诗人关心的仍然是劳动者的归路。现在就抄在下面,作为本文的结束。
山中落雨
忽然来了一阵烟雨,
把四山团团围住,
只听着树里的风声雨声,
却看不清云里是山是树?
水从山上往下飞流,
顿成了瀑布。
这时前山后山,
不知有多少樵夫迷失了归路?
1919年9月15日
标签:散文论文;